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7512348
大小:31.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5-24
《学困生转化案例 (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学困生转化案例学生姓名:陈建雄性别:男年龄:12岁所在班级:盘龙一小六年级二班学习情况:陈建雄同学学习较困难,主要表现为:理解能力较差;上课不会听讲,经常走神,不会学习,记忆力较差,有自卑心理。家庭情况:陈剑雄同学的父母知识较贫乏,尤其是父亲,没有能力对其进行辅导,母亲可以辅导,但由于家务活很忙,很少给予子女辅导,所以陈建雄在家学习的时间很少,学过的知识就像放电影一样,一闪而过。教育初期情况:我曾与陈建雄的家长电话或面谈多次,就陈建雄的学习问题进行商量对策,家长表示会在家里督促学习。经过一段时间的辅导,陈建雄的学习没有变化。我再次与家长联系,家长也束手无策。鉴于这种情况,我认真
2、的观察了他,发现陈建雄同学并不是不可救药,身上有很多优点。于是我给予陈建雄更多的鼓励,关爱。具体的转化方法是:一、扩大“闪光点”。学习困难的学生转化就是把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不断扩大的过程。学困生的长处与短处往往交织在一起,不易被发现,教师应以敏锐的洞察力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哪怕是微小的进步也要及时鼓励和表扬,以使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二、捕捉“动情点”。“感人心者,莫先于情”。教师首先亲近学困生,关心他们,尊重他们,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摸准他们的思想脉搏,贴近他们的心灵,偏爱他们,形成友好、愉快、和谐的心理气氛,及时准确的捕捉学困生的“动情点”。三、巧治薄弱点
3、。学困生的“困难”各不相同,各有成因。教师要根据不同气质类型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针对学生不同的薄弱环节,有的放矢地对症下药,并常抓不懈。四、抓住“转折点”。学困生的转变时一个渐进的过程。由于学困生的认识能力、辨析能力、控制能力和意志能力都十分薄弱,取得的进步容易出现反复。一旦放松、疏忽,就会前功尽弃。因此。教师必须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坚持“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精神,耐心扶持,精心呵护,做到“扶上马,送一程”,使他们一步一个脚印地朝前走。五、启发“动力点”。这里所说的动力就是教师应多给学困生提供展示自我和获得成功的机会。每个人都有展示自己的愿望,期待得到别人的承认和尊重,
4、学困生尤其如此。教师要充分理解他们的这种愿望和心理,想方设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多为他们开“绿灯”,利用各种机会展示他们的才干,让他们和其他学生一样享受到成功的快乐。转化效果:通过一学期的辅导,陈建雄同学的学习习惯有明显的好转:上课能认真听讲,积极地回答问题,并能按时完成作业,经常和同学一起学习、玩耍,找回了自信,学习也有较大的进步了。发表评论---学困生转化案例转化对象:孟阳 性别:男 所在班级:二(1)班 年龄:9岁个人情况:理解能力差,反映慢;学习比较落后,学习态度较差,经常出现赖作业的现象;课上不会听
5、讲,经常走神儿。优点:爱劳动,比较关心班级。家庭情况:父母离异,跟着母亲生活,母亲知识水平较低,没有能力对其进行辅导,而且工作有很忙,所以在家学习的时间很少,而且不会的也没有得到及时的讲解。因此,赖作业现象比较严重,第二天一来来就像昨天没有学习新的知识一样,又都不会了。教育初期情况:曾与其家长电话或见面交涉多次,就其学习问题进行商量对策,家长表示会在家里督促学习,但是效果不明显。上课还是不回答问题,学习几乎没有长进。再联系家长,家长则表示无可奈何。但表示一定会尽全力配合好老师的教育。 目标:补上落下的知识,不掉队,认真完成每次的作业,增强其自信心。方式:一、要降低难度,强化
6、实例作用,以培养学习兴趣这个基础水平很低,理解能力较差,对知识和能力感到乏味并且没有兴趣。所以我在教学中本着“浅、慢、粗”的原则,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减少难度,降低坡度,循序渐进地教学。通过举一反三、“举少胜多”,从学生熟悉、喜欢的题目入手,进行大量的计算、思维等训练,掌握解决简单的问题的能力。课堂上这个学生的表现和练习测试的结果等,都给我提供了大量的反馈信息。根据这些信息,我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及深浅度,对他出现的问题及时予以恰当地纠正,并有针对性地辅导答疑。二、要加强直观性,指导学困生用好恰当的学习方法这个学生思维能力较弱,其最大缺陷是不会学习。所以,教学中先让他
7、学会如何听课、积极动手和主动思考,并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使数学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使数学通俗易懂、灵活生动,激发他的学习动机。这样,他就有发现欲,有一些成就感。讲课由浅入深,学困生就学得轻松,在不知不觉中喜欢上了数学。三、要创造条件,坚定学困生的信心和毅力这个学生的自卑感比较强,常轻视自己,较低地评价自己。教学中,多给他提供表现的机会,寻找他们答问中的合理因素,提炼优点,及时予以鼓励和表扬。有一次数学课,领导和教师来听课,他平时极少举手答问,于是我给了他一个简单的问题,叫他回答,没想到他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