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永和乡二中荣建英

《石壕吏》——永和乡二中荣建英

ID:37495815

大小:245.50 KB

页数:25页

时间:2019-05-12

《石壕吏》——永和乡二中荣建英_第1页
《石壕吏》——永和乡二中荣建英_第2页
《石壕吏》——永和乡二中荣建英_第3页
《石壕吏》——永和乡二中荣建英_第4页
《石壕吏》——永和乡二中荣建英_第5页
资源描述:

《《石壕吏》——永和乡二中荣建英》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安阳县永和乡第二初级中学荣建英杜甫诗歌名句朱门九肉臭,路有冻死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石壕吏杜甫在多层次的朗读中梳理情节,深入理解课文。体味语言背后潜藏的战乱之苦,家国之痛。掌握以实写虚,以虚补实,虚实相映的艺术手法。感受诗歌中忧患苍生,悲天悯人的圣人情怀。学习目标杜甫(712-770),字子美,因居少陵,自号少陵野老,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杜工部集》,与李白并称“李杜”,又因有别于杜牧,亦称“老杜”。杜甫生活在唐由盛转衰之际,其

2、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诗风“沉郁顿挫”,语言精炼传神,对后世诗人影响极大,他被誉为“诗圣”。《石壕吏》为《三吏》之一,选自《杜工部集》。杜甫作者简介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六十万大军包围安庆绪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军溃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这时,杜甫正由洛阳经过潼关,赶回华州任所。途中就其所见所闻,写成了《三吏》、《三别》。《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全诗的主题是通过对“有吏夜捉人”的形象描绘,揭露官吏的横暴,反映人民的苦难。背景资料1.生字注音逾墙

3、走yú邺城戍shù泣幽咽yè2.形似字辨析啼:啼哭缔:缔造谛:真谛戍:shù戍边;戊:wù戊戌;戌:xū戊戌正字音诵读1.节奏要读得分明;2.句中的关键字词要重读;3.读的过程中注意感受诗歌的感情基调。诵读技巧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标例句1、小组合作翻译课文。2、试着分段并解析作者通过课文表达的情感。解读(作者我)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夜里来强征兵。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译文:分析:首句“暮投石壕村”,单刀直入,直叙其事。“暮”字、“投”字、“村”字都需玩味,不

4、宜轻易放过。在封建社会里,由于社会秩序混乱和旅途荒凉等原因,旅客们都“未晚先投宿”,更何况在兵祸连接的时代!而杜甫,却于暮色苍茫之时才匆匆忙忙地投奔到一个小村庄里借宿,这种异乎寻常的情景就富于暗示性。可以设想,他或者是压根儿不敢走大路;或者是附近的城镇已荡然一空,无处歇脚;或者……总之,寥寥五字,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轨的景象,为悲剧的演出提供了典型环境。“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不说“征兵”、“点兵”、“招兵”而说“捉人”,已于如实描绘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再加上一个“夜”字

5、,含意更丰富。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于人民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同时,诗人是“暮”投石壕村的,从“暮”到“夜”,已过了几个小时,这时当然已经睡下了;所以下面的事件发展,他没有参与其间,而是隔门听出来的。“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两句,表现了人民长期以来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即使到了深夜,仍然寝不安席,一听到门外有了响动,就知道县吏又来“捉人”,老翁立刻“逾墙”逃走,由老妇开门周旋。译文:(作者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邺城服役。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两个儿子

6、刚刚战死了。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老妇我)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他母亲)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让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分析:分析:中间十六句为第二段。“史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

7、氛。矛盾的两方面,具有主与从、因与果的关系。“妇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来的。下面,诗人不再写“吏呼”,全力写“妇啼”,而“吏呼”自见。“听妇前致词”上启下。那“听”是诗人在“听”,那“致词”是老妇“苦啼”着回答县吏的“怒呼”。分析:写“致词”内容的十三句诗,多次换韵,明显地表现出多次转折,暗示了县吏的多次“怒呼”、逼问。读这十三句诗的时候,千万别以为这是“老妇”一口气说下去的,而县吏则在那里洗耳恭听。实际上,“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不仅发生在事件的开头,而且持续到事件的结尾。可以看出老妇的“苦”有三层:分析:第一层:老妇的三个儿子在邺城征战,两个儿

8、子已站死沙场,一个儿子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