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7493958
大小:20.24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5-24
《小课题研究报告案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小课题研究报告案例——如何帮助学困生从对英语的“厌学”转化为“乐学”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在课堂上,我觉得部分学生上课很不专心,课后和他们交谈,我发现他们想学英语,但是畏惧英语,觉得英语挺难学的,特别是课文单词、句型的记忆,考试成绩总是不理想,而对英语产生一定的厌学心理,导致出现了不良的学习现象,如:不按时交作业或写作业不自觉,不爱背单词、句子,上课无法静下心来听讲。总之,学生缺乏学习英语的自觉性,在老师的监督下被动的学习。二、研究内容:1.不喜欢学英语的学生问题出在哪里;2.老师应该用怎样的方式方法去和孩子沟通,让他们乐于接受你的帮助;3.如何帮助学生克服对英语的厌学心里,树立
2、只要肯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的上进心;4.如何帮助学生掌握适合他们的学习方法;三、研究重点:如何帮助这些对英语学习缺乏信心的孩子找回自信,帮助他们找出学会英语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课题应解决的问题:1.帮孩子找回自己能学英语的自信,明白只要自己能自觉的想花时间去记忆单词,就能学好英语;2.因材施教地辅导学生,鼓励孩子大胆的说英语,学英语,激发他们的英语学习热情,喜欢学英语。四、三个研究阶段:第一阶段:(一学期)研究起步阶段:通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和课后学生完成作业的自觉程度,对英语“厌学”者给予更多的关注并进行个别调查,了解学生学英语困难的原因。第二阶段(一
3、学期):调查研究和分析实施阶段阅读、查阅理论依据和一些成功的案例作为实践的理论指导,对学英语有“厌学”情绪的学生的整体和个别的跟踪调查、沟通,分析原因,对症下药,通过老师和家庭的多方面帮助,让孩子找回学好英语的信心,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摆脱学不好英语的困境,达到研究的目的。第三阶段总结阶段五、研究方法:1.与学生沟通,交谈,了解2.学生自我总结,自我反省3.跟踪个别学生的日常学习行为,并加以辅导六、具体实施过程:通过这一半年的小课题研究,现在我就“如何帮助学生从对英语的‘厌学’转化为‘乐学’谈谈我的做法和获得的经验。(一)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和学生的沟通,我觉得造成学生对英语“
4、厌学”的原因既有内在因素又有外在因素:内在因素:1、有些学生认为英语没有母语那么好学,学习起来比较吃力,再加上成绩不理想,继而丧失自信心,放弃学习英语。2、在一些学生的心目中,对学好英语重要性认识模糊。他们开始往往是带着新奇学习英语的,但好景不长,这种现象很快就每况愈下,厌烦心理就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逐渐生成了。3、一部分学生由于没有掌握好科学的学习方法,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效率很低。具体表现在:对单词死记硬背;重抄写,轻听读;课堂上小动作多,注意力难以集中;抄袭作业…….由于“不会学”而导致“不爱学和不愿学”。外在因素:1.教师对“厌学”学生不恰当的态度教师不恰当的态度
5、是他们学习进步慢的重要因素。如果教师对学困生有偏见,很快就会引起他们强烈的反感。2.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学生有做不完的作业,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记忆或复习单词和课文,更不用说看英语课外书去巩固学过的单词和句子了。3.部分家长对子女关心不够有些家长整天忙,对其子女的学习不闻不问。因此,孩子们在家里可以随心所欲地做任何事情,很快就对学习失去兴趣。有些家长则是望子成龙,规定在家里必须学多长时间的英语,而学生在校的学习和听课状况,却不过问。(二)、采取的措施:我在了解了学生对英语“厌学”的原因后,主要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去帮助和转化他们:1.重视感情投资,激发学习欲望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大教育
6、家赞可夫说过:“教师之爱是儿童身心发展过程中一种最佳的营养剂。”实践证明:教学过程是双边感情和思想的交流,师生关系直接制约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着学生的认识活动效率。教师热爱尊重学生,对学生有信心和耐心,并赋以积极的引导;而学生对教师尊重、信任,能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因此,教师要重视感情投资,把自己真挚的爱传递给学生,用亲切、鼓励、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使学生产生不怕错误,敢于求异的良好学习心理。2.维护差生自尊,及时鼓励表扬自尊心是一个人对自身的评价,对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态度的体现。任何学生都有自尊心和荣誉感,每当自己在学习上取得点滴成绩时,总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学困生更是如此
7、。学困生由于羞怯心理,往往在课堂上不敢开口,因此,我对学困生从不大声呵斥,而是具体深入地分析他们之所以差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循循善诱,在加强辅导的同时,根据学生的发展情况进行有弹性的鼓励。在日常生活中,我尽可能细心留意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找准机会,给予表扬,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老师对他的了解和重视(教学随笔《赞扬是一把自信的钥匙》(附在后面)。在提问时尽可能多给予他们回答问题的机会,因为参与练习本身,对他们就是一个鼓励。凡是学困生能回答的问题,就请他们回答,以培养他们的“成就感”,提高他们的自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