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7484712
大小:27.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5-24
《《分数再认识》教学反思》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分数再认识(一)》教学反思对于分数而言,学生是在三年级下册教材“分一分(一)”中,结合具体情境和直观操作,体验了分数产生的过程,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在“分一分(二)”中学生初步感知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能初步运用分数表示一些简单的事物,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本节课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分数的意义。这里的“再认识”既是对分数的主体重新认识——由“一个物体”拓展到“多个物体”、“多组物体”;又是对分数表示的多少重新认识——由原来“单个数量”扩大到“多个数量”。这些概念都是比较抽象的,因此必须要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充分的感
2、知。为此,我做到了以下几点:1、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中出发,以旧引新展开教学。由于学生在三年级的时候对分数的意义就有了初步的感知,所以教学伊始我没有创设“多余”的生活情境,而是开门见山地直奔主题——“你对分数的知识都有哪些了解?”,引发学生对所学的分数知识进行简单的回顾。进而让学生分别圈出三幅图的。部分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能够很顺利地完成任务,但是也有不少的学生在“圈”的过程中,对新知既有“似曾相识”的感觉——都是平均分成4份,表示其中的3份;又有“半面之交”的困惑——原来都是把“1”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其结果不能用整数表示,才用分数来表示,怎么现在结果可以用整数来表示的时候,
3、还要用分数来表示呢?在展示交流的过程中,学生逐渐明白了要想圈出这些图形的,就要把它们仍然看做“1”个整体,只要平均分成4份,圈出3份就可以了,圈出来的部分就是整幅图形的。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对分数就有了重新的“再认识”,也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1、注重让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以活动为主来组织教学。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为学生创设了自主探索的空间——在问题1中,我让学生动手圈一圈、说一说,找一找等活动,初步理解的“一个整体”的含义;在问题2中,我让学生根据一个分数所表示的一个图形的一部分,画出原来的图形,由部分推知整体,从逆向的角度来促进对分数的意义理解,再通过说一说,让学生明白,形状虽
4、然不同,但是每幅图的“整体”都是8个小正方形组成的,它们的就是,从而进一步理解分数表示部分与整体的数量关系,即图形的面积、图形的个数都是数量。在问题3中,我设计了“拿磁钉”的小游戏,通过学生的辩论,使学生认识到,对同一个分数来说,整体的数量不同,对应部分的数量也不同。从相对量的角度理解分数意义中的部分与整体的数量关系,进一步加深对分数意义的认识。学生在各种感官参与下,自我完成了对分数意义的建构,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既发展了求异思维,又在交流中深化了各自的认识。3、注重挖掘生活素材,巧妙整合课程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新课程实施的一个突出变化,就是教材不再是教学的唯一依据,不再
5、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而是提倡教师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组合、再造,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体现的是用教材,而不是拘泥于教材。在教学中,我将“骨头图”换成了“铅笔图”、将“拿铅笔”活动改成了“摸磁钉”游戏,在圈一圈活动中,让学生从“铅笔图”中还能找出哪些分数?在认识“一个整体”时,让学生从身边、生活中找一找还可以把什么看做“一个整体”。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变化,成为学生应用数学知识、感悟数学价值的有效载体。这样的设计更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在“生活”与“数学”的一拍即合之下,才生成了如此精彩的课堂。4、注重了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
6、养,用兴趣激发教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通过组织各种教学实践活动,使全休学生始终积极主动参与整个学习活动之中,课堂气氛很活跃。教师在课堂上确保学生有充分的合作交流时间与机会,让学生在动脑思考、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新知、发展思维、提高能力。在教学中我还注意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让学生能清晰地说出心中所想,使听者更加明白。总之,整节课由“复习引入→探究新知→反馈提升→回顾反思→拓展延伸”五部分组成,环环相扣,设计了一系列的数学活动,学生在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中,在教师的引领下,在宽松和谐,富有挑战力的情境,主动构建知识体
7、系,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