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低年级朗读教学的有效指导》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低年级朗读教学的有效指导灵武市第六小学徐潇《语文课程标准》谈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在低年级阶段我觉得应努力做到(1)让学生有独特的感受;(2)重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3)能借助课文中图画朗读。就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现谈自己的几点做法:一、激发兴趣,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整体基调。读通顺也好,读流利也好,读得有感情也好……我想,不管什么形式的朗读,都应该建立在让学生感兴趣的基础上,只有他们感
2、兴趣的读书,才能让他们在一遍遍的读中有所收获,才能不厌倦不同形式的朗读…… 其次,抓住学生的内心感受去指导,通过情感的沟通与交流让学生更好地进行朗读,在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把握主题的前提下进行朗读,能更好地激起学生心中的思想感情,能让学生融入到文章的角色中。尤其是童话故事,优美的散文,儿歌等类型的课文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揣摩角色的变化,语气的轻重缓急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展开丰富的想象,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和意境.同时,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进行朗读指导,这些词语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还可以帮助学生体会课文所蕴涵的思想感情。因此在教学第一课时时,老师们应尽可能
3、安排时间,让学生多读书,读熟课文.只有在读熟课文,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才能把感悟出来的思想感情读出来.长期以往,学生的朗读水平一定会得到提高.二、注重方法,教会学生一些朗读技巧。朗读是指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声音,生动地再现文章的思想内容,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引起学生的共鸣,激起学生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的行为方式。因此,在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前提下,必须通过一定的朗读技巧来展现和烘托文章的思想内容。有的学生对作品有所理解,但朗读时仍感到表达上有困难,时常有力不从心之感,特别是小学生,由于年龄小,生活阅历少,视读广度小,更加力不从心。所以教师就应教给他们一些关于朗读的知识和语言
4、技巧的问题。如适当的停顿、读音的轻重、语气的变化、节奏的变化等等。学生一旦懂得了有关的朗读知识和技巧,并通过不断的实践,就能够逐步提高朗读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在教学朗读技巧时,教师应做示范让学生注意老师在朗读时的适当停顿、语气变化,使他们在自己朗读时能准确运用朗读技巧。教师也可利用多媒体、录音机进行示范朗读,让学生从视觉上、听觉上感受朗读技巧在朗读中的运用。首先,读的形式要灵活多变。初读可采用较宽松的自读形式,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读的内容、速度、方法,能读懂多少就读懂多少,发现问题可以提问;通读时教师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互读,分小组合作学习,讨论解决一些问题;精读训练要通过师生的活动交流,帮
5、助学生读懂课文,达到流利的要求,教师要依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精心和优化组合各种形式的读,以求得最佳的效果;品读是品赏优美词句、领悟文章和作者的情感,要给学生自由的空间,让他们自主选择内容、方式、方法,运用竞争、评价等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表现欲望,让学生有机会到成功的自豪感、成就感;最后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熟读成诵,积累语言,运用各种媒体(音乐、画面)和激励性语言,创设课文情境,引导学生入境回忆、入情记忆、美读成诵。其次,训练的方法要灵活多变。教师的教法如果常常如此,缺乏创新,学生对你的套路了如指掌,课堂气氛就会静如止水、缺乏生气。例如许多教师用得比较多的开火车读书这种训练方法,可以
6、在火车头的选择、火车行驶的方向、轨道的变化等方面多做文章,做到常换常新。又如指名读这种训练方法,也不能光是老师指名这一种形式,可以让学生自告奋勇站起来读,还可以互相推荐、发出邀请等,让学生感觉师生之间只是在交流而不是严肃地教与学。各种形式的读配以新鲜趣味的训练方法,能调动学生读的欲望,强化学生参与学习的动机和学好语文的信心。最后,发挥范读的作用。范读一般有三种形式:一是讲前范读,一般适合于情境教学的文章。像《渴望读书的大眼睛》,课前可做适当布置,营造文中的气氛,这时教师进行精彩的范读,学生们就能一下子走进山区孩子的生活,感受当时的情景,这时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就比较得心应手了。二是
7、讲中范读,适合于范读文中精彩的或重要的句段,多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如《飞夺泸定桥》中描写红军夺桥的句子,我的范读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学生读得更精彩,更具韵味,使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三是讲后范读。讲后范读具有一定的欣赏性、品味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要选择那些写景状物的优美文章,如《美丽的小兴安岭》,范读时可让学生把眼睛闭起来,静静地感受,在头脑中形成一幅画面,达到一种境界,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目的。 .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