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7480850
大小:25.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5-24
《磊哥书法作业》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新古典主义———壮美的书法理想———一份书法史观学说的报告作者:丁剑(中国书法家网首席执行官、总编辑)内容提要当代书法所处的环境,我们可以大致总结出以下特点:一、近百年来的考据发现,大量的远古篆隶资料的不断发现和累积。二、印刷技术的贡献,加之传媒时代的到来,视野的不断拓展,交流的日益频繁和多元。三、晚清碑学审美体系的确立和在当代的完善和发展。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碑学思想作为书法审美体系的一部分,事实上是拓展了书法的取法视野,并强调了篆隶作为书法艺术的美学意义,而不止是作为古迹文物的历史学意义。四、国运的昌隆,社会安定趋于和谐发展,昭示
2、着民族的进步和复兴。势必也将推动文化艺术包括书法艺术的繁荣和发展。以上这些特点都为书法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也必然昭示着书法艺术的发展方向和潜在轨迹。作为书法史观的研究,本文在借助于当代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立足于对整个书法史的分析研究并揭示当代书法的发展走向,是一篇明确的书法史观学说分析性报告。,对于“书法新古典主义”的认识,本文未必与原创作者的原意完全相同,而是在它的基础上有所思考和拓展。本文作者认为书法艺术随着国家民族的进步发展,也必然将迎来一个复兴的局面——“新古典主义”时期。书法新古典主义从提出到现在,已经有
3、不少时日了。然而竟没有更多的人从更深层次去认识、研究和呼应,甚至屡屡被人误读,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书法新古典主义是一种学说。它更多地构建在对历史全面研究的基础之上。那么,如果它在将来果真能够形成一个大流派或引领一个时代潮流的话,则不啻是书法史上的一个重大发现。它的预见者将有可能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第一个有明确史观学说言论的人物而彪炳书史。而当我们认真去关注和研究这个学说言论时,便会有一种激动的大骇———它不是不可能。从某种意义上讲,书法新古典主义是阮元、包世臣、康有为一路碑学思想的继承和扬弃。因为它立意在复兴汉代及汉代以上的书法艺术
4、及其艺术精神,这与康有为的碑学主张相比恰恰是扬弃了六朝魏碑。这种扬弃服务于学说创建者对于书法新古典主义风格精神的定位,博大、纯真、质朴、崇高、严正、肃毅等都汇聚成为书法新古典主义的修饰性词汇。那么,六朝离乱之季荒率、粗俗、刻意的修饰性凿刻显然不能广泛具有以上特点,更在于六朝政治动荡的社会背景下的艺术精神显然不是复兴的对象。学说创建者基于汉代及汉代以上的历史定位是有他深刻的史观认识的。他认为所谓“古典时期”即书法艺术史上的“儿童期”,其主要特点是“纯真”。这种“纯真”存在着原创性和理应有的潜在影响力。而与之对应的历史时期恰是两汉三代
5、。以隶书、篆书为主的两汉三代书法艺术尤其具有无穷魅力,更为重要的是这种魅力还远未被认识和开掘,它的发展空间巨大。事实上从汉代以后,书法真正成为书法艺术的认识始终是以二王为中心的经典帖学为主线。尽管历史上出现过李阳冰、徐铉等篆书大家和小学研究者;也尽管《石鼓文》早在唐代就被人称道,但真正能从审美意识的深度认识到那些尘封的、斑驳的、灿烂的古文字之美并“化腐朽为神奇”,应当是在晚清至当代。这在作者看来,不仅是由于历史资料在近现代的大量发现和积累,更多的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即这种审美基因经过魏、晋、六朝、唐、宋、元、明、清的隔代遗传到了今天
6、。汉朝的气度和强盛成为我们这个民族永远的骄傲和记忆,也因此我们这个民族用“汉族”作为称谓应当不是偶然。而所谓“复兴”也当然会有所指归,这种指归就是汉代。书法向古典主义的复兴是一种文化的复兴。而这种文化的复兴当然需要有时代背景基础,这个背景基础恰恰又是在当代。我国从建国开始在摆脱列强压迫和结束内战之后重新走向振作和团结,特别是自改革开放以来物质生活逐步提高,诸项事业蒸蒸日上,成绩举世共睹。当今之中国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繁荣发展,因此国家也提出一种口号,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个口号在各种政府会议、报告中屡屡出现,这种出现当
7、然不是偶然和草率的,它是国家决策者基于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英明、正确而慎重地提出的一种号召。而书法新古典主义恰恰是顺应了这个历史发展的必然,也必将汇入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其景象壮美,前程远大……一书法的发展有其历史的特殊性。自魏晋以来以二王为中心的帖学一直主导书坛。这主要是由于行草书在二王时代发展达到完全成熟的高度。行草书具有两大优越性,即实用性和艺术性。这两个特性自然使以二王为代表的晋人书法成为后世摹仿和学习的对象。然而,又不得不承认二王书法的历史地位是在唐代才真正建立。唐朝这个中国历史上空前繁荣的大帝国对于后世的影响巨大
8、而不息。唐太宗好王书使得天下文臣仕士莫不踵其迹而学之。这种影响到了宋朝导致阁帖等大量刻帖的产生,从而又进一步推动和巩固了二王书法的帖学经典地位。尽管如此,然而又必须指出的是由于传承技术的限制,在对于二王帖学的传承过程中存在着相当程度的变异。而这种变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