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俗化潮流中的五代文学-以诗词为中心

世俗化潮流中的五代文学-以诗词为中心

ID:37461870

大小:8.80 MB

页数:166页

时间:2019-05-24

世俗化潮流中的五代文学-以诗词为中心_第1页
世俗化潮流中的五代文学-以诗词为中心_第2页
世俗化潮流中的五代文学-以诗词为中心_第3页
世俗化潮流中的五代文学-以诗词为中心_第4页
世俗化潮流中的五代文学-以诗词为中心_第5页
资源描述:

《世俗化潮流中的五代文学-以诗词为中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摘要五代文学的整体性研究历来薄弱。究其原因,既在于五代历时较短,未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学面貌,也在于后代对五代文学评价一向不高,多视之为唐宋文学的附庸,或附于唐末,或缀于宋初。这种研究状况不利于五代文学研究的深化,也不能客观地反映五代文学的真实面目。本课题的写作目的,正是基于填补这一研究空缺之上。本文将五代文学置于唐宋文学转型的大背景之下,从中唐以来的世俗化运动入手,深入探讨五代文学在这场世俗化潮流中的种种表现,从而对五代文学作出较为客观的文学史定位。本文主要以五代诗词在这场世俗化运动中的嬗变为观照对象,从社会思潮的演变、地域性特征的形成、文人心态的变化、审美趣味的改变等

2、方面内容对五代文学进行分析。导言部分主要对世俗化与五代文学作出界定,综述五代文学的研究现状及存在不足,提出研究论题。第一章主要分析五代文学发生的大背景。社会风气的变化、经济的发展、市民意识的增强、文学的平民化进程等促成了市井文化圈的形成。温庭筠虽不属于五代,但其文学创作承前启后,对五代文学影响巨大,故作为个案分析;第二章进一步分析五代文学的地方特色,主要围绕五代文学的南方化进程、文人分布的地域性特征及文学发展的不平衡情况三方面;第三章从创作主体方面分析五代文人的角色转换及创作中情志关系的变化。文人心态的变化带来角色的变化,传统诗言志的观念逐渐被淡化,个人的主体意识摆脱儒

3、家诗教束缚,体现了明显的主体性色彩。作为个案,花间别调比较集中体现了词体创作中情志合一的倾向;第四章主要分析审美趣味的变化。文人角色的转换与情志离合促使审美趣味发生转变。艺术上开始出现突破,在绘画、书法等方面出现了个体意识的苏醒。影响到文学上,体现为文学功能发生变化,表现为娱乐功能、慰藉功能与实用功能,由此对五代艳体诗词、苦吟之风、酬唱作品作出解释。第五章主要以诗词在五代时期的演变为观照对象,进一步分析世俗化运动对五代文学的实际影响,把握其在唐宋文学转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通过对五代文学在中唐至北宋这场世俗化运动中的种种表现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作为由唐至宋文学世俗化潮流

4、中重要组成的五代文学,尽管由于种种原因不可避免带上过渡性质,却不是唐宋文学之间的简单过渡。相反,它收唐音,启宋调,福建师范大学文学博十学位论文表现了身处低谷却努力爬升的态势,具有重大的转型意义。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五代文学,恢复其应有的文学史地位。本文主要采用整体性研究方法,宏观研究与个案分析相结合,注重史料分析与理论运用的统一,探讨五代纷繁复杂的文学现象下所掩盖的文学规律。关键词:文学转型,世俗化,五代,诗,词lI中文文摘五代文学由于历时较短,文人不著等因素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本文将其置于唐宋文学转型的大背景之中,揭示中唐以后日渐兴盛的世俗化潮流对五代文学的一

5、系列影响,以此对五代文学作出文学史定位。导言部分主要对世俗化与五代文学作出界定,对五代文学的研究状况作简单梳理,在此基础上确定本文研究范围,进而提出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一章主要从时代入手,揭示五代文学发生的大背景。自中唐以来,中国古代社会开始由中世向近世的转型。从文化这一层面上看,主要表现为士族文化构型逐渐向庶族地主文化构型转变。乱世的到来使长期被儒家传统思想压制的各种“异端"思潮纷纷复苏。创新风气至五代时期成为主流。为证明自身存在价值,苦吟之风大为盛行。另一方面,随着世俗地主渐次登上历史舞台,俗文艺在中晚唐大量兴起。在各割据政权的逐步确立后,文学的俗化大潮达到了极端,形

6、成一个适应各个阶层需要的市井文化圈,成为宋以后平民文学的起点。温庭筠虽不属五代文人,但他的文学创作实开五代风气之先,故列为个案专题分析。第二章主要探讨此一时期五代文学的地域性问题,目的在于揭示文学的空间变化如何影响推动五代文学的发展。由于分裂,五代文学表现出了明显的地域性特色。正是在这一次的时代大分裂中,南方地区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开发。地区文化进入了独立自主的发展时期,形成了几个颇具地方特色的地域文化圈,主要有吴越文化圈、江淮皖赣文化圈、西蜀文化圈。相比之下,当时南方的荆楚、岭南、闽等地区虽也因时代分裂的原因而出现地域文学的发展倾向,但往往是昙花一现。这种文学发展的不平衡

7、性主要源于当地的时局及统治者对待文学的态度,也与当地的历史文化积淀的厚实与否相关。而五代文学的地域性分布、文体发展的不平衡现象都离不开文人分布的不平衡性这个事实。五代北方战乱,大量文人南迁,文学重心南移。由于迁入时间与迁入地域的不同,出现了前蜀文人群、闽地文人群、吴越文人群、马楚文人群、后蜀文人群、吴及南唐文人群等六大群体。他们推进了当地文化事业的发展,也使得五代文学因此表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第三章主要讨论文人的心态变化与文学创作之间的关系问题。一个时期的心理状态是那个时代文化状态下的产物。反过来,它也通过各种方式对人们的文化活动V福建师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