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明县焦元乡朱口行政村村志修订版

东明县焦元乡朱口行政村村志修订版

ID:37460408

大小:48.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9-05-24

东明县焦元乡朱口行政村村志修订版_第1页
东明县焦元乡朱口行政村村志修订版_第2页
东明县焦元乡朱口行政村村志修订版_第3页
东明县焦元乡朱口行政村村志修订版_第4页
东明县焦元乡朱口行政村村志修订版_第5页
资源描述:

《东明县焦元乡朱口行政村村志修订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朱口行政村朱口行政村辖朱口一个自然村,位于焦园乡政府新驻地西北八公里处,东与焦园村相邻,西邻农中村,北与荆岗村接壤,南与黄夹堤相依。全村现有504户,2125人,均是汉族。辖区面积3263亩,其中耕地2763亩。该村信仰基督教的190人,信仰佛教的30人。据《长垣县志》(明、清、民国整理本)和《东明县志》记载,明、清、民国时期朱口村均属河北省长垣县管辖。1934年属长垣第三区,1942年属长垣县第六区甘堂乡。1944年,属解放区东垣县第六区。1949年10月划归东明县,属东明县六区(三春集)。1952年属东明县十区焦园乡。195

2、5年属焦园中心乡,甘堂一般乡,1956年属焦园乡,1958年属东明县三春人民公社。1961年,朱口村自黄夹堤大队划出,称朱口大队。1963年属焦园人民公社,1984年社改乡属焦园乡至今。据朱姓家谱记载,明永乐元年(1403年)朱姓始祖朱十,从山西洪洞县迁址黄河东岸大王寨村西二里处建村,以姓氏命名为朱家口,数年后因黄河泛滥,村庄淹没,于1524年迁此地建村仍以姓氏命名为朱口村。全村现有朱、陈、周、徐、赵、冯、曹、李、张、王、袁、吴、薜、黄、孔、丁、许共十七姓组成:朱姓,1524年由先祖朱常生从朱家口迁此建村,422户,1752人。

3、陈姓,由陈姓先祖陈学治于1940年从河西窦店迁来,16户,72人。周姓,由周学文于1850年从河西窦店投亲迁来,10户,50人。徐姓,由徐中义于1920年从河西窦店投亲迁来,9户,40人。赵姓,由赵文庚于1900从大岗投亲迁来,7户,32人。冯姓,由冯武于1915年从河西冯海树村投亲迁来,7户,30人。曹姓,由曹德巡于1950年从荆岗村迁来,6户,23人。11李姓,由李先来于1933年从窦店投亲迁来,4户,22人。张姓,由张九成于1933年自河西窦店投亲迁来,4户,20人。王姓,王子田于1930年迁来,4户,19口人。袁姓,由袁

4、宪海、袁宽亮于1933年从兰通集迁来,4户,15人。吴姓,由吴之付于1958年从辛庄迁来,4户,14人。薛姓,由薛付志于1933年从河西窦店投亲迁来,2户,12人。黄姓,由黄云昌于1900年从荆岗村投亲迁来,2户,10人。孔姓,由孔德顺于1958年迁来,1户,5人。丁姓,由丁喜帮于1900年从河西窦店投亲迁来,1户,5人。许姓,由许扎根于1960年从王夹堤迁来,1户,4人。朱口一带是黄泛区,近百年来,自然灾害频仍。1933年(民国22年)黄河发黑炭水,淤泥九尺,庄稼全部埋没,房屋倒塌98%,朱耀宝、朱正月、周旺等人防备不及被淹死

5、,全村95%的人到东南徐州、蚌埠、安徽一带逃荒要饭。1936年霍乱病疫漫延,村民染病者达半数以上,穷人连饭都吃不上,哪有钱买药治病,多亏周二先生巧用针灸、草药熬水服用,才挽救了部分人的生命,但仍有朱九才,周林等20余人被霍乱病夺去了生命。1937年8月发生地震,85%的房子被震塌,人们搭草棚过冬。1944年发生了蝗灾。禾苗叶子被吃了个净光,粮食绝产,95%的人外出逃荒要饭。日本侵华期间村民曾遭日本鬼子铁蹄践踏。1945年3月,村民朱家中、朱和配、朱昌轩三人被侵华日军强掳到日本国当劳工,朱昌轩在去日本的途中就因病饿交加死在船上,朱

6、家中、朱和配在日本国受尽日寇的鞭抽、棍打等各种毒辣手段的折磨,直到日本战败方幸免死于异国他乡,于1946年元月返回祖国。朱口一带有丰富的地下矿藏资源。1974年冬,国家地质勘探部门在朱口村西北500多米处打了东明县境内第一口地质勘探井,历时一年之久。该井被命名为“马厂一号井”11。勘探井的井位处于朱口村第六生产队的耕地内,该地块是村队有名的丰产田、吨粮田。当时,不少群众不理解,极力反对毁麦打井。时任村支部书记的朱敬领耐心细致地做群众的工作,取得了群众的支持,征地5亩作为施工区。为方便施工,该村干部群众从国家利益的大局出发,甘愿牺

7、牲自己的耕地支援国家的油田建设,又划出4亩作为生活区,什么报酬都不要,为勘探井的顺利开采做出了积极贡献。解放前,朱口经济发展十分落后,因黄河泛滥,沟坡沙碱多,杂草丛生,开垦的土地因风沙、盐、碱、旱、涝,年年所收无几,加上地主阶级的剥削,村民常年缺吃少穿。解放后,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朱口穷苦村民分得了土地,真正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愿望,通过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走集体化道路,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粮食产量由解放前的几十斤增加到三百多斤,村民生活逐步得到改善。六、七十年代,由于受“极左”路线的干扰,党的农村政策得不到很好贯彻落实,群众

8、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生产连年下降,朱口村又成了“三靠队”。穷则思变。面对这种情况,朱口人开始探索摆脱贫穷之路。1973年春,第三生产队偷偷地试着给每人分了2厘地种花生,1974年全村6个生产队都仿效起来,取得了明显的增产效果。1977年,他们开始对全村的花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