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课程讲座

品德与社会课程讲座

ID:37460341

大小:270.00 KB

页数:81页

时间:2019-05-12

品德与社会课程讲座_第1页
品德与社会课程讲座_第2页
品德与社会课程讲座_第3页
品德与社会课程讲座_第4页
品德与社会课程讲座_第5页
资源描述:

《品德与社会课程讲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品德与社会课程讲座南京市江宁区教育局德育研究室姜书勤评析一、从确定走向不确定教育家赫拉克里特说:“儿童教育是一件充满不确定性的事。”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一)教学目标具有不确定性(二)教学资源具有不确定性(三)教学过程具有不确定性(四)教学方式具有不确定性(五)教学结果具有不确定性(六)确立“生成性”的教学任务观(七)要善于捕捉生成性的教学资源二、从“教教材”走向“用教材”新课程强调,教材只是一个范例,一个话题,一个提示,它期待着教师对它进行再创造。传统的课堂教学将课本当作课堂教学的根本。教学就是从课本出发,最后又回到课本。教学就是教学生学课本,就是理解教科书,记

2、诵教科书。新课程倡导教学要从儿童的生活出发,以儿童能够理解的生活作为教学的起点,因此,新课程在教材的使用上给师生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一)创造性使用教材要了解教材的功能教材主要不是作为知识的载体来供教师讲授的,它是教师引发学生活动的工具,是学生开展活动时可资利用的资源。具体到一篇课文来看,教材不再是独白的文本,而是对话的文本。教材只是一个提示、一个话题、一个范例、一个案例。教材所承诺的教学方式:不再是传统的纯认知的,灌输不起来。是儿童整体生命所投入的教学,有认知、有情感、有体验。不是问答式的,而是对话式的。(二)创造性使用教材要大力开发教学资源在生活中展开的品德教育,其主题与素质

3、来源于道德主体当下的生活。“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陶行知),生活是德性发展的动力源泉。因此,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我们把教学资源的开发作为师生课前必做的准备工作。教师由课程的执行者向课程的创生者转变。学生也由课程资源的享用者向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转变。(三)与教材同构,使教材成为教师智慧的一部分与教材同构,就是要理解教材,理解教材的内容,教材的呈现方式,理解教材的设计思路,理解教材所蕴含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理念,这样,教材才能在教师的生命体中活起来,才能成为教师智慧的一部分。(1)读懂教材,将教材同化为自己的智能、智慧结构要能将教材同化为自己的智能、智慧结构,成为教材的化身,教

4、师必须要读懂教材,要理解教材所阐发的道理,所讲述的知识,教材为什么采用这样的呈现方式,教材的设计意图是什么,要达成什么样的目标?只有读懂了,教师才能使用好教材这个工具。(2)领悟教材,实现与教材在价值观上的认同和情感上的共鸣品德教育主要不是知识的教育,而是价值观的教育,情感的教育。因此,教师与教材实现同构仅仅理解教材所阐发的道理,所讲述的知识是不够的,教师还要“和教材的内容具有一定的价值观的认同和情感的共鸣”[1]。此时,教材这样一个活性因素,才能在教师的生命体中活起来,在教师的生命体中运转起来,成为教师智慧的一部分。[1]鲁洁:回归生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与教材探

5、寻.《课程·教材·教法》[M].北京.2003年第9期,2~9页.“教育者的资格与教育成效决不在其关于道德的知识有多少,而在于支撑其道德观念的挚爱真情。”[1]因此,要使教师在课堂上释放真情,唯有教师与教材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共鸣的生命才有激情和创造。唐代诗人白居易说:“动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感情灌注的教学,才真正具有生机和活力。“当把情感从德育中抽离出来、只剩下干巴巴的道德规范的传授的时候,德育就从根本上丧失了它的魅力。”[2]同样,教材这个“活性因子”只有在真情的课堂里才能发挥它应有的魅力。[1]朱小蔓:《关于建立情感性道德教育范式的若干思考》[G].《道德教育论丛》,第1卷

6、∕朱小蔓主编.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6.[2]朱小蔓:《育德是教育的灵魂动情是德育的关键》[G].《道德教育论丛》,第1卷∕朱小蔓主编.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6.(四)与教材异构,使教师的创造精神得到解放教师理解了教材,与教材实现了完全的同构,并将教材同化为自己的智能、智能结构,成为教师智慧的一部分,做到这一步,教师还是不能有效地进入教学场域的。因为,教材的普遍性和具体教学对象的特殊性,教材的相对固定性,教学内容的生长性、教学的生成性,决定了教师还必须与教材实现异构,只有这样,教材才能在教学场域中被激活,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活性因子”,成为

7、教师有效的教学工具。(1)变“备教材”为“备学生”,在异构中实现教材与学生的融合“教材作为一种普遍使用的文本,虽然其中融入了儿童的经验,但就每一本教材所包含的内容来说,它提出的话题、范例决不能涵盖我们所面对的每一班级每一个别儿童的生活经验。”[1]也就是说没有普遍适用的教材,因为,我们的教学面对的是学生,是千差万别的学生,千变万化的学生,只有了解学生的不同需要,不同的认知现状,教师再根据自己的风格,根据自己对学生的预计对教材进行还原、解读,重新建构,把活生生的人和事展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