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1外形及灰质核团神经解剖学讲

脊髓1外形及灰质核团神经解剖学讲

ID:37459750

大小:1.21 MB

页数:30页

时间:2019-05-12

脊髓1外形及灰质核团神经解剖学讲_第1页
脊髓1外形及灰质核团神经解剖学讲_第2页
脊髓1外形及灰质核团神经解剖学讲_第3页
脊髓1外形及灰质核团神经解剖学讲_第4页
脊髓1外形及灰质核团神经解剖学讲_第5页
资源描述:

《脊髓1外形及灰质核团神经解剖学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脊髓一、位置:椎管内上端—枕大孔处接延髓下端—3个月前,与椎管等长。3个月后,高度差出现。出生时,达第3腰椎体下缘成年男性:第1腰椎体下缘(T12~L3上缘)成年女性:第2腰椎体下缘二、外形:前后稍扁的圆柱状,长约45cm;重约35g,与脊柱弯曲一致。两个膨大:颈膨大—C4~T1,C6最粗;腰骶膨大—T12~L4/5,L3最粗脊髓圆锥终丝(无神经组织,软脊膜构成)(S2以下被硬脊膜包裹)31对脊神经前根31对脊神经后根及脊神经节马尾(L1以下)腰穿位置:L3~4、L5~S1棘突之间6条纵沟:前正中裂、后正中沟(后正中隔)前外侧沟(31对前根穿出)后外侧

2、沟(31对后根穿入)后中间沟(位于C1~T4节段)脊髓节段31节:C-8,T-12,L-5,S-5,Co-1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椎骨序数椎骨棘突等高(C1~4)等高(C1~3)高1个(C5~T4)高1个(C4~8)高2个(T5~8)高1~2个(T1~6)高3个(T9~12)高3个(T7~12)T10~12(L1~5)T10~12(L1~5)L1(S1~Co1)T12~L1之间(S1~5、Co1)四、脊髓被膜:硬脊膜:致密CT,囊状。上附枕大孔边缘,续硬脑膜下至S2包终丝随脊神经漏斗状膨出,形成脊神经外膜硬膜外隙:上达枕大孔,疏松结缔组织,脂肪、淋

3、巴管、静脉从负压、硬膜下隙四、脊髓被膜:硬脊膜蛛网膜:薄而透明的胶原纤维层。疏松蛛网膜下隙:有脑脊液及脊髓血管,脊神经根丝。蛛网膜下池:终池(L1~S2之间)—马尾、终丝,结缔组织小梁脊神经外膜四、脊髓被膜:硬脊膜蛛网膜:软脊膜:薄、富含血管、紧贴脊髓表面深入沟裂。形成终丝齿状韧带(18~24个,固定脊髓;椎管内手术的标志,连于硬脊膜)后隔(C5~T12处较发达)三、内部结构:(一)概况:灰质、白质、中央管(二)灰质:H形,灰红色,富含神经元胞体、树突及血管。1.区分:后角(后柱):主要为接受感觉纤维传入的感觉神经核团。中间带:侧角(侧柱)—T1~L3

4、节段,为交感神经核。前角(前柱):富含运动神经元灰质连合:分为灰质前连合灰质后连合。主要核团:后角(柱):后角边缘核:位于缘层的尖部,全长可见,主要为梭形或星状大型细胞。接受后根外侧部的痛温觉纤维和内侧部的粗略触觉纤维;其轴突进入外侧索分成升降支(固有束),发挥节段间联系;部分纤维加入脊髓丘脑束。胶状质:胶状透明,存在于脊髓全长,细胞小卵圆形和星形。接受后根内纤维的侧支;发轴突进入Lissauer背外束,实行节段间联系。C1~3节段内,胶状质较大,为三叉神经脊束核的下端。后角固有核:存在于脊髓全长。为大多角形和中型梭形细胞。主要接受后根内的粗、细纤维,

5、胶状质的部分纤维。发出的纤维参与组成脊髓丘脑束。网状核:后角固有核的外侧,网状结构内。多为中小型细胞。背核:后角底部的内侧部,仅存在于C8~L3节段。由大型多极和圆形神经元组成。接受后根内侧部纤维的终末和侧支;发出的轴突形成同侧脊髓小脑后束。颈外侧核:存在于C1~2节后角尖前外侧的白质中。人不明显。是脊颈丘脑束的中继站。后角连合核:位于后角内侧缘到灰质后连合部位。中、小型的中间神经元。发纤维经后连合到对侧前角,或经后固有束到不同节段的前角。骶后连合核是躯体传入和内脏传入的汇聚处。中间带:。中间带外侧核:在C8~T1节段位于侧角。胞体小,卵圆形或梭形。是

6、交感神经的节前神经元。其轴突经前根进入脊神经前支,然后以白交通支形式进入交感干中间带:中间带外侧核:在C8~T1节段位于侧角。胞体小,卵圆形或梭形。是交感神经的节前神经元。其轴突经前根进入脊神经前支,然后以白交通支形式进入交感干。在S2~4阶段,为骶副交感核,含副交感节前神经元。其轴突经S2~4脊神经前根进入脊神经前支,然后形成盆内脏神经中间带内侧核:纵贯脊髓全长。由大、中、小型细胞组成。其部分轴突进入两侧外侧索,形成双侧脊髓小脑前束。前角(柱):含大、中、小型神经元,于脊髓全长的大部分混杂分布。α运动神经元:大型多角,平均大于37μm(有文献认为大于

7、25μm),数量约占前角运动神经元的2/3,支配骨骼肌的梭外肌纤维产生随意运动。γ运动神经元:中型多极神经元,小于37μm(或小于25μm),数量约占1/3,支配骨骼肌的梭内肌纤维,维持肌张力。中、小型中间神经元:大部分分散,小部分形成核团。其中前角连合核—前角内侧缘至灰质前连合处,其轴突经灰质连合终于对侧前角。Renshaw细胞—接受α运动神经元轴突的侧支(胆碱能,兴奋性),发轴突(甘氨酸能,抑制性)返回同一个或其它α运动神经元,对其产生反馈性抑制作用。前角运动神经元形成的神经核:前角躯体运动内侧核(柱):位于前角内侧部,纵贯脊髓全长,支配运动躯干的

8、骨骼肌。—前内侧核:脊髓全长可见,主要支配竖脊肌等脊柱区肌肉。向上接延髓的舌下神经核。—后内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