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7443729
大小:17.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5-23
《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重庆市渝北区汉渝路小学唐晶琼邮编401120(本文2014年8月发表于《新课程》2014年第8期)数学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数学课程标准》中也使用了较多的“经历……的过程,获得……的体验(感受)”。可见,数学学习离不开个体的体验,学生需要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再创造”,在实践操作中体验“做数学”,在合作交流中体验“说数学”,在联系生活中体验“用数学”。学生体验学习,是用心去感悟的过程,在体验中思考,在体验中创造,在体验中提升。一、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再创造”。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
2、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实践证明,学习者不实行“再创造”,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加工者,应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高度,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对于难度不大的例题,大胆舍弃过多、过细的铺垫,尽量对学生少一些暗示、干预,正如“教学不需要精雕细刻,学生不需要精心打造”,要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自己研究、发现,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提升思维。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
3、除的数”时,教师一开始先帮助学生复习能被2、5整除的数特征,接着让他们猜一猜能被3整除的数可能会有什么特征?许多学生会不假思索地猜“个位上是3、6、9的数能被3整除”。我没有马上对学生的猜测作出评价而是接着引导:“你能自己举例验证一下吗?”通过验证,学生很快发现这一结论是错误的,必须换一个角度去思考。然后再进一步探究、发现,找到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经历这样一个猜测,验证,再探究的过程,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拓展。二、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做数学”。在适合实践操作的教学中,“木匠教学法”比较实用,让学生找找、量量、拼拼……因为“你做了你
4、才能学会”。“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在学习“时分秒的认识”之前,我让学生先自制一个钟面模型供上课用,远比带上现成的钟好,因为学生在制作钟面的过程中,通过自己思考或询问家长,已经认真地自学了一次,课堂效果相当不错。在学习了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后,对于用同样长的两根绳子分别围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他们的周长怎么样?对刚接触周长的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所以我就组织学生亲自做做这个实验,通过动手实践,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在教学中,教师灵活运
5、用教材,该让学生动手的必须得动起来,只有亲自操作了,理解才会更透切。三、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说数学”。这里的“说数学”指数学交流。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因为“个人创造的数学必须取决于数学共同体的‘裁决’,只有为数学共同体所一致接受的数学概念、方法、问题等,才能真正成为数学的成分。”因此,个体的经验需要与同伴和教师交流,才能顺利地共同建构。充分地表达、争辩,在体验中“说数学”能更好地锻炼创新
6、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四、联系生活——让学生体验“用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教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如简便运算125-98,可让学生采用“购物付款的经验”来理解:爸爸有一张百元大钞和25元零钱,买一件98元的上衣,他怎样付钱?营业员怎样找钱?最后爸爸还有多少钱?学生都能回答:爸爸拿出100元给营业员,营
7、业员找给他2元,爸爸最后的钱是25+2=27元。引导学生真正理解“多减了要加上”的规律。以此类推理解121–103、279+98、279+102等习题。在数学课堂中,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体验数学,经历认知的全过程,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创造,在创造中提升数学知识和能力。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