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7394791
大小:9.85 MB
页数:172页
时间:2019-05-23
《二十世纪中国审美文化主潮》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二十世纪中国审美文化主潮姓名:刘宁申请学位级别:博士专业:文艺学指导教师:周来祥20030402——.,些奎查耋堡主耋3耋笙塞的审美特征。按照审美理想的历时性发展过程,我们从纵向上将20世纪的中国审美文化分为四个阶段。1900年——1919年是从古典和谐美向近代崇高过渡的肘期。这一时期是一个薪旧思想、中西文化尖锐对撞的时期。西方近代思想的介入使中国麻木的自主意识开始苏醒,而主体性的萌发为新的审美意识的产生提供了一个契机,对古典和谐的审美理想起到巨大的冲击作用。王国维对崇高、悲剧
2、的推崇,鲁迅对“摩罗诗人”的礼赞,梁启超造就实践人格的社会理想等等,这些都在理论上宣布了古典和谐美理想的终结。这一变化在艺术创作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小说这一偏重于现实性、再现性的体裁的兴盛虽然是借助于了思想宣传、物质发展的作用,但它不同于古典艺术的审美特征却更加具体地展示了审美理想的变化。现实生活中,服饰、邮票、火花等生活用品的审美变化与这一时期审美理想的转型是相一致的。抽象的伦理化、等级化的特征逐渐减少了,现实性、真实性、个性化的成份逐渐占据了主导。1919年——1949年是崇
3、高美理想的发展阶段。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个性解放、民主、自由等观念开始在国人的心中生根、发芽。鲁迅对个体与社会矛盾的思考,周作人对感性与理性关系的分析,郭沫若、茅盾对于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艺术思想的鼓吹,朱光潜、蔡仪对主观论美学、客观论美学的理论建构,这种理论的分化恰恰是以对立、冲击为基本特征的近代崇高美理想在理论上的表现。在具体的艺术实践中,古典艺术中理想与现实、表现与再现、情感与理智、形式与内容、时间与空间相为融合的艺术特征开始出现了分离。新旧思想的碰撞也鲜明地表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相
4、对于城市来说,物质匮乏、政治思想宣传积极的根据地没有多样的、个性化的形式展示,民主自由的先进意识与强烈的阶级观念、社会责任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因而在日常的审美追求上,前者更注重形式因素,后者更侧重精神因素;前者是个性化的、后者是集体化的(具体为政治性和阶级意识);前者是多样化的,后者是统一化的。1949年——王976年的审美理想出现了从崇高向古典的塌陷。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社会体制的改变,社会主体地位的改变也必然带来现实生活中审美追求的改变。虽然物质方面还比较
5、匮乏,但是人们对新中国无比的热爱、对主人翁地位的无比自豪感使得新中国洋溢着青春、雄壮的气息。这种昂扬的激情在艺术创作中也表现得十分明显。“两结合”的艺术创作精神无疑顺应了这一时代的审美需要,理想与现实、表现与再现、情感与理智、内容与形式、时间与空间的再度结合使这一时期的艺术作品显露出新的审美特征。建国初的艺术创作表现出新的和谐美的审美趋向,它预示了审美理想的新的发展趋势,但却也存在着向古典美回归的可能。文革十年的艺术创作最终使这种可能变成了现实。建国初美学领域的主客观论战在意识形态的干预下名存实亡
6、,学术性的争论最终往往以政治性的批判草草结束。唯物和唯心不再是一种学术的差异,而是成为政治立场的招牌。从单纯的主观论、客观论,到主客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观统一论、客观社会论(即后来的实践论),理论的融合与发展也带着历史的痕迹。1976年—一2000年审美理想的多元发展期。思想的解冻促进了学术的争鸣。无论是实践论自身的发展,还是后实践论对实践论的批评或超越都在理论上反映出改革开放后人们对“人的问题”的重新思考。主体的丰富和完整也正是审美多元化的前提和基础。80年代前后,艺术作品的审美风格和艺术特征也
7、开始趋向于多样化。现实主义以其直面现实的精神给人们带来了强烈的审美震撼。80年代中后期,西方现代主义的艺术思潮开始大量涌入国内,为新时期的艺术界带来了一股活力。先锋艺术以变形的形式、叛逆的精神、反叛的姿态向人们的审美习惯发出了挑战。丑与荒诞丰富着人类的审美意识,先锋艺术的不断创新恰恰是人们审美领域不断扩大的前提和保证。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兴起的大众文化是大众传媒、商业发展、市民阶层崛起等各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产物。大众文化所表现出的审美特征既不同于古典和谐美,也不同于近代崇高美(包括崇高、丑、荒
8、诞),丽是表现出多种审美趋向在对立、扩张中的融合,当然,这种融合所形成的还不是新型的现代辩证和谐美,而只是一个过渡形态。大众文化所展示出的审美理想的发展趋势与周来祥对现代辩证和谐美的大胆设想似乎有了一定的耦合,而在世纪末,在现代生态发展观影响下形成的生态美理想无疑是在全球化语境下,在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指引下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个体与社会、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文化重新审视、思考的结果。这种以平衡、和谐、发展为理论核心的审美理想在更高的层次上完成了对古代和谐美理想的复归,体现出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