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背景下的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研究

创新背景下的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研究

ID:37391873

大小:13.85 MB

页数:237页

时间:2019-05-23

上传者:U-145848
创新背景下的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研究_第1页
创新背景下的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研究_第2页
创新背景下的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研究_第3页
创新背景下的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研究_第4页
创新背景下的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创新背景下的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⑨D⋯OCTOR⋯ALDISS⋯鲫.博士学位论文创新背景下的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研究论文作者:张茂林‘指导老师:董泽芳教授专业名称:高等教育学研究方向:高校管理与评估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11年5月 DoctoralDissertationOnCollegeResearchTeamsBuildingIntheInnovationContextByZhangMaolinSuperviser:Prof.DongZefangSpeciafity:HigherEducationReaserchArea:UniversityManagementandEvaluationCollegeofEducationHuazhongNormalUniversityMay,2011 ⑧博士学位论文Ⅸ)cT0砒LDI磷;既TATl0N华中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作者签名:很兹/i幂日瓤:和n年5其IlB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华中师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同意华中师范大学可以用不同方式在不同媒体上发表、传播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作者签名:碾兹珥朱B期:》olt年罗只|fB⋯名:羔,≮劣Y塌另导师签乡■。If力日期:匆J1年岁月I1日本人已经认真阅读“CAMS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发布章程",同意将本人的学位论文提交“CALIS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全文发布,并可按“章程"中的规定享受相关权益。固壶途塞握銮厦迸卮!旦圭生;旦二生i婴垒生蕉查!作者签名:碾教界日期:010t1年,月7/日翱张』7芗老日期:砷·1年岁月I/日 内容摘要随着科技的日益进步,科学研究已经从单打独斗发展到团队合作。在科技发达的当今时代,科研团队已经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在创新逐渐成为世界发展主流的背景下,我国加快了建设创新型国家进程,高校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校科研团队已成为高校创新的主体。在创新背景下,加强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在已有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围绕研究主题,沿着“基本研究一实证考查一比较研究一问题分析一对策思考”的基本思路,本研究主体分为导论、理论探讨、实证考查、比较研究、问题分析、对策思考六个部分。导论部分,在分析国际国内背景的基础上,探讨了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通过文献综述,发现几乎没有关于高校科研团队与高校创新能力关系的理论文献,更没有关于高校科研团队与高校创新能力关系的实证研究。因此,本研究以高校科研团队与高校创新能力的关系为核心展开探讨;选择高等教育管理学为基本视角,把基本视角与多角度、多学科审视结合起来,确定了多种研究方法,特别是引入了统计学方法中的相关分析法。理论探讨部分,主要围绕高校科研团队和高校创新能力两个核心概念展开探讨,在对核心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对所涉及的七对相关概念进行了辨析,构建了基本理论。本研究认为,高校科研团队是在知识和能力上互补的一定数量的科研人员,为了实现科研创新目标、承担共同责任而相互协调配合的以高校科研人员为主组成的正式科研群体。高校创新能力是高校作为一个整体,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充分运用已有资源,在进行创新活动中所展现出来的综合能力,包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本研究得出的第一个主要结论。实证考查部分,实证考查的理论基础研究认为,高校科研团队与高校创新能力之间、高校科技创新与高校人文创新之间存在互动关系和相互促进关系。通过数据进行考查与分析,发现高校科技科研团队数量与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得分之间为高度正相关关系;高校人文科研课题总数、投入人数、拨入经费以及支出经费与高校人文创新能力得分之间为显著或高度正相关关系;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与高校人文创新能力之间为高度或显著正相关关系。通过案例进行考查与分析,在收集两个创新团队访谈资料的基础上,总结了创新团队的成功经验。这是本研究得出的第二个主要结论。一比较研究部分,对国外高校科研团队的组建方式、组织结构、管理模式、保障体系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国外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的一般经验:政府出台政策支持团队创新;高校搭建平台支撑团队创新;聘请学术精英领衔团队创新;优化学术环境促进团队创新:健全评估机制激励团队创新。在收集人类基因组科研团队和斯坦福大学Bio-X团队两个案例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了国外案例分析,得出了几点启示。这是本研究得出的第三个主要结论。问题分析部分,针对我国高校整体创新能力较低,主要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分析了高校科 .⑨D槲OCTOR⋯ALDISS一删.研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冈。我国高校科研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是高校科研团队总体规模偏小、内部活性不足、学术产出不高、引领作用不强,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理念滞后、体制羁绊、投入偏低、评估偏颇。这是本研究得出的第四个主要结论。对策思考部分,针对我国高校科研团队建设问题的原因,从主要原因出发提出解决问题的四个基本对策:一是创新理念,二是改革体制,三是增加投入,四是完善评估。这是本研究得出的第五个主要结论。II关键词:高校科研团队;高校创新能力;科技创新;人文创新;创新教育:创新政策 ⑨博士学位论文DOCTORALDISSERl.ATIONAbstractAsscienceandtechnologyadvances,scientificresearchhasdevelopedfromgoingitalonetoteamwork.Intheeraofadvancedscienceandtechnology,researchteamhasbecomethemainbodyof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innovation.Whileinnovationhasbecomethemainstreamofworlddevelopmentinthecontext,andChinahasacceleratedtheprocessofbuildinganinnovativecountry,Chinesecollegesanduniversitiesplayanincreasinglyimportantroleintheprocessofbuildingallinnovativecountry.Collegeresearchteamhasbecomethemainbodyofacollegeinnovation.Intheinnovationcontext,strengtheningonstudyingresearchteamincollegeisofgreattheoreticalandpracticalsignificance.Focusingonthestudytopiconthebasisoftherelatedresearchresults,alongtheidea“BasicResearch—EmpiricalResearch—ComparativeStudy—ProblemAnalysis—CountermeasureResearch",thisstudyisdividedintosixsectionsaboutIntroduction,TheoreticalResearch,EmpiricalResearch,ComparativeStudy,ProblemAnalysis,CountermeasureResearch.InIntroductionSection,thetheoreticalandpracticalsignificanceofthisstudyisexploredafteranalyzinginternationalanddomesticcontext.Throughliteraturereview,itisfoundthathardlyanypaperaboutthetheoreticalliteratureonstudyingtherelationshipbetweenresearchteamandinnovationabilityincollege,norabouttheempiricalliteratureonstudyingtheirrelationship.Therefore,studyingtherelationshipbetweenresearchteamandinnovationabilityincollegeasthecore,thisstudyselectedasthebasicperspectiveofHigherEducationManagement,combiningthebasicperspectiveandmulti—angle,multi-disciplinary,andselectedasavarietyofstudymethods,inparticular,thecorrelationanalysisinstatisticalmethods.InTheoreticalResearchSection,itfocusesmainlyonthetwocoreconcept,researchteamincollegeandinnovativeabilityincollege.Thebasistheoryisstructuredafteranalyzingthesevenpairsinvolvedconceptsonthebasisofdefiningthetwocoreconcepm.Thisstudythinksthatresearchteamincollegeisaformalresearchgroupinacertainamountofresearchpersonnelcomposedmainlyofthecollegeresearchstaffwhohavethecomplementaryknowledgeandability,sharedresponsibilityandmutualcoordinationinordertoachieveinnovationobjectives.Innovativeabilityincollegeisthecomprehensivecapabilitiesofacollegeoruniversityasawhole,includingcapabilitiesofaskingquestions,analyzingandsolvingproblems,whichareexhibitedbytherealizationofinnovationinfulluseofexistingresourcesaccordingtosocialdevelopmentneods.Thisisthefirstmajorconclusionsreachedinthisstudy.III InEmpiricalResearchSection,accordingtobasictheoryanalysisoftherelationship,itisfound廿latthereiSrelationshipofinteractionandmutualpromotionbetweentheresearchteamandtheinnovationabilityincollege,andbetweenthehumanitiesinnovationandthesci-techinnovationincollege.Accordingtoempiricalanalysisoftherelationship,itisfoundthatthenumberofthesei-techresearchteamandthescoresofthesci-techinnovationabilityarehighlypositiverelationship;thatthenumberofthehumanitiesresearchsubjects,theparticipants,thetransferredfundsandthespendingfundsandtheSCOreSofthehumanitiesinnovationabilityalesignificantlyorhighlypositiverelationship;thattheSCOreSofthehumanitiesinnovationabilityandthescoresofthesci-techinnovationabilityarehighlyorsignificantlypositiverelationship.Thesuccessfulexperienceofeachteamissummedupfromdomesticcaseresearchonthebasisofinterviewingsomepersonsinthetwoinnovativeteams.Thisisthesecondmajorconclusionsreachedinthedissertation.ComparativeStudySection,itisanalyzedthatbuildingway,internalstructure,managementmode,securitysystemofforeignresearchteamsincollege.Thefiveexperienceagesummedupthatgovernmentsmakepoliciessupportingtheteamtoinnovate;collegesbuildaplatformfortheteaminnovation;employingaacademiceliteleadstheteamtoinnovate;optimizingacademicenvironmentpromotestheteamtoinnovate;perfectingevaluationmechanismurgestheteamtoinnovate.AccordingtotheliteratureofHumanGenomeProjectteamandStanfordBio-XProgramteam,thetwocasesareanalyzedandinspirationisobtainedfromthem.Thisisthethirdmajorconclusionsreachedinthisdissertation.ProblemAnalysisSection,becauseoftheoverallinnovationabilityinourcollegesbeinglower,theproblemsandtheirreasonsofresearchteamsinOUrcollegesareanalyzedmainlyfromtheperspectiveoftheirhistoryandreality.Theproblemsincludemainlythatoverallscaleofourcollegeresearchteamsissmaller,theirinternalactivitylacking,theiracademicoutputinsufficient,theirleadinglightsweak.Themainreasonfortheproblemsistheideaslaggingbehindpracticalneeds,institutionalfetters,inputoffundsbeinglower,evaluationbiasinbuildingourcollegeresearchteams.Thisisthefourthmajorconclusionsreachedinthedissertation.CountermeasureResearchSection,thefourbasiccountermeasuresareproposedinaccordancewimthemainreasonsoftheproblemsofresearchteamsinourcolleges.ThefirstcountermeasureistoinnovatetheideasinbuildingOUrcollegeresearchteams.Thesecondistoreformtheirsystems.Thethirdistoincreasetheirinputoffunds.Thefouthistoperfecttheirassessment.ThisiSthefifthmajorconclusionsreachedinthedissertation.IV Keywords:ResearchTeaminCollege;InnovationAbilityinCollege;Sci.TechInnovation;HumanitiesInnovation;InnovationEducation;InnovationPolicyV ⑨博士学位论文DOCTORALDISSERI:p(rlON内容摘要Abstraet第一章目录~IⅢ导论l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l(一)研究背景⋯⋯⋯⋯⋯⋯⋯⋯⋯⋯⋯⋯⋯⋯⋯⋯⋯⋯⋯⋯⋯⋯⋯⋯⋯⋯⋯⋯。l(--)研究意义⋯⋯⋯⋯⋯⋯⋯⋯⋯⋯⋯⋯⋯⋯⋯⋯⋯⋯⋯⋯⋯⋯⋯⋯⋯⋯⋯⋯..1l二、文献综述和研究起点⋯⋯⋯⋯⋯⋯⋯⋯⋯⋯⋯⋯⋯⋯⋯⋯⋯⋯⋯⋯⋯⋯⋯⋯⋯⋯.14(一)文献综述⋯⋯⋯⋯⋯⋯⋯⋯⋯⋯⋯⋯⋯⋯⋯⋯⋯⋯⋯⋯⋯⋯⋯⋯⋯⋯⋯⋯14(二)研究起点⋯⋯⋯⋯⋯⋯⋯⋯⋯⋯⋯⋯⋯⋯⋯⋯⋯⋯⋯⋯⋯⋯⋯⋯⋯⋯⋯⋯20三、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2l(一)研究视角⋯⋯⋯⋯⋯⋯⋯⋯⋯⋯⋯⋯⋯⋯⋯⋯⋯⋯⋯⋯⋯⋯⋯⋯⋯⋯⋯⋯2l(二)研究方法⋯⋯⋯⋯⋯⋯⋯⋯⋯⋯⋯⋯⋯⋯⋯⋯⋯⋯⋯⋯⋯⋯⋯⋯⋯⋯⋯⋯“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27(一)研究思路⋯⋯⋯⋯⋯⋯⋯⋯⋯⋯⋯⋯⋯⋯⋯⋯⋯⋯⋯⋯⋯⋯⋯⋯⋯⋯⋯⋯27(二)研究框架⋯⋯⋯⋯⋯⋯⋯⋯⋯⋯⋯⋯⋯⋯⋯⋯⋯⋯⋯⋯⋯⋯⋯⋯⋯⋯⋯⋯27第二章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的理论探讨29一、核心概念界定⋯⋯⋯⋯⋯⋯⋯⋯⋯⋯:⋯⋯⋯⋯⋯⋯⋯⋯⋯⋯⋯⋯⋯⋯⋯⋯⋯⋯⋯.29(一)高校科研团队⋯⋯⋯⋯⋯⋯⋯⋯⋯⋯⋯⋯⋯⋯⋯⋯⋯⋯⋯⋯⋯⋯⋯⋯⋯⋯29(二)高校创新能力⋯⋯⋯⋯⋯⋯⋯⋯⋯⋯⋯⋯⋯⋯⋯⋯⋯⋯⋯⋯⋯⋯⋯⋯⋯⋯45二、相关概念辨析⋯⋯⋯⋯⋯⋯⋯⋯⋯⋯⋯⋯⋯⋯⋯⋯⋯⋯⋯⋯⋯⋯⋯⋯⋯⋯⋯⋯⋯。52(一)高校科研团队的相关概念⋯⋯⋯⋯⋯⋯⋯⋯⋯⋯⋯⋯⋯⋯⋯⋯⋯⋯⋯⋯⋯。52(二)高校创新能力的相关概念⋯⋯⋯⋯⋯⋯⋯⋯⋯⋯⋯⋯⋯⋯⋯⋯⋯⋯⋯⋯⋯.56三、基本理论构建⋯⋯⋯⋯⋯⋯⋯⋯⋯⋯⋯⋯⋯⋯⋯⋯⋯⋯⋯⋯⋯⋯⋯⋯⋯⋯⋯⋯⋯.59(一)高校科研团队管理理论构建⋯⋯⋯⋯⋯⋯⋯⋯⋯⋯⋯⋯⋯⋯⋯⋯⋯⋯⋯⋯.59(二)高校创新能力评价理论构建⋯⋯⋯⋯⋯⋯⋯⋯⋯⋯⋯⋯⋯⋯⋯⋯⋯⋯⋯⋯..“第三章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的实证考查67一、实证考查的理论基础研究⋯⋯⋯⋯⋯⋯⋯⋯⋯⋯⋯⋯⋯⋯⋯⋯⋯⋯⋯⋯⋯⋯⋯⋯..67(一)高校科研团队与高校创新能力之间的辩证关系⋯⋯⋯⋯⋯⋯⋯⋯⋯⋯⋯⋯67(二)高校科技创新与高校人文创新之间的互动演变⋯⋯⋯⋯⋯⋯⋯⋯⋯⋯⋯⋯73二、通过数据进行考查与分析⋯⋯⋯⋯⋯⋯⋯⋯⋯⋯⋯....⋯⋯⋯⋯⋯⋯⋯⋯⋯⋯⋯⋯.77 ⑧博士学位论文DOCTORALDISSER酗TION(一)高校科技科研团队与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相互促进关系⋯⋯⋯⋯⋯⋯⋯⋯77(二)高校人文科研团队与高校人文创新能力的良性互动关系⋯⋯⋯⋯⋯⋯⋯⋯84(三)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与高校人文创新能力的互助双赢关系⋯⋯⋯⋯⋯⋯⋯⋯91三、通过案例进行考查与分析⋯⋯⋯⋯⋯⋯⋯⋯⋯⋯⋯⋯⋯⋯⋯⋯⋯⋯⋯⋯⋯⋯⋯⋯⋯95(一)案例访谈设计与调查⋯⋯⋯⋯⋯⋯⋯⋯⋯⋯⋯⋯⋯⋯⋯⋯⋯⋯⋯⋯⋯⋯⋯。95(二)案例A的考查与分析⋯⋯⋯⋯⋯⋯⋯⋯⋯⋯⋯⋯⋯⋯⋯⋯⋯⋯⋯⋯⋯⋯⋯.98(三)案例B的考查与分析⋯⋯⋯⋯⋯⋯⋯⋯⋯⋯⋯⋯⋯⋯⋯⋯⋯⋯⋯⋯⋯⋯.102(四)国内案例分析的启示⋯⋯⋯⋯⋯⋯⋯⋯⋯⋯⋯⋯⋯⋯⋯⋯⋯⋯⋯⋯⋯⋯⋯107第四章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的比较研究108一、国外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的基本情况⋯⋯⋯⋯⋯⋯⋯⋯⋯⋯⋯⋯⋯⋯⋯⋯⋯⋯⋯⋯108(一)国外高校科研团队的组建方式⋯⋯⋯⋯⋯⋯⋯⋯⋯⋯⋯⋯⋯⋯⋯⋯⋯⋯。108(二)国外高校科研团队的组织结构⋯⋯⋯⋯⋯⋯⋯⋯⋯⋯⋯⋯⋯⋯⋯⋯⋯⋯。113(三)国外高校科研团队的管理模式⋯⋯⋯⋯⋯⋯⋯⋯⋯⋯⋯⋯⋯⋯⋯⋯⋯⋯⋯115(四)国外高校科研团队的保障体系⋯⋯⋯⋯⋯⋯⋯⋯⋯⋯⋯⋯⋯⋯⋯⋯⋯⋯。117二、国外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的一般经验⋯⋯⋯⋯⋯⋯⋯⋯⋯⋯⋯⋯⋯⋯⋯⋯⋯⋯⋯⋯119(一)政府出台政策支持团队创新⋯⋯⋯⋯⋯⋯⋯⋯⋯⋯⋯⋯⋯⋯⋯⋯⋯⋯⋯⋯119(二)高校搭建平台支撑团队创新⋯⋯⋯⋯⋯⋯⋯⋯⋯⋯⋯⋯⋯⋯⋯⋯⋯⋯⋯。122(三)聘请学术精英领衔团队创新⋯⋯⋯⋯⋯⋯⋯⋯⋯⋯⋯⋯⋯⋯⋯⋯⋯⋯⋯⋯124(四)优化学术环境促进团队创新⋯⋯⋯⋯⋯⋯⋯⋯⋯⋯⋯⋯⋯⋯⋯⋯⋯⋯⋯。126(五)健全评估机制激励团队创新⋯⋯⋯⋯⋯⋯⋯⋯⋯⋯⋯⋯⋯⋯⋯⋯⋯⋯⋯⋯129三、国外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的案例分析⋯⋯⋯⋯⋯⋯⋯⋯⋯⋯⋯⋯⋯⋯⋯⋯⋯⋯⋯⋯131(一)人类基因组科研团队的建设⋯⋯⋯⋯⋯⋯⋯⋯⋯⋯⋯⋯⋯⋯⋯⋯⋯⋯⋯..131(二)斯坦福大学Bio-X团队建设⋯⋯⋯⋯⋯~⋯⋯⋯⋯⋯⋯⋯⋯⋯⋯⋯⋯⋯⋯135(三)国外案例分析所获得的启示⋯⋯⋯⋯⋯⋯⋯⋯⋯⋯⋯⋯⋯⋯⋯⋯⋯⋯⋯⋯⋯139第五章我国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的问题分析141一、我国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的历史进程⋯⋯⋯⋯⋯⋯⋯⋯⋯⋯⋯⋯⋯⋯⋯⋯⋯⋯⋯⋯141(一)孕育阶段⋯⋯⋯⋯⋯⋯⋯⋯⋯⋯⋯⋯⋯⋯⋯⋯⋯⋯⋯⋯⋯⋯⋯⋯⋯⋯⋯⋯.141(--)产生阶段⋯⋯⋯⋯⋯⋯⋯⋯⋯⋯⋯⋯⋯⋯⋯⋯⋯⋯⋯⋯⋯...⋯⋯⋯⋯⋯⋯143(三)成长阶段⋯⋯⋯⋯⋯⋯⋯⋯⋯⋯⋯⋯⋯⋯⋯⋯⋯⋯⋯⋯⋯⋯⋯⋯⋯⋯⋯⋯144(四)创新阶段⋯⋯⋯⋯⋯⋯⋯⋯⋯⋯⋯⋯⋯⋯⋯⋯⋯⋯⋯⋯⋯⋯⋯⋯⋯⋯⋯⋯145二、我国高校科研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147(一)总体规模偏小⋯⋯⋯⋯⋯⋯⋯⋯⋯⋯⋯⋯⋯⋯⋯⋯⋯⋯⋯⋯⋯⋯⋯⋯⋯⋯147(--)内部活性不足⋯⋯⋯⋯⋯⋯⋯⋯⋯⋯⋯⋯⋯⋯⋯⋯⋯⋯⋯⋯⋯⋯⋯⋯⋯⋯150 ⑨博士学位论文DOCTORALDlSSERⅨrION(三)学术产出不高⋯⋯⋯⋯⋯⋯⋯⋯⋯⋯⋯⋯⋯⋯⋯⋯⋯⋯⋯⋯⋯⋯⋯⋯⋯..152(四)引领作用不强⋯⋯⋯⋯⋯⋯⋯⋯⋯⋯⋯⋯⋯⋯⋯⋯⋯⋯⋯⋯⋯⋯⋯⋯⋯。155三、我国高校科研团队建设问题的原因⋯⋯⋯⋯⋯⋯⋯⋯⋯⋯⋯⋯⋯⋯⋯⋯⋯⋯⋯⋯157(一)理念滞后⋯⋯⋯⋯⋯⋯⋯⋯⋯⋯⋯⋯⋯⋯⋯⋯⋯⋯⋯⋯⋯⋯⋯⋯⋯⋯⋯一157(二)体制羁绊⋯⋯⋯⋯⋯⋯⋯⋯⋯⋯⋯⋯⋯⋯⋯⋯⋯⋯⋯⋯⋯⋯⋯⋯⋯⋯⋯。160(三)投入偏低⋯⋯⋯⋯⋯⋯⋯⋯⋯⋯⋯⋯⋯⋯⋯⋯⋯⋯⋯⋯⋯⋯⋯⋯⋯⋯⋯。163(四)评估偏颇⋯⋯⋯⋯⋯⋯⋯⋯⋯⋯⋯⋯⋯⋯⋯⋯⋯⋯⋯⋯⋯⋯⋯⋯⋯⋯⋯。166第六章我国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的对策思考168一、创新理念⋯⋯⋯⋯⋯⋯⋯⋯⋯⋯⋯⋯⋯⋯⋯⋯⋯⋯⋯⋯⋯⋯⋯⋯⋯⋯⋯⋯⋯⋯⋯168(一)超前发展的理念⋯⋯⋯⋯⋯⋯⋯⋯⋯⋯⋯⋯⋯⋯⋯⋯⋯⋯⋯⋯⋯⋯⋯⋯⋯168(二)规范管理的理念⋯⋯⋯⋯⋯⋯⋯⋯⋯⋯⋯⋯⋯⋯⋯⋯⋯⋯⋯⋯⋯⋯⋯⋯..169(三)全面创新的理念⋯⋯⋯⋯⋯⋯⋯⋯⋯⋯⋯⋯⋯⋯⋯⋯⋯⋯⋯⋯⋯⋯⋯⋯..170二、改革体制⋯⋯⋯⋯⋯⋯⋯⋯⋯⋯⋯⋯⋯⋯⋯⋯⋯⋯⋯⋯⋯⋯⋯⋯⋯⋯⋯⋯⋯⋯⋯172(一)改革管理体制以增强内部活力⋯⋯⋯⋯⋯⋯⋯⋯⋯⋯⋯⋯⋯⋯⋯⋯⋯⋯⋯172(二)改革激励体制以提高学术产出⋯⋯⋯⋯⋯⋯⋯⋯⋯⋯⋯⋯⋯⋯⋯⋯⋯⋯⋯178(三)改革人才体制以造就领军人才⋯⋯⋯⋯⋯⋯⋯⋯⋯⋯⋯⋯⋯⋯⋯⋯⋯⋯⋯182三、增加投入⋯⋯⋯⋯⋯⋯⋯⋯⋯⋯⋯⋯⋯⋯⋯⋯⋯⋯⋯⋯⋯⋯⋯⋯⋯⋯⋯⋯⋯⋯⋯l87‘(一)增加国家层次的科研团队经费投入⋯⋯⋯⋯⋯⋯⋯⋯⋯⋯⋯⋯⋯⋯⋯⋯。188(二)增加地方层次的科研团队经费投入⋯⋯⋯⋯⋯⋯⋯⋯⋯⋯⋯⋯⋯⋯⋯⋯。190(三)增加高校层次的科研团队经费投入⋯⋯⋯⋯⋯⋯⋯⋯⋯⋯⋯⋯⋯⋯⋯⋯⋯191四、完善评估⋯⋯⋯⋯⋯⋯⋯⋯⋯⋯⋯⋯⋯⋯⋯⋯⋯⋯⋯⋯⋯⋯⋯⋯⋯⋯⋯⋯⋯⋯⋯191(一)建立长效的评估机制⋯⋯⋯⋯⋯⋯⋯⋯⋯⋯⋯⋯⋯⋯⋯⋯⋯⋯⋯⋯⋯⋯⋯191(二)设计合理的评估指标⋯⋯⋯⋯⋯⋯⋯⋯⋯⋯⋯.:⋯⋯⋯⋯⋯⋯⋯⋯⋯⋯⋯.192结语⋯参考文献附录后记195197208222 ⑨博士学位论文DOCTORALDISSERIⅪION第一章导论研究高校科研团队及其与高校创新能力的关系,探讨高校科研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提升高校创新能力,有利于进一步深刻理解高校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承担的历史使命。高校科研团队包括高校科学技术方面的科研团队(以下简称高校科技科研团队)和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科研团队(以下简称高校人文科研团队),同样,高校创新能力也包括高校科学技术创新能力(以下简称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和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创新能力(以下简称高校人文创新能力)。本研究主要探讨高校科技科研团队和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同时兼顾高校人文科研团队和高校人文创新能力,通过探讨加强高校科研团队建设来提升高校整体创新能力。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传统的发展模式已发生重大变革。从国际上来看,创新逐渐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流,已成为美国、日本和欧洲等发展战略的重心,创新型国家成为西方强国的重要标志。我国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探索,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正在逐步成为未来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伟大战略的提出,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回(一)研究背景研究背景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不同的分类,本研究围绕创新将研究背景分为国际背景和国内背景两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1.国际背景从国际背景来看,创新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流,高校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力量,高校科研团队是高校创新的主力军。(1)创新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流。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浪潮风起云涌,国际竞争更加激烈。提升综合国力和创新竞争力,建立国家创新体系,走创新型国家之路,成为世界许多国家政府的共同选择。创新在21世纪已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焦点。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更加依赖于科技创新。全球面临的资源、环境、生态、人口等重大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回当今时代,科技创新的势头更加迅猛,正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在科技创新的推动下,知。陈劲,张学文.创新型国家建设——理论读本与实践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1.o邱均平,谭春辉.国家创新能力测评五十年[J].评价与管理,2007(4):卜8, 识的作用日益突出,国民财富的增长和人类生活的改善越来越依赖于知识的积累和创新。科技创新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纷纷把推动科技创新作为国家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投入,重视基础研究,加快科技发展,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在国际竞争中争取主动权。从世界范围来看,西方发达国家把科技创新作为国家战略,取得了突出的竞争优势。发达国家的研发(R&D)投入占GDP的比重一般都在2%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的贡献率多在70*/,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大多保持在300A以下。鼓励科技创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已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壮大自身实力、遏制竞争对手的有力武器。哪创新不仅表现在经济领域,而且人类社会正朝着创新型社会形态转变,主要表现在:一是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需要创新。人类社会将从化石能源体系走向可持续能源体系,进行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致力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需要不断进行科技创新。二是保护人类的生态环境需要创新。致力于修复工业革命以来被破坏的生态环境,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创造可持续发胜的人类社会和生态文明,需要创新发展模式。三是人口和健康的新挑战需要创新。人类应对新的传染性疾病、心理障碍和精神性疾病、老年性疾病等健康挑战,必须进行科技和制度创新,自觉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质量。四是学科交叉融合使创新无处不在。21世纪仍将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世纪,学科之间进一步交叉融合,国际竞争与合作广泛而深入,知识共享和知识产权保护同时发展。跨学科、跨单位、跨部门、跨国界的产学研合作已成趋势,竞争也更为激烈。⑦政府、高校等都更加重视吸引、培养优秀人才,尤其是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以便取得创新优势。国际竞争集中表现为创新能力的竞争,具体表现在:一是经济领域的竞争。当今时代正处在全球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的时代,人们将突破语言文字的障碍,创造了贸易服务等新的发展模式,将深刻改变生产与消费方式、产业结构与管理方式,进一步推进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剧经济领域的竞争。二是科技领域的竞争。国家主导的科技政策和战略规划备受重视,各国纷纷提出科技创新的新政策、新规划。‘2006年2月,美国发布“美国竞争力计划”,大幅增加对研发、教育与创新的投入。欧盟启动“第七框架计划(2007"-2013年)”,投入比第六框架计划几乎翻番,优先发展健康、生物、信息、纳米、能源、环境等方面。日本自2006年4月起,组织实施“第三期科学技术五年计划”,重点投资基础研究、生命科学、信息通信等九个领域。三是政治和军事竞争。国际政治多极化进程曲折,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局部冲突和热点问题此起彼伏。以信息化为特征的新军事变革方兴未艾,精准打击能力等军事能力已成为 ⑨博士学位论文DOCToRALDISSEIl:1:p汀ION(2)高校是建设创新犁国家的霞要力晕。在世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竞争中,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越来越充分认识到,科技创新能力决定了整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科技创新决定国家命运,而高校则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因此,各国政府在继续加大对企业、科研院所科技创新投入的同时,也十分重视高校科技创新投入,加大高校科技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力度,激发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西方发达国家高校在本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美国、日本、英国、德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是当今世界创新实力最强的几个国家,也是世界一流大学最多的几个国家。根据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世界大学学术排名,按国别排名前四名数据比较如下:∞表卜1世界大学学术排名2010:按国别统计国家前20前100前200前300前400前500美国175489111137154英国21119303538日本l59101725德国514233339西方发达国家高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在本国建设创新型国家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培养创新人才。西方发达国家高校十分注重创新人才的培养,为高校自身、科研机构和企业等单位培养和输送了大量创新人才。美国高校是美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力量。美国高校之所以能够培养大量的创新人才,主要得益于美国高校成功实施了创新教育。美国是最早实施创新教育的围家之一。1973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简称NsF)先后资助麻省理工学院等四所高校各建立一个“创新中心”,开始实施创新教育实验。20世纪80年代初,德国、日本等在科技创新的某些方面渐超美国。1983年,美国质量教育委员会在《国家在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中指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美国的教育落后了,必须致力于加强创新教育,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NSF逐年加大了对工科创新教育和研究的资助。美国前总统布什被誉为“教育总统”,任期内签署了<国家教育目标报告》和《美国2000年教育规划》,明确提出迈向21世纪的美国六大教育目标。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也提出了《克林顿总统的教育计划》,告示如何才能使美国再次成为把教育放在首位的国家。2009年,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起了一项名为“创新教育”的行动,旨在提升美国学生的创新能力。%几年来,西方发达国家许多研究型大学强化教育改革,加强学科交叉渗透,强调培养复合型人才和创新人才。美国大学特别是研究生教育的成功,吸引了大量外国留学生;而许多留学生毕。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中心网站.世界大学学术排名2010:按国别统计[即/0L].上海:上海交通大学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中心,[2011-1-10].访问路径:http://w啊v.arWu.org/Chinese/ARlrUStatistics2010.jsp.。杨六栓.美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及启示[J].河南社会科学,2010(3):139-142.3 ⑨博士学位论文DOCTORALDISSER.胍rION业后留在美国,又为美国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人才储备。一些重要高科技发明和科研计划的实施,都是在移居美国的科学家参与或主导下实现的,这是美国科技创新的最大优势。∞最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对本科创新教育理论研究的逐步深入,美国教育界对创新教育的作用认识逐步深化,各种运作机制日趋成熟。如20世纪80年代NSF以工作站的形式,接纳和资助本科生参与对NSF感兴趣领域的研究。圆二是产出创新成果。西方发达国家高校不仅十分注重创新人才的培养,而且非常重视科学研究,不断产出创新成果。以美国为例,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发达的高等教育,在世界一流大学前100强排名当中,美国的大学要占到一半以上,这是美国科技创新领先于世界的重要原因。回占美国大学总数约3%的美国研究型大学,不仅培养了大批的创新人才,而且产出了大量的原始性创新成果。据统计,美国研究型大学培养的博士研究生占所有大学博士研究生总量的75%以上,获得的联邦科研经费占所有大学获得联邦科研经费总数的90%左右,发表在《科学》和《自然》杂志上的论文【!i所有人学发表论文总数的80%左右。鲫美国入学小仪产出原始性创新成果,而且十分注重将这些成果转化应用于高科技产业。美国大学通过技术转移,有力地推动了高科技产业的发展。美国大学不是自己创办企业,而是将技术发明转移给企业,如斯坦福大学创造的技术转移0TL模式(技术许可办公室,officeoftechnologylicensing,简称oTL),目前在全美普遍推行。这一模式的要点就是大学通过专利保护和许可的方式,把科研创新成果转移给企业,创新成果商业化推广由企业完成。这一模式的实施,使高校、发明者、创业企业、国家各方面达到了“多赢”效果,为促进高校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目前,美国75%的国内生产总值和38%的新就业机会来自于高科技产业。美国从技术研发、成果孵化、创业服务到产学研合作、政策支持等不同环节,形成了良好的创新环境和有效的创新体系,使美国科技创新始终保持领先世界水平。四美国的许多高科技产业都是以大学为依托形成的,如美国硅谷就是以附近一些具有雄厚科研力量的美国一流大学包括斯坦福、伯克利和加州理工等世界知名大学为依托。在新经济背景下,美国大学与产业界特别是高科技产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在知识转移和促进产业创新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成立技术转移办公室,将高校的专利和诀窍许可给企业:高校与产业界进行研究合作,发挥了各自的创新优势;利用高校的发明创造成果创办大学独立企业等。高校的研究产生一些很初步的发明成果,商业化的风险很大。一些富于冒险的、有创业精神的教师、研究人员或学生,会拿这些公共资助的、大学创造的研究成果去开办企业。这些企业不属于大学所有,而属于创办人所有,大学也可能以许可费换取股权,所以,一般称为大学独立企业(简称大学企业)。大学企业发源于美国,已有几。张厚吉。帅相志.高等学校科技创新的实践与发展取向[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214.o杨六栓.美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及启示[J].河南社会科学,2010(3):139—142.宙陈劲,张学文.创新型国家建设——理论读本与实践发展[M].北京:科学f{{版社。2010:船.。陈劲,张学文.创新型国家建设——理论读本与实践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47.。张厚吉,帅相志.高等学校科技创新的实践与发展取向[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214.4 ⑨博士学位论文DOCTORALDlSSER球汀lON十年的历史,一些驰名企业如惠普、雅虎、基冈技术等,原来就是大学企业。根据美国《外交事务》的一篇文章介绍,在美国,仅利用麻省理工学院发明创办的企业就创造了相当于现在居世界第24位国家的GDP。在著名的128号公路园区,20世纪80年代初创办的高技术企业,有75%是依靠麻省理工学院的发明。∞西方发达国家高校之所以能在本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发挥重要作用,与这些国家的创新政策密切相关。为了不断壮大自己的创新实力,西方发达国家都根据本国的创新实际情况,采取了许多创新政策。美国、英国、日本、德国等国家为了促进高校创新能力特别是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都制定了符合本国实际的创新政策,为高校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3)高校科研团队是高校创新的主力军。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与高校科研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了合作研究的必然性和科研团队的重要性,从而决定了高校科研团队在高校创新中的主力军地位。当代科学技术的发艘趋势决定了合作研究的必然性。回顾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史,不难发现,自16世纪近代自然科学产生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近代科学呈现出一个由单一化向专门化发展、再由专门化向综合化发展的趋势。与此相适应,科学研究的组织形式也经历了一个规模日趋扩大的发展过程,合作研究已经成为科学研究发展的必然要求。19世纪以前,科学研究只是科学家个人的活动,绝大多数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都是靠科学家和发明家个人独立完成的。科学家们凭着个人非凡的聪明才智、敏锐的洞察力和辛勤的工作,便能独立取得辉煌的科学成就。19世纪以前,自然科学那时刚刚脱离了哲学的母体,正处于分门别类的初创时期,各门学科的基础理论尚待研究,科学家依靠个人能力就能做出科学上的重大突破与创新。进入19世纪以后,科学研究的对象越来越复杂,多因素、多变量的复杂系统进入科学研究的视野,个人力量显得势单力薄,合作研究显现合力优势。这时的科学研究,已经开始需要通力合作、协同攻关,进行跨学科、跨领域的集体研究。圆科学家们也逐步发现,集体合作研究,能够发挥集群优势,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合作研究己经成为现代科学研究的基本形式。美国学者朱克曼做过统计,从1901年诺贝尔奖颁发起到1972年,共有28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其中有185位的获奖成果是与其他人合作完成的。在第一个25年里,合作研究获奖的人数占总数的41%,在第二个25年里占65%,到第三个25年里己占到79%。@冯茜与陈强对国际著名科技期刊‘自然》(“Nature”)1996年全年发表论文进行统计研究,发现其中由一位作者单独发表的论文仅占统计数的3.69%,合作研究发表的论文比例是96.31%,这与侯钰等(1997年)对<美国国家科学院汇刊》的统计结果相近。哳马丽娜对《自然》(“Nature”)2007年全年的Articles和Letters栏目中所有的762篇论文进行统计研究,发现合作研究发表的论文比例高达98.69%,论文的。陈劲,张学文.创新型国家建设——理论读本与实践发展呻].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277—278.雪王磊.大学创新学术团队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5):1.o蔡鹏鸿.群体外向法[J].学术动态,1988(2):44—45.。冯茜,陈强.中外自然科学家合作研究的比较[J].情报理论与实践,1999(5):336-339.5 ⑨博士学位论文DOCTORALDISSERTATION篇均作者人数为8.07人,不同单位之间的合作占73.62%,不同学科之间的合作,与46.32%,国际合作比例为43.04%,城市间合作比例为70.47%。∞美国科学家普赖斯(D.Price)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大科学”的概念,指出随着科学的社会化和社会的科学化程度不断加深,科学逐渐从“小科学”时代过渡到“大科学”时代。留科学的高度分化和科学研究的日益规模化,使得科研活动不再是分散的单纯个人行为,而是逐步走向团队合作,成为一种跨学科、多人员参加的集体合作行为,这是科学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20世纪以来,特别是二战以后,科技发展的跨学科性日益明显,科学和技术的融合已成为当今科技发展的重要特征,许多重大创新更多地出现在学科交叉领域。学科之间、科学与技术之间的相互融合、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更加迅速,逐步形成统一的科学技术体系。与此相适应,科技发展也越来越呈现出群体突破态势,许多重大创新成果的取得往往都是团队合作的结果。在这种背景下审视科技发展,发现团队合作和团队精神已经成为科学研究的重要命题。无论是“曼哈顿工程”这样的大科学工程,还是贝尔实验室这样的研究机构,无不是通过团队合作和体制创新米适应“人科学”时代科学技术发展要求的。固高校科研团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并不断创新的一种科研组织形式。高校科研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了科研团队的重要性。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上,高校由单纯的培养人才发展到教学与科研结合,由单学科研究发展到跨学科、多学科合作研究,由单兵分散作战发展到团队合作研究的客观规律,决定了高校科研团队在高校创新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首先,科学研究已发展成为高校的一项主要社会职能。18世纪苏格兰的新型大学为大学学术赋予全新的阐释和更广的内涵,高校科研由此孕育。正如伯顿·克拉克所言:“它鼓动苏格兰高等教育在18世纪开拓新型的把教学与研究结合起来的大学,开近代大学之先河。⋯⋯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它是近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诞生地”。够与此同时,德国大学经历了一场类似的变革,为高校科研发展带来了一次真正的革命。洪堡作为新任命的内务部长,于1809年在起草创办柏林大学的规划中,首次提出了“教学与科研结合”的原则,适应了当时科技发展的需要,客观上推动了德国的科学研究,使德国在19世纪初到20世纪前半叶成了世界科学的中心,并使科学研究作为高校的第二种社会职能得以确立。柏林大学在科研过程中培养的创新人才使德国在40年里完成了英国100年的事业——德国实现了工业化,世界经济中心也随之由英国转移到了德国。影响高校学术发展历程的另外一次重要转变是美国大学理念的形成和成功实践。19世纪后期,大约1万名美国学者横渡大西洋来到欧洲特别是德国的大学留学,在德国,他们学到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原则,并把这一学术思想带回美国。在德国大学的影响一F,美国霍普金斯大学于1876年2月22日正式成立,并首创研究生院。同时,美国赠地学院将技术引入高校,强调高等教育要直接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服务,在传统的人文科学和自然。马眶娜.国际科技合作文献计量学分析[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8(11):60-63.o[美]普赖斯.小科学·大科学[M].宋剑耕,峨振飞译.北京:世界科学出版社,1982:4.。壬磊.大学创新学术团队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5):2.。[美]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M].王承绪。徐辉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l:36.6 ⑨博士学位论文DOCTORALDISSERD(r10N科学教育基础上,技术科学成为左右高等教育发展的另一支重要力量,这样的拓展,大大推动了高等教育走向社会中心。∞其次,高校科研团队已成为高校科研的主要组织形式。与高校科研发展的轨迹相适应,高校内部教学与科研组织等重要基层学术组织的结构与形式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从早期的师徒传授发展到德国大学的讲座制,以及与讲座直接联系在一起的教学实验室。教授以讲座和实验室为基地,吸引科研助手和学生接受科学训练和从事前沿科学研究,从而形成研究集体一高校科研团队的雏型。此后,以集体研究为特征的新型实验室开始出现了,如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什实验室。这类实验室在19世纪后半期陆续在德国、俄国和法国的大学出现,并进一步发展成为科学学派。科学学派大多以实验室作为固定的科研机构,导师的知识覆盖了巨大的学科分支,师生关系融洽和睦,表现出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内聚力,逐步形成现代意义的科研团队。随着科技的发展,科学研究任务涉及到更多领域,科研团队成员间打破了师生关系,也不局限于固定机构,从而产生了所谓的“无形学院”和跨学科的科研团队。放眼今日世界各国高校,大量存在着实验平台、研究中心、研究所、项目组、计划、论坛等名称各异、规模不一,以跨学科研究为主、以集体研究为特征的基层学术组织形式。圆为了实现科技创新,依托这些基层学术组织的高校科研团应运而生,高校学科的多样性和组织的松散型也为建立高校科研团队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因此,从推进高校学术发展、提升高校创新竞争力的角度,需要对创新背景下的高校科研团队建设进行深入研究。2.国内背景从国内背景来看,建设创新型国家已经成为我国发展的奋斗目标。在2006年初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胡锦涛主席发表了题为《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的重要讲话。此后,他又多次强调了建设创新型国家。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建设创新型国家已成为我国发展的迫切需要,高校已成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力量,高校科研团队已成为我国高校创新的主力军。(1)建设创新型国家已成为我国发展的迫切需要。可持续发展需要持续的科技创新,但在国际市场上,对发展中国家来说,不仅涉及国防安全的关键技术难以引进,而且事关主导产业和装备制造业的尖端技术也难以引进。事实证明,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依靠自身力量建立自主创新的科技发展体系@。变革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模式需要自主创新。从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以杂交水稻、载人航天、“两弹一星”、高性能计算机、基因组研究等为标志的一批重大科技成就,科技创新水平显著提高。但也要看到,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严重依赖资金高投入,能源高消耗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部分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受制。王磊.大学创新学术团队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5):3.o王磊.大学创新学术团队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5):4.@陈劲,张学文.创新型国家建设——理论读本与实践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2-3.7 于人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高、人均资源相对不足,进一步发展仍然面临着一些突出的问题和矛盾。一是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需要自主创新。目前,我国科技的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研发经费(R&D经费)占GDP的比例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结构还不尽合理。美国2006年的R&D经费为3437亿美元,占GDP的2.62%,美国高校R&D经费占全国年度R&D经费的比例为14.3%;而我国2007年的R&D经费为488亿美元,占GDP的1.49%,我国高校R&D经费占全国年度R&D经费的比例为8.5%。据测算,我国目前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设备投资60%以上依靠进口,科技进步的贡献率只有39%左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到2020年,我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要提高到60%左右,R&D投入占GDP的比例要提高到2.5%。从当前实际来看,要实现这一目标还需付出艰辛的努力。二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自主创新。我国的经济增长在自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里取得了惊人的成就。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我国经济总量GDP从1978年的3645.2亿元达剑了2007年的249529.9亿元,按照实际价格折算后增长了近12倍;人均GDP则增长了8.82倍,这一成就的取得为世界所公认。哪但由于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随着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持续增长的难度越来越大。进入21世纪,我国的发展也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矛盾和问题,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模式尚未根本改变,经济增长的资源和生态环境代价过大。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和低产出、低质量、低效益向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和高产出、高质量、高效益的转变,由单纯的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实现这些转变的关键在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提出,是改革开放长期实践的必然产物,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是产业大国,但远远不是强国,轻工、纺织是第一大国,但缺少自主品牌:电子信息产业已经成为第二大国,但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汽车是第三大国,但轿车自有品牌只有25%;贸易货物是第三大国,自主品牌只有10%:制造业是第四大国,但重要的技术装备和关键零部件都要依赖进口。国家的类型可以分为三种:出口资源型、经济依附型、创新型,我国既没有过多的资源可以出口,也不可能走经济依附型的边缘化、拉美化的路线,只能走创新型国家这一路线。基于此,党中央和国务院及时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近几年来,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实施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果。实际上,创新型国家战略在我国已经探索了很长时间。1978年3月,中共中央召开了全国科学技术大会,邓小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指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厘清了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1985年3月,邓小平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闭幕式上发表了题为<改革科技体制是为了解放生产力》的重要讲话,促成了科研院所的改制和研究型企业的出现o@1985o彭亮.浅析我国经济增长与自主创新[J].当代经济,2008(8上):74—75.o陈劲,张学文.创新型国家建设一理论读本与实践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5-16.童陈劲,张学文.创新型国家建设一理论读本与实践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17.8 ⑧博士学位论文DOCTOl己ALDISSERⅨrION年,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1986年,国务院批准成立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出台了一系列科技政策和科技计划,包括屋火计划、863计划和火炬计划等。1995年5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正式颁布,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首次提出在全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党的十四大提出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党的十五大提出加速科技进步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点。2005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战略抉择。2006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指明了我国未来15年的科技发展目标。管为了迅速组织实施规划纲要,2006年2月7日,国务院以国发(2006)6号文件的形式,印发了“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若干配套政策”,这些配套政策包括科技投入、税收激励、金融支持、政府采购等十个方面的政策。随后,科技部、财政部和教育部等有关部委依据要求制定了许多配套政策的实施细则,各级地方政府也结合本地实际,依照法定权限制定相应的具体政策措施。2008年2月,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推进委员会(简称创推委)成立,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打造国家级智囊团。(2)高校已成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力量。科技创新,关键是人才,根本在教育。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大批德才兼备、国际一流的科技尖子、国际级科学大师和科技领军人物至关重要。高校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双重使命。事实上,高校已成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力量,在创新平台建设、创新人才培养和承担重大科研任务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校创新平台结构日趋合理,有力地推动了高校科技创新。“十五”期间,高校国家级平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在国家正式批准试点的国家实验室中,依托高校建设的有3个,另有1个与中国科学院联合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共有199个,依托高校的有125个,占总数的62.8l%。建有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7个。开放运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43个,正在建设的208个(含省部共建)。依托高校建设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45个,占全部工程研究中心总数的44%。依托高校建设的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37个,占全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总数的27%。结合<面向2l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实施,启动了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建设。目前已建成验收的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45个,新一期的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建设计划也已经启动。高校逐步形成了由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国家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组成的研究实验基地结构体系,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省部级工程研究中心为核心的技术创新体系,以大学科技园、技术转移中心为平台的成果转化与服务体系,有力地推动了高校科技创新。∞。万钢,李学勇,尚勇等.中国科技改革开放30年[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24—130.。陈劲,张学文.创新型国家建设——理论读本与实践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18.国张厚吉,帅相志.高等学校科技创新的实践与发展取向[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2-3.9 高校创新人才队伍逐步壮大,高校科研团队水平不断提高。在“十五”期问,教育部跨tH=纪优秀人才资助计划实施三年,共资助252人。2004年,教育部对过去面向高校实施的∥K江学者奖励计划”、“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等10多个人才计划项目进行了进行整合,系统设计了“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按照百、千、万的量级进行培养,大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啷取得明显成效。从2004年教育部制定并实施高校“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以来,截至2009年,共聘任长江学者1776名,资助391个高校创新团队,支持5643名新世纪人才,培养支持10余万名高校骨干教师。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2008年底以来,积极参与“千人计划”实施:【作。高校共引进310名“千人计划”入选者,占引进总数的60.9%。10所高校被批准成为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基地。2004年至2007年,在海外取得博士学位的留学回国人员中,有51.3%到高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特别是在中央的高度重视和直接关心下,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国家重点建设高校引进了杨振宁、林家翘、姚期智、丘成桐等一批海外一流人才,对加快创建世界一流人学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高校创新人才队伍逐步壮大,高校科研团队水平不断提高。高校积极承担国家科研任务,取得了一批标志性创新成果。在“十五”期间,全国高校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3000余项,接近立项总数的80%;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近600项,占立项总数的55%以上,获准创新研究群体56项,分别涉及32所高校,占立项总数的54.9%;高校作为第一承担单位承担了“973”计划项目89项,占立项总数的57.05%;承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393项,占立项总数的63.3%。在“十五”期间,全国高校累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75项、技术发明奖64项和科技进步奖433项,分别占全国可公布获奖项目的55.07%、66.40%和53.57%。高校获国家科技三大奖份额全面超过了50%。固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最高奖获得者为上海交通大学王振义院士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师昌绪院士,高校占50.0%;在国家科学技术奖授奖项目中,全国高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l项,占总数的70.0%:全国高校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通用项目二等奖25项,占通用项目总数的75.8%;全国高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通用项目152项(特等奖i项,一等奖8项,二等奖143项),占通用项目总数的71.0%;其中,高校为第一完成单位的105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103项),占通用项目总数的49.1%。2010年国家三大奖中,全国高校共获得198项,占总数的71.5%。其中,高校为第一完成单位的151项,占总数的54.5%(以上统计不包含国防专用项目)。近年来,高校的获奖比例持续增长,科研实力不断增强,优秀成果日趋突显,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贡献越来越大。印。张厚吉,帅相志.高等学校科技创新的实践与发展取向[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3.雪焦新.充分发挥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oo三年至二oo九年教育系统人才工作综述[N].中国教育报,2010-5-27(1).西张厚吉,帅相志.高等学校科技创新的实践与发展取向[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2-4.西教育部网站-高校获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情况[髓/oL].北京: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2011一卜23].访问路径:http://聊nv.cutecb_edtLen/cn/zxgz/201I/0l/1287986848678935.ht皿10 ⑨博士学位论文DOCTORALDISSE裂IⅪION(3)高校科研团队已成为我同高校创新的主力军。随着高校创新在建设创新犁国家的地位不断提升,高校科研团队在高校创新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与高校科研发展的规律,决定了合作研究的必然性和科研团队的重要性,决定了高校科研团队在我国高校创新中的主力军地位。随着我国科研团队的不断发展与壮大,我国高校创新越来越依赖于高校科研团队特别是高素质的科研团队。高校科研团队是高校创新环境的营造者,是高校创新能力的主要支撑,是高校创新能力的晴雨表,对高校创新能力的培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提升高校创新优势产生积极而重大的影响。我国高校培养了大批创新人才,取得了大量标志性创新成果,而这些成绩的取得又几乎都是团队合作的结果。高校科研团队数量与高校创新能力的高低密切相关。高校科研团队的数量越多,质量越高,则该高校创新能力越强。以高校创新能力名列前茅的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为例,2004-2008年度教育部创新团队总计共有317个,分布在全国103所高校,其中北京大学申报成功的教育部创新团队最多,有18个,清华大学位居第二二位,有14个,①两校合计32个,占全部教育部创新团队317个的lO.095,这个数据也证明了高校科研团队数量与高校创新能力的高低密切相关。事实上,一个高素质的高校科研团队不仅能取得重大科技创新成果,而且能带动一个学科的发展,甚至会创造出一个新兴产:’业。可见,高校科研团队是我国高校创新的主力军,是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作用的主要形式。近年来的实践经验也表明,在我国当前的国情和条件下,学术大师加科研团队是高校建设中一个非常成功的模式,需要进一步研究、总结与推广。@随着高校的不断发展,高校科研团”队在高校创新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二)研究意义.。‘≯2010年7月29日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新《教育纲要》)指出:“以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为重点,建设高素质的高校教师队伍。大力提高高校教师教学水平、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促进跨学科、跨单位合作,形成高水平教学和科研创新团队。”新《教育纲要》为高校高水平科研团队建设指明了方向,是落实党和政府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举措。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高校科研团队特别是高水平科研团队,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加强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研究,分析高校科研团队与高校创新能力的关系,探讨高校科研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提升高校创新能力,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l-理论意义。张茂林,董泽芳.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数量与科技创新能力关系实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4):151-155.。王磊.大学创新学术团队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5):4-5. 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社会服务是高校的王项基本职能。高校三项基本职能的发展决定了高校科研团队在完成培养创新型人才、取得创新型成果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9世纪初以前,科研工作并没有在高校取得地位。直到19世纪初,德国柏林大学的诞生,科研工作才逐步在高校取得重要地位,从而使高校具有了发展科学的职能。1810年,洪堡以新人文主义思想指导建立柏林大学,柏林大学把培养学者和学术发展看成自身的目的,从而确立了大学发展科学的职能,提出了“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强调科研是大学职能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大学要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建立起与新的、正在出现的学科领域相一致的以研究所和讲座为中心的大学体制,赋予讲座主任以空前的权力和荣誉,以适应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原则。德国大学的改革为19世纪后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指明了一个新方向,也使之成为各国学者心目中的“麦加”,许多想进一步深造的青年学者纷纷前往德国学习,如在1814-1914年的百年间,美国就有上万名青年在德国大学学习过。19世纪后半期美国现代高等教育制度的奠基者、学术界巨人、高等教育改革的先驱们很多都有在德国人学学习的经历。他们把德国大学的经验带回美国,对美国大学进行改造,从而奠定了美国高等教育的世界地位。德国大学的改革也对德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使德国迅速发展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当今时代,世界发达国家都是世界一流大学比较多的国家,而世界一流大学都是科研一流大学,也是具有一流科研团队的大学。高校高水平科研团队和创新体系建设对于提升我国高校的科研水平,特别是提高高校创新能力、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具有强大的推进作用。①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创新能力一流的大学,创新能力一流的大学依赖于高水平科研团队。研究创新背景下的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特别是高水平科研团队建设,探讨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的基本理论,分析高校科研团队与高校创新能力的关系等,对丰富高等教育管理理论,拓展高校科研管理理论和高校创新理论都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其一,通过界定高校科研团队、高校创新能力等概念,丰富了高校科研团队等概念内涵。以往的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研究,往往忽视了高校科研团队与高校创新能力的密切关系,割裂了二者的有机联系。本研究在界定高校科研团队概念时,以科研创新为目标,认为高校科研团队就是为了实现科研创新为目标而组成的正式科研群体;在界定高校创新能力时强调其整体性,从而通过“创新”一词把高校科研团队与高校创新能力有机联系起来。同时,在界定核心概念的基础上,对相关概念进行了辨析,澄清了科研团队与创新团队等相关概念的模糊认识,提出了科研团队集团等新概念。这些概念的界定、辨析与提出,有效地补充了以往的研究不足,丰富了高校科研团队等概念内涵。其二,通过构建高校科研团队管理目标等基本理论,拓宽了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的理论基础。研究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离不开研究高校科研团队管理,这就需要在明确核心概念和相关概念。邱均平,杨瑞仙,丁敬达等.世界一流大学与科研机构学科竞争力评价研究报告2009[M].北京:科学出版社,龙门书局,2009=233.12 ⑨博士学位论文DoCTORALDISSE趸I“rIoN的基础E,探讨高校科研团队管理理论和高校创新能力评价理论。本研究通过探索高校科研团队的管理目标、管理原则和管理方法,拓展了高校科研团队管理研究领域;通过分析高校创新能力评价指标设计的原则,构建高校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丰富了高校创新能力评价研究。通过这些基本理论构建,既发展了高校科研团队管理理论和高校创新能力评价理论,又为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的问题分析和对策思考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其三,通过运用统计学方法来分析高校科研团队建设,证明了三组数据之间的相关关系。以往的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研究,没有关于高校科研团队与高校创新能力的实证分析。本研究通过三组数据,运用统计学方法,证明了高校科技科研团队与高校科技创新能力、高校人文科研团队与高校人文创新能力、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与高校人文创新能力之间密切相关,发现了高校科技科研团队与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相互促进关系、高校人文科研团队与高校人文创新能力的良性互动关系、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与高校人文创新能力的互助双赢关系。这些相关关系的实证考查,不但为本研究的后期研究提供了有力的论据,而且为深入研究高校科研团队与高校创新能力的关系提供了理论借鉴。2.实践意义创新已成为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时代主题,新<教育纲要》非常重视创新,在整个纲要中63次出现“创新”一词,2次出现“创新团队一一词。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报告强调要加大自主创新投入、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培养创新人才等。进入21世纪,建设创新型国家已成为党和政府的重大战略选择,<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争—_2020)》提出了建立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国家通过制定财税、金融、科技计划等政策鼓励和保障科技创新活动,使科技创新体系日趋合理。科技创新体系的建立使我国在高新技术领域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掌握了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和产业核心技术,培育了一批新兴产业生长点,培养和凝聚了一批高技术创新人才和科研团队,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了基础。高校创新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科研团队是我国高校创新的主力军。通过比较研究、问题分析和对策思考,研究创新背景下的高校科研团队建设,具有重大实践意义。其一,通过对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的比较研究,为我国高校科研团队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国外高校科研团队的组建方式、组织结构、管理模式和保障体系,有许多成功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本研究以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高校科研团队为研究对象,首先,对西方发达国家高校科研团队的建设情况进行了概括提炼;其次,概括总结国外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的一般经验;最后,选择两个著名案例进行个案分析,在总结个案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得出了对我国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的几点启示。西方发达国家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的经验是我们学习的范例和榜样,为我国高校科研团队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做法。其二,通过对我国高校科研团队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增强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的针对性。13 在梳理已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结合我国传统的高校科研体制问题,对我国高校科研团队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分析,明确了我国高校科研团队所处的发展阶段和现状,在总结我国高校科研团队建设成绩的同时,重点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进行了分析。对高校科研团队的发展历程和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研究,有利于明确我国高校科研团队的发展历史和现实情况,有利于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加强高校科研团队建设。其三,通过对我国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的对策思考,为我国高校科研团队建设实践提供参考。在理论探讨、比较研究和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从创新理念、改革体制、增加投入和完善评估四个方面提出了我国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的基本对策。这些基本对策不仅能有效地解决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的现实问题,而且为我国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参考依据和工作借鉴,为完善相关政策,促进高校科研团队迅速发展,提高高校科研团队创新效率,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产出更多的创新成果,从而提升高校整体创新能力,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一宏伟而远人的目标,具有重火实际意义。二、文献综述和研究起点2010年5月,通过对中国学术期刊网、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搜狐、中文雅虎、百度、Google等网站的检索,发现到目前为_LE,还没有一项与本论题完全相同的研究,也没有一篇与本论题完全相同的专题论文。这样说并非意味着没有与本论题相关的研究;相反,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如关于高校科研团队的研究、高校创新团队的研究、高校创新能力的研究等,都有一定值得借鉴的文献。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综述,得出文献综述结论,可以为本研究打下基础。(一)文献综述根据研究需要,本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拟从国内外对高校科研团队的研究、高校创新团队的研究、高校创新能力的研究、创新制度与政策研究四个方面展开。1.关于高校科研团队的研究由于高校科研团队可以划分为高校一般科研团队和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具体分类见第二章)。高校科研创新团队是一种特殊的高校科研团队,简称为高校创新团队。由于近年来关于高校创新团队的研究文献相对比较多,所以,关于高校科研团队的研究文献综述不包含高校创新团队,高校创新团队研究文献将在下面单列综述。高校科研团队的研究是从团队与科研团队的研究逐步发展而来。团队的研究起源于国外。团队的起源有人认为早在军队产生时就已出现。印欧语系的“DEUK’’(“一起拉”的意思)是关于团队的最初定义。16世纪演变为“一起行动的一群人一。20世纪40年代,英国塔维斯托克研究院对工人组成团队后对生产力的影响进行了研究;50年代,美国通用食品的托皮卡厂,以自14 ⑨博士学位论文DOCTORALDISSERD盯10N主管理的团队进行实验取得成功;60年代,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研究发现,以团队为基础的装配线能提高产品质量和员工的工作满意度,而制造出一辆汽车的时间仍维持不变;70年代,日本企业团队形式“质量管理小组”的质量控制方法在美国大行其道,成为美国公司改善质量、削减成本的重要方式;80年代,团队建设在西方国家进一步推广,并取得显著成效;固90年代,团队工作成为管理方面的流行概念,团队组织的流行,主要是由于团队与强调员工合作和满意感的管理哲学相一致。‘辘obbins(1994)认为,团队能在各公司中迅速普及的主要原因是:团队能创造团结精神,促进成员合作,提高成员士气,增加满意感:使管理者有时间进行更多的战略性思考;加快决策速度;促进工作队伍多元化,提高组织绩效。大量的实践也证明,团队是组织创造高绩效的基石。固科研团队的概念和理论虽然是从企业团队理论发展而来,但国外对科研团队的研究起步也较早,先是通过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再进展到科研团队绩效的影响因素、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以及科研团队的评价研究等。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研究不再是个体研究,而是有一定规模的集体研究;科研一I:作不再是分散、封闭的形式,而是强涮协作、开放的形式;科技创新不再是个人英雄主义,而更多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科学研究的集体性、开放性给科研管理带来了挑战,以往的个体研究与小组研究难以适应新的变化和挑战,而强调集体智慧的团队运作适应了科学研究的变化和要求。留但国外对高校科研团队的专门理论研究并不多见,大多集中在个案介绍和实证分析方面,全面地总结其建设经验和教训,探索其形成与发展规律等,国外研究高校科研团队与高校创新能力关系的成果还未曾见到。国内近几年来在高校科研团队方面的研究比较多,如高校科研团队的合理组建研究、运作管理研究、核心能力培养研究、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及建设科研团队的重要性、战略地位和作用研究等。关于这方面的期刊论文主要有:李晨光等的《试论高校科研团队的评估》(2004),探讨了高校科研团队的评估意义、问题、内容与指标、方法与原则;康旭东的《科研团队建设的若干理论问题》(2005),提出了科研团队管理的基本原则等。除了期刊论文外,近几年来,出现了不少关于高校科研团队的硕士学位论文,如闫阿伟的<大学科研团队建设的规律研究》(2008),张玲玲的《高校科研团队创新能力提升研究》(2010)等,对本研究也有一定的资料价值。目前,关于科研团队的博士论文,发现只有两篇,一篇是万文涛的《大学科研团队的培育研究》,对科研团队的概念、类型和组织特性等进行了探讨;另一篇是孟太生的<科研团队领导行为及其影响团队效能的研究》,对科研团队的相关理论、领导行为及其影响团队效能进行了研究,对本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由于政府投入的科技项目是高校科研团队存在的。闰阿伟.大学科研团队建设的规律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8(3):2.。[英]尼克·海耶斯.协作制胜:成功的团队管理LM】.李靖坤,路文勇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45—98.。转引自孟太生.科研团队领导行为及其影响团队效能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8(12):6.。闫阿伟.大学科研团队建设的规律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8(3):2-3.o孟太生.科研团队领导行为及其影响团队效能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8(12);17.15 重要形式,所以,科技项目的评价理论与方法对高校科研团队的绩效评价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周文泳、尤建新、郑海鳌的专著《政府投入科技项目绩效评价理论与方法》(2009),回顾了国内外科技评价的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动态;讨论了政府投入科技项目绩效评价的目标、原则与方法等,①对高校科研团队评价研究也具有借鉴作用。同时,我国也组织建了一批比较成功的高校科研团队,取得了一批重大科研成果,对这些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的经验进行总结,也成为高校科研团队研究的一个方面。这些理论研究和团队组建在推动和促进我国高校科研团队建设快速进步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和示范作用。伴随着这些研究和实践探索,人们对高校科研团队的含义、战略地位等认识更加明确,对高校科研团队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认识渐趋深入.从总体上看,这些研究虽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高校科研团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料与经验总结,但多数还处在零散状态,许多领域还没有深入研究,关于高校科研团队与高校创新能力相关关系研究的专门成果尚未见到,对高校科研团队的基础理论进行系统研究的著作也不多见,特别是关_J二高校科研团队的深层内涵、发展趋势、发展规律、系统的问题与对策分析等基础性、根本性问题,都亟需进一步深入研究。2.关于高校创新团队的研究创新团队是一种特殊的高素质科研团队,2010年5月16日,通过精确匹配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搜索到带有创新团队文章432篇,多数是经验介绍和新闻报道文章。学术论文较少,最早的论文发表于2002年;通过题名精确匹配在“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搜索到带有创新团队的硕士论文17篇,最早的硕士论文是2005年5月中南大学“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蒋满秀的论文<我国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的研究》;通过题名精确匹配在。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搜索剑带有创新团队的博士论文7篇,最早的博士论文是2006年12月天津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张海燕的论文《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成长性评价研究》。在收集创新团队的研究资料时还发现:在国外,由于很少有创新团队的说法,关于这方面的专门研究很少。目前查到国外关于创新团队研究的资料,仅有美国的哈里斯的‘构建创新团队——培养与整合高绩效创新团队的战略及方法》,该二捧属于经济管理书籍而不是科研管理书籍。作者认为;创新对保证竞争优势和获得商业成功至关重要。但是,许多组织仍感到创新是很困难的。作者采用了~种独特的方法把焦点集中于怎样将团队的创新能力向公司绩效转化,以创新的动力和探索创造性的过程为起点,验证了团队如何合作来产生创造性团队价值,以及解释了一个公司如何组织和领导创新性团队。最后,在许多练习的基础上,说明了如何设计创新性团队项目和考核绩效。圆该书目标是为构建创新团队提供一个实用的模型,强调“实用”这个词,是作为工具而设计的,旨在面对未来,可以应用和参考。其中的一些理论,对研究高校创新团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周文泳,尤建新,郑海鳌.政府投入科技项目绩效评价理论与方法[M].北京:化学出版社,2009:卜8.。[美]哈里斯.构建创新团队——培养与整合高绩效创新团队的战略及方法[蝴.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16 ⑧博士学位论文DOCTORALDISSERIⅪIoN国内关于创新团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近几年,主要是教育部在2004年制定《K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后,“创新团队”一词在国内流行起来,关于高校创新团队的研究也比较热烈,但许多研究具有重复性。这些关于高校创新团队的研究文献主要可以概述为两个方面:一是关于高校创新团队的博士论文与研究专著。通过2010年5月的查找以及后来的补充查新,目前发现本研究需要的有关高校创新团队的博士论文与著作主要有:张海燕的博士论文《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成长性评价研究》(2006);王怡然的博士论文《高校创新团队信任构建及其影响绩效的机制研究》(2007);蔡德章的博士论文《基于成员合作的高校创新团队组织有效性研究)(2008);王磊的博士论文《大学创新学术团队研究》(2008);李尚群的博士论文<创新团队论—一大学科研主体问题的当代阐释》(2008);朱学红的博士论文《研究型大学创新团队心理契约研究》(2008);王艳杰的博士论文《战略性大学创新团队绩效评价研究》(2009);池颖的博士论文《我国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研究》(2009);刘少雪的研究著作《面向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科技领军人才成长研究》(2009)等,这些研究文献集中对高校创新团队的成长评价、绩效评价、组织管理、理论基础、心理契约、存在问题和对策措施,以及高校科技创新能力、高校领军人才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对本研究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二是关于高校创新团队的硕士论文和期刊论文。关于高校创新团队的硕士论文和期刊论文。由于其内容与前面介绍的博士论文与研究专著有诸多相似之处,所以,下面只对本研究有参考价值的一些主要硕士论文和期刊论文作简要综述。相关硕士论文主要包括:王琼的《高校教师创新团队运行模式研究》(2006);周洪利的<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组建和管理研究》(2007);黄雪嫂的‘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研究》(2008):杜洋的<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与管理研究》(2009);张阿李的<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绩效评价研究》(2009)等。相关期刊论文主要包括:杨晨等的《创新团队内涵探析》(2008);卜祥云等的《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概念、特征及功能》(2008);甄珍的《基于知识共享视角的创新团队研究》(2010);周彬等的《高校创新团队的运行机制探索》(2009);黄凌翔的《自主创新团队发展规律及建设策略》(2007);郝敬习的《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组织激励机制研究》(2009);朱晓霞的《基于协同动力学的高校科技创新团队自组织演化过程研究》(2009);张艳等的《试论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的人际沟通》(2007):侯光明等的《研究型大学创新团队领导问题探析》(2006);洪银兴的《重点建设“学科特区”,催生高水平创新团队》(2004)等。这些硕士论文和期刊论文,对高校创新团队的内涵、特征、功能、知识共享、运行机制、发展规律、人际沟通和团队领导、学术环境等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对本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此外,王婕的《我国高校创新团队建没研究综述》(2010)∞,对本研究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3.关于高校创新能力的研究创新是高校科研团队的研究目标,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的目的,就是要提升高校创新能力,o王婕.我国高校创新团队建设研究综述[J].新财经·上半月,2010(11):304—305.17 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研究高校科研团队,不可能不研究高校创新能力。国内外学者对高校创新能力研究都起步比较晚,而对创新和创新能力研究则比较早。第一次从经济学角度系统提出“创新理论”的熊彼特认为,创新“是新技术、新发明在商业中的首次应用,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或供应函数”。20世纪50年代,创新研究逐步兴起。到80年代后期,创新研究不断深入,研究视野不断扩大。以弗里曼等为首的学者认为,创新实际上是一个系统的过程,系统的要素之间并非线性关系而是互动关系。系统的整体创新能力不仅依赖于其中的特定要素表现,更依赖于系统中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以及它们与社会制度的关系。基于这种考虑,人们开始从系统、综合的角度来理解创新,系统观念和方法逐渐深入到创新研究中,其中最成熟的是国家创新系统理论。从研究者对“创新”认识的演变可以看出,人们对创新的认识复杂多样,对创新的理解在逐步发展。目前一般认为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化过程。关于对“能力”的理解,人们通常认为,能力是具备某种技巧或才能并能以此取得进步和成功的素质。任何层次的能力都是一种存量,具有积累性和渐进性,即能力包括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两个方面。因此,创新能力是产生新知识、新技术并用以创造价值和效益的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关于高校创新能力研究,从创新评价角度进行研究的比较多,从其他角度进行研究的文献很少;从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角度进行研究的比较多,涉及高校人文创新能力的研究文献很少。国外关于高校创新能力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迫于20世纪70年代日本经济的强势崛起,美国各界经过反思认为,造成这样结果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美国高校不注重知识产权的经营,大量有价值的科技成果得不到及时转化。美国国会于1980年12月12日迅速通过了<专利和商标法修正案》,即<拜杜法案》,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直接的法律依据和政策激励,美国高校以此为依据,相继设立了专门的科技成果转化部门。在接下来20年左右的时间里,欧美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确实从鼓励高校科技成果流入企业的政策中获益。国外目前这方面的研究热点主要是高校产出效率的评价、高校技术转让的效率评价,而专门针对高校创新能力的研究相对较少。当前国外关于高校创新能力的研究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基础研究少,即国外对高校创新能力的内涵等基础研究工作较少;二是偏实用性,即国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创新活动的产出效率评价方面。具体归纳,国外的研究主要涉及三个方向:高校创新活动产出效率的评价:高校创新成果转化活动的机理分析:高校技术转让部门的效率评价。总体而言,专门针对高校创新能力的研究还比较少,高校创新能力这一概念的使用也不多见。从研究方法看,由于受数据可得性的限制,目前绝大多数学者都采用高校截面数据进行效率评价研究。创新力评价研究一直是个热点问题,有些国外专家学者做了有益探索,获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结论,但是在具体指标没计、方法选用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大差异。此外,对于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的平衡,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绝对指标与相对指标的结合,以及评价的实时性。陆根书,吴军华,张晓磊.创新能力评价研究述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6):50-56.18 ⑧博士学位论文DOCTORALDISSEI::l'AnON与动态性方面的关注显得比较薄弱。∞国内关于高校创新能力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研究。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国内除了开始大量出现“科技创新”词语之外,制度创新、理论创新等词语也逐步成为热门词语,创新的研究内容逐渐丰富,讨论逐渐深入。关于高校创新能力的研究,按照高校的三大职能,并考虑目前国内研究热点问题划分为三大领域:高校科技创新能力、高校集成创新能力和高校人才创新能力。关于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研究起步较早,逐步以定量研究为主,所涉及的方法和工具也较为丰富,主要有:高校之间科技创新能力的横向对比研究,通过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得出排名和改进建议;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进一步聚类分析,得出特定高校所处的竞争地位评价结果,提出改进建议;直接对各项指标的统计数据进行总量和趋势分析。这些研究主要围绕五个方面展开:界定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定义;研究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意义;设计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探讨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方法;针对区域内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专门研究等。罾总体而言,国内关于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研究不是很多,对本研究比较有价值的文献主要集中在近几年,如研究著作有刘念才等的‘面向创新型国家的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研究》(2006);期刊论文有殷小平等的《论中国高校创磐新能力建设》(2006),王冬梅的《提高高校创新能力促进研究型大学建设的几点思考》(2008),李为的《增强高校创新能力的对策研究》(2009)等。此外,关于高校集成创新能力研究则以定性分析为主。关于高校人才创新能力研究主要是对人才创新培养机制构建等问题进行定性分析。⋯4.关于创新制度与政策研究高校科研团队建设、高校创新能力的提升都离不开党和政府制定的创新制度与创新政策,因此,研究高校科研团队建设,必须研究创新制度与创新政策。通过搜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嵛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等数据库,发现关于创新制度与政策的基础研究也很少,关于创新制度与政策的应用研究比较多,但对本研究有很大参考价值的不多,因为许多创新制度与政策研究主要是针对企业进行的。经过梳理,对本研究有比较大参考价值的创新制度与政策研究文献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相关博士论文与研究著作。通过2010年5月的查找以及后来的补充查新,发现本研究需要的相关博士论文与著作主要有:范世涛的博士论文<技术创新的制度分析》(2001);张宗庆的博士论文<技术创新的制度分析》(2001).桑惊的博士论文《欧洲联盟创新政策浅析》(2002):张娟娟的博士论文《政府支持技术创新的政策国际比较》(2009);陈劲等的研究著作《创新政策:多国比较和发展框架》(2005),以及陈劲等编著的《创新型国家建设——理论读本与实践发展》(2010)⋯一.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创新政策:多国比较和发展框架》阐述了创新政策的理论基础、创新政策工具、创新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评估、美国的创新政策、日本的创新政策等内容;且<创新。廖文秋,石彪,吴强.高校创新能力研究述评[J].中国科技论坛,2009(6):26-31.o廖文秋,石彪,吴强.高校创新能力研究述评[J].中国科技论坛。2009(6):26-31.19 ⑨博士学位论文DOCTORALDISSEREATION型国家建设——理论读本与实践发展》也专门阐述了创新制度与政策问题,这些制度与政策研究对制定高校科研团队政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二是相关硕士论文和期刊论文。相关硕士论文主要包括:江龙学的《技术创新政策研究》(2000);武海亮的《美国技术创新政策研究》(2000);陈新立的<关于产学研合作科技创新的制度研究》(2009)等。相关期刊论文主要包括:武欣的<创新政策:概念、演进与分类研究综述》(2010),詹正茂等的(2006--2008年我国政府创新政策评述》(2010);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的研究报告‘中国创新政策述评(I)》和<中国创新政策述评(II)》(2009);杨健等的<科技创新政策及法律环境研究》(2010)等。由于很少有专门针对高校以及高校科研团队的创新制度与政策的研究文献,在中国学术期刊网也只发现了《德国默克尔政府的大学创新政策》一篇论文。因此,研究高校科研团队只能参考创新制度与政策的相关研究文献。(二)研究起点根据以上研究文献综述,与本研究相关的研究文献比较多,也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然而,这些研究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高校科研团队研究总体处于经验阶段。高校科研团队理论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不够成熟,研究成果多数偏重于经验总结和零散分析,尤其是对高校科研团队的基础理论进行系统研究的成果更不多见。关于高校科研团队的深层内涵、发展趋势、发展规律与模式以及建设方法、有效运行机制等基础性、根本性的问题都亟需进一步深入研究。二是高校创新团队研究还不够系统深入。虽然关于高校创新团队的研究出现了多篇博士论文和研究专著,但总体上对高校创新团队的研究还不够系统,关于高校创新团队的定义与特征、分类与作用、发展规律与运行机制等还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分析,关于高校科研团队与高校创新团队的概念也含糊不清,高校创新团队的问题分析和政策研究也有待加强。三是高校创新能力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当前国外关于高校创新能力的研究主要有两个特点,即基础研究少和偏重实用性,专门针对高校创新能力的研究还比较少,高校创新能力这一概念的使用也不多见。国内关于高校创新能力主要集中在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方面,而对高校人文创新能力很少涉及。各种关于高校创新能力的研究也主要在实用性方面,基础性、理论性、系统性研究还待于进一步深化。四是高校创新制度与政策研究还缺乏针对性。目前的创新制度与创新政策研究主要是针对企业进行的,专门针对高校以及高校科研团队的创新制度与政策及其研究很少,特别是如何利用高校科研团队制度与政策,把高校科学研究创新与创新人才培养有机结合起来的研究特别需要加强。五是高校科研团队与高校创新能力的关系研究稀少。目前还没有发现高校科研团队与高校创新能力关系的实证研究。正因为如此,高校科研团队与高校创新能力关系的研究将成为本研究的核心内容。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以上述相关研究成果为起点,在相关理论基础的指导下,以高校科研团队与高校创新能力的关系为研究核心,分析高校科研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以提升高校创新能力,为高校科研团队建设提供支撑。所要研究的 ⑧博士学位论文DOC’roRALDlSSEIi:ⅨrloN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1.理论与经验研究理论与经验研究主要是提出研究问题,总结相关经验,为后面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提供基本理论支撑和经验借鉴,其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即基本研究,实证研究和比较研究。一是基本研究。基本研究阐述了研究背景,进行了理论探讨。研究背景包括国际背景和国内背景:理论探讨主要包括核心概念界定,相关概念辨析,基本理论构建。二是实证研究。实证研究包括相关研究和案例研究。相关研究主要运用统计学中的相关理论和计算公式,收集实证资料,计算相关系数,回答高校科研团队与高校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密切程度。案例研究主要是根据访谈取得的我国高校科研团队个案资料,对高校科研团队进行个案分析,进一步证明高校高水平的科研团队对提升高校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三是比较研究。主要对国外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高校科研团队理论研究,在基本情况分析的基础上,得出国外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的一般经验,并选择两个案例进行了分析,为研究我国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的问题和对策提供借鉴。2.问题与对策研究问题与对策研究主要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即在基本理论研究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分析。我国高校科研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对策。首先是问题研究。由于通过实证研究证明了高校科研团队与高校创新能力密切相关,为了提升高校创新能力,加强高校科研团队建设是一项主要措施。问题研究就是针对我国高校科研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在全面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抓住主要问题进行重点分析,为有针对性的解决高校科研团队问题提供基础。其次是对策研究。对策研究主要是针对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研究发现的问题,分析问题的原因,并从主要原因出发,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具有措旌,为加强高校科研团“队建设、提升高校整体创新能力而制定相关制度与政策提供参考依据。三、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董泽芳教授在《博士学位论文创新的十个切入点》中指出,博士学位论文创新的切入点主要反映在:探索未知的新领域、论文选题的新高度、文献资料的新发现、观察问题的新视角、概念术语的新阐释、谋篇布局的新思路、研究方法的新探索、学科知识的新融合、理论观点的新突破以及成果应用的新价值等十个方面回,其中特别强调了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的重要性。(一)研究视角研究视角的选择对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立足于特定的学科视角来考察某一社会现象或者社会问题,既是必要的,也是合理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复杂性、多维性。如果只从已有视角去观察与研究,往往只能看到别人已经看到的某一个侧面。如果能够转换观察与研究视∞董泽芳.博士学位论文创新的十个切入点[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7):12—17.21 角,就可以引出新发现,得出新结论。怎样才能转换观察与研究视角,获得新的发现?首先,要不断拓宽自己的学科视野,把坚持独特的学术立场与多角度审视结合起来。其次,要努力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对于创造性研究来说,则必须运用发散性思维,也就是思维不遵循惯常的逻辑法则,具有灵活性、多向性与批判性等特征,不断尝试从多角度对某一问题进行想像与求证,也就有可能获得新发现。①基于这样的认识,本研究主要从高等教育管理学的视角进行研究,并把高等教育管理学视角与多角度、多学科审视结合起来,尝试以高等教育管理学为基础,从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社会学、高校管理与评估、政府创新制度与政策、高等教育行政管理、高校科研管理、产学研管理等多角度对高校科研团队建设进行分析与论证。1.分析高等教育管理的学科属性在我国,系统地研究高等教育管理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高等教育管理学理论体系的研究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一是高等教育管理学体系的准备时期。以1982年出版的李冀主编的《普通高等学校管理》为标志。二二是高等教育管理学体系的初创时期。以1987年在华东师范大学召开的“全国高等教育管理学理论体系研讨会”为标志。圆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学理论是在总结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经验,吸收高等教育学、行政管理学等学科理论,借鉴西方高等教育管理理 ⑨博士学位论文DOCTORALDISSERn^TION高校科研团队的产生与发展,高校创新能力的形成与提升,都离不开高等教育管理环境,高校科研团队是处在高等教育管理环境中的科研团队,高校创新能力高低既与高校科研团队的数量和质量密切相关,也与高等教育管理活动的支撑息息相关。高等教育管理研究本身是一个多学科的研究领域,与高校科研团队涉及多学科领域具有一致性。就高等教育管理内容而言,高等教育管理包括高等教育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两个方面。高等教育宏观管理具体涉及高等教育系统、高等教育行政、高等教育政策、高等教育财政、高等教育改革等方面。高等教育微观管理则主要包括学生管理、教师管理、教学管理、科研管理、后勤管理、财务管理、产业管理等方面。就高等教育管理职能而言,包括高等教育规划、控制、激励、评估等管理职能,而高校科研团队管理同样包括规划、控制、激励、评估等管理职能。二者的许多内容密切相关。因此,研究创新背景下的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立足于高等教育管理学有其科学性和合理性。3.怎么样立足于高等教育管理学目前,高等教育管理自身尚不完全成熟,高等教育与其他领域联系密切,使高等教育管理研究深受其他学科的影响。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的外部关系发生变革,高等教育管理理念也随之变化,越来越多地考虑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要素,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不得不从多视角作出回应,这也是高等教育管理多学科研究的重要原因。<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是多学科研究的典范。正如克拉克所言:“没有一种研究方法能揭示一切。宽阔的论述必须是多学科的⋯⋯”∞随着高等教育管理学正向着日臻成熟的方向发展,研究日益趋向学科一本身,将自身作为本体的研究对象。这就出现了高等教育管理学研究的多学科与专业化问题。我国现在的高等教育管理研究队伍庞大,但专业性不强。专业研究者受此影响,也轻视自己的研究,于是失去深入的研究激情。圆如何正确处理高等教育管理学的多学科与专业化问题,在多秽学科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学科化整合?这就需要在立足基本立场的前提下,把基本视角与多视角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在研究高校科研团队建设时,需要坚持高等教育管理学的基本视角,同时从多视角探讨高校科研团队建设问题,又要防止强调研究视角过于多元化而使研究内容“泛化”,如一些研究用纯经济学等辞藻去诠释高等教育管理中的问题,特别是经济学中诸如寻租等词语充斥研究论文,常被毫无意义地嫁接使用,这种研究应当尽可能避免。立足基本视角可以有效地防止研究内容“泛化”,而多视角研究可以防止研究的片面性,把基本视角与多视角结合起来,则可以防止“泛化”和片面性,得出正确的研究结论。从某种程度上说,高校科研团队是高等教育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与高等教育管理一样,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也可能是多种性质完全不同的社会现实综合,它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学术、教育具有密切关系。高校科研团队可以看成一个经济子系统,它的资金主要来自政府、家庭和社会,它也有购买、出售,编制预算,控制成本,计量效益等经济性质。它。[美]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M].‘乇承绪,徐辉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2.。李碧虹.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发展取向的困惑及出路[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1):38-41. ⑨博士学位论文DOCTORALDISSERrAnON可以是一个政治子系统,国家和投资者、高校管理人员和参与研究的教授、研究生与本科生、研究学科和项目构成不同的利益共同体,利用各种可能的机会和机制,争夺高校科研团队资源的控制权。它可以是一个社会子系统,也存在着机构的分化,各院校科研团队基于政府政策和市场竞争的结果,形成不同层次的高校科研团队,在资源分配、吸引教师和学生方面呈现不同的特点,在提升高校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过程中发挥不同作用,也存在着高校科研团队的分层和地位的漂移,以及不同高校科研团队之间人员的不对称流动。它还可以是一个文化子系统,来自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的教师、学生和职员可能在同一高校科研团队的环境中工作,在一定时期内有着共同的研究目标,形成团队认同,形成了支配团队行为的共同价值观念、信仰和信条。它也是一个学术子系统,在这个高校科研团队学术子系统中,进行着学术知识的生产、传播、运用等一系列学术性活动,是学术知识的主要生产者。它也是教育子系统,高校科研团队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产出创新成果和应用创新成果服务社会的重要科研组织。在参与高校科研团队研究二L作过程中,高校学生特别是研究生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使高校科研团队具有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教育职能。(二)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研究的基础,是衡量学术水平的标志。高质量的研究离不开研究方法的创新。纵观学术发展的历史,任何一项重大理论的新突破,无不是在研究方法上有所创新。研究方法的创新主要反映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创造性地移植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二是批判性继承本学科传统的研究方法。三是开创性建立本学科独特的研究方法。∞世界上没有最好的研究方法,只有最合适的研究方法。研究方法的选择关键要与研究选题适切。从以上研究视角分析可知,本研究涉及到的研究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既有高等教育管理学的方法,也有高校科研管理、高等教育社会学等方面的研究方法。研究选题确定后,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一般首先是收集研究资料,然后是分析研究资料,@最后是表述研究成果。当然,这三个过程有重复交叉的地方,如在分析研究资料和表述研究成果时,有可能回过头来补充查找研究资料,以弥补开始收集研究资料的不足。因此,本研究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采用实证研究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的原则,具体方法可分为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又相互区别的三个方面:1.收集研究资料的方法‘一收集研究资料的方法有很多,不同的研究选题有不同的收集研究资料方法。本选题收集研究资料的方法主要是历史文献法,并辅助使用文献跟踪法和访谈调查法。(1)历史文献法。历史文献法简称为文献法,就是搜集和分析研究国内外各种现存的文献资料和数据库等来检索相关的研究论文,从中选取所需要的研究信息,以达到收集研究资料目。董泽芳.博:仁学位论文创新的十个切入点[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7):12-17.。孙绵涛.西方范式方法论的反思与重构[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6):110-125.24 ⑨博士学位论文DOCTORALDISSE趸ⅨrION的。运用这种方法的关键在于:如何在浩如烟海的文献群中选取本研究所需要的参考资料,并对这些资料作出恰当分析和使用。由于目前网络发达,在收集本研究资料时,历史文献法主要是网络查找法。围绕本研究选题,通过CNKI、万方、维普等中文学术文献数据库,通过谷歌、百度、搜狐等搜索引擎,通过查找华中师范大学以及其它一些兄弟院校的图书馆、资料室,全面查阅了国内外关于本研究的资料,为文献综述和理论构建提供充分的研究资料。同时,为了查找相关法律法规、统计数据等实际研究文献,还大量访问了相关专门网站,主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网站、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网站,国家统计局网站、国家科技部网站、国家教育部网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网站以及部分西方国家教育部网站,国内外部分高校科研处和人事处网站等。通过文献法收集的研究资料包括本研究的相关专著、论文、统计资料、调查报告和档案资料等。(2)文献跟踪法。文献跟踪法,义称文献追溯法,实际上是历史文献法的一种扩展与延伸。本研究在运州文献跟踪法时,对已经收集剑的高校科研团队柏关资料进行两种形式的跟踪查找:一种是对文献本身进行跟踪。利用高校科研团队某一相关文献中所列的引文注释和参考文献作为线索,跟踪追查,进一步查找所需的高校科研团队相关文献。另一种是对文献作者进行跟踪。根据已查找的高校科研团队某一相关文献,以该文献作者特别是该研究领域的权威作者为线索,跟踪追查该文献作者所有可能的研究文献,进一步查找所需的高校科研团队相关文献。文献跟踪法对本研究的某些相关资料查找起到了重要作用。(3)访谈调查法。访谈调查法又称访问法或谈话法,是指通过研究者与被调查对象的直接对话而收集事实材料的一种调查研究方法。本研究使用这种方法的主要特点是:围绕创新背景下的高校科研团队建设主题,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准备的研究性谈话,谈话过程的针对性强,主要以口头提问形式来收集高校科研团队的研究资料。在整个访谈过程中,研究者作为调查者,与被调查者往往直接见面,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互动。本研究的访谈调查法主要是面对面的个别访谈,在访谈过程中,被调查对象还提供了与访谈话题相关的高校科研团队申请报告和结项报告,成为研究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2.分析研究资料的方法在分析研究资料的过程中,本研究主要包括对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相关资料的归类、相关概念的抽象、相关问题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对策四个重要环节进行分析研究。因此,本研究使用的方法主要有历史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方法、统计学的方法、多学科研究法和系统研究方法等。(1)历史研究方法。历史研究方法是借助对相关社会历史过程所产生的历史资料进行分析、破译和整理,以认识研究对象的过去,研究现在和预测朱来的一种研究方法。这种方法的实质在于探求研究对象本身的发展过程,而不是单纯地描述具体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活动。本研究运用历史研究方法,是通过搜集高校科研团队的某些相关现象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事实,在对国内外高校科研团队已经存在的客观事实进行描述的基础上,加以系统客观的分析研 究,从而揭示高校科研团队产生与发展的规律。(2)比较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是各种社会科学研究中使用较多的方法之一。比较研究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既可以进行横向比较也可以进行纵向比较,既可以进行理论比较也可以进行实际比较,既可以进行系统比较也可以进行重点比较等。本研究在运用比较研究法时,主要是通过对不同国家的高校科研团队建设进行比较,以寻找或发现它们之间的内部联系和基本规律,分析得出西方发达国家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的一般经验,从国外案例分析中得到几点启示,为加强我国高校科研团队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3)统计学的方法。统计学是一门收集、整理和分析统计数据的方法科学,其目的是探索数据内在的数量规律性,以达到对客观事物的科学认识。在分析研究资料过程中,本研究主要使用的统计学方法是统计整理和相关分析。统计整理是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和任务的要求,对高校科研团队统计资料进行科学的分类和汇总,为相关分析提供准确、系统、条理清晰、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总体特征的综合资料。相关分析是对高校科研团队两个对等的统计数列,Hj数学方法测定一个反映它们之间变动的联系程度和联系方向的抽象化数值,即相关系数。本研究使用的相关分析是两变量之间的直线相关关系分析。(4)多学科研究法。多学科研究法是运用多个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综合研究的方法,也称“交叉研究法”。科学发展运动的规律表明,学科在高度分化中又高度综合,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高校科研团队特别是跨学科高校科研团队正是在学科发展中逐步产生与发展起来的。学科在高度分化中又高度综合,决定了跨学科的高校科研团队越来越多。研究高校科研团队必然与高等教育管理、高校科研管理、创新制度与政策等许多学科相关,只有运用多学科研究法,才能比较深入地理解和分析我国高校科研团队理论,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5)系统研究方法。系统是由若干个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部分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具有集合性、相关性、目的性和环境适应性等特征.系统研究方法是把一个国家的高校科研团队看成是一个大系统,把这个大系统又分成若干子系统,再把若干子系统又分为若干孙系统,直到分解成为具体的单元要素,然后再按具体的单元要素、孙系统、子系统进行分层次分析和研究,最后形成对这一特定现象的整体认识。同时,这个大系统又处在更大的超级大系统环境中。研究高校科研团队建设,必须在研究高校科研团队内部各个要素的同时,研究与高校科研团队建设密切相关的高校科研管理、高等教育系统、政府创新政策等内容。3.表述研究成果的方法表述研究成果的方法,就是把整个研究成果用符合学术论文规范的语言符号表述出来的方法。这主要包括论文的开题、起草、修改三个步骤。(1)论文的开题。论文的开题主要是按照华中师范大学规定的博士论文开题报告要求,在导师的指导下,根据收集的研究资料,在分析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写出开题报告。论文的开题报 ⑨博士学位论文DOCToRALDISSE联胍r王oN告内容包括立论依据、研究方案、论文大纲、研究基础以及导师或指导小组意见。(2)论文的起草。根据导师组审定的开题报告,在导师的指导下,根据开题报告确定的论文提纲,分成若干章节进行写作。论文的起草需要排除干扰,集中精力,反复思考,~气呵成。起草包括“打腹稿”和“打文稿”两个阶段。“打腹稿”是关键阶段,是动笔前的集中思考,要将所有资料和数据通盘考虑,全局在胸。“打文稿”是把“打腹稿”的思考成果写成文字草稿,一旦思考成熟,要趁热打铁,一气呵成。起草时要着眼整体布局,不要过于纠缠细节问题。(3)论文的修改。根据导师的指导意见,运用互动原理,反复进行修改,最终定稿成文。好论文是通过反复修改改出来的。在论文修改阶段,首先,要有修改意识,重视修改,因为任何论文作者,无论经验如何丰富、才思如何敏捷,起草时总难免有思虑不周、疏漏失误之处。其次,明确修改内容,要从主题是否明确,观点是否正确,材料是否可靠,结构是否清晰,格式是否规范,语言是否准确、简练、流畅等方面进行。最后,修改时还要运用修改方法和修改符号,以提高修改效率。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在以上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分析、文献综述和研究起点阐述、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选择的基础上,遵循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借鉴国外与立足国情相结合、问题分析与对策探讨相结合的原则,确定以下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一)研究思路本研究的基本思路可以概括为:基本研究一实证考查一比较研究一问题分析一对策思考,赣。分为六个基本步骤。第一步:提出研究问题。通过分析国内外研究背景和对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综述,提出研究问题,并对研究问题加以界定,选择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确定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第二步:构建基本理论。在界定核心概念和相关概念的基础上,构建本研究的基本理论。第三步:设计实证考查。实证考查包括相关研究和案例研究两个部分,是本研究的重点内容,其中对高校科研团队与高校创新能力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实证研究是核心内容。第四步:进行比较研究。在分析国外高校科研团队建设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得出西方发达国家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的一般经验,并从国外案例分析中得到几点启示。第五步:分析存在问题。重点分析⋯一一了我国高校科研团队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第六步:提出基本对策。针对我国高校科研团队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对策。(二)研究框架沿着以上研究思路,本研究框架包括导论、理论探讨、实证考查、比较研究、问题分析、对策思考、结语七个部分,具体研究框架如下:27 ⑨博士学位论文DOCTORALDISSERr瞄TIoN第一章是导论。主要包括四项内容:首先,陈述了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其次,从国内外对高校科研团队的研究,高校创新团队的研究,高校创新能力的研究,创新制度与政策研究四个方面对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得出了研究起点;第三,选择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第四,阐述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第二章是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的理论探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对本研究的核心概念——高校科研团队、高校创新能力进行分析界定:其次,对本研究的七对相关概念进行辨析;最后,构建高校科研团队管理理论和高校创新能力评价理论。第三章是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的实证考查。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其一,研究了实证考查的理论基础:其二,通过三组数据对高校科技科研团队与高校科技创新能力、高校人文科研团队与高校人文创新能力、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与高校人文创新能力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考查与分析;其三,通过两个国内案例进行考查与分析,总结了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的成功经验。第四章是高校科研团队建’哎的比较研究。一是对国外高校科研团队的组建方式、组织结构、管理模式、保障体系进行了分析。二是总结了国外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的一般经验:政府出台政策支持团队创新;高校搭建平台支撑团队创新;聘请学术精英领衔团队创新;优化学术环境促进团队创新;健全评估机制激励团队创新。三是在收集两个国外案例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了国外案例分析,得出了几点启示。第五章是我国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的问题分析。问题分析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首先,分析了我国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的历史进程;其次,分析了我国高校科研团队建设存在总体规模偏小、内部活性不足、学术产出不高、引领作用不强等四个问题;最后,分析了存在这些问题的四个主要原因:理念滞后、体制羁绊、投入偏低和评估偏颇。第六章是我国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的对策思考。对策思考针对我国高校科研团队建设问题的原因,从主要原因出发提出解决问题的四个基本对策:一是创新理念,二是改革体制,三是增加投入,四是完善评估。最后是结语。结语总结研究结论、主要创新与不足之处,指明未来的研究方向。 ⑧博士学位论文DOCTOP砒DISSER:I=ATION第二章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的理论探讨理论探讨主要是在对本研究所涉及的核心概念进行界定、对相关概念进行辨析的基础上,构建本研究的基本理论,为后面的研究打下基础。一、核心概念界定核心概念的界定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逻辑起点。既然把高校科研团队与高校创新能力的关系作为研究核心,那么,“高校科研团队”、“高校创新能力”两个核心概念就需要明确界定。如果核心概念界定不清,研究就缺乏可靠的理论基础。(一)高校科研团队高校科研团队是本研究最重要的核心概念,有着丰富的内涵。为了科学界定这个核心概念,需要在界定其内涵的基础上,对其基本特点、构成要素、主要分类和创新作用进行探讨。备1.高校科研团队的内涵界定要界定“高校科研团队”的内涵,必先界定“科研团队”这个概念。而要界定“科研团队”的涵义,又必须界定“科研”与“团队”两个基本概念。所谓“科研”即“科学研究”。可见,要界定科研,关键要界定什么是“科学”?对于什么是科学,目前仍然众说纷纭,有学者认为“科学是认识自然及其规律的理论体系”。①还有学者认为“科学”一词是“现代科学”(modernscience)的简称,科学的定义是近代和现代才真正母产生的,必须从历史的角度讨论科学的形成和定义,@并对科学在严格意义上进行定义,但对这种定义也评论很多、褒贬不一。有学者根据《维基百科》对科学的定义,对科学的内涵进行分析认为,科学是通过科学语言、科学概念、科学方法、科学规范、科学系统、科学知识、科学道德和科学精神等组成部分来定义的。@这与前面科学的严格定义相比,科学的涵义有所扩展。当然,还有涵义更广的科学定义:。科学是人运用实证、理性和臻美诸方法,就自然以及社会乃至人本身进行研究所获取的知识的体系化之结果。这样的结果形成自然科学的所有学科,以及社会科学的部分学科和人文学科的个别领域。”@这一定义实际上把科学的范围扩展到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应用汉语词典》把“科学”解释为名词和形容词,名词意义的“科学”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是人们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而成的经验总结”;形容词的“科学’’是“合乎科学的”含义@。‘当代汉语通用词典》。吕淑琴,陈洪,李雨民.诺贝尔奖的启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286.@时东陆.关于科学的定义[J].科学,2007(3):4—9.西时东陆.再论科学的定义[J].科学,2007(5):23—27.回李醒民.科学足什么?[J].湖南社会科学,2007(1):卜7.@郭良夫主编.应用汉语大词典(大字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704. ⑨博士学位论文DOCTORALDISSERI’ATlON也把“科学”解释为名词和形容词,名词意义的“科学”是“有系统、有组织的知识:特指研究自然物质及现象的学问。”形容词的“科学”则解释为“合乎科学精神和方法的”含义。∞根据以上对科学含义的分析,本研究认为:科学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科学是人们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现象及其客观规律的分科理论体系,包括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狭义的科学仅指自然科学,是人们关于自然现象及其客观规律的分科理论体系。基于此,科研的概念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科研是人们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现象及其客观规律的研究,包括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狭义的科研仅指自然科学研究,是人们关于自然现象及其客观规律的研究。本研究所指的科研是广义的科研。何谓“团队”的概念,国外有三种经典定义:一是Sundstrom等的定义(1990)。Sundstrom等认为,团队是指在工作中相互依赖为特定结果而共同承担责任的个体集合体。这一定义突出强调了团队成员为共同的H标任务而努力,并共同承担责任。二是Katzenbach的定义(1993)。Katzenbach认为,团队是由少数技能互补、愿意为了共同的目的、业绩目标和方法而相互承担责任的人组成的群体。这一定义特别强调了团队成员在技能上的互补性。三是Robbins的定义(2002)。Robbins认为,团队是指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而由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这一定义突出团队与群体的不同,强调团队是一种正式群体,而不是非正式群体。罾国内关于团队的定义,多是参考这三种经典定义而得出的,如有人认为,“所谓团队,就是由少数有互补技能,愿意为了共同的目的、业绩目标和方法而相互承担责任的人组成的群体。”锄如还有人认为,“团队是指由为数不多的在知识和能力上互补的成员,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任务而相互协调配合的工作群体。”哪比较以上三种经典定义,不难发现,学者们对“团队”的界定虽然不完全相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都强调了团队具有共同的目标任务,并且团队成员为了实现目标而共同承担责任。三种定义的主要不同点是:对团队与群体的关系认识不同,即是否所有的群体都是团队。Sundstrom等没有仔细区分群体与团队的关系,Katzenbach则认为当群体成员间发展到有共同的承诺感和力求协同行动的时候,群体就发展成为团队:而Robbins认为,所有的团队都是群体,但只有正式群体才能成为团队,团队与群体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区别:首先,群体强调信息共享,而团队则强调集体绩效;其次,群体的作用是中性或消极的,而团队的作用往往是积极的;其三,群体的责任是个体化的,而团队的责任可能是个体的,也可能是共同的;其四,群体的技能是随机的或不同的,而团队的技能是互补的。概括已有“团队”定义的精神实质,本研究认为:团队是在知识和能力上互补的一定数量。龚学胜主编.当代汉语通用词典[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759.o刘惠琴.高校团队创新绩效评估:模型与实证研究[M].北京:清华人学出版社,2007:3-4.。陈春花,杨映珊.科研组织管理的新模式——团队运作[J].科学管理研究,2002(1):2&30.国万文涛.大学科研团队的培育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24.30 ⑨博士学位论文DOCTORALDISSEl泓noN成员,为了实现共同目标、承担共同责任而相互协调配合的iF式群体。这一界定包括以下几层含义:第一,团队具有共同目标。团队的产生是基于共同任务、形成共同目标,团队的工作是为了完成共同任务、实现共同目标,团队的解散是已经完成了共同任务、实现了共同目标。总之,团队的产生、发展和解散都与共同目标密切相关,没有共同目标,就谈不上团队,即使名义上HLI团队,也不是真正的团队。第二,团队核心成员不多。由于需要高频度的相互沟通和交往,团队的核心成员数量不宜过多,以3"-'11个为宜。核心成员过多会引起沟通不足,造成沟通困难等弊端。当然,团队还可以有更多一些非核心成员,执行团队分配的任务。虽然在特殊情况下,团队可能以类似集团的形式存在,成为集团式团队,但其核心成员仍然不多。第三,团队存在技能互补。团队成员在知识、技能甚至性格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互补性。“互补”是团队成员凝聚在一起,形成合力,既分工又合作,产生集体绩效,形成I+I>2的技能增值格局。当然,在现实世界当中,什么方面都一样的人是不存在的。人与人之间总是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是,有差异不一定就互补。只有在知识、技能等方面存在互补性,这样的群体才有可能凝聚为团队。而且互补性越强,凝聚为团队的可能性就越大。第四,团队相互协调配合。团队一定是一个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群体。每个成员为了实现团队的目标而共同努力、协调配合,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也共同承担失败的责任。如果成员没有共同的奋斗目标,不愿意为群体的前途命运共同承担责任,只讲个人奋斗,只对自己负责,各人自扫门前雪,那么这样的群体只能称之为一般性群体,不能称之为团队。第五,团队属于正式群体。一般群体所具有的一切特性,如人与人之间有广泛的沟通、交往等,团队都有;反之,团队所拥有的许多特性,如内部结构的相对稳定性、有共同目标等,一般群体则并不一定都拥有。团队属于一种正式群体,团队与群体的关系属于特殊与一般的关系。区分团队与群体的关键在于把握团队的特性。具备以上五个含义才是真正的团队,也是本研究所指的团队,是区分团队与一般群体的根本标准。对“科研团队”这一概念,学者们也有不同的界定。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有三种:第一种认为,科研团队是“以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为内容,由为数不多的技能互补、愿意为共同的科研目的、科研目标和工作方法而相互承担责任的研究人员组成的群体。”锄这一定义强调了科研团队的科研性质和目的、技能互补和责任共担。第二种认为,“科研团队可以定义为,以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为主要内容,由为数不多的愿意为共同的科研目标而相互承担责任的专业学术人员组成的群体。”罾这一定义强调了科研团队的共同的科研目标和相互承担责任,忽视了科研团队成员在知识、能力上互补性,这一点值得商榷。第三种认为,“科研团队是以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为内容,以科研创新为目的,由为数不多的专业技能互补、致力于共同的科研目标,并且拥有团队精神的科研人员组成的创新群体。”四这一定义强调了科研团队的创新性和团队精神,o陈春花,杨映珊.科研组织管理的新模式——团队运作[J].科学管理研究,2002(1):28—30.o刘惠琴,彭方雁.融合与创新:研究新大学科研团队运行模式剖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5):92—96.。孙艳华.简论科研团队与科研核心竞争力[J].中国成人教育,2007(2):40-41.’3l 强调了科研创新目的。但是,必须指出的是,上述三种科研团队的定义都有一个明显的缺陷,即把科研对象局限于科学技术方面,把人文社会科学排除在科研对象之外。本研究认为科研团队包括科技科研团队和人文科研团队。因此,科研团队的定义可表述为:科研团队是在知识和能力上互补的一定数量科研人员,为了实现科研创新目标、承担共同责任而相互协调配合的正式群体。这一界定包括以下几层含义:第一,科研团队以科研创新为共同目标。科研团队的产生、发展和终止都与共同的科研创新目标密切相关,没有共同的创新目标,就谈不上科研团队,即使名义上叫科研团队,也不是真正的科研团队。科研团队成员愿意将这一目标视为自己最重要的阶段性人生目标,并愿意为实现这一目标而不懈努力。第二,科研团队成员之间以知识与能力互补为条件。科研团队以科研创新为目标,其成员在知识、技能甚至性格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互补性。只有这样,科研团队成员在一起共同研讨学术问题就可以相互开阔视野,相互弥补由学业专攻带来的能力局限,从而使科研团队能够激发出比单打独斗时的独立创新能力总和还要人得多的集体创新能力。科研团队成员的创新能力互补性越强,凝聚为科研团队的整体创新能力就越大。第三,科研团队成员数量必须适度。科研团队核心成员数量一般不宜过多,以3~11个为宜。由于科研创新需要经常交流沟通,科研团队成员特别是核心成员过多会引起沟通不足,造成沟通障碍和智力资源浪费等弊端;成员具有层次性,科研团队还可以有更多一些的学习者、研究生等非核心成员;成员分工必须明确,参与或接受科研团队分配的研究任务。第四,科研团队成员必须有鲜明的团队意识和整体意识。团队成员自觉自愿地置个人努力于整体目标之中,都希望通过分工协作来寻求最佳的整体科研利益。不去斤斤计较、遇事推诿,而是相互担待、相互承担团队的科研责任,朝着团队的创新目标迈进。第五,科研团队必须有一定的资源依托。有的依托基层组织,如教研室、研究所等;有的依托研究平台,如研究中心、实验室等;有的依托研究项目,如基金项目、委托项目等。科研团队都是有一定资源依托的正式科研群体,非正式科研群体不是科研团队。综上所述,根据科研团队的定义,本研究认为:高校科研团队是在知识和能力上互补的一定数量的科研人员,为了实现科研创新目标、承担共同责任而相互协调配合的以高校科研人员为主组成的正式科研群体。一个跨组织的科研团队是否为高校科研团队,主要看该科研团队成员是否以高校科研人员为主组成。2.高校科研团队的基本特点高校科研团队是有生命、有记忆、高智慧的团队,它在竞争与协同、混沌与有序、继承与 ⑨博士学位论文DOCTORALDISSEK隧rloN果发表和技术转化优先权,必然相互竞争。在特定条件下,这种相互竞争有可台玎匕k⋯tit现部分人自愿合作的结局。合作博弈理论研究表明,只要满足“超可加性”和“有效协议”这两大条件,人们便会自愿合作,在谋求整体利益最大化的同时,谋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高校科研团队便是在满足上述条件下所形成的合作群体。在这个群体中,合作是团队成员们的自觉选择。强调高校科研团队合作,只是强调团队成员之间合作是主流,并不意味着否定团队成员之间的竞争性。实际上,从高校科研团队的对外关系来看,自己所在的科研团队与其他科研团队之间既有竞争也有协作,有的可能是协作占主流,有的又可能是竞争占主流;但从高校科研团队的内部来看,成员之间自愿协作是主流,但不排除成员之间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竞争性。高校科研团队作为一个由合作占主流的科研组织,其内部成员为了实现团队的科研目标,总是自觉自愿地相互协作、相互配合,这种组织特性就是高校科研团队的协同性。这种协同性是团队成员的一种自觉行动,是在竞争基础上的自愿合作,是为了共同的研究目标而达成的必然结果。事实上,高校科研团队的每位成员都有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在不断的创造条件朝着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迈进的同时,又在共同的的理想和目标引导下,为完成团队的共同任务而努力工作。(2)混沌与有序同在。由于高等教育研究高深学问,高校作为承担高等教育任务的机构,弋其目的具有“自然模糊性”回。随着高深学问的不断分化,从事专业工作的高校科研人员自主性越来越高,一般都有比较高的自主权,“越来越多的知识领域表现出内在的深奥性和固有的自主性”∞,“无序的合理化”固在一定程度上使高校科研团队处于混沌状态。在“各自为战”的混4沌状态时,科研活动似乎毫无组织秩序可言。而在满足一定条件的情况下,高校科研人员有可能自愿合作,形成一定的科研组织秩序。在初步形成合作关系的情况下,只要再多一点规矩和秩序,再多放弃一点个人的“自由”,便能充分挖掘整体潜力,谋求更大的整体和个人利益,那。么,高校科研团队成员就会主动提出这种秩序要求,也乐于自觉遵守这一秩序。因而,高校科研团队的这种混沌是一种“无序中的有序”,是在混沌基础上出现的有序。当然,在高校科研团队的内部,有序程度也未必平衡。一般来说,团队的核心部分更为有序,而边缘部分有序程度降低。从本质上来说,这种有序不是外界赋予的,而是内部自觉形成的秩序。高校科研团队作为研究高深学问的团队,其内部总是在多方面呈现出相对稳定的结构、规则或秩序,这种组织特性就是高校科研团队的有序性。“所谓有序,指事物内部诸要素和事物之间有规则的联系和转化”田。高校科研团队的有序性主要表现在:一是团队成员在团队中的角色、地位相对稳定,其中包括学术带头人领袖地位的相对稳定。二是团队在资产管理、项目管理、成果管理、学术交流、研究生教育等活动中,已经形成了一系列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三是团队拥有了相对明确的共同目标,团队成员拥有基本认同的文化价值观念和学术道德规范。四是团队成员大体上都。[美]克拉克著.高等教育系统[M].王承绪等译,杭州:杭州大学小版社,1994:18.。[美]克拉克著.高等教育系统[M].王承绪等译,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14.。[美]克拉克著.高等教育系统[M].乇承绪等译,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310.固许国志.系统科学[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180.33 知晓其他成员的性格特点、专业特长,配合比较默契,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团队心智模式”。(3)继承与发展并轨。高校科研团队作为一个有生命的组织系统,其内部的组织秩序不可能总是停滞在某一状态,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发展、不断“超越”。高校科研团队所拥有的这种组织特性就是高校科研团队的发展性,这种发展性从根本上来说,是团队自身的内在要求。瞬息万变的外部环境对高校科研团队的生存、发展构成这样或那样的压力,这种外界压力只是科研团队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高校科研团队只有在深切地感受到环境压力之后,从迷茫中醒悟过来,重新选择自身的发展方向,努力克服自身弱点和发展障碍,朝着新的目标迈进时,团队的发展才能真正变为现实。高校科研团队的发展有自身的规律性。这种规律性主要表现在:一是高校科研团队无法摆脱自身的“历史”,它的发展总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发展。正因为如此,高校科研团队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表现出“路径依赖性”。对一个具体的高校科研团队而言,有一个形成、震荡、规范、稳定、终-LE的发展过程∞。当一个新团队产生时,往往在不同程度上继承了已经终止的一个或者几个曾经的团队成员、科研资源、团队文化等。二是高校科研团队从萌生到形成、从震荡到规范乃至稳定,团队成员之间的配合由生疏到默契,团队秩序从无序到有序、由简单到丰富,充分表现出高校科研团队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三是高校科研团队的发展必然伴随着新旧观念、新旧秩序之间的斗争。这种斗争本身就是一种发展和进步。高校科研团队的发展正是团队内部各种新旧观念、新旧秩序斗争的必然结果。四是高校科研团队处在新旧观念剧烈冲突、新旧秩序剧烈斗争的时期,也是团队处在极不稳定的、相对混乱的“突变”时期,未来何去何从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如果代表正确发展方向的新观念、新秩序在斗争中取胜,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那么,团队就得到了顺利发展;如果斗争的结果相反,那么,团队可能面临着徘徊、倒退甚至崩溃。一个团队的崩溃或终止,也可能导致人员和资源的重新排列组合,产生一个新的团队,这实际上是团队发展的另一种形式。(4)优势与不足互补。在学科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大科学时代,高校科研人员不可能成为“全才斗,他们有各自的优势和不足。高校科研团队是一个成员优势互补的科研群体。这里所 ⑥博士学位论文DOCTORALDISSEIi:lⅪION许多内容,有许多不同领域的专、lk人员参与该团队,具有鲜明的跨学科性。事实上,该团队在运作与管理上的许多问题都与团队本身的跨学科性密切相关。此外,该团队还与相关的企业、制造商、施工队等有着大量的业务往来,其业务活动也呈现出明显的跨学科特点。即使是同一学科或同一专业的科研人员组成的团队,成员之间在研究方向、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研究经验、科研能力以及年龄、性格等方面各异,也会产生优势互补。①团队成员虽然来自同一学科或同一专业,但团队成员有着不同的研究专业或不同的研究方向与专长,有着更为精细化的学术分工。在研究专长与方向上存在差异,也可以在团队成员之间形成一种优势互补的合作关系。(5)学习与创新并举。高校科研团队作为一个有记忆、高智慧的组织系统,成员之间不仅具有超强的互相学习能力,而且还具有超越人类已有知识局限的持续创新能力,这种组织特性就是高校科研团队的创新性。高校科研团队成员一般都具有比较高的学历,具有某一专业或某一专业方向熟练的知识,由于团队成员的优势互补性,成员们在完成科研任务的过程中,通过沟通、交流和讨论研究问题,既可以互相学习、互相启发,义可以激发思维、促进创新。这种创新性不是高校科研团队的偶然表现,而是团队在优势互补、互相学习的基础上持续努力的必然结果。任何个人或团队,都有可能偶然产生某种创造性行为,然而,高校科研团队以知识创新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持续地开展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轴心的创新活动,是依靠创新成果来赢得政治、经济支持和社会尊重的研究群体。换言之,创新是高校科研团队持续的、主动的追求,是团队安身立命的根本。创新能力是高校科研团队的核心能力,是以团队所拥有的学习能力为基础的。高校科研团队是由专家、学者所引领的群体,不仅团队成员个人的学习能力比一般人更强,而且在相互沟通、相互配合下,团队的学习能力比其中任何个人的学习能力都要强得多。高校科研团队不仅具有超强的学习能力,而且是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学习已经成为团队的自觉行动。因此,高校科研团队是一个在学习与创新中不断发展的学习型团队和创新型团队。(6)科研与教学结合。高校科研团队不仅以具有科研职能、而且具有教学职能,能在科研过程中培养创新人才。高校科研团队的科研与教学结合主要表现在:其一,教学型科研团队的成果直接服务教育教学。目前,高校以各学科教育教学为研究对象的教学型科研团队,以团队的形式将同一学科的教师凝聚在一起,不仅有利于团队成员提高教学水平,而且有利于学科建设,在教学型科研团队中,理论基础深厚、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发扬传、帮、带的精神,年轻教师也发挥思维活跃的特性,充分体现了团队老、中、青结合的巨大优势,通过交流、讨论,团队成员可以达到互相启发、互相提高的目的。而教师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会直接影响他们的教学,带动教学水平的提高,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其二,专业型科研团队直接提高师生参与者素质。高校科研团队特别是师生共建科研团队,在高校科研团队建设中具有重大意义。把。李尚群.创新团队论一大学科研主体问题的当代阐释[D].华中科技大学.2008(5):150-165.35 ⑨博士学位论文DOCToRALDISSERrATION团队的科研活动引入到本科生、研究生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本科生、研究生参与科研活动,使他们得到科研训练,提高科研素养,可以达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的。在高校科研团队中把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起来,至少可以形成以下三大优势:一是可以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观念。利用高校师生共建科研团队,可将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起来,把科研创新思想、最新的科研成果融入教学之中,有利于克服目前高校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上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用现实的科研活动与科研成果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活力,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教学增添强大的活力。二是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创新能力。在师生科研团队中,学生通过参加科研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组织能力,激发学习兴趣与创新潜能,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可以形成教学科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师利用专业优势积极承揽科研课题,吸收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下作,充当教师的科研助手,将科研课题的部分内容交给学生,尽量做剑与学生的专业知识相吻合。教师的传、帮、带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研究问题∞,可以充分发挥高校科研团队的教育功能,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7)控制与自主协调。高校科研团队能够自主确立自己的奋斗目标,自主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自主抉择自己的研究领域,自主申报自己感兴趣的研究课题,自主贯彻自己的科学理念和价值观念,自主抉择自己的研究方法,自主监控自己的研究行为,自主反思自己的研究过程与成果。这种组织特性就是高校科研团队的自主性,主要表现为团队对外部而言具有自主性。这种自主性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团队在工作过程中逐步养成的。团队的沟通、研讨等集体活动,对其自主能力养成是必不可少的。只要高校科研团队是任由其“自治”的,团队的集体活动是任由其“自决”的,那么在团队集体记忆不断丰富的同时,团队的“共同愿景”、共同遵守的科学精神和价值规范也会日益凸显出来,科研“兴奋点”也会逐渐趋向一致,在研究活动之间的相互配合也会逐步达到默契的程度,从而表现出自主选择、自主调控行为。高校科研团队生存在特定的环境之中,有关管理部门不可能不对它提出管理上的要求,科技成果需求部门不可能不对它做什么课题提出具体要求,而且团队的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资源也受制于环境。也就是说,高校科研团队不可能完全摆脱外部管理。高校科研团队只有在尽可能满足外部要求的同时,坚持“自治、自决”,才能确保团队既能与外界和谐相处,又能最大限度地凸显出自身的主体精神和创新能力。高校科研团队的自主性还表现为团队内部成员有一定的自主性。毫无疑问,团队领导具有更大的自主性,因为团队领导的声誉往往与项目成败联系在一起,团队领导与团队绩效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团队领导可以运用本身权力在团队不同的发展阶段采用不同的领导模式来促进团队发展。但是,团队成员过度自主会降低团队的凝聚力,而团队的凝聚力是团队形成与存在的前提,是团队创新力和竞争力的基础,也是团队管理的关键。圆因此,。郝尚富,郭正红,张晓等.师生共建科研团队的探究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10(14):28-29.。孟太生.科研团队领导行为及其影响团队效能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8(12):20-21.36 ⑨博士学位论文DOCTORALDISSEl{:EA:rloN高校科研团队成员的自主性具有一定限制,是在团队领导控制下的自主性。3.高校科研团队的构成要素根据以上对高校科研团队的内涵与特点的分析,本研究认为,高校科研团队的构成要素包括高校科研团队目标、成员、文化、机制和资源五个构成要素。(1)高校科研团队目标。高校科研团队目标是高校科研团队在一定时期内所要达到的预期科研创新成果。高校科研团队的目标是其目的或宗旨的具体化,是一个高校科研团队努力争取达到期望状况。简单地说,高校科研团队目标是科研创新。根据高校科研团队具体研究领域或研究方向的不同,团队目标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不同的分类,如根据高校科研团队所涉及的研究领域不同,可以把高校科研团队的创新分为科技创新和人文创新。高校科研团队目标有三个重要作用:一是导向作用。高校科研团队目标是高校科研团队预期要达到的科研创新结果,是预设的科研方向,具有很强的科研创新导向作用。二是凝聚作用。高校科研团队目标是一定时期内团队成员共同的奋斗目标,团队成员既明确分工义密切配合。团队成员目标与团队总体目标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使团队成员凝聚在一起。三是激励作用。当高校科研团队目标对每个团队成员形成一种内在激励作用,特别当这种目标实现,团队还有相应的物质奖励或报酬时,激励作用更大;同时,团队成员对科研创新本身的追求,使他们在达到目标时有一种成就感、集体荣誉感,会形成一种有效的精神激励作用。C2)高校科研团队成员。高校科研团队成员是指实际参与团队科研创新活动的成员。一般而言,高校科研团队成员包括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和其他成员。学术带头人是高校科研团队的负责人,是整个团队科研工作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协调者,是团队的核心与灵魂,是团队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在团队的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①学术骨干是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的中坚力量,是团队科研任务的主要承担者,在学术带头人的指导下,具体完成每一项科研创新。其他成员包括团队学术顾问,流动学术成员和辅助支撑人员等。高校科研团队人员规模需要依据团队的研究目标和具体任务来确定。在“大科学”时代,出现人数众多、规模宏大的科研团队也很正常。掣高校科研团队成员是高校科研团队的创新主体,具有重要作用:高校科研团队成员是高校科研团队其它要素发挥作用的前提,是高校科研团队中最积极、最主动、最重要的因素,是控制团队目标、塑造团队文化、建立团队机制、运用团队资源的主人。(3)高校科研团队文化。高校科研团队文化是指团队的精神文化,包括团队组织文化和学术文化。团队组织文化包括团队的发展理念、组织心理、合作文化、制度文化、凝聚力以及团队成员的人生观、工作信念等。团队学术文化包括团队的治学精神、学术风气、学术传统、学术规范以及团队成员的学术价值观、科学态度、学术道德等。高校科研团队文化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是激励作用。团队文化能够满足团队成员的精神需要,调动团队成员的精神力量,使。池颖.我国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研究[D].吉林大学,2009(12):18.雪王磊.大学创新学术团队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5):23—25.37 他们产生!『]属感、自尊感和成就感,激励他们充分发挥创新潜力。二是凝聚作用。团队文化是一种枯合剂,形成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团队成员对团队目标、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经营观念等产生“认同感”,形成有战斗力、凝聚力的团队。三是规范作用。团队文化能够规范、统一团队的外部形象;规范团队的内部制度,使团队成员行为规范化:把团队成员目标和团队总体目标有效结合起来。四是协调作用。团队文化可以强化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信任和团结,培养亲近感、信任感和归属感,促进团队成员之间、成员与团队之间的有机配合。(4)高校科研团队机制。高校科研团队机制是指高校科研团队的结构及其运行机理,主要包括团队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要提高团队的科研质量,就必须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建立有效的高校科研团队机制,有利于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团队环境,提高团队成员工作的积极性,不断推动科研创新。在完善激励机制时,要特别注意利益导向问题,通过各种奖励办法调动团队成员的创新热情,促进知识成果的转化。∞同时,建立约束机制,确保团队成员遵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提高学术研究质量。高校科研团队机制主要有两个作用:一是激励作用。通过建立高校科研团队激励机制,可以激发团队成员科研创新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科研创新水平和创新效益。二是约束作用。通过建立高校科研团队约束机制,可以规范团队成员科研创新行为,促使团队成员遵守科研制度、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5)高校科研团队资源。资源是指各种可以被利用来创造财富或满足需要的条件或手段。通常认为,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可利用的基本资源有人、财、物、信息与时间五类。∞高校科研团队资源是指各种可以被高校科研团队利用来进行科研创新的条件或手段。高校科研团队可以利用的人、财、物、信息与时间都是高校科研团队资源,具体包括高校科研团队可以利用的各种人力资源、科研经费、实验用房、仪器设备和基础条件平台、图书资料、电子资源和科研时间等。高校科研团队资源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是基础作用。高校科研团队资源如图书资料、电子资源等对高校科研团队的科研创新具有基础作用。二是服务作用。高校科研团队的外部人力资源如高校后勤服务人员、科研管理人员等对高校科研团队具有服务作用。三是保障作用。高校科研团队资源如科研经费、实验用房、仪器设备等对高校科研团队的科研创新具有保障作用。4.高校科研团队的主要类型高校科研团队作为高校学术生态系统的“组织细胞”,在学术生态系统中已经分化为多种形态。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高校科研团队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1)根据团队基本性质分类。根据高校科研团队的基本性质不同,可以把高校科研团队分为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和高校一般科研团队。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简称高校创新团队,是指国家基金委、教育部等利用国家财政资金和自筹资金,经过一定组织机构立项评审批准命名的创新团队。高校创新团队以创新为主题,目的在于提升高校创新实力和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高校创。池颖.我国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研究[D].吉林大学,2009(12):18-19.。董泽芳.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武汉:华中师范人学出版社,2000:L33 ⑨博士学位论文DOCTORALDISSE形隧rION新团队包括国家命名资助的创新团队、地方命名资助的创新团队和高校命名资助的创新团队。目前国家命名资助的创新团队包括基金委创新团队和教育部创新团队。基金委创新团队是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试行办法》申报批准的创新研究群体,高校与科学院等其它机构都可以申报。教育部创新团队是根据‘彬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长江学者聘任办法》和《创新团队支持办法》申报批准的创新团队,是专门针对高校设立的创新团队。高校一般科研团队,也称高校传统科研团队,是指除了高校创新团队外,有一定的经费支持或项目等资源为依托而组成的高校科研团队。高校一般科研团队包括以国家资源为依托的一般科研团队、以地方资源为依托的一般科研团队和以高校资源依托的一般科研团队。(2)根据团队战略地位分类。根据高校科研团队的战略地位不同,可以把高校科研团队分为战略型高校科研团队、战役型高校科研团队和战术型高校科研团队。战略、战役、战术原本是军事术语,也可借用来描述高校科研团队在学术生态系统中的战略地位。战略型高校科研团队是指影响高校学术生态系统全局,能够艮期保持相对稳定,对国家的科技、经济和社会发腱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能“坐冷板凳”、善“打持久战”的高校科研团队;战役型高校科研团队是指影响高校学术生态系统某个大的方面,能够保持相对稳定,主攻近期科技、经济和社会发o。展急需解决的“瓶颈”问题,有“钉子精神”、善“打攻坚战”的高校科研团队;战术裂高校科研团队是指在高校学术生态系统中机动灵活,善于改变方法、转移阵地,善于攻克前进道路上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能“自我超越”、善“打运动战”的高校科研团队。回j(3)根据团队研究内容分类。根据高校科研团队的研究内容不同,可以把高校科研团队分为基础研究型高校科研团队、应用研究型高校科研团队和技术开发型高校科研团队。基础研究型高校科研团队是以认识自然现象、探索自然规律、促进科学知识增长为主要任务,注重研究毫成果的学术价值和研究活动的自由性与非功利性,提出新概念、新定理、新定律和新理论的高校科研团队。应用研究型高校科研团队是应用基础研究的理论知识,提高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以技术发明和创新为主要任务,承担的课题在科学、技术、生产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地位的高校科研团队。这类高校科研团队将基础研究的理论成果转化为某—特定领域的技术原理,并将应用研究提出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反馈给基础研究部门。技术开发型高校科研团队是在应用已知的技术原理开发新技术,明确指向某种新产品的生产,具体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创造和研制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方法、新流程等技术成果的高校科研团队。o(4)根据团队成员身份分类。根据高校科研团队的成员身份不同,可以把高校科研团队分为高校教师科研团队、高校师生科研团队和高校学生科研团队。高校教师科研团队是指由一定数量的高校教师共同组成的科研团队;高校师生科研团队是指由一定数量的高校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科研团队;高校学生科研团队是指由一定数量的高校学生共同组成的科研团队。高校。万文涛.大学科研团队的培育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27.。万文涛.大学科研团队的培育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27—28.39 ⑧博士学位论文DOCTORALDISSERl'ATION学生科研团队卡要由高校研究生组成,但也有本科生成功申报研究课题而形成的本科生科研团队。在以上三种高校科研团队中,高校师生科研团队是高校最常见一种科研团队,∞这种科研团队可以让参与科研团队的学生特别是研究生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可实现教学与科研“双赢”、教师与学生“双赢”,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5)根据团队成员关系分类。根据高校科研团队成员的关系及其关联程度不同,可以把高校科研团队分为实体性高校科研团队、虚拟性高校科研团队和分布式高校科研团队。实体性高校科研团队是指团队成员在同一个高校基层学术组织内,主要通过面对面的学术交流进行联系,组织边界较为清晰的高校科研团队;虚拟性高校科研团队是指突破时问和空间约束,以现代通信和网络条件为物质基础,有选择性地将不同高校基层学术组织内的科研人员联系在一起,共同开展科学研究而组成的高校科研团队;分布式高校科研团队是指以实体性高校科研团队成员为核心,以虚拟性高校科研团队成员为外围组建而成的虚实结合的高校科研团队。∞(6)根据团队所涉学科分类。根据高校科研团队所涉及的学科不同,可以把高校科研团队分为单学科高校科研团队与跨学科高校科研团队。单学科高校科研团队是指团队成员来自同一学科,拥有共同的知识背景和研究范式,在学术上几乎没有什么沟通困难,共同研究某一学科问题的高校科研团队。跨学科高校科研团队是指团队成员来自不同的学科,拥有不同的知识基础和研究范式,在学术上存在一定沟通困难,但如果能够有效沟通则很容易相互启发、激发创新的具有共同研究目标的跨学科问题的高校科研团队。@随着学科的不断分化与发展,高校跨学科科研团队越来越多。(7)根据团队所涉领域分类。根据高校科研团队所涉及的领域不同,可以把高校科研团队分为科技类高校科研团队、人文类高校科研团队和综合类高校科研团队。科技类高校科研团队是以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为研究领域的科研人员组成的高校科研团队,是科学技术领域的科研团队,简称高校科技科研团队。人文类高校科研团队是以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为研究领域的科研人员组成的高校科研团队,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科研团队,简称高校人文科研团队。综合类高校科研团队是既有科学技术类科研人员、又有人文社科类科研人员共同组成的高校科研团队,是跨越科技与人文二大领域的科研团队,简称高校综合科研团队。解决国家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往往需要综合科研团队。高校综合科研团队也可以依据其研究领域是以科技或人文为主,分别归于高校科技科研团队和高校人文科研团队。(8)根据团队依托资源分类。根据高校科研团队依托的资源不同,可以把高校科研团队分为依托基层组织的高校科研团队、依托研究平台的高校科研团队和依托研究项目的高校科研团队。依托基层组织的高校科研团队是指高校科研人员依托基层组织,如教研室、研究所等高校。万文涛.大学科研团队的培育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28.o万文涛.大学科研团队的培育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28.40 ⑨博士学位论文DOCR)RAlDIsSER”LTIo_N基层学术组织而编成的高校科研团队。依托研究平台的高校科研团队是指高校科研人员依托研究平台,如研究中心、实验室等高校学术研究平台而组成的高校科研团队。依托研究项目的高校科研团队是指高校科研人员依托研究项目,如基金项目、委托项目等各类项目而组成的高校科研团队。由于上述高校科研团队所依托的资源不同,其内部环境有所不同,生存在其中的高校科研团队的特点也会有所不同,因此有必要分别加以研究。本研究主要以依托研究项目的高校科研团队为主展开研究。(9)根据团队级别层次分类。根据高校科研团队的级别层次不同,可以把高校科研团队分为国家层次的高校科研团队、地方层次的高校科研团队和高校层次的高校科研团队。国家层次的高校科研团队是依托国家级研究中心、实验室等研究平台或依托国家级课题等组成的高校科研团队。如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项目组成的高校科研团队,可以称为基金委科研团队,是一种国家层次的高校科研团队。地方层次的高校科研团队是依托省市等地方政府及其有关部fJ支持的研究中心、实验窒等研究平台或依托省市级课题等组成的高校科研团队。如依托省教育厅项目组成的高校科研团队,可以称为省教育厅科研团队,是一种地方层次的高校科研团队。高校层次的高校科研团队是依托高校自身的基层学术组织、高校自身组建的研究中心、实验室等研究平台或依托校级课题等组成的高校科研团队。上述高校科研团队的层次不同,团队成员层次和水平也不同,其科研投入和产出也有所不同,有必要分层加以研究。本研究主要以国家层次的高校科研团队为主展开研究。(10)根据团队组织规模分类。根据高校科研团队的组织规模不同,可以把高校科研团队分为单个高校科研团队和高校科研团队集团。单个高校科研团队就是单独一个高校科研团队,又可以分为小型高校科研团队、中型高校科研团队、大型高校科研团队。王怡然等认为,“小型科研团队是指规模为3—5人的团队;中型科研团队是指规模为5-20人的团队;而大型团队则是指规模在20人以上的团队。”∞根据现代科研发展需要和“大科学”特征,组建和发展大型科研团队和科研团队集团是科研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组建跨学科、跨组织甚至跨国界的大型科研团队和科研团队集团时有发生。本研究认为,3-5人的高校科研团队为小型高校科研团队;6-20人的高校科研团队为中型高校科研团队;20人以上的高校科研团队为大型高校科研团队。高校科研团队集团又称为集团高校科研团队,是以共同科研创新目标为纽带,以核心高校科研团队为主体,以学术规范为共同行为准则,由核心高校科研团队、参与高校或其他组织的科研团队以及其他科研人员共同组成的科研团队联合体。一般来说,大中型高校科研团队可以分为若干个科研小组,而高校科研团队集团则可以分为若干单个科研团队,同时又自然形成一个有机的团队系统,以完成重大科研任务。5.高校科研团队的创新作用。王怡然,陈士俊,张海燕等.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的内涵、特征及类型[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3):20-23.41生。嚏; ⑨博士学位论文DOCTORALDISSE磷【’ATlON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的国家发展战略日标。党的十七大报告指fII:“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高校科研团队是高校科研创新的主体,在培养创新型人才、培育创新型高校、取得创新型成果的过程中,为支撑创新型产业、建设创新型国家发挥着重要作用。(1)培养创新型人才。目前,我国高校培养的研究生大多数都在某种程度上参与了高校科研团队的研究工作,高校科研团队与培养创新型人才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已跨入世界研究生大国行列,研究生的整体发展速度已经超过了GDP的增长速度。∞根据教育部统计资料,2008年,我国研究生毕业生达到344825人,比2007年311839人增长10.58%:研究生招生达到446422人,比2007年418612人增长6.64%:研究生在校生达到1283046人,比2007年1195047人增长7.36%;其中:博士研究生毕业生达到43759人,比2007年41464人增长5.53%;博士研究生招生达到59764人,比2007年58022人增长3.00%;博士研究生在校生达到236617人,比2007年222508人增长6.34%。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研究生的整体素质相对偏低,创新能力不强,这有多种原因,其中,研究生培养模式是重要原因。加强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组建更多的师生科研团队,让每一个研究生甚至本科生参与科研团队工作,可以打破传统的培养模式,建立产学研一体化培养模式,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创造更好的条件。随着高校科研团队的发展,科研团队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例如,华中师范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由于培育了多个科研团队,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仅2001年至2006年,该院学生获得省级优秀科研成果奖12项。该院博士研究生付菁华的博士论文入选2005年全国百优博士论文。回(2)培育创新型高校。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的科研职能显得越来越重要,研究型大学更是把科研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世界一流大学都是研究型大学,也是创新型大学。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现代科学技术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许多创新成果都是在多学科交叉、跨学科融合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成果。在这种背景下,科研的组织形式逐步发生了变化,高校科研已经由“单兵作战”向“团队作战”转变。高校科研团队正是在这种转变形势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大科学”时代,高校科研团队在培育创新型高校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校高素质科研团队已经成为提高高校创新能力的火车头。加快高校科研团队建设,提升高校科研团队质量,既是有效地开展科学研究的需要,也是建设研究型大学,培育创新型高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需要。随着我国高校科研团队的不断发展,高校科研团队在培育创新型高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中发挥越来越重要多作用。例如,华中师范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由于培育了多个科研团队,成功申报了一个教育部创新团队,。柴葳.我国已跨入世界研究生大国行列[N].中国教育报,2008—12—24(1).。物理学院.付菁华博士论文入选全国优秀博士论文(EB/OL),访问时间,2010年lO月16口.访问路径:http:J//phy.cc'nmedu.cn:8080/html/keyan/cgij/82.hunl.42 ⑨博士学位论文DOCTORALDISSE联E盯ION该院物理学科学贡献指数存全国科研机构中排名第六。根据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文献情报专家的统计,在全世界引用次数最高的1%的物理学领域论文中,中国共有243篇,被引用16272次,科学贡献指数居世界第14位。在全国科研机构科学贡献指数排序中,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名列榜首,北京大学列第2位,中国科技大学列第3位,香港科技大学列第4位,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列第5位,华中师范大学列第6位。∞如果仅计算大陆高校,华中师范大学物理学科学贡献则列第3位。事实证明,高校科研团队特别是创新团队在培育创新型高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根据《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2009—2010)提供的中国一流大学排行榜(前20名)@和创新竞争力四资料计算,大学的创新竞争力得分与一流大学排行榜得分呈现高度正相关,相关系数r----O.917。因此,高素质科研团队对于培育创新型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具有重大意义。(3)取得创新型成果。随着科学研究日益从高度分化向交叉综合的发展,科学边界不断扩大、模糊,带来了知识的膨胀,使科学研究活动错综复杂,很多科研项目很难再依靠个人的力量采刚“作坊”管理方式完成,合作科研、团队攻关已成为现代社会生产条件下科研活动的内在要求。只有采取团队合作的形式,才能实现优势互补,取得突破性创新成果。高校的科研成果大部分是高校科研人员组成科研团队合作研究取得的成果。美国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有很大一部分在美国高校,美国科学史家朱克曼在对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研究方式进行调查时发现:在诺贝尔奖设立的前25年,合作研究获奖项目仅占41%:在第二个25年,这一比例上升到65%;而第三个25年,这一比例高达75%。可见,组成科研团队进行合作研究获得诺贝尔奖的比例越来越高。我国自2000年以来,国家三大科技奖励中团队或群体获得的比例也逐年增长,比例也是越来越高。以国家自然科学奖为例,至2009年,受理项目中采取团队合作的已达8596,说明科研团队这一组织方式与单兵作战相比,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都能拓展到更高的层次,也易于实现新的科学发现和重大进展。固访谈收集的资料表明,高素质的高校科研团队就会取得高质量的创新型成果。武汉某重点大学“重大地质突变期生物与环境协同演化”科研团队,作为创新研究群体,仅2007—2009年,发表标注论文126篇,SCI72篇,国外SCI34篇,其中Science1篇,Geology2篇;总引139次,他引80次,scI引92次;团队成员组织出版论文专集10部,其中SCl6部;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个,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个,省部级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个;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项,其他各种项目多项: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取得成效,有力推动了我国地球生物学的新兴和发展。(4)支撑创新型产业。创新型产业eP'仑d新型产业集群的简称,是以创新型企业和创新型人才为主体,以知识或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品牌产品为主要内容,以创新组织网络和商业模式为依。物理学院.我校物理学科学贡献指数在全国科研机构中排名第六(EB/OL),访问时间,2010年8月18日.访问路径:http://phy.ccnu.edu.cn/html/xygk/243.html.。邱均平等.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2009—2010[M].科学出版社,龙门书局出版,2009:4.圆邱均平等.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2009—2010[M].科学出版社,龙门书局出版,2009:39—44.o戴勇,范明.科研团队有效性与主要影响因素关系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9(10):102-105.43嚣 ⑨博士学位论文DOCTORALDISSERrATlON托,以有利于创新的制度和文化为环境的产业集群。与模仿喇产业集群相比,其创新程度较高:与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相比,它属于知识或技术密集型产业集群:与传统产业集群相比,它属于现代产业集群。高校科研团队在支撑创新型产业集群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无论在西方发达国家还是中国,都有许多创新型产业是以一大批高校科研团队为支撑的,美国的硅谷和中国的光谷都是典型的例子。美国硅谷位于美国加利福尼贬州的旧金山经圣克拉拉至圣何塞近50公里的一条狭跃地带,是美国重要的电子工业基地,也是世界最为知名的电子工业集中地。它是随着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微电子技术高速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其特点是以附近一些具有雄厚科研力量的美国一流大学斯坦福、伯克利和加州理工等世界知名大学为依托,以高技术的中小公司群为基础,是创新型人才的集中地,更是美国信息产业人才的集中地,目前在硅谷,集结着美国各地和世界各国的科技人员达100万以上,美国科学院院士在硅谷任职的就有近1000人,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就达30多人。∞中国光谷(orticsValleyofChina)是国家2001年批准的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位丁武汉I|=『尔湖I鲴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目前,光谷形成了以光电子信息为龙头、生物工程与新医药、环保、机电一体化、高科技农业等高新技术产业竞相发展的产业格局。在光谷聚集了包括华中科技大学等在内的各类高校42所,56个国家级科研院所,20多万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和70多万在校大学生、51名两院院士,是中国智力最密集的地区之一,从而成为华中人才、技术、高新技术产业的源头。而著名的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就坐落在光谷的中心地带,是科技部2003年批准筹建的五个国家实验室之一,该实验室依托华中科技大学,与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等三家单位共同组建。截止2010年lO月,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组建了33支科研团队,研究人员达350人,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湖北省创新团队2个,院士3人,长江学者14人,新世纪优秀人才11人,跨世纪优秀人才14人,取得了大批创新型成果,为光谷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撑。2010年11月5日,第330期<科学》(Science)网络版在要闻(Highlights)第一篇,刊发了题为“显微光学切片层析成像获取小鼠全脑高分辨率图谱”的论文。该论文由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生物医学光子研究中心骆清铭教授带领的高校科研团队完成。四(5)建设创新型国家。高校科研团队在培养创新型人才、培育创新型高校、取得创新性成果的同时,也支撑了一大批创新型产业,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国家科学技术奖可以代表国家科研创新最高奖,能说明高校科研团队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根据对200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获奖项目进行统计,2009年度国家最高奖获得者为复旦大学的谷超豪院士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孙家栋院士,高校占国家最高奖获得者的比例为5096;在200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授奖项目中,全国高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6项,占。刘春香.美国硅谷高科技产业集群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工业技术经济,2005(7):35—36.。资料来源:根据2010年lO月28日.30日“建设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院士行”会议资料和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网站资料整理。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网站访问路径:http://啊nv.wnlo.cn/.“ ⑨博士学位论文DOCTORALDISSERⅨrION授奖总数的57.1%;全国高校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通用项目31项,占授奖总数的79.5%,而且两项一等奖均为高校获得,占一等奖授奖总数的10096:全国高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通用项目151项(包括一等奖5项,二等奖146项),占授奖总数的68.096,其中,高校为第一完成单位的94项(包括一等奖3项,二等奖91项),占授奖总数的42.3%。国家三大奖通用项目合计计算,全国高校共获得198项,占授奖总数的68.5%。自国家设立科学技术奖以来,截止2009年,高校共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共489项,占授奖总数的52.3%,获国家技术发明奖共1191项,占授奖总数的37.0%,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共3044项,占授奖总数的30.9%。从历年获奖情况可以看出,高校的获奖比例持续增长,说明国家近年来通过211工程、985工程等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加大,以及高校组成科研团队更多地承担国家各类科技攻关项目,成效开始逐步显现,高校的科研实力在不断增强,对我国科技进步的贡献越来越大。尤其是国家技术发明奖,高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科技成果获奖比例高达79.5%,且两项一等奖项目均为高校获得。o高校获得的这些奖励绝人多数是高校科研团队合作的成果,说明高校科研团队不仅具有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优势,而且在技术开发方面也硕果累累,为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作出了重大贡献,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二)高校创新能力高校创新能力也是本研究重要的核心概念。为了科学界定这个核心概念,需要在界定其内涵的基础上,对其主要特点、基本类型进行分析探讨。1.高校创新能力的内涵界定为了界定高校创新能力,首先要对创新与创新能力两个概念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得出高校创新能力的含义。从词源学角度看,《辞海》中并无“创新”一词。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编的《应用汉语词典》把创新解释为动词,认为“创新”是“摒除旧的,创造新的’’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当代汉语通用词典》中把创新解释为动词和名词两种词义,动词“创新”的含义是“创出前所未有的新意念或新产品”;名词“创新”的含义是“创造性,新意。”@通过历史文献考察,“创新”一词首见于1500年前的南朝,<南史二传·卷十一·列传第一后妃上》记载道:搿今贵妃盖天秩之崇班,理应创新”。这里的“创新”是用于祭奠礼仪中,意指礼仪程序的革新。现代意义上的创新来源于西方。马克思从无产阶级的立场出发,认为创新是全社会的行为,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熊彼得(Schumpeter,1912)提出技术创新理论,强调创新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认为创新是发明的第一次商业化应用:德鲁克(Drucker,1985)将创新的概念推广到。资料来源:http://www.moe.edu.en/edoas/wcbsitel8/level3jsp?tablename'=2038&infoid=1263179429771349.。郭良犬主编.应用汉语大词典(大字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93.。龚学胜主编.当代汉语通用词典[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153.45 ⑨博士学位论文DOCTORALDISSERrI:戌rION社会领域,提出卒十会创新理论,开始从整个国家范围考虑社会经济的创新问题;此后,iJ=j现了多种创新理论,如凡勃伦(Veblen,1964)的制度创新理论,弗里曼(Freeman,1987)和纳尔逊(Naelson,1993)的国家创新理论等。随着创新理论的不断发展,创新在教育与科研等领域应用越来越多,出现了诸如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人才、创新产品、科技创新等词语,创新的含义也不断拓展,其理论内核意味着开拓、批判和推陈出新,意味着对前人思想的超越,对现存旧事物的否定与突破。∞本研究主要从科学研究角度出发来界定创新的含义,认为创新是科研主体为满足社会需要,综合运用各种资源,创造具有社会价值新成果的过程。创新成果可以是一种新概念、新设想、新理论、新制度,也可以是一项新工艺、新产品、新技术、新流程等。创新具有三个主要特征:首先,创新是产生新事物的活动,既包括“无中生有”,也包括“有中生新”。其次,创新是有社会价值的活动,有益于人类社会的进步。最后,创新是科研主体在不断的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过程中的自觉行为,是人类社会独有的一种能动性活动。界定“创新能力”的含义,还需要分析“能力”的含义。《应刚汉语词典》把能力解释为名词,认为“能力”是“能担当某项:[作的才干”圆。《当代汉语通用词典》也把能力解释为名词,认为“能力”有两种含义,一种解释说,能力是“本事,才干”的含义,另一种解释为,能力在“法律上指可以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资格或条件”。固结合其它各种解释可知,能力一般解释为一种本事、本领或才干、技能。与前面所述“创新”相联系,创新能力可解释为实现创新活动所具备的本领或才干。“创新能力”作为一个概念由布恩斯和斯托克(Burns&Stalker,1961)首次提出,最初被赋予经济和管理学上的意义。<决策科学辞典》将创新能力的特点归纳为:“综合性,要把人的认识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等集中起来,充分加以运用。独创性,要凭借人的想象力构造出前所未有的形象,打破以前的模式和框架。探究性,每一步独创,每一种想象,都存在失败的可能。用于探究式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表现,是创新能够实现的前提”回。从哲学上探讨,创新能力是人的“类本性”,是人区别于他类的根本标志,是人的本性的延伸。基于此,可以将创新能力界定为“理性升华的创新并解决新问题实践化技能”四。然而,学’者们对创新能力概念研究多以心理学为主。心理学认为,创新能力是一个综合、复杂的概念,至今仍存在争议,缺乏一个为大家所公认、明确的操作型定义。在众多的定义中,具有代表性八种定义是:第一种,主张创新能力乃是能创新未曾有的事物;第二种,主张能够具有创造性生活方式的能力就是创新能力;第三种,主张创新能力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种,主张创新能力就是在思考历程中能有创造性事物的产出;第五种,主张创新能力是一种发明能力和问题解决的能力,第六种,认为创造是一种人格倾向,具有创造倾向者更。何青.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与评价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5):29—30.o郭良夫主编.应用汉语大词典(大字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910.。龚学胜主编.当代汉语通用词典[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759.o肖浩辉主编.决策科学辞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1—42.o师英杰,焦石文.对创新能力的哲学思考[J].晋阳学刊,2009(3):30-33.46 ⑨博士学位论文DOCTORALDISSERIⅪIoN果;第七种,主张创新能力是将可联结的要素加以联合或结合成新关系的能力,第八种,主张创新能力是个人整体的的综合表现。上述八种定义可以归纳为三种研究倾向:一是认为创新能力是一种或多种心理过程;二是认为创新能力应以一种产品形态加以展现;三是认为创新能力是一种个性,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创新能力。∞因此,本研究认为,创新能力就是科研主体在实现创新活动中所展现出来的综合能力,表现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高校创新能力的概念,在科研中使用比较多,但给予严格定义的比较少。对高校创新能力已有含义进行归纳,发现主要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在对创新能力进行界定的基础上,把高校加进去,得出高校创新能力的定义。持这种观点的最多。第二种,是把高校创新能力界定为高校自主创新能力,并认为高校的自主创新能力不仅仅指高校独立创新的能力,而应该是其内在潜力和外在成就的综合体现。圆第三种,是把高校创新能力界定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并指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是指高校有目的、有意识地依靠自身的科技力量和借助外部环境的支持,准确识别和把握科技发展的趋势,有效应对科技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开创性地进行研究开发,并把研究开发成果成功实现转化及产业化的能力。@结合科技哲学家波普尔关于“创新活动就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提出问题的循环过程”鲫的观点,本研究倾向采用第一种观点,并吸收第二种和第三种观点的合理成分,从“整体”出发对高校创新能力界定如下:高校创新能力是高校作为一个整体,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充分运用已有资源,在实现创新活动中所展现出来的综合能力,包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这一定义,需要把握以下五点:其一,高校创新能力是高校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表现出来的创新能力,包括科技创新能力与人文创新能力:其二,高校仓Ⅱ新能力是以社会发展需要为研究出发点,即高校创新能力的展现需要有一定的刺激源;其三,高校创新能力的形成需要充分利用已有资源,这些资源包括前人已有的成果、相关知识的储备、方法技能的掌握、科研经费的拨付等诸多方面:其四,高校创新能力是高校在实现创新活动中所展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其五,高校创新能力表现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整体能力。2.高校创新能力的主要特点高校创新能力是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特点包括综合性、开发性、开放性、前沿性、探究性、创新性和价值性。(1)综合性。高校创新能力是高校在实现创新活动中所展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这种综合性表现是多方面的。从问题角度看,高校创新能力表现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整体综合能力;从要素角度看,高校创新能力是以社会多种需要为起点,运用各种已有资源条国何青.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与评价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5):31~32.。孙海华.高校创新能力评价及提升方法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8(6):7.。夏科.信息化水、F对高校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D].Eq)ll师范大学.2010(3):10.。【英】卡尔·波普尔.猜想与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M].傅季重,纪树立,周昌忠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318.47 什,产}I{各种创新成果的综合能力;从能力类型看,高校创新能力既包括科技创新能力,也包括人文创新能力;从资源条件看,高校创新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各种资源条件,这些资源包括前人已有的成果、相关知识的储备、方法技能的掌握、科研经费的拨付等诸多方面;从创新个性看,高校创新能力是创新型高校的综合能力,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创新型高校,而创新型高校的能力,没有一个是单一的创新能力,都是多种创新能力的综合,是具有独特鲜明个性的综合性。(2)开发性。高校创新能力是在国家创新战略的引导下,通过高校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逐步形成的创新能力,既是一种现实的创新能力,更是一种潜在的正在开发的创新能力,具有引导性、主体性、差异性。引导性是指高校创新能力的开发需要国家创新战略和创新政策的指导和引导,这是高校创新能力得以开发和提高的重要条件。在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已经确立的条件下,有利于高校创新的政策是开发高校创新能力的重要条件。主体性是指,相对国家而言,高校是创新能力的被开发者,相对自身而言,高校又是自身创新能力的开发者。高校创新能力的开发需要在国家创新政策的引导_卜.,高校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积极性,主动开发和提高创新能力。差异性是指不同的高校,其创新能力不同,高校创新能力的开发不可能一挥而就,特别是在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条件下的高校创新能力差别较大,且高校创新能力的开发受学科设置、师生状况、经费投入等着多种因素影响,与国家的创新环境也密不可分,决定了高校创新能力开发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不能千篇一律依照同一个模式进行开发,必须根据高校的层次层级与个性差异,制定开发计划,创新开发条件,选择开发方式,才能逐步提升高校创新能力。 ⑨博士学位论文DOC’TORALDISSERⅨrION(4)前沿性。前沿科学是处于领先地位的边沿科学∞。“科学共同体”存在争议的雨大疑难问题通常为前沿领域。“前沿领域代表着学科的生氏点,预示着对现有知识的超越。”@前沿性要求高校师生把握前沿知识、探讨前沿问题、取得前沿成果。前沿知识是创新的必要条件,提高创新能力必须掌握获得前沿知识的方法和工具,高校要创造条件,让师生在熟悉前沿知识的过程中接触前沿问题。探讨前沿问题是在发现前沿问题的基础上,选择前沿问题并进行探讨,即要通过多种途径及时把握国际组织、政府组织、学术组织遴选出的相关前沿问题。高校师生要在发现的前沿问题中,选择一些有可能突破的前沿问题作为研究课题:积极创造条件,对选择的前沿问题集中优势团队进行探讨。高校师生在把握前沿知识、探讨前沿问题的基础上,才能取得前沿成果。要取得前沿成果,必须强化创新意识,把握前沿研究进展,追踪最新前沿成果,了解前沿水平,防止重复研究;对纳入高校师生研究范围的前沿问题,要组织团队攻关、潜心研究,提出新观点和新见解,并对新观点和新见解进行理论总结,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准确表达出来,形成前沿成果,公开予以发表。印(5)探究性。专业前沿领域是探究的领域,必须进行探究,才能有所创新。探究是创新的基本前提。要提升高校创新能力,高校科研团队成员必须学会探究,掌握研究和创新规律、养成尊重和运用规律习惯。“创新需要遵从科学研究规律。科学研究的一般规律是将事实概念化,概念原理化,原理科学化,科学系统化。”∞事实概念化是从不同的客观事实中发现共同本质的东西,形成基本概念;概念原理化是把相关的基本概念按照逻辑关系联系起来,形成基本原理:原理科学化是把类似的基本原理按照科学要求联系起来,形成科学理论;科学系统化是把相关的科学理论按照系统原理组织起来,组成学科体系。探究是科研创新的基本环节。在科研过程中,教师要把科研与教学结合起来,进行探究教学:学生要把科研与学习结合起来,进行探究学习。探究教学主要是指教学方法的探究性,探究学习主要是指学习方法的探究性。探究本身就是高校应有的特性,科研、教学和学习本质上具有探究性和兼容性,“在过去一个半世纪内,大学已经转变为探究的场所。”凹高校师生只有不断探究,养成探究习惯,提高探究能力,才能取得创新成果,提升高校创新能力。(6)超越性。创新需要超越,这种超越只有在前沿探究过程中越过一定界限才能产生,这个界限的水平就是创新能力的阈值。高校创新需要创新条件和创新人才。提高高校创新能力需要许多创新条件,但主要包括信息资源和科研经费条件。信息资源包括先进文化特别是创新文化、图书期刊、数据资源等信息资源,是提升高校创新能力的基本条件。科研经费是创新的基。郭良夫主编.应用汉语大词典(大字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003.。孙朝.研究生创新能力特性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5(8):62—65.固张茂林,董泽芳.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基本特征[J].煤炭高等教育,2010(11):81-85.o王松俊等.研究生教育导论[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8:176.。[美]们顿·克拉克.探究的场所——现代大学的科研和研究生教育[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287.49妻 ⑨博士学位论文DOCTORALDISSERrAnON础,没有一定的科研经费,科研人员难做“无米之炊”。两方发达国家的创新型高校都是科研经费充足的高校。创新人才是高校创新的主体,高校的一切创新活动和创新成果都离不开创新人才,领军人才是创新人才的领头羊,是提升高校创新能力的关键。提升领军人才综合素质是提升高校创新能力的必然要求。领军人才综合素质不高是我国高校目前面临的突出问题,“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一个高素质的领军人才往往能带动一项重大技术突破,一个学科的兴起,甚至是一个产业的出现。提升领军人才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要立足当前,面向未来,把领军人才的引进、培训和培养有机结合起来。(7)价值性。价值可以表示用途或积极作用∞。高校创新能力的价值是高校创新能力提升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用途或积极作用,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价值。一是对高校的价值。随着高校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高校可以更好地发挥其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职能,进一步体现高校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价值。二是对科学的价值。高校创新能力的提高过程,也是高校师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高校师生的创新精神提升所体现出来的价值往往是无价之宝,高于任何其它价值。有了创新精神,科学研究和科学发展就会有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同时,在这一过程中,高校相关学科、专业得到了发展,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三是对社会的价值。社会价值是高校创新能力的最根本价值,是高校创新能力价值的社会认可。社会价值包括政治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高校创新过程中产生的创新成果,可以直接或间接体现为社会价值,为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提供直接或间接服务。四是对国家的价值。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背景下,高校创新能力的提升,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大意义,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3.高校创新能力的基本类型高校创新能力作为高校能力系统的一个重要子系统,已经分化为多种形态。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高校创新能力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1)根据高校创新能力涉及的性质分类。根据高校创新能力涉及的性质不同,可以把高校创新能力分为高校在培养人才方面的创新能力、高校在科学研究方面的创新能力和高校在社会服务方面的创新能力。高校在培养人才方面的创新能力是指高校通过教学工作,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表现出来的能力。高校在培养人才方面的创新能力可以用培养创新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等指标来表示。高校在科学研究方面的创新能力是指高校通过科研工作,在取得创新成果方面表现出来的能力。高校在科学研究方面的创新能力可以用论文、著作、专利、申请项目与科研经费等指标来表示。高校在社会服务方面的创新能力是指高校通过社会服务工作,在创新社会服务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高校在社会服务方面的创新能力可以用社会声誉、取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指标来表示。o郭良夫主编.应用汉语大词典(大字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591.50 ⑨博士学位论文DOCTORALDISSERn蛆’ION(2)根据高校创新能力涉及的领域分类。根据高校创新能力涉及的领域不同;可以把高校创新能力分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和高校人文创新能力。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是指高校在科学技术方面表现出来的创新能力,包括“自然科学”创新能力与“技术科学”创新能力。高校人文创新能力是指高校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表现出来的创新能力,包括“人文科学”创新能力与“社会科学”创新能力。当然,要绝对划分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与高校人文创新能力之间的界限是比较困难的,它们之间有交义融合。在后面的研究中,本研究采用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研发的“中国大学科技创新竞争力排行榜”和“中国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创新竞争力排行榜”数据,分别对高校科技科研团队与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关系、高校人文科研团队与高校人文创新能力的关系等进行相关关系的实证考查。(3)根据高校创新能力的产生方式分类。根据高校创新能力的产生不同,可以把高校创新能力分为高校自主创新能力和高校引进创新能力。高校自主创新能力是指高校作为创新主体,运刚白身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各个领域的创新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高校自主创新能力包括两种形式:一是高校原始创新能力。高校原始创新能力是指高校通过理论创新、原理创新、方法创新实现的创新能力。原始创新可以得到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或新产品。高校原始创新能力应当成为高校创新能力的主体部分。二是高校集成创新能力。高校集成创新能力是指高校将多种相关技术有机融合,形成新产品、新产业的能力。高校引进创新能力是指高校作为创新主体,运用高校外部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各个领域的创新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高校引进创新能力也是高校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某些学科、专业拔尖人才难以直接引进的情况下,高校往往采取“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柔性引进急需人才,并以此力求提升该学科、专业的创新能力。(4)根据高校创新能力涉及的内容分类。根据高校创新能力涉及的内容不同,可以把高校创新能力分为高校基础研究方面的创新能力、高校应用研究方面的创新能力和高校技术开发方面的创新能力。高校基础研究方面的创新能力是指高校以认识自然现象、探索自然规律、促进科学知识增长为主要任务,注重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和研究活动的自由性与非功利性,旨在提出新概念、新定理、新定律和新理论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创新能力。高校应用研究方面的创新能力是指高校以提高人类改造客观世界,以技术发明和创新为主要任务,承担的课题在科学、技术、生产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地位,对基础研究进行应用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创新能力。高校技术开发方面的创新能力是指高校在应用已知的技术原理开发新技术,明确指向某种新产品的生产,具体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创造和研制新产品、新技术、新方法、新流程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创新能力。(5)根据高校创新能力的战略地位分类。根据高校创新能力的战略地位不同,可以把高校创新能力分为高校战略创新能力、高校战役创新能力和高校战术创新能力。高校战略创新能力是指影响高校创新能力系统全局,能够长期保持高校创新能力相对稳定与全面提高,对高校的5I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发展的重人问题进行研究,具有整体性、全局性和战略性的创新能力;高校战役创新能力是指影响高校创新能力系统某个较大问题,能够保持高校创新能力相对稳定和局部提高,对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发展的某些“瓶颈”问题进行研究,具有局部性、学科性和战役性的创新能力;高校战术创新能力是指影响高校创新能力系统某些具体问题,能够保持高校创新能力相对稳定和某个方面有所提高,对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发展的某些具体问题进行研究,具有机动性、专业性和战术性的创新能力。二、相关概念辨析‘对主要相关概念进行辨析,是进一步理清研究逻辑、明晰研究思路的基础。本研究的相关概念包括高校科研团队的相关概念四对和高校创新能力的相关概念三对。(一)高校科研团队的相关概念本研究关于高校科研团队的相关概念主要有:科研团队与创新团队,科技科研团队与人文科研团队,科技创新团队与人文创新团队,单个科研团队与集团科研团队。1.科研团队与创新团队科研团队是在知识和能力上互补的一定数量科研人员,为了实现科研创新目标、承担共同责任而相互协调配合的正式群体。而创新团队是科研创新团队的简称,是科研团队的一种,是素质相对较高、创新潜力和能力较强的特殊科研团队。一般而言,科研团队都有一定的创新能力,但创新团队的创新潜力和能力比一般科研团队强。科研团队的创新是指科研团队有意识的运用具有新意的观点、过程或方法,继而能有效地提高团队或组织的绩效∞。研究表明,创新团队具有知识、专业技能互补、共同目标明确、成员间既能相互承担责任又能能动的进行创造性活动,这种创造性的活动能产生一定价值成果的特点,团队的成员具有持续的创新能力和较强的国际竞争能力。圆参考这一表述,本研究认为:创新团队是在知识和能力上互补的一定数量科研人员,为了实现更高的科研创新目标和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承担创新共同责任而相互协调、紧密配合的正式群体。根据以上分析,现将科研团队与创新团队的概念异同辨析如下表2—1:表2-1科研团队与创新团队的概念辨析辨析科研团队创新团队主都是科研团队包含一般科研团队和科研创新团队,创新团队是科研创新团队的简要团队称,是科研团队的一个子集oWestM九Role.InnovationintheWorldofWork[.J'].BritishJournalofSocialPsychology,1989(8);305-315.。蒋满秀.我国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的研究ID].中南大学.2005(5):9-10.52 ⑨博士学位论文DOCTORALDISSERI:ATION辨析科研团队创新团队联都有科研团队与创新团队成员都具有明确的创新意识,都以科研创新为共同目标而系创新努力工作目标主要以科研创新为目标,但创新人才科研创新目标更高,同时还有明确的创新不同培养目标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组合没有十分明显的要求,老中青成员自有明确的成员梯队要求,以中青年骨干成不同由组合员为主体主互动成员相互信任,鼓励发表不同意见,成员具有高度的相互信任,成员之间具有要不同成员之间相互依赖、协调配合更多的互动性、协调性、配合性区资源科研团队有一定的科研资源条件,享创新团队与科研团队相比,具有更充足的别不同有一定的优惠政策科研资源条件,享有更多的优惠政策决策领导权力下放,成员参与影响团队的领导权力下放力度更大,充分发扬民主,不同决策行为成员更多地参与影响团队的决策行为。成果科研团队绩效参差不齐,不同的科研创新团队绩效比一般科研团队高得多,在不同团队差别比较大一定范围内处于先进水平2.科技科研团队与人文科研团队根据前面关于科学内涵的界定,对“科技”与“人文”的含义进行界定就比较容易了。本研究所指的“科技”是“科学技术”的简称,包括“自然科学”与“技术科学”;“人文”是“人文社会科学”的简称,包括“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在对“科技”与“人文”的含义作出界定后,结合科研团队的定义,对科技科研团队与人文科研团队两个概念的辨析就比较方便了。根据以上分析,现将科技科研团队与人文科研团队的概念异同辨析如下表2-2:‘表2_2科技科研团队与人文科研团队的概念辨析辨析科技科研团队人文科研团队主都是科研科研团队一般可以分为科技科研团队和人文科研团队,所以,二者都有科研团要团队队的内在含义、基本特征和共同目标联互有交叉二者之间互有交叉融合,在研究对象、研究成员等方面可能有一定程度的相互系融合联系、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研究成果都可以为人类社会服务研究对象主要以科学技术为研究对象,解决自主要以人文社会科学为研究对象,解决人不同然科学及其应用开发等问题类社会本身的问题研究价值科技本身价值中立,科技科研团队可人文科研很难价值中立,人文科研团队很不同以不涉及价值问题难不涉及价值问题53 ⑨博士学位论文DOCl'oRALD1SSERI’ATlON辨析科技科研团队人文科研团队规律表现科技是对自然物质世界必然规律的人文是对人类社会发展必然规律的揭示不同揭示和应用和应用主学术自由学术自由相对而言比较宽松,且在同人文科研团队学术自由不如科技科研团要不同一时期的不同国家差别不是很大队,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差别比较大区沟通交流成员之间沟通交流比较容易,不存在如果价值观不同,成员之间沟通交流就比别不同意识形态障碍较困难,会存在意识形态障碍研究决策研究者参与决策程度高,有比较大的研究者参与决策程度低,许多研究者被动不同研究决策权接受研究,没有真正的研究决策权重视程度对科学技术研究,政府、企业和社会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政府、企业和社会不同往往比较重视,给予较多支持往往不够重视,给予较少支持研究成果科技科研团队绩效便于国际比较,其人文科研团队绩效难以进行国际比较,由不同科研成果往往能获得普遍认同于价值观不同,难以获得普遍认同3.科技创新团队与人文创新团队根据以上对“科技”与“人文”以及“创新团队”的分析,现将科技创新团队与人文创新团队的概念异同辨析如下表2—3:表2门科技创新团队与人文创新团队的概念辨析辨析科技创新团队人文创新团队主都是创新创新团队一般可以分为科技创新团队和人文创新团队,所以,二者都有创新团要团队队的内在含义、基本特征和共同目标联互有交叉二者之间互有交义融合,在研究对象、研究成员等方面可能有一定程度的相互系融合联系、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研究成果都可以为人类社会服务‘创新对象主要以科学技术为创新对象,解决自主要以人文社会科学为创新对象,解决人不同然科学及其应用开发等问题类社会本身的问题创新价值科技创新本身价值中立,科技创新团人文创新很难价值中立,人文创新团队很不同队可以不涉及价值问题难不涉及价值问题主规律表现科技创新是对自然物质世界必然规人文创新是对人类社会发展必然规律的要不同律的揭示和应用揭示和应用一区学术自由科技创新的学术自由比较宽松,且在人文创新的学术自由不如科技科创新,在别不同同~时期不同国家差别不是很大不同国家不同时期差别比较大沟通交流成员之间沟通交流比较容易,不存在如果价值观不同,成员之间沟通交流就比 ⑨博士学位论文DOCTORALDISSER工久noN辨析科技创新闭队人文创新团队不同意识形态障碍较凼难,会存在意识形态障碍创新决策研究者参与决策程度高,有比较大的研究者参与决策程度低,许多研究者被动主不同创新决策权接受研究,没有真正的创新决策权要重视程度对科技创新,政府、企业和社会往往对人文创新,政府、企业和社会往往不够区不同比较重视,给予较多支持,已经组建重视,给予较少支持,目前还很少正式纽别了各种科技创新团队建人文创新团队研究成果科技创新团队绩效便于国际比较,其人文创新团队绩效难以进行国际比较,由不同创新成果往往能获得普遍认同于价值观不同,难以获得普遍认同4.单个科研团队与集团科研团队根据《应用汉语词典》,“单个”有“单独一个”的含义∞,可知,单个科研团队就是单独一个科研团队,如果某个科研团队中包括两个以上(含两个)独立的单个科研团队,那么,这个科研团队就可以看成是集团科研团队。集团是“为了一定目的和共同利益而组织起来的团体”@。.}集团的概念在大型企业中使用比较多,如“集团公司”。将集团的概念引入科研团队,是“大科学”时代科研发展的需要,由多个科研团队组成集团科研团队进行大规模的科学研究,是科研团队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科学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发展要求。事实上,集团科研团队在现实科研活动中早已存在,而且有不断发展的趋势,如人类基因组科研团队实际上就是一个非常大的集团科研团队,像这样的集团科研团队以前也出现过,将来还会有很多.因此,集团科研团队的产生与发展是现代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为了研究方便,根据以上分析,参照企业集毫团的概念,对集团科研团队界定如下:集团科研团队又称为科研团队集团,是以共同科研创新目标为纽带,以核心科研团队为主体,以学术规范为共同行为准则,由核心科研团队、参与科研团队以及其他科研人员共同组成的科研团队联合体。基于以上分析,现将单个科研团队与集团科研团队的概念异同辨析如下表2-4:表2_4单个科研团队与集团科研团队的概念辨析辨析单个科研团队集团科研团队主都是科研团队包含单个科研团队和集团科研团队,集团科研团队是比较大的科研团要科研团队队,是两个以上单个科研团队的联合体联都有单个科研团队和集团科研团队都以科研创新为共同目标,其成员都有创新意识系创新和创新精神目标不同单个科研团队的创新目标较小集团科研团队的创新目标更大。郭良夫主编应用汉语大词典(大字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234.。郭良夫主编.应用汉语大词典(大字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574.55 辨析单个科研团队集团科研团队组合多数由同一组织内部或同一学科的往往由跨学科、跨组织甚至跨国界的科研不同科研人员组成人员组成互动成员之间的协调互动比较容易,交流成员之间的协调互动比较困难,交流沟通主不同沟通障碍比较小障碍比较大要资源单个科研团队有一定的科研资源条集团科研团队往往有更充足的科研资源区不同件,享有一定的优惠政策条件,享有更多的优惠政策别分工领导权力下放,分工比较容易,成员领导权力下放力度更大,分工往往比较不同有更多的发挥空间细,成员的发挥空间相对比较小成果单个科研团队绩效参差不齐,不同的集团科研团队绩效比单个科研团队高得不同科研团队差别比较大多,在一定范嗣内处于先进水平(二)高校创新能力的相关概念本研究关于高校创新能力的相关概念主要有:创新与创造,创新能力与创新人才,科技创新能力与人文创新能力。1.创新与创造关于创新的含义,前面已经界定。创造一词的英文是create,在韦氏词典中,create的意思包括:①创造;②封(某人)爵位,任命;③制造,产生;④引起;⑤创作;⑥制作。上述几种意思的核心,可以归结为tomakeorbringintoexistencesomethingHewororiginal。创造是一种活动,其成果可以是新发现、新产品、新工艺、新概念、新方法、新形式等。根据亚里士多德的看法,创造就是产生前所未有的事物。从‘辞海》对创造的解释看,创造是“首创前所未有的事物”。在‘汉书·叙传iF}有“礼仪是创”,“创,始造之也”。可见,“创造”一词的使用已有很长的历史,它一般指的是创立新事物。但在具体表达中,我们往往根据特定的情况和条件,用“创建”、“创制”、“创获”、“创办”、“创作”、“创见”等词汇来进行描述和说明。汉语“创”字所强调的和表达出来的含义无非就是“新”意。∞‘应用汉语词典》把创造解释为动词和名词两种词义,动词“创造”的含义是“造出以前所没有的事物”;名词“创造”的含义是“指新方法、新理论、新成绩、新事物”回。‘当代汉语通用词典》也把创造解释为动词和名词两种词义,动词“创造”的含义是“发明、建造以前没有的事物”;名词“创造”的含义是“率先发明的成果”四。o何青.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与评价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5):34.o郭良夫主编.应用汉语大词典(大字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93.。龚学胜主编.当代汉语通用词典[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154.56 ⑨博士学位论文DoCTORALDISSERI’ATION关于创新与创造之间的关系,有学者认为①,创新与创造的共同点在于,二者都是为了实现新的有一定社会价值的独创性目标,借助于知识积累、灵感、性格等诸多因素所产生的一种社会活动;不同点在于,前者多指某种社会价值,力,强调的是新颖性和独特性。也有学者认为,强调的是经济性和社会性;后者多指人的原创创造和创新这两个概念,本来就是同义的,如果没有“创新”,就根本谈不上有什么“创造”;而如果没有“创造”,也无所谓“创新”,在一般情况下,两者可以相互替换使用,并没有绝对严格的界限。创造和创新原本应该没有原则上的界线,相对的区别只在于,“创造”一词人们使用的时间较长,使用的范围较广;而“创新”强调把“新”意表达出来,更显示出结果的原创性质圆。根据以上分析和前面对创新的界定,参考其它相关研究成果,本研究认为创新与创造的含义十分相近,但还是有细微的区别,现将二者的异同辨析如下表2-5:表2-5创新与创造的概念辨析辨析创新创造主主体相同创新与创造的主体都是人,特别是科研工作者,都具有明确的主观意图要目标相同创新与创造都是为了实现新的有一定社会价值的独创性目标联活动性质创新与创造均强调突破和求新,并借助于知识积累、灵感、性格等诸多因素所系相同产生的一种能动性社会活动使用频率“创新”一词使用时间较短,使用频率“创造”一词使用时间较长,使用频率不同有由低变高的趋势有由高变低的趋势主价值取向“创新”更强调社会价值,强调成果的“创造”更强调科学价值,强调成果的要不同社会性、实用性和经济性,如制度创新科学性、新颖性和独特性,如新产品区对象不同“创新”包括无形和有形产品的创新“创造”主要是指有形产品的创造别条件不同创新包括“无中生有”和“有中生新”“创造”一般不包括“无中生有”结果“创新”更强调“新”的含义,更显示“创造”更强调“造”的含义,更显示不同出结果的原创性质出结果的行为性质2.创新能力与创新人才根据前面的界定,创新能力就是科研主体在实现创新活动中所展现出来的综合能力,表现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创新能力与创新人才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创新人才主要是指具有很强的创造能力和习惯于创造性思维的人才。@创新人才“具有品德好、知识博、才智高、胆魄大和毅力强的素质,富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不同的社会实践和认识领域中,能够以自己的创造性劳动去认识世界或改造世界,对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做出较。朱传义等编著.创造行为学[Ⅵ].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1.o周春水.问题与创造[D].中共中央党校.2001(5):2.。教育部.面向2l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学习参考资料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47.57 ⑨博士学位论文DOCToRALDISSE砌ⅪION大贡献的人。”。创新人才的特点是独立性强、知识面广,具有二#富的想象力、旺盛的求知欲、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系统的方法,意志品质强,实践能力强。可见,创新能力是创新人才的核心能力,是人的创新素质与诸多能力的综合体现。@因此,本研究认为,创新人才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创新能力是创新人才的核心素质。根据以上分析和相关研究,现将创新能力与创新人才的概念异同辨析如下表2—6:表2_6创新能力与创新人才的概念辨析辨析创新能力创新人才主基础相同形成创新能力、培养创新人才都需要创新教育而不是应试教育要内核相同创新是创新能力与创新人才的共同内核与共同目标联关系创新能力与创新人才关系密切,创新能力是创新人才的核心能力,是成为创新系密切人才的必备条件,而创新人才是具有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的综合人才重点创新能力的重点是创新方面的能力,但创新人才虽然也强调创新方面的能力,不同往往忽视了能力的形成过程但也强调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主范围创新能力的范围小于创新人才,是创新创新人才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要不同人才的子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区目标创新能力往往着眼于实用性和短期能创新人才往往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和别不同力,体现为工具性目标长远能力,体现为直接的育人目标结果单纯强调创新能力,容易导致片面性和全面考虑创新人才的综合素质,发展食不同短期行为,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新教育,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3.科技创新能力与人文创新能力科技创新能力与人文创新能力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和互相作用的创新能力,二者既有密切联系,又有明显区别。根据前面关于。科技”、“人文”以及“创新能力”的界定,现将科技创新能力与人文创新能力的概念异同辨析如下表2-7:表2-7科技创新能力与人文创新能力的概念辨析辨析科技创新能力人文创新能力主都是创新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文创新能力都有创新能力的内在含义与基本特征,都是一个要能力国家或一个地区、一个组织或一所高校创新能力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联互有交叉科技创新能力与人文创新能力之间互有交叉融合,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和互相系融合作用,构成创新能力有机整体函李世海,高兆宏,张晓宜.创新教育新探[邮.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49.。何青.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与评价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5):35.58 ⑨博士学位论文DoCTORALDISSERrⅣ汀loN辨析科技创新能力人文创新能力创新对象主要以科学技术为创新对象,解决自然主要以人文社会科学为创新对象,解决不同科学及其应用开发问题人类社会本身的问题创新价值科技创新本身价值中立,评价科技创新人文创新很难有价值中立,评价人文创不同能力不受价值观的影响新能力受价值观的影响能力表现科技创新能力是对自然物质世界必然人文创新能力是对人类社会发展必然主不同规律的揭示和应用能力要学术自由科技创新的学术自由环境比较宽松,且人文创新的学术自由环境在不同国家、区不同在同一时期的不同国家差别不大不同时期差别大别创新决策政府科技创新决策能力有限,研究者参政府人文创新决策能力较强,研究者往不同与程度高,有比较大的创新决策权往是接受命题研究,很难有决策权重视程度对科技创新,政府、企业和社会往往比对人文创新,政府、企业和社会往往不不同较重视,给予较多支持够重视,给予较少支持国际比较科技创新能力由于无涉价值观,便于国人文创新能力由于价值观不同,难以进不同际比较行国际比较三、基本理论构建本研究的基本理论依据是高等教育管理学,同时涉及到高等教育社会学、高等教育哲学、行政管理学、政策学、制度学、创新学等相关理论。由于高校科研团队建设涉及到基本理论比较多,可以从多视角进行研究。本研究在核心概念界定和相关概念辨析的基础上,立足于高等教育管理学构建高校科研团队管理理论和高校创新能力评价理论,为后面的研究打下理论基础。(一)高校科研团队管理理论构建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离不开高校科研团队管理。高校的特殊性决定了在对高校科研团队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不仅要运用高等教育管理的一般理论,而且要深刻理解高校科研团队管理的独特之处,构建高校科研团队管理目标、管理原则和管理方法等基本理论。1.高校科研团队管理目标高校科研团队管理目标是管理主体在一定时期内对高校科研团队进行有效管理所要达到的预期目标。高校科研团队管理目标是高校科研团队管理目的或宗旨的具体化,是高校科研团队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高校科研团队管理主体努力争取达到的期望状况。高校科研团队管理目标是为实现高校科研团队目标服务的。高校科研团队的目标是创新,高校科研团队管理目标是为高校科研团队取得创新成果服务的。59 高校科研团队的特殊性决定了高校科研团队管理目标的特殊性,使高校科研团队管理口标具有如下特点:一是模糊性。高校科研团队管理目标取决于高校科研团队目标,而高校科研团队的目标是创新。高校科研团队的创新达到何种程度,很难用精确的量化指标来衡量,从而决定了高校科研团队管理目标难以衡量,具有模糊性。二是层次性。高校科研团队管理主体的层次性决定了高校科研团队管理目标的层次性。政府及其主管部门、高校及其科研管理部门、高校科研团队负责人等都对高校科研团队负有管理责任,他们对高校科研团队的管理目标各不相同。高校科研团队管理目标可以分为总目标、分目标和子目标等不同的层次目标体系,不同层次的管理主体对应不同的管理目标。三是多样性。由于高校科研团队创新的广泛性和复杂性,决定了高校科研团队管理目标的多样性,从管理目标的期限来看,有长期管理目标、中期管理目标和短期管理目标;从管理目标的对象来看,对不同层次的高校科研团队有不同的管理目标;从管理目标的内容来看,有取得创新成果目标、培养创新人才目标等。高校科研团队管理目标有三个重要作刚:一是导向作用。高校科研团队管理目标对管理主体和团队成员都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使管理主体和团队成员形成一股合力,朝着预定的管理总目标前进。二是控制作用。高校科研团队管理目标是管理主体在一定时期内所要达到的预期目标。管理目标是高校科研团队管理活动的控制阀,使高校科研团队及其管理主体都处于目标的控制之中,并根据预期目标及时调整和纠正高校科研团队管理活动中出现的偏差。三是激励作用。切实可行的高校科研团队管理目标对管理主体和团队成员有一种内在激励作用,当达到管理目标时,他们会获得一定的物质奖励或报酬,有一种成就感、荣誉感,会形成一种有效的物质和精神激励作用。2.高校科研团队管理原则高校科研团队管理原则是从事高校科研团队管理时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和基本要求。它源于人们对高校科研团队建设客观规律的认识,是高校科研团队管理经验的概括。借鉴高等教育管理的基本原则构建高校科研团队管理原则,∞本研究认为高校科研团队管理原则主要有六个:一是整体性原则。现代管理活动必须从系统原理出发,高校科研团队管理主体把管理范围内的高校科研团队管理对象视为一个系统。系统的最大特点在于整体功能大于各个部分之和,这一系统原理为整体性原则提供了理论依据。∞高校科研团队管理的整体性原则,就是以科研创新为核心,从整体上把握高校科研团队管理系统的环境,分析系统的整体性质、功能,确定出总体目标,然后围绕总体目标进行多方面的合理分解、分工,以构成系统的结构与体系;在分工后,对各要素、环节、部分及其活动进行系统综合,协调管理,形成合理的系统流通过程,以实现总目标。这种对系统的“整体把握、科学分解、组织综合”的要求,即整分合原则。整函姚启和.高等教育管理学[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11—16.此外还参考了薛天祥的‘高等教育管理学》等著作.雪薛天祥.高等教育管理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4—19.60 ⑨博士学位论文DOCTORALDISSER州rION分合原则即整体性原则,是指为了实现高效率管理,必须在整体规划下明确分丁,在分+E基础上进行有效的综合。整体是前提,分工是关键,综合是保证。管理必须有分有合,先分后合,这是整分合原则的基本要求。高校科研团队的合作特性决定了高校科研团队管理必须从整体出发,协调各环节和各方面的管理工作。和谐、团结、协作对于高校科研团队管理的整体性原则是必要的,但在实际运作中,高校科研团队存在多种形式、不同强度的冲突,及时诊断并将冲突的破坏减少到最小限度,是维护整体性原则的一个重要方面。高校科研团队管理的整体性原则,要求高校及其科研管理部门把全校的科研团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管理,把科研团队建设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紧密结合起来,为建设创新型高校服务。二是动态性原则。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高校科研团队管理系统总是处于不断变化和运动的发展过程中,并与外部环境处于动态的相互作用之中。高校科研团队管理系统作为一个活的有机体,在高校科研团队动态的生长和发展过程中,必须时刻关注团队外部环境系统和内部结构系统的发展和变化,根据这种变化不断地进行调整,以适应内J'l-环境的变化,特别要关注可能出现或己经出现的影响团队健康发展的矛盾、问题和困难,采取措施及时消除,从而实现团队的持续发展和不断创新。运用管理学中的权变理论对高校科研团队进行管理时,要从有效实现高校科研团队管理目标出发,贯彻管理的动态性原则。随着科研新领域、新课题和新方法的不断出现,科学研究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决定了高校科研团队整体状况和个体情况都是发展变化的,从而也决定了高校科研团队管理处于变化发展之中。在动态性原则指导下,高校科研团队管理必然重视改革旧体制、旧方法,以适应高校科研团队变化发展的管理需要。、三是多样性原则。高校科研团队管理的多样性原则是建立在高校科研团队管理目标的多样性和高校科研团队系统能量大小和条件差别的基础上,是根据高校科研团队的科研任务特点和条件,分别提出切合实际的科研创新要求,采取与之适用的措施进行管理。由于不同地区、不同高校、不同学科的高校科研团队差别比较大,实行多样化的高校科研团队管理是基本要求。可以说,多样性是高校科研团队的基本特征,也是高校科研团队管理的必然要求。高校科研团队管理的多样性主要应体现在:高校科研团队在组织规模和组织结构、组建方式和管理模式、政策导向和支持方式以及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等方面都具有多样性。科学的发展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决定了“小科学”越来越小,靠大科学”越来越大。与此相适应,高校科研团队的规模也是可大可小,根据学科性质和创新条件等不同,选择最适合的组织结构。既要有围绕国家重大战略目标、依托重点平台基地组建的大型高校科研团队,也要有鼓励科学家从兴趣和好奇心出发组建的小型高校科研团队。从而决定了高校科研团队的组建方式和管理模式、政策导向和支持方式、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都具有多样性。四是民主性原则。高校科研团队管理的民主性原则是指在高校科研团队管理工作中实行民生集中制,充分调动全校师生员工和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共同参与高校科研团队管理61 ⑨博士学位论文DOCT()RAIDISSERl:p口loN一『:作。实行高校科研团队管理民主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决定的。在我国,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师生员_T参与高校科研团队管理是他们的根本权利,只有尊重他们的这种权利才能把高校科研团队管好。比如高校科研团队成员参与制定高校科研团队管理目标,可以把个人目标与团队目标统一起来,调动团队成员为实现科研创新目标而努力。高校科研团队管理的民主性还表现在,高校科研团队的管理对象具有很强的学术性、专业性,管理主体必须尊重专家学者的意见,给予高校科研团队成员充分的学术自由和科研自主,避免对高校科研团队的科研活动进行过多的行政干预。贯彻高校科研团队管理的民主性原则,要求在管理高校科研团队时,政府对高校实行民主;高校及其科研管理部门对高校科研团队民主:高校科研团队负责人对团队成员民主。只有在这三个层面实行真正的民主,才能名副其实地贯彻民主性原则。五是导向性原则。高校科研团队管理的导向性原则是指在高校科研团队管理工作中,必须坚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向,以科研创新为管理目标,促使高校科研团队在培养创新型人才、培育创新型高校、取得创新型成果的过程中,为支撑创新耻产业、建设创新型国家发挥重要作用。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高校科研团队管理主体必须坚持党和国家的政策和方针,在学术自由和科研自主的基础上,处理好管理与服务的关系,为高校科研团队创造良好的科研平台和学术环境,促使高校科研团队不断取得创新型成果,培养创新型人才。贯彻高校科研团队管理的导向性原则,要求在管理高校科研团队时,政府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法规和政策,引导高校科研团队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高校及其科研管理部门认真执行政府制定的法规和政策,为高校科研团队创新良好的科研环境,引导高校科研团队为高校目标服务;高校科研团队负责人在实施团队内部管理时,引导全体团队成员为实现团队科研创新目标而努力。六是绩效性原则。高校科研团队管理的绩效性原则是指按照高校科研团队管理目标的要求,力求用比较少的人力、财力、物力等科研资源,取得比较大的科研创新成果,培养比较多的创新人才。追求效益是人类活动的基本目的,也是现代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基本特征o.高校科研团队管理必须坚持效益优先。首先,要坚持人才效益。高校科研团队之所以能成为团队,而不是简单的个人叠加,是因为团队具有能力放大的特性。所以,要根据需求合理设置团队内部岗位,招聘最优秀且最适合的人到相应的岗位上,做到人尽其才,人尽其责,同时,要加强团队内部文化建设,强调团队的共同愿景以及每个团队成员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使团队成员在科研创新过程中不断成长。其次,要坚持物质效益。要合理配置团队所拥有的人力、财力、物力、信息资源等,做到资源共享、信息互动,力求物质效益最大化。用尽可能少的资源,取得尽可 ⑨博士学位论文DOCTORALDISSER'IWqlloN采取的各种办法、技巧、手段或技术的总和。高校科研团队管理方法是高校科研团队管理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高校科研团队管理全过程,无论是团队管理决策还是执行决策都需要采取一定的方法。高校科研团队管理方法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这些方法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不同的分类:从管理功能的角度来看,高校科研团队管理方法可以分为计划方法、组织方法、指挥方法、控制方法和监督方法:从行政管理的角度来看,高校科研团队管理方法可以分为强制法、说服法、激励法和示范法:从学科基础的角度来看,高校科研团队管理方法可以分为传统方法和现代方法。传统方法包括调查研究法、典型分析法等方法,现代方法包括行为科学法、目标管理法、心理学方法、绩效评估法等。可见,高校科研团队管理方法很多,高等教育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学科的许多方法都可以用于高校科研团队管理。在诸多方法中,最常见的高校科研团队管理方法有目标管理法和绩效评价法两种:(1)目标管理法。高校科研团队目标管理就是管理主体引导高校科研团队及其成员遵循科研创新的管理目标,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高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高校科研团队目标及近期、远期工作任务,并以目标为指针,各团队明确各自责任,发挥各方面的主动性,按照职责范围层层分解任务、组织实施、检查考核、评价处理,再在新的基础上制定新的目标,开始新一轮循环的团队活动。目标管理的过程是一个围绕目标周而复始、阶梯式螺旋上升的过程。高校科研团队目标管理是一个完整的、连续的循环系统,由目标制定开始,经目标实施、目标考评、再到总结反馈,每个环节紧密联系环环相扣,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势必影响目标管理的成效。其中:目标制定主要包括论证决策、协商分解和定责授权:目标实施主要包括咨询指导、监控督察和调整纠偏;目标考评主要包括绩效考核和实施奖惩;总结反馈主要包括反馈考评结果,指出改进方向。对高校科研团队进行目标管理要十分注意协调沟通,即在目标管理过程中,上下级之间、部门之间、团队之间、成员之间要加强协调沟通,目标责任、权力、措施等要协调一致,分解目标时力求做到上下左右之间充分协商,上级机关要进行综合平衡,以求分解的目标相互匹配,与单位、团队及其成员能力相当。由于科研创新的特殊性,一旦目标确定,管理主体不要过多干预团队及其成员的科研过程,为团队创造良好的学术自由环境。(2)绩效评价法。高校科研团队绩效评价是管理主体在高校科研团队管理过程中,在一定团队科研创新目标的基础上,采用科学的方法对高校科研团队的科研创新活动及其投入产出情况进行价值判断,对团队科研创新活动进行管理、监督、调控和预测,为团队管理决策提供依据的一种管理活动。随着高校科研团队功能的不断拓展和科研工作的不断深入,高校科研团队绩效评价有了更广泛的内涵和外延。评价高校科研团队绩效是整个团队运作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一个复杂的管理过程。政府、高校及其团队自身都需要对高校科研团队进行绩效评价。由于高校科研团队的特殊性,对其绩效进行评价时,应充分考虑高校科研团队不同于企业等其他组织的基本特性。高校科研团队的绩效评价主要有三个特征:其一,评价内容具有全面性。对高校科研团队的绩效评价包括团队整体绩效评价和团队成员绩效评价。对团队整体绩效 ⑨博士学位论文DOCTORALDISSER,ⅨrION评价,要结合团队目标及其功能,从科研创新成果的学术价值、经济价值、管理价值和培养创新人才的价值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对团队成员绩效评价,不但要测评成员的科研创新业绩和培养人才业绩,还要评价成员的科研潜力、学术道德和综合素质等,以全面准确评价团队整体绩效和团队成员绩效。其二,评价过程具有阶段性。由于高校科研团队在运行的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科研创新目标,对其进行绩效评价也必须分阶段来进行,不能混为一谈。团队评价一般分为短期评价与长期评价。短期评价一般是在比较短的时期内,对团队完成某项科研任务期间进行的评价,包括初期评价、中期评价与末期评价三个阶段。一般而言,初期评价主要是评价学术价值,绩效评价主要在中期与末期进行。长期评价的期限一般比较长,主要是对团队已经完成的各种科研任务进行跟踪评价,这种评价需要经历比较长的时间观察。其三,评价方法具有特殊性。高校科研团队的绩效评价需要从团队整体和团队成员两方面进行,所选用的评价方法也不同于企业绩效评价方法,要在同行专家评议的基础上,把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起来,把他评与自评结合起米,把全面评价与重点评价结合起来,得出较为全面客观的评价结果。哪(二)高校创新能力评价理论构建由于高校创新能力是高校作为一个整体所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所以,在设计高校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时应根据高校创新能力的特点,遵守一定的设计原则,设计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根据武汉大学中国科学研究评价中心邱均平等学者的研究圆,对高校创新能力评价指标设计的原则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分析如下:1.高校创新能力评价指标设计的原则高校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着评价的公平公正性,这就涉及到了指标设计的原则。本研究认为,高校创新能力评价指标设计的原则主要包括:一是客观公正原则。所谓客观,就是在进行高校创新能力评价指标设计时,尊重客观实际,克服主观因素的影响,实事求是地对高校创新能力进行评价。所谓公正,就是在进行高校创新能力评价指标设计时,设计者和评价者必须站在公正立场,遵守评价的职业道德,得出无偏见的评价指标体系。国二是全面系统原则。固全面系统原则是指在设计高校创新能力指标体系时,必须全面系统地选取与高校创新能力有关的指标,综合考虑高校创新能力的各个方面情况,从而对高校创新能力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价。坚持全面系统原则就是要在评价高校创新能力时要有系统观念,全面考虑问题,系统收集信息,系统地设计指标体系。三是辩证分析原则。在设计高校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时,要以唯物辩证法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正确的科研导向,兼顾国家利。张阿李.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绩效评价研究[D].江苏大学.2009(6):23—24.o邱均平等.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2010-2011[M].科学iI{版社,龙门书局出版,2010:7-14.此外还参考了:孙海华.高校创新能力评价及提升方法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8(6):7-29.@周文泳,尤建新,郑海鳌.政府投入科技项目绩效评价理论与方法[M].北京:化学出版社,2009:95-'-98.o孙海华.高校创新能力评价及提升方法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8(6):7-29.64 ⑨博士学位论文DOCTORALDISSERl:p汀loN益、高校利菔和卒十会利益,抓住重点的同时,正确处理高校创新能力的数晕与质罱的关系,正确处理高校创新投入、产出与效益的关系。四是简明科学原则。简明科学原则是指在遵循全面系统原则的基础上,在设计高校创新能力指标体系时尽可能简化、科学,注意指标体系的可操作性,资料数据容易得到,各项指标容易量化,即使是定性指标也尽可能转化为定量指标,使各项指标统计口径、计算方法统一,尽可能做到标准化、规范化。五是分类评价原则。分类评价原则是指在设计高校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时,正确处理高校科技创新与人文创新的关系,坚持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两者同等重要,针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与人文创新能力的不同特点,设计不同的指标体系,进行分类评价。2.高校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由于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与人文创新能力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与高校人文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分别设计。参考邱均平等学者的研究回,本研究设计的中国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如‘卜.表2—8:表2_8中国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一级二级三级指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省级创新团队数量创新中科院院士,工程院院士;科技方面的博士生导师;科技方面的教育部杰出人才人才、教育部跨世纪人才、教育部青年教师奖获奖者数量创科技高级职称占教师总人数的比重,教师队伍中R&D(全时人员)人数的比重新R&D科技方面的国家级重点学科数、省级重点学科数,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数投基地科技方面的国家级重点、教育部重点、省级重点实验室(中心或基地)数量入科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科技项目总数项目与当年国家基金经费数、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经费总数;当年科技方面的科研经费经费支出总数专利申请数,专利授权数成果技术转让收入创数量SCI、EI、ISTP收录论文数;CSCD、CSTPC收录论文数新科技专著总数,论文总数产Science,Nature论文数;ESI项尖论文数;各学科顶尖论文被引数出成果SCI被引论文次数;CSCD、CSTPC被引论文次数质量国家最高科学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数量科技方面的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标志性精品成果数量①邱均平等.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2010-20ll[M].科学出版社,龙门书局出版,2010:7—14.此外还参考了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网站资料和孙海华的研究. ⑨博士学位论文DOCTORALDISSERfATlONl创新投入人均产出率l效益产出率万元产出率结合人文社会科学创新的特点,参考邱均平等学者的研究,本研究设计的中国高校人文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如下表2-9:表2_9中国高校人文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一级二级三级指标创新人文博士生导师、英才人数人才入文高级职称占教师总人数的比重,教师队伍中R&D(全时人员)人数的比重创R&D人文方面的国家级重点学科数、省级重点学科数,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数新基地国家级重点、教育部重点、省级重点人文社科基地数量投科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数:社科项目总数入项目与当年国家社科基金经费数、教育部社科基金经费总数;当年人文社科方面的经费科研经费支出总数成果SSCI、A&HCI、ISSHP收录论文数;CSSCI收录论文数创数量提交有关部门的研究报告总数,人文社会科学专著总数,论文总数新人文社会科学顶尖论文数;各学科顶尖论文被引数产成果SSCI,A&HCI被引论文次数;CSSCI被引论文次数出质量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奖,省级人文社会科学奖数量人文方面的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标志性精品成果数量创新投入人均产出率效益产出率万元产出率以上中国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中国高校人文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可以根据评价对象的不同作出适当调整,如对国家重点高校进行评价,可以将省级相关数据删除,以增强数据的可比性。66 ⑨博士学位论文DOCTORALDISSERTATION第三章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的实证考查高校科研团队的目标是创新,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的实证考查主要是考查高校科研团队的创新能力。为了进行实证考查,首先,进行必要的理论基础研究,为高校科研团队建设实证考查打下理论基础,其次,把高校看作一个整体,分别对高校科技科研团队与高校科技创新能力、高校人文科研团队与高校人文创新能力、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与高校人文创新能力的相关关系进行实证考查。然后,对我国高校高素质科研团队的两个案例进行实证考查,以进一步证明高校科研团队与高校创新能力密切相关。一、实证考查的理论基础研究实证考查的理论基础研究是从理论思辨的角度分析高校科研团队与高校创新能力之间存在相关关系,从而为后面的实证考查奠定基础。由于高校科技创新与人文创新互相影响,因此,实证考查的理论基础研究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高校科研团队与高校创新能力之间的辩证关系高校科研团队与高校创新能力之间是一个辩证的统一体,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互相支撑、互相促进。1.高校科研团队是高校创新能力的主要依托与支撑现代科学研究离不开团队合作,高校科研团队是高校创新的主力军,是高校创新能力的主要依托与支撑,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高校科研团队是高校创新环境的营造者。高校创新环境是指有利于高校创新的各种内外条件的总和,主要包括勇于批判、不断创新的学术环境和结构合理、相互支持的生态环境。发展高校科研团队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高校拥有大量的专业型和通用型科研人才,分布在不同学科和研究领域,形成多样化、多层次的科研梯队。在某一学科范围内,学科带头人一般是在本专业、本学科以及相关边缘学科、交叉科学等研究领域具有宽阔的专业知识和深厚的理论基础的前沿专家,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能够根据社会发展前沿和未来趋势积极主动开展创新活动;而青年科研人员则思想活跃、思维敏捷、精力充沛、敢于拼搏、勇于创新。由学科带头人与青年科研人员整合而成的高校科研团队,对营造高校良好的学术环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是因为,高校科研团队的科研活动离不开学术自由,促使团队成员努力推动学术自由,不断营造良好的学术自由环境。学术自由是指学术研究人员在进行学术研究时,尽可能不。曾肠.科研团队与高校创新[J].高教探索,2007(2):134-135.67 受N#l-来和内,在限制的权利。学术A由包括研究自由、教学自由和学习自由。∞学术A由对高校科研团队的意义在于:学术自由能确保高校科研团队成员在进行学术研究时忠实于他们自己的探究,而不依赖于外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宗教的或认识论的信念,保证高校科研团队成员不受限制地表达他们在各自学术研究领域内所发现的真理。正如爱因斯坦所言:“只有在自由的社会中,人才能有所发明,并且创造出文化价值。如果没有学术自由,那就不会有莎士比亚、歌德、牛顿、法拉第、巴斯德和李斯特。”∞可见,学术自由对高校科研团队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高校科研团队对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具有内在的驱动力。没有学术自由,学术追求就会湮没,创新活力就会衰竭。高校科研团队的创新活动有助于解决学术环境的大众性与学术创新的精英性矛盾。尽管高校的创新活动主要依赖于少数科研精英及其科研团队,具有典型的精英性特征。但这些创新成果的取得与宽松、自由的大众性学术环境密切相关,建立在大量的学术努力和失败的基础上。高校科研团队的创新活动以大众性的学术自由环境为孕育-十壤,同时义为大众性的学术臼由环境提供驱动力,促使两者形成相辅相成的共生关系。发展高校科研团队有助于营造良好的高校创新环境。这种创新环境有利于激发团队成员及其周围师生的创新思想、培养他们创新能力,有利于创造学术上自由讨论、创新思想自由发散的良好氛围,促使高校科研团队与高校学术环境产生良性互动,最终为培养创新人才、提升高校创新优势产生重大而积极的影响。印发展高校科研团队有利于营造健康的生态环境。高校科研团队具有层次性,不同层次的众多高校科研团队形成一个金字塔式的高校创新生态环境,如图3-1所示。图3-1高校创新生态金字塔高校科研团队形成的高校创新生态金字塔与生物界的食物金字塔相似。人们在研究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结构时,把每个营养级有机体的生物量、能量及个体数量按营养级的顺序排列起来,o张茂林,孙勇.论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3(6):卜3.。爱冈斯坦.外在的自由与内心的自由[A].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C].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18—119.。曾肠.科研团队与高校创新[J].高教探索,200/(2)=134-135.68 ⑨博士学位论文DOCTORALDISSER,隧rION描绘成图,竞和古建筑——埃及金字塔的形状相似。人们把这种图形叫做“生态会字塔”。生态金字塔有能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三种类型。能量金字塔表示各个营养级之间能量的配置关系。食物链和食物网的金字塔,是由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客观规律决定能量金字塔的。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沿着营养级逐级上升,能量越来越少,这就造成前一个营养级的能量只够满足后一个营养级少数生物的需要。一般来说,每一级生物的能量仅有10%左右转移到下一级生物。由于能量递减,生物的个体数目也急剧减少。如老虎以羊和鹿为食物,羊、鹿以草为食物,能量则沿着草一羊和鹿一老虎这一食物链很快减少,可供老虎的食物能量不多,老虎的数量也就不多。“一山不容二虎”的说法,表明在有限的生存环境条件中不可能供养许多位于能量金字塔顶端的“老虎”。无论是从生物量看,还是从能量来看或从生物的个体数目来看,它们都呈金字塔形递减。其实,一个国家的高校科研团队系统也会形成金字塔式的高校创新生态环境,顶尖素质的高层次科研团队需要大量的中层次科研团队作为支撑,而这些中层次科研团队需要更多的低层次科研团队作为支撑。只有发展数量众多的低层次科研团队,才能保证形成一定量的中层次科研团队,从而发展形成少量的高层次科研团队,形成合理的金字塔式的高校创新生态环境。‘曼‘其二,高校科研团队是高校创新实力的支撑体。高校科研团队是高校创新的主力军,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使得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学科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联系越来越密切,由此产生了越来越多的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和综合学科。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已经形成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当代科学发展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表明,单靠专家个人的知识、技能、时间和精力,很难取得重大创新成果。只有组成科研团队,通过团队成员之间的学科互补,发挥专家的集体智慧,才能攻克重大科研难题,取得重大创新成果。高校特别是重点高校,既是教育中心,又是科研中心,是我国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是我国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原始性创新的主力军之二,是解决国民经济重大科技问题、实现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的生力军,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力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科学发现和重大科技进展仅靠单兵作战已很难实现,组成科研团队合作攻关已成为现代科研创新的内在要求。因此,高校科研团队的产生与发展是现代科技创新的必然要求。高校科研团队的数量和质量决定了高校创新能力的高低。没有高校科研团队,高校创新就失去了实体支撑。高校创新实力就失去了依托,高校创新能力就无从谈起。高校科研团队是在知识和能力上互补的一定数量的科研人员,为了实现科研创新目标、承担共同责任而相互协调配合的以高校科研人员为主体组成的正式科研群体。高校科研团队是以共同的科研创新活动为基础,团队成员之间在完成共同的科研创新目标时,相互联系、相互协作;有着共同的学术行为规范和共同的学术价值目标,且以规章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团队成员在团队中有着一定的地位,具有一定的组织纪律性,各自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其中最重 ⑨博士学位论文DOCTORALDISSERTATION要的成员是团队学术带头人,他是带领团队实现科研创新目标的关键成员。学术带头人的综合素质决定了该团队创新能力的高低和发展前景。高校高素质的学术带头人越多,高校高素质的科研团队也越多,从而使高校的整体创新实力也越强。在高校科研团队中,不同年龄、不同性格、不同研究经验、不同科学背景、不同理论功底、不同创新水平的团队成员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相互熏陶,但又不脱离核心成员的研究方向,围绕团队共同的创新目标,去完成团队的科研创新任务。在不同层次的高校,无论哪种类型的科研团队,其核心成员都是高校教学、科研创新的骨干,这些团队核心成员长期处于教学、科研第一线,对相关领域的前沿课题和研究成果较为熟悉。他们不仅能够在教学上充分吸收先进思想和前沿成果,为培养高层次的创新人才创造条件:而且能够将先进思想和前沿成果运用于自身的科研创新活动中,保持与前沿成果的紧密联系,并在此基础上产出创新成果。因此,高校科研团队是提升高校创新能力的主力军,是高校创新实力的支撑体。∞其三,高校科研团队是高校创新能力的晴雨表。高校是学术创新的殿堂,高校科研团队水平是衡量高校创新能力的晴雨表。世界上许多国家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都把高校作为科研创新的重要基地。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史都表明,绝大多数科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都与高校有着不解之缘。高等教育研究高深的学问圆,现代高校的高深学问研究绝大多数是以团队合作的形式进行的,许多重大的理论提出,重大的科技突破,都产生于高校科研团队。高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已经成为世界公认的科研活动中心。“从文献统计得知,到2004年为止,三大科学诺贝尔奖获得者共有529位,其中就有近500人是出自于世界上30所顶尖的大学。”@这些成果的取得大多数又是团队合作的成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逐步由过去单纯的教学机构,向既是教学中心又是科研中心转变,高校的科研职能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高校自身的高度重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目标的提出,高校科研职能的地位越来越高,高校科研团队的发展也越来越快。“高等学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而且是我国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前沿原始性创新的主要基地和技术创新的源泉,承担着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双重使命,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田高校科研团队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不仅有利于团队合作产生创造与发明,而且极大地提升了高校的教学水平,充分体现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原则,这正是德国的高等教育先驱洪堡组建新柏林大学时所倡导的基本原则。高校科研团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促使作为团队成员的教师形成不断进取的创新意识、不断探索的自觉意识和对现状的不满足以及怀疑精神等,形成教师独特的科学精神和创新人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身上的这种独特精神气质就会潜移。曾呖.科研团队与高校创新[J].高教探索,2007(2):134-135.。[美]约翰·S·布鲁贝克著.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出版{!J'.,2002:Zo刘道玉.论重点大学科学研究的使命[J].高教探索,2006(2):4-8.。谢焕忠.高校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中国高教研究,2007(3):12—15.70 ⑨博士学位论文DOCTORALDISSER:Ep口loN默化地影响学生,使学生无形中受到学术熏陶,受到启迪和鼓舞。只有那螳不断参与高校科研团队从事科研创新的高校教师,才能敏锐地把握科技进步的前沿,把最新的科学知识传授给学生,从而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此外,吸收学生参加高校科研团队,让学生亲身体验科研创新的乐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欲望和创新能力。高校教学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高校科研团队恰恰具有这种功能。只有学生具备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将来才能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所需要的创新人才。科研是高校的三大职能之一。高校科研团队的科研活动开展及其科研创新水平,必然与高校创新能力紧密相关。高校科研团队数量多少与质量高低,与高校科研团队整体创新能力的强弱紧密相连,是衡量高校创新能力高低的重要指标,与高校培养创新人才、产生创新成果的数量与质量有着直接的相关性。高校学科门类比较齐全,有利于学科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渗透;不同学科的人才互相交流、学术资源交叉使用和共享,有利于高校科研团队进行各种规模的科研创新活动。大量研究和实践表明,在人科学时代,科研创新已经在许多领域不适应个体独立完成,具有创新能力的高校科研团队才是孕育高校创新成果的摇篮。高校科研团队作为高校创新的主力军,已经成为高校创新能力的晴雨表。2.提升高校创新能力有利于促进高校科研团队发展高校创新能力是高校科研团队的活力之源、生命所在。提升高校创新能力有利于促进高校科研团队的不断发展,进一步推动高校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1)优化高校创新环境有利于发展高校科研团队。良好的高校创新环境是建设高校科研团队的沃土和摇篮。优化高校创新环境包括优化高校外部创新环境和高校内部创新环境。高校外部创新环境主要是指党和国家的创新政策、相关法律,以及社会整体学术环境等关于创新方面的外部环境。高校内部创新环境主要是指高校自身创造的有利于创新的学术环境。当然,高校外部创新环境与高校内部创新环境可以相互影响,特别是高校外部创新环境往往可以对高校内部创新环境产生较大的影响,但是,如果高校善于营造有利于创新的内部环境,也可以对外部创新环境产生一定影响,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促进外部创新环境的改变,至少可以为高校自身科研人员提供较好的内部“小环境”。当前,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背景下,我国高校的外部创新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为优化高校创新环境提供了较好的外部条件。同时,高校领导层应当解放思想,为高校科研人员创造更好的内部创新环境。优化高校外部创新环境,关键在于完善有利于创新的政策、法律,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社会整体学术环境:优化高校内部创新环境,关键在于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校园学术环境。高校科研团队处于高校内外环境条件下,在高校科研团队之间和科研团队内部都特别需要形成学术批判和学术民主的环境。优化高校学术批判和学术.民主的环境,有利于促进高校科研团队的不断发展。高校科研团队之间和科研团队内部的学术批判,不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敌对斗争,也不是。乱打棍子、乱扣帽子、乱揪辫子,无限上纲上线”的政治斗争,而是高校科研人员就71 ⑨博士学位论文DOCTORALDISSERIArIoN学术问题进行平等交流与对话,有理有据批驳自认为不正确的观点,合情合理提出自认为是正确的观点,在相互批判争辩中,进一步明辨是非,追求真善美高度统一的学术精神。这种批驳应当是不带有任何私心杂念,不是排除异己、发泄私愤的批判。在高校学术研究过程中,凝聚于科研团队之中的科研人员,更需要通过学术批判来相互吸取学术素养,实现学术进步与创新。真理越辩越明。学术批判是不断推动知识创新、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原动力。波普尔说过,“批判正是科学的生命”。拥有了批判精神的人,仿佛是手握生命之火,执掌智慧之光,在内心审视着已有的科学与文明,明辨真理与谬误,毫不犹豫地将谬误加以否定。个人会犯错误,集体也会犯错误,甚至摧个人类都会犯错误。犯错误不要紧,只要拿起批判的武器,就能不断发现错误,修正错误。只有不断修正错误,社会文明才会不断发展和进步。高校科研团队开展学术批判其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学术批判需要以深厚的学术积淀为基础,有了深厚的学术积淀,才有可能在多种观点冲突中发现谬误;学术批判也需要以独立的学术品格作保障,不去亦步亦趋、人云亦云;学术批判还需要以怀疑为先导,要用怀疑的学术眼光看待一切、审视一切,不轻信多数,不迷信权威。没有深厚的学术积淀、独立的学术品格和怀疑的学术眼光,就没有真正的学术批判。没有批判就不会有科学的新生,就不会有旧知识的扬弃、新知识的产生。∞高校科研团队之间和科研团队内部的学术民主,是指高校科研人员在学术对话过程中,无论年龄大小、资历深浅、地位高低,都能平等地参与评价学术观点、发表学术见解。凝聚于高校科研团队的科研人员,需要经常坐在一起直接对话,这就需要团队内部有良好的学术民主氛围,需要建立高校良好的学术民主环境。学术民主与学术霸权针锋相对,反对以权压人、以势欺人;反对山头之见、门户之争。只有真正的学术民主,才会带来真正的学术自由,让学者真正体验不受干扰、不受压制、勇于探索的学术自由境界。真正的学术批判与学术民主是相生相伴;“打棍子、扣帽子”的学术批判则会扼制学术民主。学术民主需要高校科研人员恪守学术规范,承担学术责任;有了学术规范和学术责任,才会有学术民主和自由;学术民主拒绝不守规矩、不负责任的胡说瞎说、空话套话和阿谀献媚。学术民主是巧妙扩大知识储备,将个人智慧上升为集体智慧的关键。任何个人已经储备的知识都是有限的。如果高校科研人员组成科研团队,毫无心理隔阂地自由讨论学术问题,那么整个团队拥有的知识储备,就相当于团队成员共同拥有的知识总和。这一“总和”知识比任何个人的知识储备都大得多。而且学术越民主,讨论越自由,团队成员相互之间就越是没有心理隔阂,讨论的知识之流就越是在更广阔的知识域中流淌回旋,团队集体解决创新性问题的智慧也就越高。反之,学术不够民主就会导致思想的禁锢,扼制创新成果的诞生。目前,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背景下,高校需要进一步释放学术民主,让高校科研团队成员有一个更自由的学术空间;这就需要成名学者特别是学术带头人更加虚怀若谷,让民主对话之风更盛,让激荡着的创新火花更加闪耀。真正大师都不那么自满,不那么。万文涛.大学科研团队的培育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140-142.72 ⑨博士学位论文DOCTORALDISSERr【ⅪION霸气十足。即便学术大师,也没有理由妄自尊大、唯我独尊、压制民主,以权威自居。虚怀若谷、民主和谐和爱才育才应当成为高校学术带头人的自律准则。∞良好的高校学术民主环境是高校创新软实力的表现,有利于高校科研团队成员加强学术交流,促进高校科研团队不断发展。(2)增强高校创新实力有利于培育高校科研团队。一般而言,创新实力越强的高校,越有利于培育高校科研团队。高校创新实力强弱一般是以高校的创新业绩来表示的,而高校的创新业绩往往主要是高校科研团队创新业绩的总和。研究表明,影响高校科研团队创新业绩的主要因素是团队内部沟通的有效性、团队角色的匹配程度、学术带头人水平的高低、内外学术交流的活跃程度、科研精力的集中程度、团队成员价值认同感、科研条件与经费的保障水平、文化氛围对团队科研的有利性和团队成员学术异质性等九个方面。如上所述,发展高校科研团队有利于提升高校创新实力。反过来,高校创新实力提升,表明高校存在一定数量和实力的科研团队,积累了一定的科研团队管理经验,也说明了这些科研团队内部沟通的有效性、团队角色的匹配程度、学术带头人等影响因素朝着有利于创新的方面发展。高校创新实力的提升,又有利于培养师生创新人才、有利于培育学术带头人、有利于申报新的科研项目、有利于创建新的研究平台、有利于高校的学科建设。而师生创新人才的成长与发展,学术带头人数量的增加与质《量的提高,申报新的科研项目与创建新的研究平台增多、高校学科实力的提升和增强,对于巩固和提高原有科研团队、培育和发展新的科研团队,都会有重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以高校学术带头人为例,近年来,高校领导层已经看到了学术带头人尤其是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在培育高校科研团队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教育部为了吸引和培养杰出人才、加速中青年学术带头人队伍建设,实施了“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以及“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等培育中青年学术带头人计划;同时,许多高校在现行人事制度改革不到位的情况下,也设立了特嚣聘教授岗位。率先在小范围内打破了职务终身制、分配平均化的格局,开辟了培育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特区”。这些举措为延揽海内外中青年学术精英,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带领中国的重点学科赶超或保持世界先进水平创造了有利条件。圆毫无疑问,高校‘学术带头人数量的增加与质量的提高,对于培育更多的高校科研团队,建设高水平科研团队都具有重要作用。一个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可以组建一个高水平的科研团队,带动一群人的发展和提高,甚至会使一个学科得到跨越式的发展。(二)高校科技创新与高校人文创新之间的互动演变在科技与人文发展的历史上,科技与人文的互动经历了一个曲折漫长的演变过程,随着社一会的进步,以及科技与人文的发展,科技与人文逐步形成良性互动。1.科技与人文的互动经历了曲折漫长的演变过程。万文涛.大学科研团队的培育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147—149.。万文涛.大学科研团队的培育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廿J版社,2009:81.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漫长历史过程中,科技与人文之间的互动演变,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发展阶段①:(1)科技与人文自然融合阶段。在人类社会早期,人类探索世界的科技活动与其他活动朴素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科技活动与生产活动、日常生活还没有分离独立出来。在古希腊,科技与人文浑然一体地包含在哲学中,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还没有得到充分发展,都不足以独立成为专门学科。那时,科技与人文自然地统一在一起。在自然科学的发源地古希腊,一切科学最初都包含在“文科”中,虽有“科学”思想萌芽,但还包含在哲学范畴中没有独立出来。在很长一个时期内,科学在西方被称为“自然哲学”,科学研究者往往同时是人文学者,人文学者往往同时是科学研究者,并出现了全才学者,如皿里士多德就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学者,研究了当时人类知识的几乎所有领域。(2)科技与人文二星陨落阶段。欧洲中世纪(5—15世纪)是欧洲史上最黑暗时期。经院哲学占统治地位,使得科学和哲学都成为神学恭顺的婢女,科技与人文_二星相继陨落。在宗教蒙昧主义时代,宗教信仰代替了科学理性,禁锢了人们的科学思考,科技创新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正如恩格斯所言:“它不得超越宗教信仰所规定的界限,所以,根本不是科学”四。同时,人文文化也弥漫着宗教的阴霾,“处于睡眠或半睡眠状态。”四人文迷失使人类失去了自我和真实的生活,人文精神荡然无存,人文创新也受到宗教的严格限制。那时,宗教神圣不可侵犯、不容置疑,一切学说都是为了证明神的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科技和人文同时受到宗教的迫害,既不能独立健康发展,也不能相互协调发展。(3)科技与人文黄金联姻阶段。中世纪末,怀疑乃至反对宗教神学的人们,重新思考并肯定了人的创新能力和创新价值,以及人在自然界的中心地位,迎来了文艺复兴的伟大时代。在文艺复兴时期,人文科学如哲学、文学和艺术等达到了空前繁荣;自然科学如数学、物理学和天文学等也开始与哲学相分离,获得了重大进步。在反对神学、推崇理性的共同目标下,科学与人文发生了黄金联姻,都得到了很大发展。文艺复兴解放了人的思想,恢复了人的尊严,为科学和人文的发展开辟了光明大道,产生了许多把科学与人文结合起来的思想和学术巨匠,最典型的是达·芬奇,被公认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艺术家和科学家。(4)科技与人文分裂对峙阶段。科技与人文在黄金联姻时期就不可避免地偶有冲突,但真正分裂开始于19世纪中后期。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技与人文的分裂对峙愈演愈烈,主要表现为相互联系的六个方面:在思想根源上,表现为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的对峙;在精神层面上,表现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严重分裂和尖锐对立;在学科分化上,表现为科技不断扩张,而人文日渐狭窄;在研究方法上,表现为运用自然科学方法解决人文社会 ⑨博士学位论文DOC‘roRALDISSER,胎TION科学问题,进一步挤占了传统人文学科的空间;在政府政策上,表现为对科技大力支持和对人文不够重视;在教育体制上,表现为过分强调培养专业人才,人为地造成科技与人文的阻隔。2.时代的发展促使科技与人文渐入良性互动状态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科技与人文自身的发展,愈来愈要求科技与人文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二者良性互动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首先,科技与人文良性互动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迫切需要。人类文明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解决人类文明问题,单方面强调科技发展或人文发展都于事无补,只有将科技与人文结合起来才是明智之举。人类既需要物质财富,也需要精神家园,科技与人文在融合中进行良性互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正因为如此,英国物理学家、小说家斯诺提出了著名的“第三种文化”,指出:“我们需要有一种共有文化,科学属于其中一个不可缺少的成分。否则我们将永远也看不到行善或行恶的各种可能性。”圆第三种文化应当是科技与人文良性互动所形成的文化,是彼此扬长避短的文化,是真善美有机结合的文化,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文化。其次,科技与人文良性互动是学科不断发展的迫切需要。当代学科的发展趋势是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科技与人文良性互动,促使科技与人文互相交叉、互相渗透,有利于学科在高度分化的同时,也处于高度综合的发展之中,导致大量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综合学科不断涌现。学科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发展趋势和突出特点,是科技与人文良性互动的重要表现和结果。科技的发展离不开人文的导航,人文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撑。科技与人文的良性互动,不断促进了学科的发展,丰富了人类的知识,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扩大了探索的领域,并由此推动了以各种学科为基础的科学与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其三,科技与人文良性互动是科技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这主要表现在:一是科技发展本身需要良好的人文环境。培育科技成长的人文环境是科技发展本身的需要,近代科学之所以在欧洲产生和发展,与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当时内在的人文环境密切相关。二是培养科技人才需要良好的人文环境。良好的人文环境有利于培养科技人才的人文素质,激发感悟力、想象力和创新力,产生新观念、新思想、新知识,有利于他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三是科技造福人类需要人文的正确导航。科学技术本身是一把双刃剑,是否朝着造福人类的方向发展,关键在于人文社会科学的正确导航。最后,科技与人文良性互动是人文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这主要表现在:一是人文关怀需要科技提供支撑。人类社会发展的许多问题需要通过科技手段才能解决,人文关怀需要科技发展提供物质条件。二是人文社会科学需要科技方法。科技领域的许多研究方法和成果,在人文社会科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优胜劣汰”、“系统’’、。信息’’、“反馈”、“结构”、“功能”、“熵”、“硬件”和“软件”等科技领域的概念,经常被借用到人文社会科学中使用,有些已被。陈俊明.科技与人文互动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17-21.。斯诺.两种文化[M].纪树立译.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94:5.75 人文社会科学吸收为同定的基本概念。三是人文社会科学需要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科技的文化精华,只有发扬科学精神,人文社会科学才能真正成为科学。3.高校科技创新与人文创新良性互动的重要价值·高校具有培养专门人才、发展科学、开展社会服务三种主要社会职能。∞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背景下,创新已成为时代主题,把科技创新与人文创新结合起来是高校履行主要社会职能的必然要求。(1)科技创新与人文创新互动有利于培养人才。培养专门人才是大学最早也是最基本的社会职能,从中世纪大学到近现代大学,虽然经历了漫K的过程,但是培养专门人才一直是大学的主要职能。不过,随着社会的进步,培养专门人才的要求一直处在不断变化之中。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背景下,创新素质已成为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也是高校培养的人才必备素质。创新人才包括科技创新人才和人文创新人才,且科技创新人才要有人文素质,人文创新人才要有科技素质,“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交融,有利j:提高人的素质”圆,科技创新与人文创新互动有利于开发创新思维、培养创新素质、提高创新能力。(2)科技创新与人文创新互动有利于科学研究。19世纪初,德国洪堡创办了柏林大学,提出了“通过研究进行教学”的思想:此后,科学研究在高校逐步发展成为高校的第二个社会职能。回在我国,高校科学研究走过了一条曲折的道路:1977年以前,高校很少有科学研究;1977年,国家开始重视高校科学研究,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启动“211工程”建设;1998年,开始以2+X模式实施“985工程”,一批大学提出了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目标。鲫然而,重理轻文的社会风气多年来没有根本扭转,高校重理轻文依然严重,相对于科技创新而言,高校人文创新显得不景气。实际上,科技创新与人文创新同样重要,二者互动可以扬长避短、互相促进,从而提升高校整体创新实力。(3)科技创新与人文创新互动有利于社会服务。科技创新与人文创新是推动社会创新的二个轮子,缺一不可。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背景下,高校除了为社会培养创新人才、发展科学外,还应以多种方式为社会提供直接的创新服务。当前,我国人文创新落后于科技创新,各种社会问题不断涌现,人民内部矛盾增多。这些问题和矛盾的解决,需要把人文创新与科技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2010年9月29日,胡锦涛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就扎实做好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工作提出四点要求,特别强调要注重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曰高校可以发挥社会服务优势,积极为创新社会管理等提供直接的科技创新与人文创新服务。o潘懋元.高等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58.o杨叔子.时代的必然趋势: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交融[J].中国高教研究,2004(8):8一13.o潘懋元.高等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60-61.o马陆亭.科学技术促进中的高等学校架构[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61-63.o新华网新闻.胡锦涛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EB/OL].[2010-9-30].访问路径: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09/29/c一13535934.htL76 ⑨博士学位论文DOCTORALDISSE砭【.ATION通过以上理论基础研究,可以得}I{以下分析结论:高校科研团队与高校创新能力存在明显的互相促进关系或互动关系。发展高校科研团队有利于提升高校创新能力,提升高校创新能力有利于发展高校科研团队,从而推动高校科研团队不断发展、促进高校创新实力不断增强。同时,高校科技创新与高校人文创新存在互动关系。因此,可推知高校科技科研团队与高校科技创新能力、高校科技科研团队与高校人文创新能力、高校人文科研团队与高校科技创新能力、高校人文科研团队与高校人文创新能力、高校科技科研团队与高校人文科研团队之间都存在一定的互动关系。而这些良性互动关系,对推动高校科研团队不断发展、促进高校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会起到重要作用。二、通过数据进行考查与分析数据是公正的判官。数据分析是实证考查的主要特征。通过数据进行定量考查与分析,对理论研究的结果进一步深化具有重要价值。在对高校科研团队与高校创新能力之间的互动火系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还有必要运用统计学的相关关系理论,通过三组数据从三个方面进行定量考查与分析。(一)高校科技科研团队与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相互促进关系高校科技科研团队与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密切程度,可以通过一组数据进行考查与分析,计算它们的相关系数,证明它们关系密切、互相促进。1.问题缘起和研究方法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已成为党和政府的战略目标和基本政策的背景下,作为高校科技科研团队的典型代表,高校科技创新团队近几年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那么,高校科技创新团队与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之间到底有多大关系?为了回答以上问题,首先,假设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数量与科技创新能力分值之间具有线性相关关系。其次,收集数据对假设进行证明,证明的方法是: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在分析高校科技创新团队与科技创新能力的基础上,收集高校科技创新团队与科技创新能力方面的数据资料,选择相匹配的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对这些数据进行必要的统计整理,使用相关系数的计算公式,计算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数量与科技创新能力分值之间的相关系数,分析其相关关系程度。最后,得出实证分析的研究结论。相关系数的计算公式是:,.=⋯⋯⋯⋯⋯⋯⋯⋯⋯⋯⋯⋯公式3-1上述公式3-1中:r表示相关系数,N表示样本数量;X和Y表示需要研究的二个变量。为 ⑨博士学位论文DOCTORALDISSE袋I.ATION了分析方便,需要说明的是:根据数理统计理论,相关系数的数值范围是在一1和+I之间,即--I≤r≤+1。r----0时,则表示X和Y毫不相关,r----I时,则完全相关;r>0时,则表示X和Y为正相关,r<0时,则为负相关;Irl越接近于l,则表示x和Y的相关关系越强,越接近于0,则表示相关关系越弱;一般认为,相关系数的绝对值lrI在0.3以下时,则表示x和Y无线性相关关系,在0.3以上时,则有线性相关关系,在0.3~O.5时,则是低度相关,在0.5~0.8时,则是显著相关,在0.8以上时,则是高度相关。同时,在下面的计算过程中,用变量X表示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数量:用变量Y表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分值,后面对此不再重复说明。回2.资料收集与数据选择为了收集资料和选择数据,需要分别对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和科技创新能力的资料进行分析,选择恰当的数据进行相关关系实证考查。(I)高校创新团队数据。我国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是在培养创新型人才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背景卜.产生的科研团队,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圆:第一层面是国家资助的高校科技创新团队。这种科技创新团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设立的“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一。这种创新团队可简称为基金委创新团队,自2000年启动实施以来,首批仅资助15个创新团队,以后每年资助20个左右,高校与科研院所等机构都可以申请,由于数量十分有限,竞争非常激烈。二是教育部实施的‘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发展计划》。这种创新团队可简称为教育部创新团队,该计划从2004年开始实施,至2008年,已遴选资助来自全国103所高校的317个创新团队,其中,2004年59个,2005年60个,2006年63个,2007年63个,2008年72个固。该计划是专门面向高校的创新团队发展计划,由于数量不多,高校之间竞争也十分激烈。第二层面是地方资助的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在国家层面的政策指引下,地方党委和政府也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团队建设,采取各种措施,加强本地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根据收集的资料显示,除少数地方没有出台专门政策外,多数省、自治区、直辖市己设立了科技创新团队专 ⑨博士学位论文DOCTORALDISSER胍n0N二层面的创新团队,同时组建和培养校级科技创新团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各高校的政策措施和政策效果差别较大。整体而言,经过十年实践,我国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取得显著成效。在各种高校科技创新团队中。教育部创新团队最有代表性、典型性和可比性,第一,教育部创新团队与基金委创新团队相比,数量相对大些,代表性强些;第二,教育部创新团队面向全国高校,与地方创新团队相比,在全国范围内具有可比性,而各地创新团队标准不一,不同地方创新团队很难有可比性,高校内部创新团队在高校之间的可比性更差。因此,本研究选择高校2004—2008年度教育部创新团队数据,作为高校科技科研团队研究样本。(2)高校创新能力数据。近几年来,高校以“985工程”和“211工程”为契机,依托两个“金字塔”和一个“平台”,在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过程中,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两个“金字塔”,其中的一个“金字塔”是指知识创新体系,它的顶层为国家实验室,中层是国家重点实验室,底层为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另一个“金字塔”是指上程技术创新体系,顶层为国家工程实验室,中层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底层为省部级工程研究中心。一个“平台"即科技成果转化与服务平台,包括大学科技园、技术转移中心等,而这些恰恰与创新团队联系紧密。随着我国高校的整体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一些大学评价组织对大学进行评价时,提出了大学科研竞争力和创新竞争力等评价指标。在国外,对世界一流大学研究的侧重点各不相同,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增刊”和美国的<新闻周刊》。在国内,研究大学评价比较有名的机构有: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和浙江大学。在这些研究中,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把科研创新力作为一级指标,并有专门的“中国大学科技创新竞争力排行榜”: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把科研成果作为一级指标,并在该项指标下设立了两个二级指标;浙江大学有专门的“国际大学创新力客观评价”,主要围绕创新实力、创新活力和创新影响力三个一级指标展开。回在上述大学评价组织提供的数据库中,比较而言,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提供的中国大学科技创新竞争力数据最全面、最有代表性和可比性,首先,国外大学评价组织提供的数据库中,有些没有关于中国大学科技创新能力数据,有些即使有,也不够全面;其次,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把科研成果作为一级指标,没有直接使用科技创新力指标,而浙江大学的“国际大学创新力客观评价”主要针对世界知名大学进行评价,涉及中国大学的数据比较少。因此,本研究选取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的中国大学科技创新竞争力排行榜数据,作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研究样本。罾3.数据整理及计算分析。邱均平等.世界一流大学与科研机构学科竞争力评价研究报告2009[M].北京:科学出版社,龙门书局,2009:4-21.。张茂林,董泽芳.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数量与科技创新能力关系实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4):151—155. 根据以上选择的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和科技创新能力研究样本,进行样本数据整理,并计算分析如下:(1)数据整理。根据公布的教育部创新团队名单∞,将2004—2008年度各高校的教育部创新团队数据全部整理出来,列成统计表(为了节省篇幅,不在下面的统计表中列出全部原始数据)。统计表显示,2004-2008年度教育部317个创新团队分布在全国103所高校,其中创新团队数量前lO强是:北京大学最多,为18个,排在第2名至第10名的分别是:清华大学14个,上海交通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均为9个,华中科技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大学和南京大学均为8个,中南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均为7个。此外,有5所高校为6个,8所为5个,9所为4个,13所为3个,18所为2个,40所为1个。四由于“中国大学科技创新竞争力排行榜”只列出前100强数据,而103所拥有教育部创新团队的高校中,23所没有进入科技创新竞争力排行榜,因而无法获得科技创新竞争力数据。所以,在进行创新团队数据整理时,只将80所高校的创新团队数量录入统计表3—1中。根据2009年初出版的“中国大学科技创新竞争力排行榜”固数据,中国大学科技创新竞争力前100强中102所(有3所大学并列第100名)大学,有22所没有教育部创新团队。所以,在进行创新能力数据整理时,只将80所高校的科技创新竞争力数据录入统计表3-1中。由于高校科技创新团队与科技创新能力不完全一致,因此,在计算相关系数时,只能以高校科技创新团队为基准,或者以高校创新能力为基准进行计算(计算结果其实一样,只是数据排列不同)。为了对高校科技创新团队与科技创新能力的关系进行分类计算分析,将高校类型也列于统计表3-1中,现将有关数据整理为“高校科技创新团队与科技创新能力统计表”如下:铂表3-1高校科技创新团队与科技创新能力统计表高校科技序号高校名称高校类型创新团队(X)创新能力(Y)1北京大学1884.7综合2清华大学14100理工3上海交通大学975.92理工4西安交通大学958.03理工5华中科技大学858.92理工6浙江大学884.11综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科学技术司网站,教育部创新团队名单(2004—2008)[EB/0L].[2010-5-301.访问路径:http://www.dost.moe.edu.cn/outpart/module.jsp?type=5。2010-5—10.o张茂林,董泽芳.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数量与科技创新能力关系实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4):15卜155.o邱均平等.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2009-2010[M].北京:科学觇皈社,龙门书局,2009:39-41.o张茂林,董泽芳.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数量与科技创新能力关系实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4):151-155. ⑨博士学位论文DOCT()RALDISSERTATION7pnq川人学855.15综合8南京大学877.58综合9中南人学747.95理工lO哈尔滨jr:业大学755.5理工11武汉大学656.38综合12中国科学技术大学662.98理工13吉林人学647.45综合14复旦大学668.69综合15北京航空航天大学647.81理工16北京师范大学542.2师范17中山火学556.04综合18湖南大学538.55理工19大连理-T大学547.68理工20东南大学549.4理工21中国农业大学550.35农林22华南理工大学544.44理工23华中农业大学433.06农林24中国地质大学439.61理工25厦门大学444.67综合26北京化工大学435.66理工27天津大学452.49理工28北京理工大学443.04理工.29中国石油大学437.43理工30华东师范大学436.17师范31南开大学345.82综合32中国矿业大学335.48理工33北京科技大学342.79理工34华东理工大学340.45理工35西北农林科技大学330.79农林36同济大学345.44理工37山东大学355.33综合38东北大学337.38理工8l ⑨博士学位论文DOCTORALDISSER,盼TION39两北大学333.3综合40西北工业大学337.78理工41西南交通大学330.63理:亡42武汉理工大学234.99理工43北京交通犬学229.6理工44北京邮电大学235.96理工45重庆大学240.55理工46电子科技大学237.52理工47东北师范大学231.82师范48华北电力人学222.9理:[49华南农业大学232.5农林50江南人学232.94综合51兰州大学238.32综合52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32.0l理工53上海大学232.98综合54重庆医科大学224.42医药55北京中医药大学236.08医药56西南大学225.06综合57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32.28理:亡58华中师范大学124.44师范59郑州大学122.62综合60南京农业大学134.85农林61湖南师范大学125.38师范62北京工业大学134.93理工63山西大学124.24综合64太原理工大学127.45理工65东华大学138.31理工66南京师范大学129.02师范67中国海洋大学141.07理工68北京林业大学128.47农林69合肥工业大学l24.25理工70南京医科大学l27.19医药 —。-_-一(03博士学位论文DOCrORAIDISSEIi:I:甜lON71首都医科大学132.19医药72燕山大学128.66理工73浙江工业大学128.0l理工74浙江理工大学l23.48理丁75河海大学126.48理j1=76南京工业大学123.98理工77南京理工大学129.08理工78中国医科大学127.44医药79福州大学125.91综合80中国药科大学133.02瞑药81总体合计2813247.5582样本总体相关系数R----0.88说明:教育部创新团队是科技方面的创新团队,因而直接在表中标出“高校科技创新团队”,表中“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数据与。中国大学科技创新竞争力排行榜”中。总分”相对应。高校序号按创新团队数量从多到少排列,创新团队数量相同的高校排序不分先后,但为了便于区分,赋予不同的序号。(2)计算分析。根据表3-1提供的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数据和科技创新能力数据,参加相关系数计算的高校数量N=80个,占拥有创新团队的高校总数103个的78%;参加相关系数计算的创新团队数量∑X=281个,占创新团队总数317个的89%,应用前面列出的相关系数计算公式∞,计算80所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数量X与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分值Y之间的相关系数r=0.88>O.8,表明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数量X与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分值Y之间高度相关。考虑到不同类型高校可能的区别,分类计算不同类型的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数量X与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分值Y之间的相关系数列于表3_2如下:∞表3-2高校科技创新团队X与科技创新能力Y之间的分类相关系数表序号高校类型高校数量X和Y的相关系数r备注(剔除个别例外后的r)1理工类高校43O.922综合类高校19O.843师范类高校60.964农林类高校6O.705医药类高校6O.030。72(不含重庆医科大学)6样本总体80O.88o说明:为了节省篇幅,计算过程省略,计算相关系数还可以直接使用Excel表格中的统计函数。。张茂林,董泽芳.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数量与科技创新能力关系实证研究C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15l一155. ⑨博士学位论文DOCTORALDISSER脚’ION说明:6所医药类高校r=0.03,发现其中霞庆医科大学科技创新能力分值为24.42,而创新团队数量为2,是一个特殊情况,当不含重庆医科大学时,5所医药类高校r=0.72。计算结果表明:对研究样本总体而言,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数量X与科技创新能力分值Y之间为高度正相关关系,其中:43所理:亡类、19所综合类和6所师范类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数量X与科技创新能力分值Y之间均为高度正相关关系,且43所理工类、6所师范类高校的分类相关系数高于样本总体相关系数:6所农林类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数量X与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分值Y之间为显著正相关关系;6所医药类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数量X与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数据Y之间无线性相关关系,然而,当不包含重庆医科大学时,5所医药类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数量X与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分值Y之间也为显著正相关关系。因此,除个别特殊情况外,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数量X与科技创新能力分值Y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十分稳定。∞4.基本结论通过以上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数量与科技创新能力分值之间的相关系数计算分析可知,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数量与科技创新能力分值之间为高度正相关关系,除个别特殊情况外,这种正相关关系十分稳定。因此,可以得出的研究结论是:其一,发展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对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其二,理工类、综合类和师范类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数量与科技创新能力分值之间为高度正相关关系,且理工类、师范类高校的分类相关系数高于研究样本总体相关系数;理:[类和综合类高校在成功申报科技创新团队方面具有明显优势,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前10强均为理工类(6个)和综合类(4个)大学,前lO强的创新团队数量为96个,占总数317个的30.28N。其三,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数量与科技创新能力分值之间的高度正相关关系表明,高校科技创新团队与科技创新能力之间具有高度良性互动关系:发展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对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反过来,提高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有利于高校成功申报科技创新团队;二者的良性互动,对提升高校整体实力具有重大意义。粤(二)高校人文科研团队与高校人文创新能力的良性互动关系根据前面对“人文”和。科技”的界定,“人文创新”是指“人文社会科学创新”,包括“人文科学创新”与“社会科学创新”。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实际上都是人文社会科学基金,简称人文基金或社科基金(本研究视人文基金或社科基金为同一含义)。高校人文科研团队是高校人文创新的主力军,社科基金项目是高校人文科研团队存在的主要形式,高校人文创新能力是高校作为一个系统整体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所具有的创新能力。①张茂林,董泽芳.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数量与科技创新能力关系实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4):151—155.。张茂林,董泽芳.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数量与科技创新能力关系实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151-155.84 ⑨博士学位论文DOCT0l溘LDISSERI’ATION1.研究缘起和研究假设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已成为党和政府的战略目标和基本政策背景下,重理轻文的社会风气仍然没有根本扭转,认为人文社会科学没用或用处不大的大有人在。虽然近年来国家力图扭转重理轻文现象,但由于过去对人文社会科学的投入不足等种种原因,整个社会重理轻文现象依然严重。下面仅从2005-201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投入情况进行比较,来说明这一问题,具体数据见表3-3。表3-32005--201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投入统计分析表年份20052006200720082009201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投入(4706)36.1544.6350.OO63.0070.5490.36比上年增长(%)23.4612.0326.0011.9728.10国家社会科学皋金投入(亿元)L742.272.303.063.846.00比上年增长(%)30.461.3233.0425.4956.25说明:表中资料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伞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网站统计资料整理面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网站:http://唧.nsfc.gov.cn/PortalO/defaultl24.htm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网站:http://聊.npopss-cn.gov.cn/institution/index.htm从表中可以看出,总体而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投入都显得不足,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投入不足更严重,且随意性比较大,2007年几乎没有增长。可喜的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投入近三年增长很快,且增长百分比均大大高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这组数据说明:一方面,国家过去对人文社会科学投入不足且不稳定,另一方面,国家正在加大人文社会科学投入力度。在重理轻文的社会环境影响下,高校重理轻文现象也十分严重。相对科技创新而言,高校人文创新显得不景气。实际上,科技创新与人文创新同样重要,二者互动可以扬长避短、互相促进,从而提升高校蕤体创新实力。目前,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在高校科技科研团队特别是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的引领下提高较快。如前所述,高校科技创新团队与科技创新能力显著相关或高度相关,从而证明了国家加大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投入、发展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政策的正确性。此处首先假设高校人文科研团队有关数据与人文创新能力分值之间具有线性相关关系;然后收集数据,运用数理统计中的相关系数公式对假设进行分析验证,最后,得出相关分析的研究结论。相关系数的计算公式和含义如前所述,在此不再重复。2.资料选择与数据分析我国高校人文科研团队可以分为政府资助的高校人文科研团队、企事业单位资助的高校人文科研团队以及高校自身资助的人文科研团队。其中政府资助的高校人文科研团队又可以分为中央政府资助的高校人文科研团队和地方政府资助的高校人文科研团队。由于地方政府资助的高校人文科研团队、企事业单位资助的高校人文科研团队以及高校自身资助的人文科研团队差85 别比较火,各个科研团队的素质也参筹不齐,数据收集困难,可比性比较差,且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没有查到全面有效的统计数据。因此,本研究选择教育部具有统一口径的“2008全国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发展课题情况”数据,作为高校人文科研团队研究样本,选取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的“中国大学人文社科创新竞争力排行榜”数据,作为高校人文创新能力研究样本。因为这些数据与其它数据相比,最有代表性、典型性、可比性和相配性,其一,“2008全国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发展课题情况”数据和“中国大学人文社科创新竞争力排行榜”数据,与目前能够收集的其它数据相比最全面,代表性最强;其二,“2008全国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发展课题情况”是教育部具有统一口径的全国性统计数据,可信度比较高,而且在全国范围内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可比性;其三,“2008全国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发展课题情况”数据和“中国大学人文社科创新竞争力排行榜”数据都是2009年公布的数据,具有相配性。根据以上选择的高校人文科研团队和人文创新能力研究样本,进行样本数据整理,并计算分析如下:(1)数据整理。根据“2008全国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发展课题情况”哪和“中国人学人文社科创新竞争力排行榜”@,以高校人文创新能力为基准将数据摧理列于表3—4如下:表3.4高校人文科研团队与人文创新能力数据统计表序高校名称研发课题当年投入人当年拨入经当年支出经费人文创新类型号总数(项)数(人年)费(百元)(百元)能力得分l北京大学182516081023954855887100综合2中国人民大学1608519.4101684591256588.87文法3北京师范人学1053239.9592895.47804756.8379.98师范4复旦大学2558490329335.0665156.3274.84综合5武汉大学1841722.8642927.13489929.6471.23综合6南开火学20861193.8383512371366.2170.44综合7中山大学1251810.6826235.21479808.1764.17综合8厦门大学1793678691812553449.662.08综合9吉林大学1234472.6107023.2391364.6760.78综合10华东师范大学2144799.7527754.92380652.4859.9师范ll清华大学1310461.21288694.56811275.3959.43理工12浙江大学3068373.11083820.451220490.1358.8综合13山东大学1287156.517873060785.6251.77综合14南京大学945269.230367033247550.69综合15四川大学1929393.1463075.03371942.8650.22综合16华中师范大学732294.656636553177647.86师范。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信息网.2008全国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发展课题情况[髓/oB].[2010-10-5].访问路径:http://unrr.sinoss.net/tongji/.。邱均平等.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2009-20lo[M].北京:科学出版社,龙门书局,2009:42-44. ⑨博士学位论文DOCTORALDISSE形噬rION17中困政法大学688201.5278679.04103188.3942.74文法18.}:海交通人学562143.22367II.88151422.1541.44理工19上海财经大学1319270.6220802.82143646.3840.84文法20东北师范大学1028320.2188953.03136462.7839.42师范21中南财经政法人学1012131.1141880.539107.1539.3l文法22西安交通大学474122.614390213338237.93理工23南京师范大学892277.92590021156.137.79师范24中央财经大学715108.4193793.471355II.8735.86文法25华南师范大学561339.714580014281035.45师范26暨南大学869345192376.5157822.534.34综合27华中科技人学608253154400.07148800.2434.07理工28西南人学1094489.2212069.05238717.8333.59综合29西北人学703176.399079.5673380.2332.41综合30西南财经大学562261.34444920880.532.08文法3l福建师范人学955258.34202814915.473L92师范32首都师范大学452213.293697.4176832.2231.78师范33湖南师范大学953380.59025586154.6831.7师范34苏州大学71577480461.545188031.59综合35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453.9124880.6863981.931.58文法36哈尔滨工业大学34lO.24181440431.52理工37陕西师范大学388125.440798.1533461.7331.33师范38东北财经大学9161601633109954231.13文法39中央民族大学7292811163688665930.95民族40云南大学828256.591092.4964322.430.61综合41兰州大学682103.8156912.4178008.2430.28综合42湖南大学901486.9165061.88126061.8830.02理工43山东师范大学301169.5148689739.3929.6师范44中南大学478164.517020813164729.4l理工45辽宁大学65029158710.8520947.8129.29综合46中国传媒大学746212.974023.8955872.3828.99艺体47大连理工人学47622494081.6758624.128.99理工48天津师范大学688116.442065.836559.1928.24师范49河北大学779261.179168.767165027.6综合50北京外国语大学19944.7182751002227.45文法5l上海师范大学997125.I105577.0373419.7927.13师范52山西大学35730520271220109927.02综合 ⑨博士学位论文DOCTORALDISSERⅨrION53北京交通大学430150.9256045.39113758.4526.8理T54北京航空航天大学17034.173778.1921674.2626.73理uT55重庆大学367251.2315728.58297138.6826.65理工56上海外国语大学167186.2782104424126.55文法57黑龙江大学476465265832854126.25综合58中央音乐学院11l3983423504426.24艺体59湘潭火学665639885206371226.14综合60天津大学5139.58831867125.95理工61东南火学22070.31029399498925.86理工62中国农业大学647326.6273620.45220091.2825.36农林63西南政法大学355175.5469803584025.09文法64上海大学698139.5152973.93150409.7225.07综合65华南理工人学1029156.3268507.1202255.624.68理j:66广东外语外贸大学452285.26055645652.924.65文法67北京体育大学160167.712216011928524.56艺体68华东政法大学40359.2346535725624.49文法69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8.61851714200.824.25理工70河南大学208120.5205602254024.2l综合71辽宁师范大学127338141491323024.07师范72南京农业大学434275.9176850.89161807.9323.7农林73西北师范大学389184.559651.665556.123.66师范74首都经济贸易大学441276.279061.5578956.2223.65文法75安徽大学3878627522.224972.223.5l综合76电子科技大学14845.96476058509.123.22理工77同济人学568246.413563613956122.94理工78东北大学33264.36234847030.1722.87理工79浙江工商大学589130173487.56165927.2522.86文法80郑州大学593157844186753422.82综合81天津财经大学383109.53523322.8文法82武汉理工大学200130.970006.241217.722.74理工83深圳大学521137.817584414751I22.45综合84北京语占大学265138.952998.I36483.7l22.14文法85中央美术学院1096668740.3469872.8922.13艺体86浙江师范大学553169.55536459083.2221.99师范87江西财经大学59866.7540202782821.93文法88内蒙古大学51l128.921192.518424.7521.85综合 ⑨博士学位论文DOCTORALDISSERI’ATION89广西师范大学284154.7513905203521.38师范90南昌大学934134.I758129430021.36综合91河北师范人学804335585462653221.24师范92中国地质犬学56948.211429591385.521.05理工93上海戏剧学院13530.224501835.3920.93艺体94河海大学42576.7261079235997.720.41理工95扬州大学260323.3203901380020.37综合96油头人学9971.87601.723929.3620.2综合97华东理工大学2904171308.1431821.I20.06理工98中国矿业大学308176.8113421.46109955.0219.97理工99安徽师范人学536151.721789.511227.1819.76师范100中国海洋火学30639.5310252521219.55理工101合计6990525590.I18532078.9315067842.43343.6说明:表中高校序号按高校人文社科创新竞争力得分从高到低排列,得分相同的高校排序不分先后,但为了方便统计,赋予不同序号。表中。序号”、“高校名称”、“人文创新能力得分”和。类型”分别对应。中国大学人文社科创新竞争力摔行榜”中的。总捧序”、“学校名称”、“总分”和。类型序”中标出的类型。其它四项数据以高校人文社科创颏竞争力排序为基准,从。2008全国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发展课题情况”表中找出相对应数据录入。(2)计算分析。根据上表提供的高校人文科研团队与人文创新能力数据,参加相关系数计算的高校数量N=100个;这100所高校研发课题总数(项)合计为69905项。目前,高校人文科研团队主要以课题项目形式为依托形成,课题项目的多少以及与课题项目密切相关的投入人数、拨入经费和支出经费情况往往可以作为高校科研团队数量多少和质量高低的重要参考依据。因此,应用前面列出的相关系数计算公式,研究100所高校人文科研团队与人文创新能力之间的相关关系,可以转化为分别计算高校人文研发课题总数(项)(用X。表示)、当年投入人数(人年)(用)(2表示)、当年拨入经费(百元)(用】【3表示)或当年支出经费(百元)(用x|表示)与人文创新能力得分(用Y表示)之间的相关系数。现将100所高校人文科研团队与人文创新能力之间的分类及总体相关系数分别计算列于表3-5如下:表3巧高校人文科研团队与人文创新能力之间的分类及总体相关系数表序高校瓦与Y之间k与Y之问矗与Y之间】【.与Y之问简要号类型数量的相关系数说明⋯1综合类310.820.770.8lO.鹄正常2理工类240.58O.57O.770.74正常3师范类19O.610.46O.880.91正常4文法类18O.80O.730.960.92正常 ⑨博士学位论文DOCTORALDISSERn蛆’lON5艺术类50.760.690.25O.23差别较大6农林类2数据太少7民族类l数据太少8总体1000.780.7lO.80O.76正常说明:由于5所艺术类高校分别为传媒、音乐、体育、美术和戏剧方面的高校,其性质不I司决定丫它们在科研经费投入方面的差别较大,所以,艺术类高校当年拨入经费或当年支出经费与人文创新能力得分之问的相关系数都低于0.3.而农林类和民族类高校由于数据太少,无法计算或计算没有意义。以上计算结果表明:对研究样本总体而言,高校人文科研团队有关数据与高校人文创新能力得分之间为显著或高度正相关关系,即高校人文研发课题总数Xt、当年投入人数)(2以及当年支出经费‰与人文创新能力得分Y之间均为显著正相关关系,当年拨入经费)(3与入文创新能力得分Y之间为高度正相关关系。其中:31所综合类高校人文研发课题总数X-、当年拨入经费)(3与人文创新能力得分Y之间均为高度正相关关系,当年投入人数)【2、当年支出经费‰与人文创新能力得分Y之间均为显著正相关关系;24所理工类高校人文研发课题总数Xt、当年投入人数)【2、当年拨入经费)【3以及当年支出经费X。与人文创新能力得分Y之间均为显著正相关关系;19所师范类高校人文研发课题总数Xt、当年投入人数磁与人文创新能力得分Y之间分别为显著正相关关系、低度正相关关系(接近显著正相关关系),当年拨入经费)【3以及当年支出经费)(4与人文创新能力得分Y之间均为高度正相关关系;18所文法类高校人文研发课题总数X-、当年拨入经费】(3以及当年支出经费)【.与人文创新能力得分Y之间均为高度正相关关系,当年投入人数)【2与人文创新能力得分Y之间为显著正相关关系;5所艺术类高校人文研发课题总数Xh当年投入人数】【2与人文创新能力得分Y之间均为显著正相关关系,而当年拨入经费)(3、当年支出经费X。与人文创新能力得分Y之间均无线性相关关系。3.基本结论通过以上高校人文科研团队有关数据与人文创新能力得分之间的相关系数计算分析可知,高校人文科研课题总数、投入人数、拨入经费以及支出经费与人文创新能力得分之间具有显著或高度正相关关系,除个别特殊情况外,这种正相关关系十分稳定。因此,可以得出的研究结论是:第一,增加高校人文科研课题项目对提升高校人文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促进作用。第二,师范类和文法类高校人文当年拨入经费以及当年支出经费与人文创新能力得分均为高度正相关关系,说明师范类和文法类高校的人文科研经费与人文创新能力高低之间密切相关。第三,高校人文科研课题总数、投入人数、拨入经费以及支出经费与人文创新能力得分之间具有显著或高度正相关关系表明,它们之间具有显著或高度良性互动关系:发展高校人文科研课题总数、提高人文投入人数、拨入经费以及支出经费,对提升高校人文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反过来,提高高校人文创新能力有利于高校成功申报人文科研课题项目,获得更多的经费支持:二者的良性互动,对提升高校人文创新整体实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具有重大意义。90 ⑨博士学位论文DOCTORALDISSE磁I:ATION(三)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与高校人文创新能力的互助双赢关系高校科技创新与人文创新互动,不仅从理论上分析具有必要性,而且还可以通过计算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文创新能力相关系数,证明二者客观上存在互助双赢关系。1.实证分析的数据选择根据前面的相关关系数据分析,综合比较而言,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提供的中国大学科技创新竞争力和人文创新竞争力数据最全面、最有代表性和可比性:其一,国外大学评价组织提供的数据库中,有些没有关于中国大学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文创新能力数据,有些即使有,也很少;其二,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把科研成果作为一级指标,没有直接使用科技创新力指标,而浙江大学的“国际大学创新力客观评价”主要针对世界知名大学,涉及中国大学的数据比较少。因此,选取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的“中国大学科技创新竞争力排行榜”和“中国大学人文社科创新竞争力排行榜”数据,作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文创新能力研究样本。此外,考虑到高校创新能力与高校创新团队数量有很大关系,目前我国高校创新团队主要是科技创新团队,而且教育部创新团队对高校而言具有代表性和可比性,与上述选择的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文创新能力研究样本具有匹配性。为了分析人文创新能力对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数量的影响,在数据选择时加上高校拥有的教育部创新团队数据。因此,选择的实证数据包括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数量、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文创新能力三组数据。2.数据整理与计算分析根据2004-2008年度教育部创新团队统计数据∞和<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2009-2010)罾提供的科技创新竞争力和人文社科创新竞争力得分数据,对拥有教育部创新团队的高校,计算高校科技创新团队与人文创新能力、科技创新能力与人文创新能力的相关关系。根据教育部创新团队名单,将2004-2008年度各高校的教育部创新团队数据全部整理出来,列成统计表(为了节省篇幅,在此不列出全部原始数据)。统计表显示,2004-2008年度教育部317个创新团队分布在全国103所高校。由于“中国大学科技创新竞争力排行榜”和“中国大学人文社科创新竞争力排行榜一只列出前100强数据,而103所拥有教育部创新团队的高校,23所没有进入技创新竞争力排行榜,无法获得科技创新竞争力数据:45所没有进入人文社科创新竞争力排行榜,无法获得人文社科创新竞争力数据;而同时进入技创新竞争力排行榜和人文社科创新竞争力排行榜的只有49所高校。所以,在进行数据整理时,只将49所高校的创新团队数量、科技创新竞争力和人文社科创新竞争力数据录入统计表3.6中。为了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与人文创新能力的关系进行分类计算分析,将高校类型也列于统计表3.6中,现将有关数据整理如下:o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科学技术司网站,教育部创新团队名单(2004—2008)[EB/OL].[2010-5—30].访问路径:http://www.dost.moe.edu.cn/outpart/module.jsp?type=5,20lO一5—10.。邱均平等.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2009—2010[M].北京:科学Hj版社,龙门书局,2009:39—44.91 ⑨博士学位论文DOC7rol0址DISSERrⅨrION表3-6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与人文创新能力统计表高校科技高校人文学校序号高校名称创新团队数量创新能力类型1北京人学1884.7100综合2清华大学1410059.43理工3上海交通大学975.9241.44理工4西安交通大学958.0337.93理工5华中科技大学858.9234.07理工6浙江大学884.1158.8综合7四川大学855.1550.22综合8南京大学877.5850.69综合9中南人学747.9529.41理工10哈尔滨_【:业大学755.531.52理工11武汉大学656.3871.23综合12中国科学技术大学662.9824.25理工13吉林大学647.4560.78综合14复旦大学668.6974.84综合15北京航空航天大学647.8126.73理工16北京师范大学542.279.98师范17中山人学556.0464.17综合18湖南大学538.5530.02理工19大连理上大学547.6828.99理:亡20东南大学549.425.86理工21中国农业大学550.3525.36农林22华南理工大学544.4424.68理工23中国地质大学439.6121.05理工24厦门大学444.6762.08综合25天津大学452.4925.95理工26华东师范大学436.1759.9师范27南开大学345.8270.44综合28中国矿业大学335.4819.97理工29华东理工大学340.4520.06理工 ⑨博士学位论文DOCTORALDISSEI::D汀lON30同济大学345.4422.94理jr31山东大学355.3351.77综合32东北大学337.3822.87理:亡33西北大学333.332.41综合34武汉理工大学234.9922.74理工35北京交通大学229.626.8理工36重庆大学240.5526.65理工37电子科技大学237.5223.22理工38东北师范大学231.8239.42师范39兰州大学238.3230.28综合40上海大学232.9825.07综合41西南大学225.0633.59综合42华中师范大学124.4447.86师范43郑州大学l22.6222.82综合44南京农业大学134.8523.7农林45湖南师范大学125.3831.7师范46山西大学124.2427.02综合47南京师范大学129.0237.79师范48中国海洋大学l41.0719.55理工49河海大学126.4820.4l理工50合计∑22222751898说明:教育都创新团队是科技创新团队,因而直接在表中标出“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数量”,表中“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数据与。中国大学科技创新竞争力排行榜”总分相对应,“高校人文创新能力”数据与。中国大学人文社科创新竞争力排行榜”总分相对应。高校序号按创新团队数量从多到少排列,数量相同的高校排序不分先后。根据上表提供的数据,参加相关系数计算的高校数量N=49个,创新团队数量EX=222个,根据相关系数的计算公式计算出样本总体相应的相关系数;考虑到不同类型高校可能的区别,分类计算相应的相关系数,将所有计算结果列于表3-7如下:表3-7高校创新能力相应的相关系数表序高校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数量与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与号高校类型数量人文创新能力相关系数l理工类高校240.9060.877 ⑨博士学位论丈DOCToRALDISSERTATION2综合类高校170.7790.7693师范类高校60.9180.8604农林类高校2数据太少,没有意义5样本总体490.5590.519说明:在相关系数的计算公式和相关系数的含义与前面所述相同(公式3-1).以上计算结果表明:对样本总体而言,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数量与人文创新能力相关系数、科技创新能力与人文创新能力均为显著正相关;在24所理工类高校和6所师范类高校,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数量与人文创新能力、科技创新能力与人文创新能力均为高度正相关,说明人文创新能力与科技创新能力相互之间能够产生很大正向影响,人文创新能力高低对高校申报科技创新团队的成功率能够产生很大正向影响;在17所综合类高校,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数量与人文创新能力、科技创新能力与人文创新能力均为显著正相关并接近高度正相关,说明人文创新能力与科技创新能力相互之间能够产生较大正向影响,人文创新能力高低对高校中报科技创新团队的成功率能够产生较大正向影响。从表3-6可以直接看出:最明显的例子是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清华大学的科技创新能力明显高于北京大学,但北京大学的人文创新能力远远高于清华大学,结果北京大学的科技创新团队数量明显多于清华大学,这也说明了人文创新能力对高校申报科技创新团队的成功率有很大正向影响。另外,从“中国大学人文社科创新竞争力排行榜”看,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创新能力很强(仅次于北京大学),但其科技创新能力进入不了“中国大学科技创新竞争力排行榜”(前i00名),因此也没有进入“2009年中国一流大学排行榜”前10名。@同时还可以看出,排名靠前的理工类、师范类大学具有综合性、创新性发展趋势。可见,重理轻文或重文轻理都不利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也不利于提升高校的整体创新实力。3.基本结论根据以上研究,可以得出以下基本结论:第一,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需要科技与人文双赢。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背景下,创新已成为时代主题,高校科技创新与人文创新良性互动,是高校培养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开展社会服务的需要。第二,高校人文创新能力与科技创新能力具有高度正相关或显著正相关关系。第三,高水平大学具有明显的综合性、创新性等特征。排名靠前的理工类、师范类大学具有综合性、创新性发展趋势。‘世界一流大学与科研机构学科竞争力评价研究报告2009}的研究结果也得出了与此相似的结论:世界一流大学(排名前10位)的学科都很齐全,而且每个学科影响力都很大;一般认为,麻省理工学院以理工为主,但从原始数据和评价结果来看,它有着齐全的学科体系。而且每个学科都排名较前。留因此,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需要同时重视科技创新与人文创新,需要科技与人文双赢。 ⑧博士学位论文DOCTORALDISSEIi:”汀lON通过案例进行考查与分析运用访谈调查法,通过对国内两个案例进行考查与分析,收集案例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与归纳,目的在于进一步加深对我国高校科研团队的认识,总结出我国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的个案成功经验。’(一)案例访谈设计与调查访谈是收集原始资料的重要途径。①为了收集访谈资料,在明确访谈目的的基础上,设计访谈提纲,选择访谈方法,实施访谈计划。1.明确访谈目的根据“访谈收集资料——进行案例分析——得出研究结论”的基本研究思路,访谈的主要目的有三个:一是通过对高校科研团队管理者进行访谈,了解高校对科研团队的管理情况,确认本研究选择创新背景下的高校科研团队建设作为研究对象的可行性;二是通过对高校科研团队管理者、团队负责人以及团队成员进行访谈,从不同角度直观了解影响高校科研团队创新能力的基本因素,理解高校科研团队对高校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并与前面的基本研究和实证考查的结果进行对照,进一步分析高校科研团队与高校创新能力的关系;三是通过对访谈资料的进行整理、分析与归纳,得出案例研究结论,进一步为后面分析高校科研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与提出相应的对策奠定基础。2.设计访谈提纲在已有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本研究的访谈目的,分别针对高校科研团队管理者、团队负责人以及骨干成员设计了三份访谈提纲,以收集原始资料,进行案例研究。访谈提纲详见附录二。本研究的访谈是针对创新能力比较强的高校创新团队进行的。根据访谈提纲,对高校科研团队管理者、团队负责人以及骨干成员的访谈内容分别进行了具体设计,并根据访谈具体情况灵活掌握。之所以对高校科研团队管理者、团队负责人以及骨干成员分别设计了不同的访谈内容,是因为高校科研团队管理者、团队负责人以及骨干成员的工作目标不完全一致,他们分析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分别从高校科研团队管理者、团队负责人以及骨干成员三者的角度进行访谈,有助于获得高校科研团队各个方面比较全面的信息。高校科研团队管理者从高校管理者的角色出发,从全校角度考虑高校科研团队管理问题,比较关注如何建立高校科研团队管理政策与制度、评价指标体系,如何调动团队积极性、支持团队充分发挥创新能力等高校科研团队建设中的经验、问题与建议。高校科研团队负责人主要从团队管理者的角色出发,从团队整体角度考虑高校科研团队内部管理问题,比较关注团队整体发展状况、团队总体目标及其考研进展情况,如何协调团队与高校科研管理者、团队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等高校科研团队内部管理。刘惠琴.高校团队创新绩效评估:模型与实证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26—36. 与内外协调问题。高校科研团队骨干成员则主要从团队成员的角色出发,从团队个体角度考虑高校科研团队内部具体行为、科研资源与研究任务分配的合理性、团队成员的个人需求等高校科研团队内部具体问题。在访谈过程中,根据访谈的具体情况,对三种不同的访谈提纲进行适当的增减和灵活的调整,以最大程度地收集有效信息。现将本研究的访谈内容介绍如下:(1)针对高校科研团队管理者访谈的主要内容。根据访谈提纲,针对高校科研团队管理者进行的访谈,主要围绕以下的几个方面的问题展开:①您认为高校科研团队主要有几种形式,您认为应当如何界定高校科研团队与高校创新团队?您的学校或学院目前有多少高校创新团队?主要取得了哪些创新成果?②您认为高校创新团队与项目组织、一般科研团队有什么不同?③您认为人文社会科学可以有创新团队吗?④您认为哪些因素影响创新团队的创新能力发挥?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⑤您认为应当采用哪些指标评价创新团队的创新成果?⑥您认为政府和高校有哪些政策或制度与创新团队建设有关?有哪些直接关于创新团队建设的政策或制度?您对这些政策或者制度有何评价?⑦您认为目前创新团队建设存在哪些问题?创新团队内部、学校层面和政府层面应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⑧您认为国外有哪些关于创新团队的经验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您认为创新团队建设和大学建设以及建设创新型国家有什么关系7⑨作为高校科研团队管理者,您认为应该在哪些方面给予创新团队指导和支持?(2)针对高校科研团队负责人访谈的主要内容。根据访谈提纲,针对高校科研团队负责人进行的访谈,主要围绕以下的几个方面的问题展开:①您认为应当如何界定高校科研团队与高校创新团队?高校创新团队与一般的高校科研团队有什么联系和区别?②您认为哪些因素影响创新团队的创新能力发挥?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③您认为应当采用哪些指标评价创新团队的创新成果?④您认为政府和学校有哪些政策或制度与创新团队建设有关?有哪些直接关于创新团队建设的政策或者制度?您对这些政策或者制度有何评价?⑤作为创新团队领导,您认为您的主要职责是什么?您认为创新团队成员具备哪些特点才有利于取得更大的创新成果?⑥您的科研团队能够成为创新团队,您认为取决于哪些因素?主要因素是什么?⑦您认为要成为创新团队,在申报前应当做好哪些准备?您对创新团队项目结项后有什么想法?⑧您认为目前高校创新团队建设存在哪些困难?创新团队内部、学校层面和国家层面应该 ⑨博士学位论文DOCTORALDISSERIⅪION如何解决这些困难?(3)针对高校科研团队骨干成员访谈的主要内容。根据访谈提纲,针对高校科研团队骨干成员进行的访谈,主要围绕以下的几个方面的问题展开:①您认为高校创新团队如何界定?高校创新团队与一般的高校科研团队有什么联系和区别7②您认为哪些因素影响创新团队的创新能力发挥?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③您认为应当采取哪些指标评价创新团队的创新成果?④您认为政府和学校有哪些政策或者制度与创新团队建设有关?有哪些直接关于创新团队建设的政策或者制度?您对这些政策或者制度有何评价?⑤您认为创新团队成员具备哪些特点才有利于取得更大的创新成果?⑥您认为自己在创新团队中担任什么角色?发挥什么作用?⑦您的科研团队能够成为创新团队,您认为主要墩决于哪些因素?主要因素是什么?⑧您认为目前创新团队建设存在哪些问题?创新团队内部、学校层面和国家层面应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3.选择访谈方法由于访谈十分费时费力,最终访谈成功的教育部创新团队只有两个,分布在武汉的两所教育部重点高校。为了保证访谈的有效性,在访谈过程中,选择的访谈方法具有较大的灵活性:首先,进行电话预约并确认访谈对象。从初步选择访谈对象到最终确认访谈对象接受访谈有一个过程。对高校科研团队,在初步选择访谈对象之前,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以及相关高校网站等,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和教育部创新团队的基本情况进行梳理,初步决定在教育部创新团队中选择五个创新团队进行访谈,初步确定访谈名单后,通过电话、电子邮件等多种渠道进行初步联系,由于访谈对象出国访问、生病住院和工作繁忙等原因,多次联系也无法接受访谈,因此,最终确认两个教育部创新团队接受访谈。最终确认访谈对象以访谈成功为标准。本研究确定访谈是否成功的标准主要有两个:一是至少有一名全面掌握创新团队情况的访谈对象,可以对该访谈对象进行深度访谈;二是通过访谈以及访谈对象提供的资料,能够满足案例研究的需要,达到研究目的。本研究在选择访谈对象时,围绕创新背景下的高校科研团队建设这个主题进行选择,尽可能满足研究主题的需要。另外,在访谈对象的选择上,按照“目的性和方便性抽样”原则选择访谈对象,对高校科研团队管理者、团队负责人以及骨干成员进行访谈,尽可能从多层面收集所需要的研究信息。本研究选择的高校科研团队主要集中在湖北省,以教育部重点高校为主,最终选择了两所教育部重点高校的两个教育部创新团队,实际访谈对象10人,其中:高校科研管理者访谈对象5人,创新团队访谈对象5人;累计访谈16人次,其中:访谈高校科研管理者9人次,访谈创新团队负责人和骨干成员7人次。 其次,针对不同对象采用不同的方法。为了使访谈取得成功,在确认访谈对象以后,对访谈方法预先进行了思考和选择,准备了多种访谈方法预案。为了尽可能多收集资料,本研究根据访谈目的,针对不同的访谈对象要求,采用了比较灵活的多种访谈方法,其中主要有结构化访谈(标准化访谈)与半结构化访谈方法、深度访谈方法,通过现场面对面访谈或用电话方法、电子邮件访谈来收集信息与探讨问题。在进行现场面对面访谈时,访谈对象同意录音的,就进行录音,访谈结束后再根据访谈录音对资料进行整理;访谈对象不同意录音的,就用笔记录访谈要点,访谈结束后再根据记录的访谈要点对资料进行整理。在资料整理过程中,对某些不清楚的信息,进行必要的回访,以补充收集研究信息,对个别访谈对象,则进行了两次回访。为了取得访谈对象的信任,所有访谈对象都是通过老师、同学、朋友等熟人介绍认识的,通过介绍人和研究者本人电话联系确认,本着既达到研究目的,又方便访谈对象、尊重和保护访谈对象的目的,预约访谈时间,选择访谈方法进行访谈。4.实施访淡计划实施访谈计划是一件十分费时费力的事情,特别是面对面的访谈,需要多次进行预约,按照访谈对象的时间安排进行访谈。在访谈过程中,根据访谈对象的具体情况对访谈进行灵活的变通和调整。为了深入了解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的相关问题,对一般访谈对象的访谈时间控制在30-60分钟左右,而对重点访谈对象的访谈时间则适当加长,控制在100—120分钟左右,对个别访谈对象进行了一次或两次回访。在按照访谈提纲的要求进行访谈的同时,根据访谈的具体情况,对某些访谈对象的访谈问题进行了灵活调整和适当追问。访谈录音是在征求访谈对象同意的基础上进行的公开录音,访谈对象不同意录音的一律不录音。尊重和保护访谈对象是实施访谈计划的基本原则。访谈是在独立的空间内进行的,正式进入访谈话题之前,尽可能营造一种轻松融洽、各抒己见的访谈氛围;访谈进行过程中,尽可能让访谈对象参与有关研究问题的讨论,并真实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对个别有思想顾虑的访谈者,特别强调尊重和保护访谈对象的基本原则,一再向访谈对象声明在进行访谈资料分析时进行技术处理,以保护访谈对象的隐私,打消访谈对象的思想顾虑。对个别访谈对象不愿意涉及的访谈问题,不勉强迫问,并表示理解。主要访谈过程结束后,对访谈录音、笔记和访谈者提供的申请报告、总结报告、结项报告、验收报告等各种访谈资料进行了分类整理,在资料运用和论文写作过程中,对个别访谈对象进行了必要的回访。最后取得的访谈资料合计38万多字,其中:各种书面报告资料35万多字,根据录音、笔记整理的资料3万多字。(二)案例^的考查与分析高校科研团队案例A是武汉某重点大学的科研团队。该团队既是教育部创新团队,也是基金委创新团队,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目前已经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 ⑨博士学位论文DOC’FORALDISSERTATION群体基金第二期(2010—2012)资助。1.案例A的基本情况案例A是武汉某重点大学“重大地质突变期生物与环境协同演化”科研团队,团队负责人是童)【)(教授∞。该团队2005年申报教育部创新团队并取得成功,资助期限为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合计资助经费300万元,教育部实际资助150万元,该大学配套150万元。2006年,该团队又成功申报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基金资助,资助期限为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合计资助经费500万元。2009年期满后,又获得了450万元的后续资助。教育部创新团队的申报成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基金资助的申报成功与后续资助,为该团队进行持续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科研条件。该团队在长期合作过程中自然形成。团队成员来自同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同一个国家重点学科、同一个“211”工程建设重点学科。该团队的形成可以上溯到老一辈地层古生物学家杨)()(、王)()【和殷)()(院士等领导的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科研群体,团队成员均长期在这一科研群体中锻炼成长,自然形成了共同的科学研究兴趣一大陆聚集期的生物与环境协同演化。自1999年以来,团队领导组织在华成功召开了3次国际学术会议,表明该团队已成长为在国际上拥有一定影响的科学实体。在承担国家“八五”攀登附加项目、国土资源部“九五”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和国家“九五”攀登专项等重大项目实践过程中,团队成员进一步得以凝聚,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学术思想,取得了多方面的突出成果。除上述重大和重点项目外,团队成员多年来还承担了围绕团队研究方向的各类科学研究项目,如两个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3个教育部跨(新)世纪人才基金项目、20余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正是这些科学研究项目长期将团队成员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支富有协作精神的战斗团队。该团队负责人及研究骨干年富力强。团队负责人童)【)【教授,1962年生,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996年12月破格晋升为教授,1999年12月评为博士生导师。有在美国Smithsonian研究所、澳大利亚Deakin大学和美国Arizona大学进行科学访问和合作研究的经历。在多家国际和国内学术机构担任学术职务,是教育部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期致力于二叠系一三叠系界线地质学和三叠纪地层学和古生物学方面的研究工作,近年来主攻二叠系一三叠系界线和下三叠统印度阶一奥伦尼克阶界线层型(“金钉子”)及古生代末大灭绝后三叠纪初的生态系复苏。童教授在2006年初申报创新研究群体时,已发表科研论文90余篇,17篇论文被SCI收录,出版专著和主编文集8部,在国外出版专著2部;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l项、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国土资源部科技一等奖l项。主持和作为骨干进行的科研项目多项,如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部基础性工作专项资金项目、教育部科技重点项目、。说明:为了保护个人隐私,案例中涉及的人名一般在姓氏后用XX替代(单名用X替代)或用职称称呼。 ⑥博士学位论文DOCTORALDISSERIAnON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日等。团队研究骨干史Xx、谢Xx和张】()(等都年富力强,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该团队近几年取得了诸多创新成果。仅2007—2009年,发表标注论文126篇,SCI72篇,国外SCI34篇,其中Sciencel篇,Geology2篇;总引139次,他引80次,SCI引92次(截止2009年8月初);团队成员组织出版论文专集10部,其中SCI6部: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个,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个,省部级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两个;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项,面上项目和青年项目合计10项,111计划项目1个;其他各种项目多项,主办或合办国际会议3次,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取得成效,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地球生物学的新兴和发展。在取得创新成果和推动学科发展的同时,引进和培养了大批创新人才,如谢)【)(在2007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计划;2008年该团队还成功引进美国Miami大学董)【)【博士作为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计划(地质微生物学专家);童)()(在2008年被选为国际三叠系分会副主席、IGCP一572项CO—leader,2009年获第六崩“尹赞勋地层古生物学奖”,并被选为中国古生物学会副理事长。2.案例A的经验分析案例A在推动我国地球生物学的新兴和发展的过程中,近几年来取得了一批创新性的研究成果,为我国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其主要成功经验是:(1)瞄准国家和社会的前沿问题开展创新研究。该团队以全球视野,瞄准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展开重点研究,力争新的突破。将学科发展前沿领域的新兴理论和方法及时与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目标密切联系,借助社会和经济高速发展的力量,能够极大地推动科学事业的重大进步,并使基础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在实践中快速发展。地球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和地球科学的交叉学科,是2l世纪的新兴发展学科,也是传统的古生物学在新时期的飞跃。美、英、德等西方发达国家已相继实施了地球生物学研究计划。地质突变期生物与环境的协同演化已成为国际关注的前沿领域,德国超大型的Geotechnology计划中提出了地球一生命。耦合系统的研究计划,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在“地球科学基础研究的机遇”报告(NRC,2000)中,提出了“地质生物学”为六大机遇之一。该团队瞄准这一学科前沿,充分利用我国独特的地质资源优势,以Rodinia和Pangea两个泛大陆聚合和裂解后突发的生物和环境地质事件为重点,并比照研究一些相关地质突变期的生命环境过程,力争在这些重大地质突变期生物与环境协同演变研究领域取得新突破。近年来,该团队紧紧围绕Rodinia和Pangea两个泛大陆时期生命与环境协同演化这一科学目标,在相关的地质记录和具体过程研究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一些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成果,有些方面已具有国际领先地位。同时,在一些传统的科学研究领域也取得重要突破和创新,如通过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石笋和红土等多种介质研究,该团队重塑了中国南方九千年来的气候和环境演变历程。近几年来,该团队在多方面取得了具有国内或国际领先水平的创新成果,在围绕西部大开发和国土资源一环境一生态大loo ⑨博士学位论文DoCTORALDISSE联ⅨnON调杏等国家目标上发挥了重大作用。(2)科研创新需要争取长期的持续的经费支持。正如该团队负责人童教授所言:“真正的科学研究,需要争取长期的持续的经费支持。”该团队能够获得比较长的支持,除了团队瞄准国家和社会需要开展研究外,也是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团队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团队负责人童教授认为,团队之所以成功组建,并成为教育部创新团队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主要取决于学校的支持和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前期有一些重要的科研成果,同时,教育部创新团队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的申报成功,对学校的发展和声誉也有重要作用。该团队在2005年申报教育部创新团队时,在该校领导的支持下,积极创造条件,组织科研骨干,精心准各申报材料,一举取得申报成功,获得资助经费300万元。教育部创新团队申报成功后,紧接着在2006年又组织申报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基金资助,成功获得资助经费500万元,2009年期满后,又获得了450万元的后续资助,仅此三项经费总额合计为1250万元,加上团队成员积极主动申报的其它项目,为该团队进行持续研究获得了良好的经费条件。该团队有了科研经费,团队实验室建设、实验设备购买、野外考察、学术研讨以及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就有了经费保障,为团队组织建设和团队持续取得创新成果、培养创新人才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3)凝集多学科创新人才形成多功能创新团队。该团队主攻方向定位于学科交叉前沿,利用高校多学科人才和知识集中的优势,将科学研究与学科发展、基地建设和人才培养融为一体,使项目的各项工作都能积极有效运转。该团队成员并非同一专业,在团队中既有分工也有合作,如团队负责人童)()【主要研究生物地层,团队骨干成员史)【)【主要研究综合地层,团队骨干成员谢)O【主要研究分子化石,团队骨干成员张)()(主要研究环境磁学,其他成员也各有分工。虽然团队成员研究分工不同,但所有成员都围绕“重大地质突变期生物与环境协同演化”这个主题。这样就把多学科力量凝集起来,确定一个主攻方向,围绕一个主题进行研究,形成了一个多功能创新团队,取得了多方面创新成果。首先,该团队以重大突变期地质事件为突破口,聚焦于地球史上对生物演变影响最大的两个全球变化增强期——最odinia超大陆汇聚一裂解期(生物新生和爆发)和Pangea泛大陆聚合高峰期(生物大灭绝),结合当代全球变化,运用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探索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协同演化,为地球生物学发展提供了实证,推动了传统古生物学向新兴地球生物学跨越。其次,该团队还致力于以多种形式促进我国地球生物学的发展。该团队与国内相关学者联合起来,共同推动了地球生物学的发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06年正式将“生物地质学”列入二级学科,同时将“地球环境与生命过程”列入委级优先资助领域,“地球生物学”作为一门学科,也被列为21世纪我国地球科学研究的重大科学问题。该团队先后组织了两次全国性的“地球生物学培训班”。2010年6月,又组织在武汉召开“地球生物学国际学术会议”。通过多年的团队合作攻关研究,该团队初步清理了地球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初步构建了地球生物学的学科体系,还在中国石化集团的支持101 ⑨博士学位论文DOCToRALDISSER丁A=rION下,尝试将地球生物学的学科理论与方法应用于海相烃源岩的研究实践中,并从2010年起开始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973计划)的地球生物学项目,不仅极大推动了地球生物学学科理论与方法的显著发展,而且有效探索了新兴学科思想与理论在国际和国家重大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实践应用。∞(4)把科技创新与培养创新人才紧密结合起来。该团队多数成员为20世纪60年代以后出生的中青年教师,并吸收了很多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参加该团队,如2006年申报创新研究群体时,参与群体的博士研究生15人,硕士研究生12人。在课题研究探索过程中,充分发挥中青年教师和研究生能学习、有较好求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特长,使项目的科学研究和求新探索能长保活力,同时也培养了一批能够立足于学科前沿的中青年创新型人才。同时,团队在组织各项科学研究活动时,以团队项目申报成员为核心,吸纳一部分外围成员参与项目研究,尽可能让他们和团队成员享有同等地位和待遇,从而使得团队在科学研究工作中产生“蝴蝶效应”。由于充分发挥了团队培养中青年创新人才的作用,一批年轻后备力量也在团队发展中迅速成长。在该团队的帮助和培养下,青年成员何)()【发表国际SCI论文10多篇,先后两次获得国家tl然科学基金资助,并于2010年顺利入选了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顾)【)(也于2008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的资助。与此同时,该团队还特别重视支持研究生乃至本科生参与项目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项目发表的标注成果中,有近一半论文的第一作者是研究生与本科生。2007—2009年,共培养博士后8人,毕业博士35人、硕士54人。毕业研究生中发表标注论文34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6篇。2007年何)【)【博士获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地质科技奖“银锤奖”,赵)【)【博士论文于2007年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本科生宋)()【和王)【)【完成的科技论文“古、中生代之交重大地质转折期有孔虫灭绝过程”于2007年获第十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三)案例B的考查与分析高校科研团队案例B是武汉某重点大学“高能重离子碰撞中形成的新物质形态的理论和实验研究”科研团队,是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目前该创新团队已经结项,团队正在组织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1.案例B的基本情况一一案例B武汉某重点大学“高能重离子碰撞中形成的新物质形态的理论和实验研究”科研团队,是该校以王)()(教授为负责人的教育部创新团队,2006年申报教育部创新团队并取得成功,资助期限为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合计资助经费300万元。教育部创新团队的申报成功,为该团队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科研平台。该团队由从事高能重离子碰撞物理的实验和理。操秀英.推动地球生物学的快速发瞻——记“重大地质突变期生物与环境协同演化”群体[N].科技日报,2010—12—30(8).102 ⑧博士学位论文DOCTORALDISSEl{!ⅨrION论两方面研究的学术骨干组成,罔绕高能喧离子碰撞中形成的夸克胶子等离子体(QGP)新物质形态这一相同的研究方向而自然形成为一个整体。该团队所在的学科从1978年开始招收理论物理硕士学位研究生;1981年获理论物理硕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获理论物理博士学位授予权:1994年设立物理学博士后流动站;1996年被批准为湖北省重点学科,同年,由教育部和国家基金委批准建设国家理科(物理)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2004年通过验收);1997年被批准为“湖北省高能物理重点实验室”,1999年经教育部批准作为“九五”重点学科立项建设;2003年获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该团队是在良好学术环境中自然形成的高校科研团队。从20世纪80年代初起,该团队就在实验和理论两方面,以物理学前沿课题“相对论重离子碰撞与夸克物质物理”为主要研究方向,集中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先后承担了教育部“跨世纪(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项、国家基金委“海外青年学者合作研究基金”(杰出青年B类)l项、国家科委攀登计划子课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3项。与凼际上十余个著名人学和研究所有合作研究协议,是六个大型国际实验合作组(BNL/E815-E863、CERN/EMUO卜脚u12、CERN/SPS/NA22、CERN/SPS/NA49、BNL/Ii}lIC/STAR、CERN/UIc/ALIcE)的正式成员。早在1983年就主持召开了全国第一次“相对论重离子碰撞研讨会”,在国内率先进入这一领域。曾两次主持召开多粒子动力学系列国际会议;九次主持召开夸克物质理论与相对论重离子碰撞实验国际研讨会;两次主持召开CERN/SPS/删01国际研讨会;三次主持召开BNL/跚IC/STAR国际研讨会;三次主持召开CERN/LHC/ALIcE国际研讨会:三次主持召开ALICE光子(PHos)物理与实验探测研讨会,这些会议邀请了一大批国际上活跃在相对论重离子碰撞物理研究领域的著名专家来华,交流理论和实验进展,讨论国际前沿现状和未来目标。该团队就是在这样一个环境中自然形成的一支活跃在国际前沿、富有创新精神、年龄结构合理、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高校科研团队。该团队具有将国际合作和国内自主研究相结合的特点。在实验方面,1985年以来,参加了BNL/E815一E863和CERN/EMU01一E3dUl2的国际合作实验,分别在SPS、AGS和JINll上从事原子核乳胶探测器的固定靶实验,成功研制了三台重要实验设备:高能核乳胶室数控装置、NGC程控系统和CCD软件系统,实现了高多重数事例径迹的程控跟踪、坐标精密测量、数据自动采集和光度程控测量。1993年以来,参与大型离子对撞机实验LHC/ALICE的前期准备,开展ALICE光子探测器研制,进行ALICE实验数据分析的前期准备。1996年以来,参加SPS上的国际实验合作组NA22、NA49实验的数据处理工作。1999年以来参加了RHIC/STAR实验,承担了STAR实验飞行时间谱仪片(TOFp)数据获取系统DAQ的开发研制工作,该系统已研制成功,并已安装到BNL的STAR探测器上,已成功用于STAR实验取数;对RHIC能区带电强子和中性奇异粒子的椭圆流,质子、反质子谱的实验数据进行了分析。该团队所依托的某重点大学粒子物理研究所已建立了由高性能计算机群和大容量硬盘组成的具有当前国际水平的数据分析环境,安装了SPS、RHIC/STAR和LHC/ALICE实验模拟软件和有关实验数据,广泛开展国际合作,在国内外同时开103 ⑨博士学位论文DOCTORALDISSERⅨrION展有关实验数据的物理分析。在理论方面,引导出强作用介质的喷注层析(JetTomography)新研究方向,理论预言得到国际大型实验合作组的实验证实。揭示出部分子穿过QGP的能量损失的细致平衡效应;首次给出了e-A深度非弹散射中喷注的能量损失对核半径平方的依赖性符合HERMES实验数据的证据:率先提出的核修正因子以及能量损失对核修正因子的影响得到了liHIC/PHENIX国际合作实验组的测量和验证;创新性地提出高能强子碰撞动力学起伏各向异性,并在CERN的NA22、NA27、L3实验数据中得到证实;创新性地提出QGP新物质形态向普通核物质形态相变过程中末态粒子产生的~种新机制及基于硬热圈重求和改进的有效微扰理论,得剑了QGP的一些特有的集体效应特征。该团队成功申报教育部创新团队后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10年7月31日,教育部科技司组织专家组对该团队进行了现场结题验收。专家组认为:三年来,该团队围绕高能重离子碰撞中形成的夸克物质新物质形态这一研究方向在理论和实验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作,取得了一批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其中在Phys.Rev.Lett.上发表论文6篇;该团队是一支活跃在国际前沿、富有创新精神、年龄结构合理、研究特色鲜明的学术队伍,发展潜力很大。学术带头人具有很好的协调能力和凝聚力,成员之间分工明确,团结协作:该创新团队的建设极大地推动了某重点大学物理学的学科建设、基地建设和学术队伍建设。该校“理论物理”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夸克与轻子物理实验室”被批准立项建设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引进了中组部“千人计划”教授1人,培养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和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同时,专家组认为:鉴于该创新团队三年来取得的突出成绩,已具备竞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的实力,建议教育部和学校继续给予大力支持。2.案例B的经验分析案例B近几年来取得了一批创新性的研究成果,也为我国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其主要成功经验是:(1)明确实验研究与理论创新的主攻方向。明确主攻方向有利于凝集力量集中攻克科研前沿问题。该团队以“高能重离子碰撞中形成的新物质形态的理论和实验研究”主题,结合当前国际上的大型重离子对撞机实验从实验和理论两方面开展夸克胶子新物质形态的研究。在实验研究方面,该团队是RHIC-STAR和LItC-ALICE两个大型国际实验合作组的正式成员,享有平等的分享最新的大量实验数据的优势。在RHIC—STAR实验研究中重点开展了奇异粒子椭圆流的实验研究。利用RHIC-STAR于2007所采集的共约70兆Au--Au200GeV碰撞事件,系统分析了带电强子和奇异强子的椭圆流。首次实现了Q重子的高精度测量。发现这些由奇异夸克(s)组成的强子巾介子、Q重子的椭圆流几乎与轻夸克(u,d)组成的强子Ⅱ介子、质子具有完全相似横动量依赖性。在LHC-ALICE实验研究中围绕参与欧洲核子中心大型强子对撞机(LHC)上的超高能重离子碰撞实验ALICE计划,研制了ALICE光子谱仪PH0s读出电子学系统,投入ALIcE实验运行取数;结合夸克物质的信号特征和ALICE探测器,建立探测软件系统,模拟TeV强子一 ⑨博士学位论文DOCToRALDISSERⅨnON强子(pp)及核一核碰撞,研究和预言ALICE实验中的光子和喷注产生、光子一强子关联,强子一强子关联,重味截面及碎裂函数修正等。建立ALICE-Wuhan实验数据分析中心和网格计算环境,实现ALICE实验数据的国际网格计算和分析。拓展研究计划,首次在国际大型实验中自主提出建造高性能的取样电磁量能器ALICE-DCal探测器的物理和技术建议书并获得ALICE大型合作委员会批准,并已经启动研制计划,为中国人在重大国际合作中争得难得的荣誉和重要的一席之地做出了贡献。在理论研究方面,该团队基于微扰量子色动力学理论,重点研究了RHIC能级单喷注、双喷注以及光子标记的喷注三种硬探针对夸克物质的响应,并考察了喷注淬火效应;研究了喷注截面和喷注形状,以及对横动量谱和核修正因子RAA的影响;检查了夸克胶子等离子体对重夸克的产生和含重夸克的强子(如J/1l,)的影响。另外,还系统研究了在外磁场下的同位配对色超导,以及非球对称配对色超导中的角动量混合效应;用AdS/CFT研究强耦合重夸克势强的次领头阶项,和重夸克偶素的溶解温度;研究了QGP中可能的弱局域化效应,发现该效应可以非微扰地降低系统的切向粘滞系数。(2)把科技创新与培养创新人才结合起来。案例B是一支中青年创新团队。根据2010年7月31日该团队总结报告显示,团队所有成员包括负责人合计15人,除了1人外,其余成员均为60后和70后,其中60后7人,70后7人,是一支充满活力的中青年队伍。在三年的学术探索中,该团队迅速成长,团队内培和外引了一批创新型人才,同时培养了一批研究生。在团队内培方面,团队负责人王)()【教授成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和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团队成员张)()【获得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以创新团队成员为主要骨干,“理论物理”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通过三年的培养,青年成员张)【)【等3人从副教授或讲师成长为教授。在团队外引方面,引进中组部“千人计划”教授1名;引进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1人;引进海外回国青年学者2人。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博士生王)【)【的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入选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入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论文;博+生李X获得2009年美国能源部Brookhaven国家实验室颁发的GertrudeScharff-Goldhaber奖:博士生王x因为在LHC-ALICE实验的出色表现,获2009年湖北大学生十大年度人物称号。三年共培养研究生总人数达105人(总招生),具体情况见表3-8如下:表3_8(案例B)教育部创新团队2007-2009年度研究生培养人数汇总表人才培养总招生人数(人)毕业研究生(人)在读研究生(人)硕士研究生754550博士研究生3020’35说明;以上数据根据访谈获得的资料整理。该团队是一支中青年团队,年轻人多是该团队的一大特点,加上参与团队的研究生,该团队实际上是一个以年轻人为主体的创新团队,在学术探索中这些年轻人迅速成长起来。105 ⑨博士学位论文DOCTOl狐LDISSE联ⅨrIoN(3)营造良好环境是团队创新的有力支撑。从该团队的外部环境看,学校领导非常重视团队建设,对物理学的学科发展给予“学科特区”政策,使团队在良好的环境中快速成长。该团队在申报教育部创新团队时,有利于团队成长的外部支撑条件包括:大型国际实验合作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国家理科(物理)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物理学博十后流动站;湖北省高能物理重点实验室。该团队先后参加了六个大型国际实验合作组:1985—2001年参加的美国布鲁克海汶国家实验室(BNL)交变梯度同步加速器(AGS)E815/E863国际合作组;1985—2001年参加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超级质子同步加速器(SPS)删01/EMUl2国际合作组;1996-2001年参加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超级质子同步加速器(SPS)NA49国际合作组;1996-现在参加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超级质子同步加速器(SPs)NA22国际合作组;1993年一现在参加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大型重离子对撞机(LHC)ALICE国际合作组;1999年一现在参加的美国布鲁克海汶国家实验室(BNL)相对论重离f对撞机(RHIC)STAR国际合作组。从该团队的内部环境看,团队负责人王XX教授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任劳任怨,凝聚力量,形成了一支朝气蓬勃、善于合作、努力拼搏的科研团队,使团队成员在良好的学术环境中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才能。(4)加强学术交流是团队创新的重要条件。该团队十分重视学术交流,不但重视团队的国际国内学术交流,而且重视团队的内部成员学术交流,在学术交流中不断取得创新成果。该团队充分利用大型国际实验合作组平台开展国际国内学术交流。在实验方面,利用依托单位是RHIC-STAR和LHC-ALICE等国际大型实验组的正式成员,团队一直与欧美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CERN、BNL、LBL、Purdue、Bergen等)长期保持着密切合作交流关系。在理论方面,团队成员与美国的Berkeley、Brookhaven和LosAlamos国家实验室、佛罗里达州大学、德州农机大学、俄勒冈大学、洛克菲勒大学等机构的资深科学家保持着密切合作交流关系。团队成员和研究生,在资助期内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作报告50人次;邀请讲学57人次;被邀讲学29人次,具体的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情况汇总成为表3—9如下:表3.9(案例B)教育部创新团队2007-2009年度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情况汇总表大会特邀报告(篇)分组报告(篇)邀请讲学(次)被邀讲学(次)国际9国际21国际35国际18国内5国内15国内22国内11说明:以上数据根据访谈获得的资料整理。该团队不仅重视国际国内学术交流,而且十分重视团队内部学术交流,为便于团队成员研究的相互渗透,以及与国内外同行的学术交流,长期举办“桂子山核碰撞论坛”(论坛主页是:http://ioppweb.ccnu.edu.cn/lde/)。交流报告时间为每周四下午;报告人可以是研究生、教师或邀请的国内外专家;报告形式一般是非正式,以便充分讨论,并在报告会现场提供咖啡、茶106 ⑨博士学位论文DOCToRALDISSERD汀ION水、点心。“棒子山核碰撞论坛”为团队学术交流提供了经常性的平台。(四)国内案例分析的启示综上所述,上述两个案例——案例A和案例B,都是我国高校科研团队的杰出代表。虽然两个案例的成功经验有所不同,但两个案例也有一些共同的经验值得借鉴。根据以上两个国内高校科研团队的案例分析,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1.决策者对科研团队组建给予高度重视无论案例A还是案例B,作为决策者的高校领导和高校科研团队负责人,对科研团队组建都给予了高度重视。在访谈过程中,访谈对象几乎都谈到,没有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不可能成功申报教育部创新团队。如案例B所在学校领导对团队依托的学科发展给予“学科特区”政策,使团队在良好的环境中快速成长。2.选准研究主题是科研团队成功的基础案例A和案例B在申报创新团队时都十分重视选准研究主题。案例A瞄准国家和社会的前沿问题开展创新研究,围绕“重大地质突变期生物与环境协同演化”主题,将学科发展前沿领域的新兴理论和方法及时与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目标密切联系,在多方面取得了具有国内或国际领先水平的创新成果。案例B明确实验研究与理论创新的主攻方向,选择“高能重离子碰撞中形成的新物质形态的理论和实验研究”主题,在理论和实验两个方面都取得重大突破。3.把科技创新与培养创新人才结合起来无论案例A还是案例B,都十分重视把科技创新与培养创新人才结合起来,特别重视中青年创新人才培养,一批年轻后备力量在团队发展中迅速成长。在团队的帮助和培养下,案例A青年成员何毅发表国际SCI论文10多篇,先后两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并于2010年顺利入选了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案例B团队负责人王)【)【教授成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和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李X获得2009年美国能源部Brookhaven国家实验室颁发的GertrudeScharff-60ldhaber奖。4.科研团队层次与其创新能力密切相关一般而言,科研团队层次越高,其创新能力越强;科研团队层次越低,其创新能力越弱。案例A和案例B都是高层次科研团队——仓I新团队,从访谈获得的数据来看,这两个创新团队的创新能力都比较强,都在取得创新成果和培养创新人才方面成绩显著。然而,由于案例A成功申报了基金委创新团队,其层次高于案例B。对案例A和案例B进行比较,发现案例A的创新成果数量显著多于案例B,质量显著高于案例B,如案例A在Science发表论文1篇,而案例B则没有,进一步证明了高校科研团队层次与其创新能力密切相关。 第四章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的比较研究国外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的先进经验,无疑对我国高校科研团队建设具有借鉴作用。为了总结国外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经验,首先探讨了国外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的基本情况,然后得出国外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的一般经验,最后选择国外两个团队案例进行分析。一、国外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的基本情况人类:[业革命时代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科技竞争更加激烈,各国都在加大对科技发展的扶持力度,科技进步与制度创新日新月异,新的科学发现、新的技术突破和新的制度创新以及重大集成创新不断涌现,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之间的学科交叉融合进一步发展,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程中发挥了更加明显的基础性和战略性作用,世界科技正在孕育群体性集聚突破。科学研究的团队合作、组织创新和体制变革已经成为“大科学”时代科技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科研团队也正是在这样的科技发展态势下应运而生的一种新兴、灵活的非常重要的科研组织形式。在英语中,团队一词对应的概念是“team”,而国外高校的科研组织多见于教授研究室、研究所(Institute)、实验室(Lab)、研究中心(Center)、以及计划(Program)等,重大科研项目多见于工程中心或重点实验室。虽然,“Team”的前面并没有加上“科研”或“创新”,但事实上,国外的很多“team”都遵循了科研团队的运行规律,往往具备了科研与创新所必备的元素,因为它的研究目标就是创新,它的依托实验室、研究中心以及计划、项目等,就是学科交叉研究倡导下的产物。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对高校科研团队建设非常重视,高校科研团队的创新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国外高校科研团队形式多样,下面以美国高校科研团队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对西方发达国家高校科研团队的组建方式、组织结构、管理模式、保障体系等基本情况进行分析。∞(一)国外高校科研团队的组建方式根据一些国内外学者对国外高校科研团队组建方式进行的研究分析,国外高校科研团队的组建方式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种,且这四种组建方式有一定的交叉融合。1.以实验平台为基地组建高校科研团队以实验室平台作为基地的高校科研团队,在美国、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有一定典型性,特别是一些大型实验室,如以美国哈佛大学的杰佛逊物理实验室、英国剑桥大学的卡文迪什实验室等为基地组建的大型高校科研团队,不仅为这些国家的科技创新作出了伟大贡献,而且为全国池颖.我国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研究[D].吉林大学,2009(12):51-88.108 ⑨博士学位论文DOC’roRALDISSERrp口IoN人类的科技创新作出了重大贡献。以这塍著名实验室平台为基地的高校科研团队,实际上是一个大型高校科研团队。这种大型高校科研团队往往包含很多子科研团队,形成一个高校科研团队集团。当然,除了一些大型实验室外,还有许多中小型实验室。美国高校实验室可以分为国家实验室、校级实验室和普通实验室三种类型,并相应组成三种不同的高校科研团队。(1)以国家实验室为基地组建高校科研团队。美国国家实验室也称美国联邦实验室,是国家科技研发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迄今为止,美国共拥有850个国家实验室。这些实验室承担着全美国大约全部基础研究的18%,全部应用研究的16%,全部技术开发的13%。美国高校的国家级实验室一般属于联邦政府所有,由联邦政府通过合同委托给高校运营和管理,联邦政府主管部门只负责实验室立项建设、提供大部分经费支持、设立评估委员会对实验室实施评估,而实验室的日常管理与学术研究等事宜,则通过政府授权由高校成立相应的管理机构负责,联邦政府主管部门只派驻代表对实验室进行监督、协调。联邦政府委托高校运营管理国家实验室,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高校在基础研究和应刚研究领域的显著优势;另一方面,可以为高校注入数额巨大的科研资金,改善高校的科研设施,提升高校的学术声誉。以加州大学对所属的三个国家实验室——劳伦斯·利弗莫、劳伦斯·伯克利和洛斯·阿拉莫斯为例,加州犬学校董事会拥有实验室管理的最终决定权。该董事会下设能源部实验室监督委员会,其主要职责包括:研究实验室管理的相关报告、科研质量、公众健康与安全、环境质量维护、进行内外沟通等;规划加州大学与能源部及三个实验室之间关系事宜,并向董事会和其他委员会汇报:提供实验室主任人选;定期向董事会汇报等。该董事会授权加州大学校长对实验室进行管理与监督。在得到能源部和该董事会批准后,校长任命实验室主任,实验室主任任期5年,主管实验室的副校长是唯一的直接管理者。学校还设立国家实验室咨询委员会,就实验室管理和运作等向校董事会和校长以及实验室主任提供咨询服务。该委员会成员由校长任命,他们都是各方面的专家,具有政府部门、军队、科研机构、企业等不同背景的T作经验,其中三分之一为本校教师。①此外,加州大学还设立了实验室管理办公室,提供涉及合同的全方位功能监管。国(2)以校级实验室为基地组建高校科研团队。校级实验室一般是由某个学院或系为主,负责组织和实施管理,其它相关学院共同参与管理。以麻省理工学院的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实验室为例,该实验室由工学院牵头并实施管理,其它相关学院参与其中,大量研究生参与了实验室的研究项目,研究生主要来源于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机械工程系、数学系、认知科学、语言学等相关院系,充分体现了跨学科研究的科研团队模式。校级实验室一般配备一些大型仪器和专职实验人员,如大型计算机中心、电子显微镜室、活细胞荧光捕获系统等。实验室实行主任负责制,主任实际上就是以该实验室为基地的科研团队负责人,主任以下配有若干秘书和实验室技工人员,主任直接对学校负责,而学校当局从不逾越主任干预实验室的日常管理D赵文华,黄缨,刘念才.美国在研究型大学中建立国家实验室的启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2):57—62.。池颖.我国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研究[D].吉林大学,2009(12):54—56. J:作。实验室人员包括教授、助理教授、研究生和实验室技:[等。∞(3)以普通实验室为基地组建高校科研团队。普通实验室的管理由课题负责人主持,经费由课题负责人出去争取,揽来的经费用于实验、给工作人员和研究生发工资和奖学金、购买设备等。耶鲁大学的普通试验室以课题主持人(PrincipalInvestigator,简称为PI)的名字命名,PI是实验室的第一责任人。PI的责任包括实验室房屋租赁、实验仪器购买、工作人员招聘、实验室日常运转、实验室人员和环境安全管理等。麻萨诸塞大学的每位教授的薪金由学校支付,除此之外的一切实验室运行费都由各位教授对自己的实验室负责,不是每位教授都有充裕的科研经费,就是那些有充裕经费的教授,对经费使用也是精打细算。圆2.以研究中心为载体组建高校科研团队国外高校研究中心是高校科研团队的重要载体。美国高校研究中心(包括研究院、所)一般根据跨学科研究任务来建立,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研究平台,同时兼顾跨学科教育。以麻省理工学院为例,到2006为止,麻省理上学院的跨系研究中心包括生物技术处理:[程中心、信息系统研究中心、高级形象设计研究中心等,合计共有23个。这些研究中心主要有两种:。(1)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提供资助创建的工程研究中心。这种研究中心是集产学研任务为一体的高校科研团队组织形式,也是美国高校开展工程技术创新的重要基地,以此为依托往往组成跨学科甚至跨高校性质的高校科研团队。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ScienceFoundation,简称为NsF)从1985年开始实施工程研究中心计划,并资助一些研究型大学建立工程研究中心,“NSF通过设立大规模的研究中心计划,把相当多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汇在一起,从事目的在于解决复杂问题的基础研究,同时促进和鼓励学术界内各机构以及大学与产业界之间的跨部门协作(interdepartmentalsynergies)活动。”四以设在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生物光子科学和技术中心为例,该中心主要研究领域集中在生物光子领域,具体包括生物和医药中的光和辐射、生命科学以及光子学的学科交叉领域。中心汇集了100多名科研人员,共同在这一领域开展合作研究,包括生物科学家、物理科学家、工程师和医生等,他们分别来自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劳伦斯国家实验室、斯坦福大学等美国多所不同高校。科研项目是以生物光子学为中心的一系列相关学科交叉的研究课题,包括分子机制、成像和诊断、计算生物光子学和生物医学的应用等。中心开展的教育活动与科研的最新进展紧紧联结在一起,层次分明,内容多样。中心还把知识转移和公共服务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其核心是双向信息交流。这种交流与合作不仅在中心的各成员之间开展,而且在中心、工业界、资助机构、其他NSF的中心等之间展开。实施的手段有CBST远程网(日本<科学技术文献速报》,简称CBsT)、CBST网站、CBST时事通讯、CBST工业年会等,充分体现了中心的产学研一体化性质。这种合。池颖.我国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研究[D].吉林大学,2009(12):56.。池颖.我国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研究[D].吉林大学,2009(12):56-57.o董高峰.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创新性项目资助政策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08(5):52.1lO ⑨博士学位论文DOCTORALDISSER球汀ION作机制,不仅解决了科学与jr程中的再要问题,而H.促进了不同机构之间的研究合作,激励了学科交叉研究,激发了新思想、新方法的产生。不过,经过多年实践,NSF通过调查发现,多学科研究中心的首要困难是,如何使来自不同学科的科研人员真正一起工作,理解各自学科的语言,形成一个真正的科研团队,一般可能需要几年的时间。函(2)具有跨学科研究性质的独立“研究所”或“研究中心”。这些研究机构存在于有组织的院系之外,由来自多个院系的师生以及高校以外的研究人员所组成,是高校独立设置的正规学术机构,或由某个院系为主负责组织和管理,其他相关院系参与的校级研究组织。这种研究组织有的称为“研究所”、有的称为“研究中心”,但都具有一定跨学科研究性质。这种研究中心打破了院系和学科界限,在其各自设定的研究领域内,采用知名学者牵头、科研团队自组、研究项目自选的方式开展团队合作研究,形成优势互补的高校科研团队,并有技术平台作支撑。如麻省理工学院由理学院主管的空间研究中心、由工程学院主管的材料处理中心等都属于这种研究中心,尤其在哈佛人学、麻省理J:学院、加州大学等顶尖铆f究型大学,研究中心的数量甚至超过学校中物理系、机械系等经典学系。研究中心的组织模式是典犁的矩阵组织结构,横向是研究中心所要研究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是两个以上的学科交叉问题:纵向是不同的学科组织,体现出团队成员具有不同的学科背景和隶属关系。这种灵活的组织结构具有较强环境适应性,团队成员可以根据学科背景和知识结构进行整合,能够有效地解决学科交叉的研究问题。在加利福尼亚大学,这些研究中心一般称为OrganizedResearchUnits,简称ORU,即“有组织的研究单位”。ORU的学术负责人是一名具有终身教授职位的教师,其他事务可由校长特别授权进行管理。高校制定和规范ORU的建立、资助、运作和评估规则,ORU的目标服务于高校总体目标,强调由教师进行跨学科项目研究与教学,也为学生提供研究生和博士后研究机会。ORU十分重视应用研究以及能够解决目前实际问题的研究。ORU的研究有别于目前已有的院系研究内容,以避免建立重复性研究机构。ORU的资助既可以来自高校,也可以寻求外部资助。哈佛大学全球环境评估研究中心既是研究中心也是培训中心,具有科研与教学职能,成员由多名高级学者、博士后研究人员以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政策科学领域的学生组成。该中心还将研究和培训延伸到高校和学术界以外,组织该领域的实践者和管理者进行研讨等。圆3.以计划项目为依托纽建高校科研团队以计划项目为依托的高校科研团队往往是以一定的研究任务为目标,集中高校在某个学科领域方面的资源优势,通过几个相关院系联合或几所高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有的是高校与其他机构之间的合作,进行大跨度合作来共同完成研究任务。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新闻科学爵士伙伴计划”、斯坦福大学的“生物学交叉学科研究计划”等都属于以计划项目为依托的高函董高峰.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创新性项目资助政策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08(5):53—54.雪耿益群.美国研究型大学跨学科研究中心与大学创新力的发展——基于制度创新视角的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8(9):24—28.1ll 校科研团队。跨学科计划一般由高校的某一院系主管,还经常得到企业支持,高校以外的科研人员有时也参与计划研究。计划并非组织实体,而是一个虚拟的科研平台,规模有大有小,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计划任务完成后往往会被撤消或转变为跨院系的组织实体。依托于计划项目的高校科研团队根据一项特定的科研任务而临时组成,任务非常具体、明确,目的就是为了完成某项科研任务或彻底解决某个实际技术问题。这种高校科研团队一般可以分为以下两种:(1)高校参与的计划项目。这种计划项目除了高校参与外,还有其它社会组织如科研院所、企业等参与,计划项目有大有小,但都具有跨学科或跨社会组织性质,有些大型研究计划不仅具有跨学科、跨高校性质,甚至具有跨社会组织、跨国性质。如“人类基因组计划”就不单纯是高校科研团队参与的计划,而是一个跨多种组织和多个国家的大型科研团队集团研究计划,这种跨多种组织和多个国家的大型科研团队集团研究计划由很多分支科研计划组成,每个分支科研计划又相当于一个中小型科研团队。为了共同的研究目标,计划的组织者把这些中小型科研团队有序地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庞大的科研团队系统,组成一个科铆f团队集团,完成规模宏大的科研计划,参加者有来自不同国家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等组织的科研团队和科研人员。“人类基因组计划”不仅周期长、投资大,而且参与的科研团队和科研人员众多。为了完成该计划,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1989年专门成立了“国立人类基因组研究中心”,由诺贝尔奖获得者沃森教授出任第一任主任。1990年10月,美国国会批准正式启动这项历时15年、耗资30亿美元的计划。该计划的参与者除了美国外,还有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中国等6个国家的科学家正式加入,共有16个实验室及1100名生物科学家等参与该计划。哪这种大型科研计划为高校参与的跨学科、跨组织、跨国界的科研团队集团建设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2)高校自己的计划项目。这种计划项目除了部分由一所高校组织主持、吸收少量校外科研人员参加外,一般为高校自己组织主持的计划项目。这种计划项目也是跨学科性质的计划,如斯坦福大学的“生物学交叉学科研究计划”。1998年5月,斯坦福大学启动了“生物学交叉学科研究计划”即“Bio-X计划”。该计划的实施横跨了斯坦福大学多个学院,由几百名教授共同参与生命科学研究。计划的目的在于促进不同领域研究人员的交流,紧密连结相关学院的教授及学生,推动跨院系、跨学科的合作。合作的跨学科主要是与生物学科方面有关的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工程科学等相关领域的多个学科,进行从分子到有机体的各个层次生物物理学研究,以实现生物学等相关领域新的发现和技术创新。该计划整合斯坦福大学的学科资源,形成跨学科合作的高校科研团队,找到新的学科生长点,以期能够产生重大创新成果。该计划的实施,使加入斯坦福大学Bio-X团队的师生在各院系之间、各学科领域的交叉综合环境中,拓宽和丰富他们在科学技术方面的训练。圆以Bio-X计划为依托的高校科研团队,实际上是一个跨学科、跨院系的大型高校科研团队。o王磊.大学创新学术团队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5):73-77.o王磊.大学创新学术团队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5):77—78.112 ⑨博士学位论文DOCTORALDISSERrAl’lON4.以科研课题为纽带组建高校科研团队以科研课题为纽带的高校科研团队,一般而言,其规模是所有科研平台中最小的。课题项目和计划项目很相似,是为了解决一个相对独立、内容较单一的科学技术问题而组建的。其主要特征一般为:目标明确、具体、单一,研究规模不大,周期一般较短。课题组往往由几名教师和一些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组成。课题组的带头人就是课题的申请人,由他来亲自负责课题组的研究分工、资源调配等团队事务。根据科研课题的大小,课题组一般设置三至四个层级,子课题的负责人由团队研究骨干或博士后担任。课题制极大地激发了科研人员的创新潜能,然而,由于课题政策、利益约束等原因,科技创新的基层组织呈现分散化、小型化趋势。为了避免过于分散化、小型化,充分发挥课题制优化科技创新资源的优势,一个高校科研团队可以由几个课题组组成,一个课题组往往只是高校科研团队的一个部分。但两者的区别也是相对的,某些面向重大课题而组建的课题组往往也是科研团队,如新加坡MIT联盟就是这样的课题组,是由麻省理J二学院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和新加坡南洋理上人学共同达成的一项全新的研究生:[:程教育与科研全球化合作计划,研究课题由导师和学生共同商定。∞(二)国外高校科研团队的组织结构国外高校科研团队是按照什么方式组织和建立起来的,其内部构成如何,这主要涉及到科研团队的组织结构演变及其成员构成层次。1.国外高校科研团队的组织结构演变国外高校科研团队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逐步发展变化的。在19世纪末之前,国外的科研方式以个人研究为单位,称为个体研究时代。1895年以后,由于比较精密的电气仪器研制和使用,独自研究方式己经很难适应科研的需要和设备的要求。在卡文迪什实验室出现了围绕精密仪器的几个人合作的小规模群体研究,从而使科学研究发展到小科学研究时代。1930年左右,随着高压倍加器的研制和使用,使实验研究的模式进入几十人分组协作研究的大规模研究时代,即大科学时代。1937年,卢瑟福在《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说:过去20年,研究规模明显的变化出现在纯科学的某个分支中,对此只能用大的动力和复杂的仪器来解决,这就需要承租研究人员,于是迅速发展的团队似乎是未来精细研究的特征。二战以后,由于学科的多样化和人员的大大增加,布拉格采取了大组系统的组织形式,由五位科学家分别领导分子生物学、射电天文学、高压电磁场、超导物理和核物理等专业大组,每个专业大组自建实验室,分别配置仪器设备、研究人员、技师、工人和秘书等,自成相对独立的研究体系。这种科研组系管理体系后来在国际上广泛引用,成为大规模实验研究的良好科研管理体制,留实际上,这就是科研团队集团的雏形。。池颖.我国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研究[D].吉林大学,2009(12):61—62.圆池颖.我国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研究[D].吉林大学,2009(12):65.113 国外高校科研组织为了适应科研内容和形式的变化,经历了从个人一小组一大组一组系一团队的演变,这种演变是科学研究发展的必然要求,也体现了国外科研组织在多年研究实践中发展演变的过程,是国外高校科研团队产生与发展的基本轨迹。用科研团队的话语来表示,国外高校科研团队产生于从个人研究向小组研究转变的过程,即国外高校科研团队最初是小型科研团队,然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步演变而产生了中型科研团队、大型科研团队和科研团队集团。科研团队集团即特大科研团队,由于这种科研团队规模巨大,为了便于科研管理,不得不分为若干个比较小的科研团队。大科学时代的到来与发展,科研团队规模越来越大是发展的必然趋势。未来的科研团队集团,可能是一个庞大的科研团队系统,形成多级复杂的科研管理层次。过去那种认为科研团队不能突破6人、10人、20人等小规模团队的思想,已经不符合大科学时代科研团队的发展要求。大科学时代经常出现大型科研团队或科研团队集团不足为奇,当然,也不排除中小型科研团队的存在。而且中小型科研团队还是科研团队存在的基本形式,也是人型科研团队或科韧f团队集团的组成部分。2.国外高校科研团队的人员构成层次国外高校科研团队的人员构成丰富多彩,主要来源有三类:一是本校人员,包括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荣誉教授等:二是本校或外校的学生,包括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第三类是外来人员,包括科学家、工程师、访问学者等。这些人员共同构成了高校科研团队的带头人、团队骨干、流动学术人员和辅助支撑人员。根据学科特点、科研目标、创新形式不同,不同国家的高校科研团队在人员构成上存在一定的差别,一般而言,国外高校科研团队的人员构成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锄(1)核心层成员。高校科研团队的核心层成员是高校科研团队的领导层,或称为高校科研团队的领军人物。领军人物是科研团队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协调者,在科研团队中承担着明确团队学术目标、组织实施科研工作、调动团队成员积极性并对他们进行培养、对团队重要事务进行协调等四项重要职责。在多数情况下,高校科研团队的领军人物是一个人,而在某些团队特别是跨学科团队中,有时也由几个学者组成一个核心学术圈或学术领导层,共同履行带头人职责。领军人物不但在学术上有一定的影响力,而且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和管理能力,是团队的领导核心。领军人物的科研水平和人格魅力直接决定了科研团队的学术起点和学术开发能力,如在斯坦福大学,每个研究项目都有一个首席研究员。首席研究员是研究项目的总负责人,有项目参与人员提名权与最终认可权,负责监督项目的执行情况,搜集、管理和保留研究数据,决定采用什么样的数据组织系统,与研究项目成员进行交流等。(2)支撑层成员。高校科研团队的支撑层成员主要是指团队的科研骨干和流动科研人员。科研骨干一般是团队的固定成员,在自己的学科或相邻学科领域内造诣精深,但学术水平、学。池颖.我国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研究[D].吉林大学,2009(12):63-64.114 ⑨博士学位论文DOCTORALDISSE联I.ATION术职位比团队带头人低。科研骨干是科研任务的主要承担者,在科研团队的主要职责是具体负责一些子课题的研究工作,同时协助团队带头人确定团队的研究目标,争取科研资源,对团队其他成员和研究生进行指导等。高校科研团队的研究工作往往能够极大地锻炼科研骨干的各种能力,使他们有可能成为未来科研团队的领军人物。流动科研人员主要包括访问学者、博士后、博士生和硕士生等。流动科研人员在团队带头人和科研骨干的指导下,负责一些具体操作性的科研工作,他们在团队中的工作时间一般只有一到四年左右,流动性比较强。这种流动性也使得科研团队能够时常注入新鲜血液,有助于团队创新的产生。(3)辅助层成员。高校科研团队的辅助层成员一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行政管理服务人员,主要是行政助理或秘书,专门负责团队的日常行政和事务服务以及具体的协调工作;另一种是实验技术服务人员,主要是实验技术人员。在大部分学科特别是那些实验性强的学科中,团队的科研工作仅仅依靠核心层成员和科研骨干等研究人员还无法完成,还需要很多专业化的辅助支撑人员,即实验技术服务人员。高校科研团队辅助层成员的存在既能提高团队的运行效率,又使团队工作更加专业和细致。(三)国外高校科研团队的管理模式国外高校科研团队是如何进行管理的,怎样管理才能提高其创新效率,这主要涉及到科研团队的管理模式,包括内部管理和边界管理两个重要方面,形成国外高校科研团队的内部管理模式和内外协调模式。1.国外高校科研团队的内部管理模式国外高校科研团队的内部管理是指对科研团队成员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并完成任务的过程进行管理,主要包括科学制定规划与合理实施决策,进行有效沟通与积极化解冲突,不断激励团队成员完成目标任务。(1)科学制定规划与合理实施决策。科学制定规划与合理实施决策是高校科研团队内部管理的重要工作,涉及到团队当前的任务、工作程序以及行为标准等多个方面。一般来讲,团队的决策并不容易顺利进行,往往需要使用大量和复杂的信息,有时需要迅速做出决策,这使得决策更加困难。此外,不良的团队气氛、人际之间的冲突、偏见、从众心理等都可能扰乱决策程序。因此,学术带头人在决策方面的作用尤为重要。国外学术带头人都拥有非常大的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如财权和人事权,可以随时将害群之马剔除出团队,也可以立即吸纳有识之士进入团队。同时,学术带头人对外也要负责联系项目,对内要把握决策,随时了解团队成员的研究情况和存在的困难。学术带头人所具备的良好知识、学术造诣、研究能力等素质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每一个团队成员。同时,团队成员之间也会在学术和人格上相互影响。因此,科学制定规划与合理实施决策都注意充分征求团队成员意见,发挥集体智慧作用。(2)进行有效沟通与积极化解冲突。科研团队内部进行相互沟通非常重要。无论是完成团115 ⑨博士学位论文DoCTORALDISSERr盯loN队目标,还是化解冲突,相瓦沟通都是最重要的方面。团队成员进行有效沟通的途径主要有:通过交谈、文件、信件、网络等形式交换和共享信息:聚在一起对某个科研问题畅所欲言,提出各自的看法与意见,通过讨论使成员观点互相撞击摩擦,以达成共识。如马萨诸塞大学细胞生物学实验室科研团队教授在每周五都会组织一次内部交流,要求每个人报告一周所做工作,没有新东西会让人觉得羞愧。一旦实验中有了新发现或重要进展,教授会让每个人从否定面发表意见,对成果进行质疑,最终会使成果完美而无可挑剔。美国科研型实验室几乎无一例外地进行着这种开放而又紧迫的学术交流。在交流中发生冲突在所难免。国外优秀的科研团队在处理冲突时,一方面以接纳的态度来寅面冲突,认为冲突的存在合理化,针对不同的学术观点展开平等的对话与争鸣;另一方面,将冲突控制在适当水平,积极化解冲突,既避免离心力过大,保持科研团队的协作精神和凝聚力,又避免内部一团和气,缺乏创造力,对创新产生冷漠与迟钝。①因此,进行有效沟通与积极化解冲突是国外高校科研团队内部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2.国外高校科研团队的内外协调模式国外高校科研团队的内外协调是指科研团队在与团队成员之外的人和组织进行合作时使用的措施和办法。在信息时代,高校科研团队不可能孤立地进行科研工作,必须与高校管理人员及其有关部门、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等开展有效合作。由于国外很多高校科研团队都有依托单位,因此,团队与其所依托单位的关系最重要。在斯坦福大学,跨学科的实验室、研究中心以及研究所等独立研究机构由学校直接管理,这些机构均需向校级行政人员汇报:【.作。在独立研究机构内部,实行主任负责制,由一位主任负责或两个主任共同管理。而研究机构下设的研究中心、项目负责人,直接对主任负责。由于有些研究人员参与了多个项目研究,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开放性,具体研究项目或研究小组内的成员相互间有所重复,他们在不同项目中适当流动,发挥各自的学科背景优势。虽然高校也鼓励教师进行科研成果转化,但学校的学术氛闱好,没有商业气息,教师也基本不参与商业运作。高校科研团队在组织管理、人才培养、学术交流与合作,以及科研经费使用等方面保持独立性,在开展科研工作的同时,往往还承担着教学任务。在这样的合作格局下,高校科研团队形成了“优胜劣汰、局域流动”的人员管理特色。高校科研团队根据团队成员的工作态度和业绩以及团队发展方向,进行着团队成员的局域流动,保持了团队健康、良性发展,保障了团队成员的吐故纳新。在与校外组织进行外部协调方面,为了避免高校科研团队在运转的过程中遇到一些组织和制度障碍,高校领导和管理层需要根据情况,进行必要的组织与协调。高校科研团队与外部组织唇齿相依的合作、交流关系,不仅为团队及其成员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而且为高校蓬勃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o池颖.我国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研究[D].吉林大学,2009(12)。72—73.o池颖.我国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研究[D].吉林大学,2009(12):74.116 ⑨博士学位论文DOCTORALDISSE联IArION(四)国外高校科研团队的保障体系科研经费、仪器设备等科研基础条件,是国外高校科研团队运行和发展的基本保障。依托基地平台和科研设施等科研物质条件组建科研团队,是一种常见的科研团队组建方式。国外高校科研团队的保障体系包括的内容比较多,其中主要包括科研经费、科研服务、仪器设备、办公用房等保障内容。如果科研经费充足,仪器设备、办公用房等即使开始没有也不成问题,所以,下面主要从科研经费、科研服务两个方面进行分析。1.国外高校科研团队的科研经费保障科研经费是国外高校科研团队的基本保障,是开展科研创新和其他各项工作的最根本物质基础。由于美国的教育和科研投资非常大,每年教育投入大约占GDP的7%,政府每年提供了上千亿美元的科研投标资金,再加上社会赞助、企业投资和赞助,因而美国的高校和研究机构都能获得数额巨大的科研经费。如美国麻萨诸塞大学每年获取近10亿美元的资金,这些资金中有很大一部分被投入到各种实验室、科研团队进行科学研究。(1)政府资助。国家的科研经费是最为重要的一个部分,其资助与管理模式对高校科研团队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美国联邦政府一直是高校科研最有力的支持者。近年来,联邦政府投入高校科研资金一直呈上升趋势。联邦政府在分配科研资金时体现出两个特点:一是多元性资助。所谓多元性资助,就是每一个联邦政府机构,应该资助和他使命相关的科研经费。这些政府部门主要包括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国防部、能源部、农业部、国家航空航天局、国家科学基金会等。在这之中,国家卫生研究院占政府对大学拨款的一半左右,而国家科学基金则主要针对高校。仅2000年,美国高校用于研发的总经费己经上升到300亿美元,其中来自联邦政府的研发经费接近200亿美元。二是竞争性资助。建立在竞争基础上的评议科研计划和授予科研资助机制,使得最优秀的科研团队最有可能得到最多的资助。在这个竞争过程中,促使高校等机构的科研团队变得强者愈强、弱者愈弱,∞产生高效科研团队的马太效应。(2)社会捐助。除了政府资助外,工商企业和个人等社会各界对高校捐助的数额十分巨大。仅2004年,美国工业投入高校的科研资金就高达21.35亿美元。罾美国高校从社会各界获得的捐助成为他们教学与科研经费的重要来源。以美国哈佛大学为例,美国哈佛大学是世界名牌大学的王中之王,也是获得的捐赠最多的大学之一。“2003年哈佛获得的捐赠高达193亿美元。哈佛2003年度的收入为25亿美元,支出是24亿美元,是一所有赢余的学校。”@雄厚的资金实力,使得哈佛大学的科研经费十分充足,科研团队不愁科研经费,专注科学研究,因而哈佛大学的科研成果也高居顶峰,以发表科学论文的数量为例,一般以被美国费城《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的论文数量来表示,仅1998年,哈佛大学被SCI收录的论文就高达8158篇,遥遥领。池颖.我国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研究[D].吉林大学,2009(12):67一鹤.。池颖.我国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研究[D].吉林人学,2009(12):67.。李其荣.美国哈佛大学的魅力与特色[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6):176-180.117 ⑨博士学位论文DOCTORALDISSERIAnON先,独居榜首,而中国千余所大学被SCI收录的论文加起来也不过7563篇。哈佛大学不仅是美国科研创新的土阵地,也拥有数不清的第一,拥有与培养的名人第一,至今培养了7位美国总统,有40位教授获诺贝尔奖,有40人次获普利策学术与新闻奖。∞充足的科研经费,不仅保障了哈佛大学众多科研团队取得一流的科研成果,也促使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为社会培养了大批顶尖人才,这些人才在社会上获得了很好的发展,又为哈佛大学带来了源源不断的高额捐赠,从而使得哈佛大学一直处于不断上升的良性循环发展轨道,始终处于科学研究的制高点。2.国外高校科研团队的科研服务保障国外高校科研团队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除了需要充足的科研经费保障外,还需要良好的科研服务保障,这主要包括为科研团队提供优质科研服务、营造良好学术氛围两个方面。(1)提供优质的科研服务。美国一智囊机构的研究所长说过:“两个研究员不如一个研究员加半个秘二传的效率”。圆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提供优质科研服务对科研人员的重要性。西方高校为科研团队与科研人员提供的优质科研服务主要包括优质科研平台和信息平台。西方许多高校非常重视科研平台和信息平台建设。德国洪堡大学(前身即柏林大学)是高校科研职能的发源地,非常重视科研工作,重视各种科研平台建设,特别是合作研究中心、跨学科平台建设。1994年,洪堡大学首批建立了两个合作研究中心。目前,洪堡大学牵头建立的合作研究中心有13个,是德国高校中最多的。此外,洪堡大学还参与了8个由其它高校牵头建立的合作研究中心。同时,洪堡大学还非常重视跨学科的多学科研究中心建设,目前,洪堡大学已经建立起12个跨学科研究中心。固美国斯坦福大学为了实施“Bio-X计划”,专门建设了Bio—x研究中心大楼,即Clark中心。该中心的建筑设计和结构独特,功能齐全,具有开放性,是专门为方便科研而设计的,以促进不同学科背景和研究兴趣的研究人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方便他们在吃饭、上课或使用公共仪器时,很容易走到一起交流研究心得。国外著名高校都十分重视为高校科研团队打造科研平台,购置先进的试验设施用于科学研究,如剑桥大学的卡文迪什实验室和卢瑟福实验室拥有世界上先进的回旋加速器和高电压加速器:斯坦福大学的无线电实验室在自己的“硅谷”试验场内,有价值80多万美元的离子移植器和价值98.5万美元的分档器。这些先进的试验设施为他们取得重大研究成果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除了仪器设备之外,团队拥有的各种科技信息资源如文献资源、科学数据、网络科技环境等,以及自然科技资源如植物、动物种质资源,微生物菌种和人类遗传资源,实验材料,标本、岩矿化石等科研资源,为国外高校科研团队开展科研创新提供了重要基础条件平台。回(2)营造宽松的学术氛围。为高校科研团队营造宽松的学术氛围是高校科研管理者义不容辞的责任。科学研究的本质是追求真理,而追求真理需要的正是宽松的学术氛围,即学术自由。李其荣.美国哈佛大学的魅力与特色[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6):176-180.。窦剑,陈莉.高校学术创新团队建设应注意的问题[J].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94-96.。刘念才,JanSadlal(.世界一流大学:特征·排名·建设[M].,卜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214-215.。池颖.我国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研究[D].吉林大学,2009(12):韶.118 ⑨博士学位论文DOCTolU也DlSSERl【ⅪIoN与科学精神。美围哈佛大学之所以成为1lj=界名牌大学的千中之.干,与哈佛人学宽松的学术氛闱密切相关。由哈佛学院时代沿用至今的哈佛大学校徽上,用拉丁文写着VERITAS字样,意为“真理”。哈佛大学的校训是: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校训的英文是:LetPlatobeyourfriend,andAristotle,butmoreletyourfriendbetruth)。校徽和校训的文字,都昭示了哈佛大学立校兴学的宗旨——求是崇真的科学精神。正是这种精神,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求知者。哈佛大学捍卫学术自由,树立追求真理的标杆,具有比较悠久的历史。1829年,当哈佛大学神学院教授亨利·威尔关于废除奴隶制的言论受到抨击时,昆西校长在一封信中明确表示了他支持学术自由的立场:“哈佛大学校方从未以保留教授职位为条件要求威尔教授放弃他在奴隶制问题上的观点。”由于哈佛大学长期以来对学术自由的捍卫,坚持学术自由的办学理念,营造宽松的学术氛围,保障了哈佛火学的快速发展。∞二、国外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的一般经验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个人力量显得单薄脆弱,团队合作显示巨大优势,已成为科技创新的主要途径。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科技创新,无论是曼哈顿工程的成功实施,还是贝尔实验室的创新成果,都是通过团队合作来适应科技发达时代科技发展要求的。也正是在这样的科技发展态势下,发达国家加大了对科研团队的建设力度,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科研团队的主题是创新,围绕科研创新,国外高校科研团队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这些经验是多方面的,但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一)政府出台政策支持团队创新西方许多国家如美国、日本等都十分重视出台创新政策支持团队创新,西方高校科研团队正是在这些政策的支持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以美国为例,美国政府素有重视科研的传统,主要通过创新政策对高校科研团队的创新活动实施引导和支持。这些政策主要包括:1.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知识产权保护政策是西方国家支持科技创新的主要政策。美国是世界上实行知识产权制度最早的国家之一,已基本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知识产权法律与政策体系,一贯拥有尊重知识产权的传统和保护产权的得力机制。美国联邦政府机构对知识产权的介入很深,管理上比较缜密和严格。特别是对政府拨款产生的专利权管理,宏观上有政策指导,具体项目上也有专门机构操作、经营。早在建国之初,美国就在其宪法第一条第8款规定:“国会有权保障作者和发明人对其作品和发明在一定期限内的独占(专利)权利。”1790年,美国颁布实施了第一部《专利法》,现行的《专利法》则是1952年颁布的,此后,又进行了多次修改。如1980年实施了<贝耶一多尔法案》(Bayh—DoleAct),1996年通过了<联邦技术转移法》,规定凡公共政策资助的科研。李其荣.美国哈佛大学的魅力与特色[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6):176-180.119 ⑨博士学位论文DOCTORALDISSERⅨrION成果,其专利门属于承担课题的研究机构,并可自行进一步开发或转化。这些规定既推动了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又使高校可以从知识产权的转移中获取研究经费,促使高校与其它研究机构尤其是企业和国家实验室的合作,使高校等研究机构所拥有的专利数量大幅增长,并使这些机构愿意转让他们的专利技术,对科技发明的商品化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哪为高校科研团队创新提供了有力的知识产权保护,同时也有力地推动了产学研一体化合作创新。2.制定财政税收优惠政策财政税收优惠政策是西方许多国家对科技创新实施的重要优惠政策。美国税法规定:高校和独立科研机构是非营利性组织,可以享受减免税待遇:同时规定:任何企业或个人向高校或从事公益性活动的科研机构捐款,都可以获得减免税待遇。美国鼓励科技创新的财政税收优惠政策,主要表现为对于研发支出的税收减免和退税,而不是政府的研发补贴。美国的<国内税法》对研发活动还制定了退税政策,该法规定:一切商业性公司和机构,如果其研发活动经费和以前相比有所增加,那么该公司或机构可以获得相当下该增加值20%的退税。不但公司或商业性机构可以获得这项退税,该法还规定:个人或其他机构从事研发活动,如果在研发过程就有明确的商业化目的,且研发成果的确进行了商业化,那么此前研发过程中的投入同样可以享受20%的退税。∞财政税收优惠政策既帮助高校赢得了巨额资助和捐赠,也极大地促进了企业参与高校科研的积极性,为高校与企业开展团队合作研究奠定了基础。3.调整科研经费资助政策西方发达国家普遍重视研发(R&D)投入,而美国的R&D投入则一直遥遥领先地位。据统计,美国R&D投入约占所有OECD国家总支出的44%,在R&D活动上的投入比加拿大、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和英国等所有其他七国集团国家的总和还要多。几十年以来,美国R&D投入占世界R&D投入总量,一直保持在25%左右。2006年,美国R&D投入总额达到3300亿美元。美国联邦政府不但自己直接投入R&D,而且采取措施鼓励私人企业投入R&D,超前部署R&D计划,确定R&D优先领域。巨额的R&D投入使美国多年来一直保持世界头号知识生产大国的地位,并引领世界的科技发展。回为了使政府科研机构和高校之间的研究达到一定的平衡,根据1992年‘更新诺言:研究型大学和国家》和《在国家的利益中:联邦政府和研究型大学>的报告,美国联邦政府调整了对高校科研的支持政策,加强了对高校包括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在内的所有费用的资助,使教授能比较容易申请到课题,使高校科研团队有充足的经费支持。2000年美国高校从联邦政府(不包括州和地方政府)获得科研经费174.1亿美元,相当于联邦政府科研经费711.6亿美元的24.5%,若加上由高校管理的联邦实验室科研经费57.3亿美元,则。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美国的知识产权管理体制和专利管理政策及其借鉴[EB/oL].[20lo-lo-18].访问路径;http://删.sipo.gov.cn/sip02008/ztzl/hylt/usa337/bjzl/200804/t20080411—374821.html.。陈劲,张学文.创新型国家建设——理论读本与实践发展[M].北京:科学Hj版社,2010:48.雪陈劲,张学文.创新型国家建设——理论读本与实践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47.120 ⑨博士学位论文DOC’FOR八LDISSERⅨnON高校从联邦政府获得231.4亿美元,占联邦科研经费的32.5%。①联邦政府不仅直接资助高校科研,而且出台政策鼓励企业和社会资助高校科研。4.确定公共采购优先政策美国的公共采购对科技创新活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将由联邦政府提供财政帮助的州以及地方政府也考虑在内,加上政府管制和其他政府目标,则政府几乎是任何物品的采购者。实际上,美国政府一直在有效地利用公共采购优先政策来促进科技创新,促使科技成果产业化,刺激以技术为基础的新企业产生。当一种新产品在刚刚推向市场时,常常面临着需求不足问题,因此,在产品开发的初期阶段,政府订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激励手段。一般来讲,美国政府支持技术进步的公共采购政策可分为两大类:一是与公共采购有关的研发政策,主要是指与公共采购或其他明确的公共目标相联系的政府研发政策;二是直接政府采购政策,很多学者对于公共采购在美国技术创新政策体系中的作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认为美国的公共采购政策已经成为一个强有力的创新政策:L具。固政府作为创新活动的推进者,通过实行公共采购优先政策,优先采购产品市场上的科技创新产品,增加科技创新产品的市场需求,降低科技创新产品的市场风险,调动了企业生产新产品的积极性,促使科技成果产业化,从而对高校与科研机构的创新起到了有力的支持作用。5.促进产学研一体化政策产学研一体化是指将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结合成一个有机整体,集科学研究与科技开发、人才培养及培训、技术推广及开发应用、生产与销售为一体,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推动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发展生产、发展科技的过程。“主要发达国家在长期的产学研合作中积累了许多成功的做法与经验。”@除了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合作,政府相关政策配合外,与产学研直接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财政支持,是推动产学研一体化的关键。一是法律法规保障产学研一体化,推动高校科研团队创新。产学研一体化是产学研合作的高级阶段,也是产学研合作创新的优化配置。法律法规是保障产学研一体化的首要前提。为了给产学研合作提供坚实的制度基础,主要发达国家均在推进产学研合作的过程中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美国是产学研合作创新立法最完善的国家。美国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高科技创新活动,充分体现了产学研一体化的优势。而对这一活动起决定性影响作用的是80年代以来出台的一系列知识产权法案,@其中,影响最大的是1980年实施的《贝耶一多尔法案》(Bayh-DoleAct)。该法案对产学研合作创新作。肖广岭.国家科技政策与一流大学建设——美国的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2):ll一14.。陈劲,王飞绒.创新政策:多国比较和发展框架[M].北京: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148—151.固孙福全,陈宝明,王文岩.主要发达国家的产学研合作创新——菩本经验及启示阻].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1.回郑吉春.世界各国技术创新政策分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3-27,88—91.田孙福全,陈宝明,王文岩.主要发达国家的产学研合作创新——薏本经验及启示[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26—28.121 ⑨博士学位论文DOCTORALDISSERⅨnoN出了详细的规定,如规定联邦政府资助下产生的大学发明,所有权可以!门火学,前提是大学要承担起专利申请和将专利许可给企业界的义务。《贝耶一多尔法案》实施的直接效果是使大学等研究机构所拥有的专利数量有了大幅度增长,对发明的商品化起到了有益的促进作用。该法案颁发实施后,美国大学获得专利的数目有了极大的增长,也使研究型大学开始转变为创新型大学,提高了科研成果转化效率,也使美国的产业技术得以快速提升。∞二是财政支持保障产学研一体化,推动高校科研团队创新。20世纪70年代开始,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等资金的支持下,陆续在高校建立了一系列产学研合作中心,开展合作研究,同时,设立财政专项基金以补偿合作风险。留6.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政策建设自主研究型大学,兴建国家实验室、信息共享等都是美国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做法。美国研究型大学在创新政策的支持下,都十分重视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具有许多高质量的实验室、研究所和桫f究设备,形成了很强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国家实验窒和研究中心是美国政府加强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美国联邦政府的国家实验室和研究中心主要分布在国防部、能源部、健康与人类服务部、农业部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美国研究型大学等单位。如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劳伦斯实验室、洛斯阿拉莫斯的核武器实验室、NASA的喷气动力实验室等都是世界闻名遐迩的研究机构,正是这些国家实验室和研究中心构成了美国科技创新体系国家队主体。四美国是一个非常重视统计的国家,同时也非常注重信息共享。对于政府部门和政府资助的项目,纳税人有权索取有关信息。尤其是网络和计算机技术发展以后,信息共享对于美国科研的环境和科技水平的提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U新基础设旌建设政策为美国高校科研团队提供了良好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也为高校科研团队提供了良好的创新环境。(二)高校搭建平台支撑团队创新高校科研团队生长需要依托一定平台,如前所述,国外高校科研团队的存在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有以实验平台为基础的科研团队、以研究中心为载体的科研团队、以计划项目为依托的科研团队和以科研课题为纽带的科研团队。在各种平台中,跨学科合作平台和产学研合作桥梁更需要高校组织管理层进行协调与管理,也是国外高校非常重视搭建的科研平台。1.高校积极搭建跨学科合作平台支撑创新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许多领域迫切需要多学科交叉共同研究。国外高校在跨学科。徐广军,张晓丰.从贝耶.多尔法案看知识产权立法对产学研一体化的影响[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2):11—17.口孙福全,陈宝明,王文岩.主要发达国家的产学研合作创新——基本经验及启示阻].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20-32.雪沈建磊,马林英.美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要优势和特征[J].全球科技经济嘹望,2007(10):4-12.o陈劲,张学文.创新型国家建设——理论读本与实践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48-49.122 ⑨博士学位论文DOCTORALDlSSERIArIoN研究方面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在美国,许多高校正是通过搭建跨学科的课题组、实验室、研究中心等多种形式的跨学科合作平台,来支撑高校科研团队进行创新研究,这样既促进了学科发展,又推动跨学科创新人才的培养。而且大多数的高校科研团队也正是依靠这些跨学科合作平台的支撑才得以成长起来。麻省理工学院是高校开展跨学科研究的杰出代表。该校设置的40多个跨学科的实验室和研究中心。这些跨学科合作平台除设专职研究人员外,还聘请有关院系教授为研究教授,领导跨学科研究工作。有些以教授为中心的研究小组,经常在跨学科合作平台里从事基础和应用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很多重要的创新成果正是出自于这些跨学科合作平台。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在跨学科合作平台的工作成绩也是他日后得以提升的重要因素之一。哪斯坦福大学Bio-X团队是以斯坦福大学“生物学交义学科研究计划”为依托组建的高校科研团队,这一计划的实施横跨了斯坦福大学的多个学科和学院,几百名教授共同参与生命科学研究,有力地推动跨院系的合作研究。为了搭建好这一庞大的跨学科合作平台,斯坦福大学组织成立了相应的实施机构,专fJ负责计划的实施,并得-NT斯坦福人学校长约翰·亨尼斯(JohnHennessy)的直接关心和支持。为了方便Bio-X团队成员的合作交流,斯坦福大学还专门建造了Clark中心,成立执行委员会负责Bio-X计划的具体实施以及Clark中心的管理。该跨学科交叉合作平台的搭建,不仅使斯坦福大学的生物学研究处于卓越位置,而且也使新的技术源源不断地出现,并被应用到生物技术产业和硅谷中。圆2.高校努力搭建产学研合作桥梁支撑创新国外高校特别是一些西方发达国家高校十分重视为高校科研团队搭建产学研合作桥梁,以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以美国为例,美国高校非常注重与政府、产业界等进行交流与合作,倡导并保障研究人员在开展基础研究的同时,还积极推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开发研究相结合,紧密结合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努力产出适应市场和社会需求的高水平科研成果,使产学研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此,美国很多高校建立健全各项政策措施,包括科研成果的评估、使用、投资以及对成果主要研发人员的奖励办法,推动创新成果产业化。美国高校设有专门机构负责此项工作。斯坦福大学的应用研究常常由高校教师和工业研究人员共同组成科研团队来完成,如斯坦福大学的集成电路系统中心(CIS),数据库小组和英特尔小组等许多研究小组就是由教授和企业研究人员联合组成的。企业交纳一定的科研培训经费后,其科研人员就可以在学校的院所实验室进行一段时间的合作研究,开阔研究视野,了解科学发展最新动向,提高研究能力。这种合作可以实现双赢。美国高校在产学研合作机制的基础上大力推进了创新成果转化。很多高校都有一批专业人员从事成果转让和专利申请工作,即使技术转让不能给高校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高校也鼓励教师进行成果转化,并强调成果转化的目的不是为了赚钱,而是对社会的贡献,更主要的是通过技术转化使企业更多地了解高校的科研情况,从而对高校的基础研国池颖.我国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研究[D].吉林大学,2009(12):79.。王磊.大学创新学术团队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5):77—80. ⑨博士学位论文DoCToRALDISSERI:ATION究进行大最的投入。事实证明这一理念是正确的,各高校也因此获得了巨额回报,如麻省理丁学院科研经费的23%来自工业界。为了促进成果转化,美国高校对成果转化有一系列鼓励性政策,如用技术转让或公司股份中所得收入来支持青年教师从事科技创新活动,重点资助交叉学科研究,对于长期从事技术转让的教师允许其停薪留职。美国研究型大学均规定了技术发明人的收入比例,较好地处理了技术发明人与高校的关系,提高了高校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国外高校虽然重视科研成果转化,但高校并不直接创办和经营企业,20世纪80年代以前甚至禁止高校参股企业。总之,为了促进高校科研团队创新成果产业化,西方许多高校都重视搭建产学研合作桥梁,重视设置专门的技术转化机构,建立起高校科研人员与产业界之间的桥梁,不断推动高校科研团队创新。∞(三)聘请学术精英领衔团队创新聘请学术精英领衔高校科研团队是团队取得创新成果的关键。杰出的学术带头人是高校科研团队的灵魂。对于那些围绕学术大师凝聚科研团队的做法,一般称为“大师+团队”模式。国外高校成功的科研团队无一不由学术精英挂帅担任领军人物,无一不有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强的科研队伍。学术精英的科研水平和人格魅力直接决定了高校科研团队的学术起点和学术开发能力。汤姆森曾说过,卡文迪什实验室之所以杰出,在于其人才的杰出。1.优厚的待遇政策聘请学术精英高校科研团队的创新不仅需要每位成员的共同努力,更需要学术精英领衔。美国等发达国家通过移民等优厚政策,吸引了世界上的许多科学精英和高端人才,成为科研团队的领军人才。美国特别重视国民创新教育和对别国优秀人才的引进,拥有世界上最具创新能力的丰富人才资源和学术精英。自1901年首届诺贝尔奖至今,该奖项672名得主当中,有284名是美国人,占总数的42%。圆一个高绩效的科研团队必须有一个学术精英领衔。学术精英在高校科研团队中是最重要的决定因素。高校吸引学术精英靠的是优厚的待遇。这些待遇不仅仅是工资福利待遇,而且包括一流的科研条件。一流的学术精英领衔,创造一流的学科,打造一流的高校科研团队,如麻省理工大学在建立之初是一所工科院校,20世纪30年代,学院确定了发展理科的目标后,聘请了斯坦福大学的实验物理学家斯特莱特担任物理研究室主任,之后聘请了斯坦福大学的实验物理学家哈里森担任物理系主任,在二者的带领下,麻省理工大学的理科教学科研力量迅速提升,与其工科并驾齐驱。英国剑桥大学的卡文迪什实验室面向全世界择优选择最优秀人才,在选拔学术带头人时有三条不成文的、缺一不可的标准:一是学术成就卓著,善于指导全体团队成员沿着既有的或新开辟的科研方向工作;二是在国际上有崇高威望,具有很强的对内凝聚力和对外吸引力,使优秀物理人才愿意集聚于其麾下学习和研究;三是能对剑桥大学甚至整个。池颖.我国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研究[D].吉林大学,2009(12):86-88.圆陈劲,张学文.创新型国家建设一理论读本与实践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44.124 ⑨博士学位论文DOCTORALDISSER胍nON英国科学界的决策产生匝要影响,能够争取到社会各界对卡文迪什实验窜的支持。回学术精英不仅自己学术精通,而且善于挑选科研团队成员。在选聘团队成员时,非常注意成员技能的多样性和互补性,主要考虑团队成员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学术精英往往会把握好科研团队里教授、副教授、讲师以及博士、研究生的比例,科研团队会形成一定的年龄、知识梯度。学术精英的领衔,使高校科研团队形成强大的团队创新能力,产出高质量的创新成果。2.优质的创新教育培养学术精英创新人才是高校科研团队取得创新成果的基础,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优质的创新教育。西方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创新教育,不仅非常重视在大学和大学前开展创新教育,而且十分重视在大学后和科研工作中提供优质的创新教育,把创新教育作为一个终身教育的过程。美国是十分重视创新教育的国家。在中小学阶段,就十分重视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创新教育,如设置丰富多彩的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课题气氛十分活跃,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着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等。固美国大学非常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不断创新高校课程体系,设置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创新课程体系,注重开展创新理论教育。哈佛大学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把“创造学”列为学生的基础教学课程。美国各类大学不但普遍开设了“创造学”和“创造力开发”等课程,还应用创造思维的系统理论,对工、理、文等学科的200余门专业课程内容进行了修改。美国的许多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等也为员工开设创新理论课程。回美国研究型大学肩负着培养创新人才和原始创新研究的双重任务。据统计,在美国,研究型大学培养的博士研究生占所有大学博士研究生总量的75%以上,获得的联邦科研经费占所有大学获得联邦科研经费总数的90%左右,发表在Nature和Science杂志上的论文占所有大学发表论文总数的80%左右。回美国政府也十分注重创新教育,围绕创新美国、创新教育出台了许多创新政策。2004年12月15日,美国竞争力委员会发布了《创新美国》的报告,提出了全面提升美国创新能力的行动议程和80余项强化创新的政策建议,这些政策建议主要集中在人才、投资和创新组织与机制三个方面,把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放在首位。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世界一流大学都十分重视创新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的培养,以此促进创新人才的成长与科研团队的创新。如英国剑桥大学培养的科学精英、世界著名科学家厄内斯特·卢瑟福是190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他被称为核物理学之父。在他担任剑桥大学卡文迪什实验室主任的18年中,不但使这个实验室在现代科学研究中硕果累累,而且培养了一大批在各自研究领域里取得优异成绩的科学家,卢瑟福一生共培养了11名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其中在卡文迪什实验室培养的就有7名,这些成就与卢瑟福作为卡文迪什实验室。王磊.大学创新学术团队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5):69.。杨光富.当今美国中小学创新教育[J].基础教育研究,2003(1、2):20-22.。赵铸.美国高校创新教育给我们的启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2):267—269.园陈劲,张学文.创新型国家建设一理论读本与实践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43—47. ⑨博士学位论文DOCTORALDISSERI.ATION领军人才的作用分不开,∞也与他十分重视在科研’r作中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分不开。世界上许多火学在教学与科研工作中都非常重视提供优质的创新教育,也培养了大量的高端创新人才,如哈佛大学教师队伍中先后有43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师队伍中共有20名诺贝尔奖获得者。更为重要的是,在师资队伍中还有更多的未来诺贝尔奖获得者、高引科学家,如哈佛大学有187名,哥伦比巫大学有52名,芝加哥大学有47名,麻省理:I=学院有83名,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有87名。圆创新教育需要避免“近亲繁殖”,剑桥大学的卡文迪什实验室在人员招聘上就不直接留用实验室毕业的研究生,而是鼓励他们到其他大学工作一段时间。这样做可以融合多种学术风格和特长,在剑桥之外锻炼和培养独立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当他们在别处显示突出的创新能力时,才视实验室的发展需要重新聘请回来。四优质的创新教育为两方发达国家培养了大量的创新人才,也使许多创新人才成为未来的学术精英。(四)优化学术环境促进团队创新宽松的学术环境是促进高校科研团队创新的必要条件。这种学术自由环境的形成与优化在西方经历了一个漫长过程。美国政府和高校特别是美国大学教授协会(从UP)为推动美国学术自由作出了贡献。1.学术自由文化激发团队创新文化是高校科研团队的构成要素。高校科研团队的学术自由文化与外部文化环境密切相关,外部文化环境包括社会层面的文化(即民族的传统文化、社会心理、性格特征等)、学术层面的文化(即整个学界和大学层面的学术文化、学术氛围、学术生态等)和团队层面的文化(即团队的发展理念、治学精神、学术风气、学术传统等)。美国崇尚自由、实用、竞争的传统文化和民族性格特征,学界和大学里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塑造了鼓励创新、平等民主、尊重个性的文化,塑造了高校科研团队良好的学术自由文化。美国把自由视为天赋人权。这种自由的社会氛围为科研创新提供了宽松的环境。杜威认为自由对于创新的作用犹如光线对于人的生活一样重要。搿没有光线,人就会死亡。没有自由,古老的真理,就会变成腐朽不堪以致不再成其为真理,而成为外界权威的单纯命令。没有自由,新真理的寻求和人类得以更安全更舒适地阔步前进的新道路的开辟就会停止。”田自由的实现得益于美国社会的多元化。而多元化是社会的发展创新的源泉。竞争也是实现创新的根本途径,美国社会和政治结构都为竞争创造了便利条件。美国的教育深深烙印着美国开拓进取、自由竞争、实用主义的文化,美国大学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以及评价标准无不受其文化的影响。美国大学推崇自由的学术研究,将学术自由作为学术研究的基本准则。美国研究型大学的。王磊.大学创新学术团队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5):68.。刘少雪.面向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科技领军人才成长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68-147.o乇磊.大学创新学术团队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5):70.回杜威.自由与文化[如.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113.126 ⑨博士学位论文DOCTORALDISSER"(rION学术自由理念集中体现在1915年美国大学教授协会(AAUP)成立时的“原则宣言”中:“允许学者有追求学术研究而不管研究将导向何处的自由;在校外本专业的范围内发表意见的自由:就一般的社会和政治问题以体面的适于教授身份的方式发表意见的自由。”美国哈佛大学树立追求真理,捍卫学术自由的标杆,为哈佛大学师生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促进了哈佛大学的快速发展。哪良好的外部学术文化环境,深刻影响了高校科研团队的发展理念、治学精神和学术风气,形成了鼓励创新、尊重个性、宽容差异、平等民主、信任团结的科研团队文化,最大限度地激发了科研团队的创新,在充分保障了学术自由的同时,也充分激发了团队成员的创新才能,发挥了团队成员的创新作用。罾2.学术自由制度保障团队创新学术自由制度化在西方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以美国为例,18世纪以来,美国高校先后面临科学与神学、科学与财富、学术与政治的冲突,为学术自由在美国的发展提供了现实需要。学术自由在美国的发展人致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即殖民地学院的信仰自由、学术自由思想的移植与学术自由制度化。美国大学教师和大学教授协会(从UP)为推动学术自由的制度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四美国大学教授协会(从UP)的成立是美国学术自由制度化的重要标志。美国大学教授协会(从_UP)成立的起因,可以追溯到美国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美国大学多起解聘教授事件,其中1900年发生在斯坦福大学的罗斯案最为引人注目。为了保护教师的学术自由权利,维护教师职位的稳定性,在约翰·杜威等一些著名大学教授倡议下,1915年,美国部分大学教授联合起来,成立了美国大学教授协会(AAUP),公布了关于学术自由和教授任期的原则声明。声明提出了实行学术自由的原则,保障教授教学和研究的自由权利,建议在解雇和处罚大学教师之前,应先由学校专业人员组成适当的公正团体,对解雇和处罚进行审议,并主张讲师以上职位的专业人员任职10年以上,均应永久聘用。固声明得到了美国学院协会(从C)和美国大学协会(AAU)等组织的支持。1940年,美国大学教授协会与美国学院协会联合发表原则声明,对1915年的AAUP声明进行补充性说明,特别强调高校教师在社会中的特殊地位和特殊的责任,提出了教师终身任期制,第一次给任期程序以明确的界定,认为高校教师和研究人员经过最长不超过7年的试用期,经同行专家评议就应享有永久的任职资格,除了由于财政危机或教师个人的道德原因之外,终止任期必须有充足的理由。@中间虽然几经周折,但到1957年,联邦最高法院在斯韦泽诉新罕布什尔州一案的判决中,首席大法官认为:“对我们的学院和大学的智力领袖横加任何束缚都会葬送我们国家的未来”。@联邦最高法院的判决从法律上保护了高校的学。李其荣.美国哈佛大学的魅力与特色[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6):176—180.o池颖.我国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研究[D].吉林大学,2009(12):83—86.固张斌贤,李予江.论学术自由在美国的制度化历程[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5):6-10.9LouisJoughin.AcademicFreedomandTenure[M].TheUniversityofWisconsinPress。1967:174-176.9LouisJoughin.AcademicFreedomandTenure[M].TheUniversityofWisconsinPress。1967:37.o别敦荣.中美大学学术管理[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65. ⑨博士学位论文DOCToRALDISSEKⅨnON术自由权利神圣不可侵犯。经过美国大学教授协会及相关组织长期的努力,促进了学术自由的制度化,在美国高校形成了保障学术自由的终身教职制度、集体谈判制度和黑名单制度。(1)终身教职制度。终身教职制度是美国高校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以经济安全和职业安全来保障学术自由的制度。“美国大学的终身教职制,是定期合同制和职务终身制二者的结合体。”①终身教职之所以能够保护学术自由,是因为终身教职保障了高校教师的职业安全,同时还得益于终身教职制度本身的不断完善。这些制度包括与之相关的试用期制度、同行评议制度、解聘程式化和解聘之前的司法听证制度等。终身教职制度的发展和完善,不仅促进了美国高校的发展,也保障了高校科研团队的创新。终身教职制度的存在保障了教师的学术自由权利,使高校教师能对人们广泛接受和认同的理论或观点进行质疑;能对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实施的政策以及现存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弊端进行批评和建议;能对学术自由权利受到侵害的同事进行声援。没有终身教职制度对教师职业安全进行保障,那些发表不受欢迎观点的高校教师,就很可能被政府和高校解雇,高等教育的批判功能就会丧失。在科学研究过程中,重火原创性科研成果,一般都需经历长期艰苦的研究过程。美国终身教职制度通过长达7年的试用期对高校教师进行严格遴选。给予那些有着学术发展潜力的高水平创新人才终身聘用资格,有助于留住高水平创新人才,有利于重大原创性科研成果问世。美国高校近几十年来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主要原因之一是美国有不断完善的终身教职制度。在美国高校,教师获得终身聘用资格的决策权主要掌握在教师群体手中。高校教师试用期结束后,经学科主任或学科教授会、系主任、学院院长、副校长、校长以及大学理事会层层许可后,才能获得终身聘任资格。可见,高校教师要想获得终身教职是非常困难的。这种多层审批且决策权主要掌握在教师群体手中的制度,能有效地杜绝终身教职授予过程中的不公平现象。高校教师能否获得终身教职,主要取决于是否拥有丰厚的教学、科研业绩。美国拥有科学合理的学术成果质量评价体系,高校能够通过同行专家评议、研究成果发表刊物的权威性和研究成果被引用等指标,比较客观准确地评判出教师学术业绩的质量,并以此为依据进行终身教职的授予。此外,AAUP的历次声明对高校解聘终身教职教师规定了明确的解聘条件和严格的法定程序。这些解聘条件和法律程序,使美国高校形成了较为公平的终身教职制度圆,推动了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促进了高校科研团队的不断创新。(2)集体谈判制度。集体谈判制度是指美国高校教师可以依据1935年颁布的《国家劳工关系法》等法律的有关规定组织工会,选举工会代表与校方进行集体协商,就双方各自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关系,包括教师的工资待遇、工作时间和工作职责等进行谈判,并就学校聘用、晋升、解聘教师的正当程序以及教师终身教职的授予等事项达成一致意见。集体谈判制度规定校方不能拒绝教师的集体谈判,也不能在教师的聘用和职业保障上歧视加入工会的教师,教师工。傅凰.美国大学终身教职制的历史演进、变革及述评[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50-54.o傅凰.美国大学终身教职制的历史演进、变革及述评[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50-54.128 ⑨博士学位论文DOCTORALDlSSERⅨrION会及其活动不受校方的支配和干涉,否则,教师可以因为校方的不公平劳动行为向法院提起诉讼。集体谈判制度已成为具有美国高校特色的管理制度,在保护高校教师的学术自由权利与终身教职权利等方面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教师工会在通过集体谈判后,明确制定有关终身教职制的详细规则并形成合同,使教师的各项权利得到了有效的法律保障,④创造了宽松的学术自由环境,促进了高校科研团队的不断创新。(3)黑名单制度。黑名单制度是指将侵犯教师学术自由的高校,在AAUP会刊上公开列入谴责名单的制度。黑名单制度从1930年开始在美国实行。美国大学教授协会(AAUP)十分重视教师的投诉,协会领导及其工作人员的主要精力用来监督全国高校保障学术自由和实行终身教职制度,对前来投诉高校教师的十分重视,并为他们认真提供咨询意见。美国大学教授协会(AAUP)一旦发现有高校当局有严重侵害教师学术自由和终身教职制度的情况,就启动调查程序,AAUP秘书长授权一个特别委员会进行调查。特别委员会将到该校进行详细调查,并在调查结束后提交调查报告,对高校当局行为的性质作出判断。调查报告将送交当事人各方听取意见,定稿后的调查报告将在AAUP会刊‘学术界》(1979年以前称为‘公报》)上发表。AAUP将在春季年会审议上一年发表的调查报告,提出谴责建议,并将侵犯教师学术自由和终身教职制度的高校列入谴责名单,公之于众。同时,对于那些情况有所改善的高校,经AAUP年度代表会议讨论后,从黑名单上删除。黑名单制度将侵犯教师学术自由和终身教职制度的高校列入AAUP拟定的谴责名单,并向社会公布,虽然对高校不具有实质性制裁效果,但由于AAUP在美国学术界具有强大的影响力,使得美国高校在对待教师学术自由问题上变得越来越谨慎,从而达到了保障高校教师学术自由权利的目的。罾(五)健全评估机制激励团队创新虽然国外没有直接针对高校科研团队的专门评估,对科研团队的评估主要体现在对科研团队依托平台的评估、科研项目的评审以及科研团队成员的考评等方面,但是,这些评估都尊重研究和创新规律,如美国科研政策要求高校与研究者尽可能签订长期合同,为研究小组提供稳定而灵活的支持,鼓励风险研究、容许失败。建立有效科研绩效评估机制,主要包括长效评估机制和重视质量评估。1.长效评估机制激励团队创新’不同国家的科研评估机制既有各自的特点,又有相似之处。建立和实施长效科研评估机制是西方发达国家科研评估的相似之处,其评估活动多数是由国家召集,科研绩效评估周期一般比较长,评估活动的开展也不是很频繁,为科研团队做出创新成果预留了比较充裕的时间,从而使科研活动不致于急功近利,这些对于提高科研团队绩效、保障科研团队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国陈芳.美国大学教师学术自由权利保障的制度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8(3):52—55.。陈芳.美国大学教师学术自由权利保障的制度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8(3):52—55.129 ⑧博士学位论文DOCTORALDISSERTATION如美国高校的每个同家级实验宝两年有一次中期评估,每四至无年进行一次大评估。而马普学会的长效评估经验更是值得借鉴,对研究所的整体评估周期是六年。马普学会的评估工作分为两类:一类是对于研究项目和课题的评估,以确保投入产出效益。马普学会规定每两年对相关研究所的研究项目及其进展情况评估一次,评估的结果可以作为研究所在下一阶段给予相应研究经费的参考依据。另一类是针对研究所的评估工作,马普学会规定在原两年一次的项目评估基础上,每六年对相应研究所进行一次评估,评估结果作为该研究所申请下一个六年的经费依据。但是,该评估结果并不给出80个研究所的排序,只是分别列举各研究所在六年研究工作的优劣。对于约占10%左右评得较差的研究所将削减20%的年度经费:对于评估结果太差的研究所,经马普学会理事会集体讨论后可给予关闭或合并,马普学会历史上已经关闭了6个研究所。此外,马普学会评估委员会是独立于马普学会之外的一个专门机构,其成员由马普会长亲自任命,90%成员来自马普学会之外的单位,且约60%左右的成员来自于国外,以充分保证评估的公正性和科学性,使最好的研究成果由最优秀的科学家进行评价。在评估的基础上,评估委员会还对马普研究所的研究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以帮助被评单位更好地进行下一步工作。回2.重视质量评估激励团队创新国外的科研评估非常重视科研成果的质量评估,重视质量评估并不是说其评估没有数量指标,而是在设计数量指标时,更注重科研成果质量和创新性;即使是数量指标,也是包含高质量的数量指标。以美国高校的实验室为例,实验室的绩效是实验室获得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的决定性因素,而绩效的高低则是由利益相关者各方来评估,普遍采用同行项目评审、工作检查和晋级评议的方法。美国各高校对校级实验室i国家级实验室的评估都非常重视,根据利益相关各方提出的标准衡量实验室的科研成果,在科研过程中重视与利益相关各方开展交流、听取意见。科研项目结束后,由独立的第三方对科研绩效进行评估,评估的结果作为下一阶段资助方制定预算计划以及科研机构改善内部管理时参考。每个国家级实验室的评估,由主要经费支持部门组织外单位的著名专家对实验室的科研成果进行评估,如对发表论文的评估主要看论文的引用次数和影响因子,获得的专利、出版的专著和教科书及其影响;看其是否被国会等重要国家机关引证、是否取得重大社会效益等。圆国外科研机构的评估指标设计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重视围绕体现科研成果的质量来设计科研评估指标。德国评价科研机构绩效的指标包括科研能力、科研服务及科学咨询能力、科学政策标准三个方面,下设若干项二级指标并细分为相应的统计指标。如弗朗霍夫学会对研究所的评价由研究所从外部聘请的学术委员会承担,其评价内容和标准与马普不同,弗朗霍夫学会对研究所的评价主要考察研究所的科技竞争力以及完成战略计划的情况,特别关注的评价指标包括研究所获得的年度总经费中外争经费是否达到70%的比例、在外争经费中从企业获得项目经费的数量以及从欧盟获得经费的数。池颖.我国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研究[D].吉林大学,2009(12):81.。池颖.我国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研究ID].吉林大学,2009(12):81—82.130 ⑨博士学位论文DOCTORALDISSER联nON量、专利数最、提供的技术与成果情况、人员状况以及客户满意度等。@三、国外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的案例分析对国外高校科研团队进行案例分析,有利于进一步深入理解国外高校科研团队的具体运行情况,对照前面国内高校科研团队的案例考查与分析,进行比较研究,为研究国内高校科研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打下基础。(一)人类基因组科研团队的建设人类基因组科研团队实际上是一个跨学科、跨组织、跨国界的科研团队集团,为了分析人类基因组科研团队的成功经验,首先有必要对其相关文献进行梳理。1.人类基因纽科研团队的文献概述通过对中国学术期刊网、中国优秀硕十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搜狐、中文雅虎、百度、Google等网站的检索,发现关于“人类基因组”的各种文章很多,既有很多一般性介绍文章,也有许多研究性论文。2010年12月28日,以百度为例,输入“人类基因组”可以找到相关网页260多万篇,输入“人类基因组计划”可以找到相关网页120多万篇,以中国学术期刊网为例,通过精确匹配输入篇名“人类基因组”可以找到论文600多篇,输入“人类基因组计划”可以找到论文259篇,而输入“人类基因组团队”则找不到1篇论文。可见,还没有学者把人类基因组计划组当作一个科研团队来进行研究而写出专题论文。然而,在查找博士论文时,发现王磊的博士论文‘大学创新学术团队研究》(2008)中,把人类基因组计划当作一个大学创新学术团队的案例来进行分析,王磊博士对该案例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一是介绍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基本情况,二是分析了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成功经验。这一研究对人类基因组科研团队案例分析具有重要参考价值。除了王磊的博士论文外,通过浏览中国学术期刊网相关论文,为人类基因组科研团队案例研究找到了大量参考文献,例如韩萍等发表在《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第5期的<人类基因组计划研究进展》;武汉理工大学唐玉红的硕士学位论文<人类基因组计划的价值伦理分析及对策》(2006)第一章就专门介绍了“人类基因组计划’’,这两篇论文对人类基因组科研团队案例研究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其它关于“人类基因组”的文章由于很多,在此不一一列举。2.人类基因组科研团队的基本情况人类基因组科研团队是以人类基因组计划为依托形成的科研团队集团,高校是人类基因组科研团队集团的主要参与者。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GenomeProject,简称为HGP)与曼哈顿原子弹计划、阿波罗登月计划相提并论被称为自然科学史上的三大科学计划。圆该计划包括物理。李晓轩.德国科研机构的评价实践与启示[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4(4):274-277.雪唐玉红.人类基因组计划的价值伦理分析及对策[D].武汉理工大学,2006(4):4.13I 图谱的建立,遗传图谱的建立,DNA识别和序列测定,以及对一些模式生物体基冈组进行全测序等四项任务。实际就是要读懂人类基因组的全部ATGC语言,从分子水平认识人类自身的结构和功能特征。①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有学者己经开始对人类基因组进行研究。20世纪80年代,有些学者开始提出要对人类基因组进行系统测序和全面分析,引起了美国能源部、美国科学院等机构的重视,分别组成了专家小组对此进行反复调查论证和辩论。1986年,美国能源部决定对人类基因组的作图和测序进行资助;美国科学院1988年建议开始实施人类基因组计划;1989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成立了“国立人类基因组研究中心”,由诺贝尔奖获得者沃森教授担任第一任主任。美国国会1990年10月批准正式启动这项历时15年、耗资30亿美元的计划,并组建科研团队集团实施该计划,预期2005年完成人类基因组全部序列测定。其后的几年时间,德国、日本、英国、法国、中国的科学家相继正式加入该团队,包括美国在内的六个国家共有16个实验室及1100多名生物科学家等参与了该团队。中国于1999年9月1日正式加入该团队,参与HGP研究,承担了l%的人类基因组测序任务。经过人类基因组科研团队集团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美国东部时间2000年6月26日,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六国协作组向世界宣布:人类生命蓝图——人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己经完成。2003年4月15日,协作组再一次宜布:DNA测序已胜利完成,HGP的所有目标提前两年全部实现。田HGP目标的全面完成,预示着人类在探索生命奥秘的进程中揭开了崭新的篇章,是人类科技史上的里程碑,标志着人类在研究自身规律的过程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同时,HGP的实施与完成,对人类社会的巨大科学和经济意义已清晰显现出来。其一,HGP的实施和完成对生物学与医学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HGP将极大地促进生物学与医学等相关领域的基础、应用与开发研究不断发展:从分子水平解释多种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和预防途径,阐明基因的结构与功能关系,利用基因技术改造与保护物种等。更重要的是,HGP使人们将从基因组的水平来重新探讨和认识生命进化、遗传等诸多生物学的重要问题,可能对未来生命科学研究思想和方法带来革命性的变革。其二,HGP带动了动植物基因组的研究。人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的建立,带动了大肠杆菌、酵母菌、美丽线虫、果蝇、小鼠等模式生物以及近30多种微生物全基因组破译和一些其他生物的DNA图谱绘制,推动了HGP向纵深方向发展。其三,HGP的实施促进了交叉学科的发展。随着人类基因组研究的深入发展,诞生了许多新学科、新领域,包括比较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蛋白质组学等。四3.人类基因组科研团队的成功经验人类基因组科研团队在实施人类基因组计划过程中的成功经验,不仅具有深刻的科学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达到了规模化、序列化、信息化、产业化、医学化、人文化的目的鲫,o王磊.大学创新学术团队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5):73.o王磊.大学创新学术团队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5):74.o王磊.大学创新学术团队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5):74-75.o韩萍,俞诗源.人类基因组计划研究进展[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5):96—101.132 ⑨博士学位论丈DOCTORALDISSERTATION为高校科研团队特别足为跨学科、跨组织、跨国界的科研团队集团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1)组建大型科研团队集团需要国家高度重视。可以说,没有美国联邦政府和国会的高度重视与支持,不可能有人类基因组计划的产生。组建类似人类基因组这样的大型科研团队集团,尤其需要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与鼎立支持,同时也需要多个国家的合作研究。如前所述,在人类基因组计划正式出台之前,美国能源部、美国科学院等国家机构就高度重视,分别组成了专家小组对此进行反复调查论证和辩论。美国能源部1986年决定对人类基因组的作图和测序进行资助;美国科学院1988年建议开始实施人类基因组计划;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1989年成立了“国立人类基因组研究中心”。美国联邦政府多个部门通过组织各方面的专家反复分析,对实施人类基因组计划进行了反复论证。美国国会1990年10月批准正式启动这项历时15年、耗资30亿美元的计划。可见,人类基因组计划得到了美国联邦政府和国会的高度重视与支持,美国联邦政府和国会层面参与程度之高,分析论证时间之长,计划项目投资之大,都是空前罕见的。除了美国联邦政府利国会的高度重视与支持外,德国、日本、英国、法国、中国的科学家也先后加入该团队。由于美国是发起国和主要投资国,人类基因组团队对美国的相关学科研究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也使美国处于相关研究前沿。同时,人类基因组团队为跨学科、跨组织、跨国界的科研团队集团组建与管理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促进了参与国的相关学科研究。(2)强调不同学科、不同国家之间的密切合作。人类基因组计划与曼哈顿工程和阿波罗计划不同的是,它不是个别国家政治和军事目的的产物,而是在科技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一项大型公益性科研项目。它不仅继承了曼哈顿工程和阿波罗计划等传统大科学大规模投入、多学科合作参与等特点,而且打破了国家之间的利益分歧,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由全球范围内科学家共同组建科研团队集团完成的全球公益性科研项目。这种密切合作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研究思路的整体性与联合性。人类基因组研究的核心思想是整体性研究。诺贝尔奖获得者杜伯克(R.Dulbecco)1986年在《科学》上发表的《肿瘤研究的转折点:人类基因组测序》论文中,号召全球各国科学家携手对人类基因组进行全面测序。该论文后来被称为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标书”。这种将个别问题联合起来进行整体性研究的方法贯穿了该计划的全过程,并在后基因组计划中得到了更充分的体现。二是不同学科之间的广泛合作。从科学发展的趋势来看,当代科学研究愈来愈以问题或课题为中心,而不再拘泥于学科界限。人类基因组计划主要涉及生物学和医学领域,要求生命科学的诸多学科合作攻关,也需要物理学、化学、信息科学等学科提供帮助。由于人类基因组研究将带来社会、法律、伦理等方面的冲突,所以,该计划不仅要求自然科学与技术科学的各学科相互协作,而且要求科技与人文共同努力。三是不同国家之间的精诚合作。人类基因组计划是由全球多个国家的不同科学组织和科学家一起执行的研究计划。目前,ltGP的意义已被各国所认同,它倡导的“全球合作、免费共享”的“人类基因组精神”,①已成。王磊.大学创新学术团队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5):75—76.133 ⑨博士学位论文DOCTOPALDISSEKLATION为人类科技史上科研团队国际合作的楷模,也为跨围科研团队集团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3)建立具有协调和领导作用的团队组织机构。作为一个科研团队集团,人类基因组团队所实施的庞大国际合作计划,需要在团队组织形式上进行创新,建立灵活、高效的团队组织机构进行团队管理。为了更好地实施HGP,有效地协调人类基因组团队,一些国际性学术组织相继产生与发展起来。在著名人类遗传学家麦库西克等科学家的倡导下,1988年4月,由美国、欧盟等23个国家科学家组成的国际人类基因组组织(HumanGenomeOrganization,简称为HUGO)宣告成立,当时就有400多位科学家参加该组织。册Go是一个非营利性的国际学术组织,被誉为“人类基因组的联合国”,旨在制定统一标准,促进交流与合作,协调全球范围的人类基因组研究。与此同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0)也积极行动起来,成立了“UNESC0人类基因组委员会”,并于1998年11月发表了《关于人类基因组与人类权利的宣言》,经联合国大会通过成为人类基因组的“世界宣言”,成为HGP研究的重要的指导性文件。此外,各国科学家还针对IIGP研究的一些具体科学问题,成立了相应的组织进行协调,如由诺贝尔奖获得者阿尔弗雷德·吉尔曼(AlfredGilman)领导的“信号转导联盟”,由来自美国、英国等国家的52个实验室组成。具体到人类基因组科研团队的各成员国内部,人类基因各项子计划也都是由多个部门、高校、实验室合作完成,各成员国的子科研团队内部也都建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进行协调。∞(4)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有机结合的决策过程。在人类基因组团队组建之前,就如何把参加这类超大科研团队集团的科学精英们更好地组织起来,有效地进行科学研究,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是从上到下的策略,以曼哈顿工程团队为代表,强调了团队目标、策略和分工的顶层设计;另一种是从下到上的方法,以建造哈勃太空望远镜的天文学团队为代表,强调了不同科学家小组积极性的发挥。人类基因组团队创造性地把以上两种团队管理模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了一种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有机结合的新模式。其一,对参与团队的不同实验室和科学家进行明确分工。据英国桑格中心的约翰·萨尔斯顿(JohnSulston)回忆,从1993年到2000年,萨尔斯顿负责桑格中心的研究工作,最初科学家们采用早期人工测序的组织传统,分工不够明确。后来通过探索,萨尔斯顿和其他科学家们明白,只有依据各专业人员从测序能力到计算机分析能力的技能不同进行分工,才能获得最佳效率。其二,整个决策过程是有目的的从下至上的决策。决策参与者包括各实验室的负责人、由许多杰出科学家组成的顾问委员会和一些专家咨询小组。这种决策方法充分体现了决策的民主性。其三,把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决策有机结合起来。决策建立在坚实的科学基础之上,虽然决策过程总体上是自下而上的过程,但在一些需要做出阶段性重大决策的关键时刻,人类基因组科研团队也采取了一些自上而下的决策过程,使二种决策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加速了计划的进度。管(5)充分体现了科技与人文融合的整体性范式。人类基因组科研团队的重大意义,除了提。王磊.大学创新学术团队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5):76.o王磊.大学创新学术团队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5):76-77.134 ⑨博士学位论文DOCTORALDISSERI.ATlON出“整体性研究”这样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外,还充分体现了科技与人文融合的典型范例。人类基因组计划本身就具有重大的技术价值和经济价值,虽然人类基因的碱基排列不能申请专利,但对其起反应的低分子却能申请专利。进行基因研究不仅对科学发展有贡献,而且对各国的经济发展也会有贡献,具有相当大的经济价值。目前,许多大型企业纷纷投巨资资助人类基因科研团队,以争夺基因cDNA序列专利权。现在,国际上几乎每克隆出一个与疾病相关的基因,都会很快成为专利。人类基因组计划还带动了一系列相关技术的发展,对一些技术提出了空前巨大的要求。如果没有DNA序列分析仪、质谱仪、超级计算机等技术设施,基因组研究只能是纸上谈兵。这不仅使以生物学原理为主设计的技术如多聚酶链式反应技术、基因芯片等得到了迅速发展,也极大地促进了基于物理、化学原理的仪器和技术如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和质谱仪的发展。∞同时,由于人类基因组研究将带来社会、法律、伦理等问题,还促进了科技与人文研究的自然融合,对于人性、人权、平等等概念以至社会结构都要重新讨论,也提供了重新审视人类自我的人文基础等。圆(二)斯坦福大学Bi科团队建设斯坦福大学Bio-X团队是以斯坦福大学Bio-X计划为依托形成的高校科研团队,是一个跨学科、跨院系的规模比较大的高校科研团队,为了分析该团队的成功经验,有必要先对其相关文献进行梳理。1.斯坦福大学Bio-X团队的文献概述同样,通过对中国学术期刊网、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搜狐、中文雅虎、百度、Google等网站的检索,相比较而言,关于“斯坦福大学Bio-X”的各种文章比“人类基因组”要少得多。2010年12月28日,以百度为例,输入“斯坦福大学Bio-X”可以找到相关网页9000多篇,输入“斯坦福大学Bio-X计划”可以找到相关网页6000多篇;以中国学术期刊网为例,通过精确匹配输入篇名“Bio-X”找到文章6篇,其中只有2篇学术论文。输入篇名“斯坦福大学Bio-X”只能找到论文1篇,而输入“斯坦福大学Bio-X团队”则找不到1篇论文。可见,还没有学者把斯坦福大学Bio-X计划组当作一个科研团队来进行研究而写出专题论文。然而,在查找博士论文时,发现王磊的博士论文<大学创新学术团队研究》(2008)中,把斯坦福大学Bio—X计划当作一个大学创新学术团队的案例来进行分析,一王磊博士对该案例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一是介绍斯坦福大学Bio-X计划的基本情况,二是分析了斯坦福大学Bio-X计划的成功经验。这一研究对斯坦福大学Bio-X团队案例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除了王磊的博士论文外,前面所述查找到的学术期刊中,有2篇文章对斯坦福大学Bio-X团队案例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一篇是北京大学吴铸编译自斯坦福大学网页的、专①王磊.大学创新学术团队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5):77.o韩萍,俞诗源.人类基因组计划研究进展[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5):96-101.135 ⑨博士学位论文DOCTORALDISSERI.ATION门介绍斯坦福大学Bio-X计划的文章,即《中固基础科学》2000年第10期的《斯坦福大学生物学交叉学科研究计划Bio-XProgram》.另一篇是陈勇等发表在《科学学研究》2010年第3期的《促进跨学科研究的有效组织模式研究——基于斯坦福大学Bio-X跨学科研究计划的分析及启示》认为:科学的跨学科战略规划、创新创业的组织文化、有效的跨学科研究平台、实体运作的体制及项目驱动的机制、与产业界紧密联系等成为斯坦福大学Bio-X计划成功的关键。2.斯坦福大学Bio-X团队的基本情况近年来,生物学的发展十分迅速,许多领域迫切需要多学科交叉共同参与研究,特别是后基因组、基于同步辐射的结构生物学、单分子测量、纳米技术等。在这样的背景下,斯坦福大学1998年5月启动了“生物学交叉学科研究计划”,即“Bio-X计划”。由当时在斯坦福大学工作的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朱棣文发起,∞组建了Bio-X研究中心,成为全球该研究领域最引人注目的Bio-X研究中心。罾斯坦福大学Bio-X团队是以斯坦福大学Bio—X计划为依托形成的团队,横跨了斯坦福大学的地球科学院、医学院、』=程学院、文理学院雨I法学院,是由几百名教授共同参与生命科学研究的高校科研团队。Bio-X团队的理想在于促进不同领域研究人员的交流,紧密连结参与院系的教授及学生,有计划地推动跨院系团队合作研究。为了方便Bio-X团队成员的研究与交流,斯坦福大学专门为Bio-X团队建造了一座大楼,作为Bio-X团队的研究基地,建楼资金主要由JimClark捐赠,因而大楼被命名为Clark中心。该中心于2003年夏竣工使用。Bio—X计划的主要目的是加强跨学科的学术交流,并将基础、应用和临床科学中的边缘学科研究结合起来,进行多层次的生物物理学研究。Bio-X计划整合了斯坦福大学的学科资源,促成学科之间进行团队合作研究,形成跨学科的科学共同体,找到新的学科生长点,以期能够产生重大的创新成果。通过实施Bio-X计划,斯坦福大学希望在生物学研究处于领先位置,培养下一代学科带头人,也希望将这些新开发的技术应用于生物技术工业,并为硅谷创造新的辉煌。曰斯坦福大学Bio-X团队的各类事务由几个委员会决定,委员会的成员是来自斯坦福大学不同学科的专家。一是Bio-X执行委员会。该委员会由6人组成,成员有物理学家朱棣文、神经学教授Billimobley、化学工程学教授ChanningRobertson、生物化学教授JimSpudich,以及一位行政主任和一位项目主管。二是Bio-X顾问委员会。该委员会由4人组成,由机械工程应用物理学、生物科学、儿科、微生物及免疫学4个学科专家组成。三是Bio-X教育委员会。该委员会由10人组成,成员来自生物科学、机械工程、化学工程、计算机科学、生物化学、外科学6个学科。四是Bio-X核心设备委员会。该委员会由11人组成,由1位主管科研的院长和10位来自结构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病理学、化学、机械工程、化学工程、计算机科学、生物。任东.朱棣文——从诺贝尔奖得主到美国能源部长[J].海内与海外,z009(9):卜7.此部分还参考了斯坦福大学Bio-X研究中心网站资料,进入路径:http://cmgnstanford.edu/biochea/biox/index.html。张志鸿.新世纪中推动生物科学发展的Bio—x[J].生物物理学报,2001(1):l-9.。王磊.大学创新学术团队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5):77—78.136 ⑨博士学位论文DOCTORALDISSERI.ArION科学、化学化T9个学科的专家组成。五是Bio-X设计委员会。该委员会由15人组成,成员来自神经生物学、医学、外科学、化学工程、计算机科学、生物科学、发育生物学、病理学、生物化学、工程学等12个学科。六是Bio-X交叉学科启动委员会。该委员会由14人组成,成员来自儿科、神经生物学、机械工程、化学工程、放射学、神经学、医学、化学、计算机科学、生物科学、发育生物学、生物化学、工程学等13个学科。回这些委员会为斯坦福大学Bio—X团队顺利开展合作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3.斯坦福大学Bio-X团队的成功经验斯坦福大学Bio—x团队在实施Bio-X计划过程中取得的成功,为高校科研团队特别是为跨学科、跨院系的科研团队积累了宝贵的团队建设经验。(1)团队组建由学校层面推动、组织和领导。斯坦福大学的Bio-X计划虽然是由教授们构想和倡导的,但Bio-X团队的组建涉及到与生物学有关的多个学科与院系,只有通过学校层面的推动、组织和领导,才能有效地协调团队各方的科研资源和利益。学校层面的强有力支持是跨学科、跨院系团队得以组建并顺利开展科研活动的关键。在1998年9月,Bio—X团队组建之初,斯坦福大学为推动Bio-X团队的研究计划,组织成立了由斯坦福大学教务长赖斯(Rice)和副教务长裘格(Kiuger)牵头、三个学院教师组成的执行委员会。这个委员会每周定期召开会议,筹划Bio-X团队建设计划及其与生物学有关的跨学科研究计划。Bio-X团队实施的重大子项目都离不开学校层面推动、组织和领导,如Bio-X团队最重要的资助项目“跨学科创新计划”,在2000—2002年第一期计划完成后,就是在斯坦福大学校长约翰·亨尼斯(JohnHennessy)的直接关心和支持下,宣布启动第二期和第三期研究计划。@(2)给予Bio—X团队充分的学术研究自主权。美国大学内部的科技机构,除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各院系研究机构外,还包括大学设置的独立研究机构、政府在大学中设立的包括国家实验室在内的各种研究中心以及工业与大学的合作研究机构。这些研究机构都有比较充分的学术研究自主权,特别是大学设置的独立研究机构,学术研究自主权更大,而且这种独立的科研机构在美国大学科研中已经占据了较大的份额。目前,斯坦福大学的这种独立科研机构共有12个,其中工程类5个,人文社会科学类7个。斯坦福大学Bio-X研究中心就是斯坦福大学的独立研究机构,而斯坦福大学Bio-X团队则是以Bio—X研究中心为依托形成的高校科研团队,具体充分的学术研究自主权。这种充分的学术研究自主权主要表现在:有独立的管理体制、内部管理、人才队伍和资金运作。特别是独立的管理体制和资金运作使学术研究不受权力和市场的干扰。Bio-X团队能够持续开展卓越的科学研究,.正是得益于独立的管理体制和厚实的经费支撑。%io—X团队研究经费的主要来源包括两部分:学校内部的科研拨款和校外的捐赠与资助,。吴铸编译.斯坦福大学生物学交叉学科研究计划Bio-XProgram[J].中国基础科学,2000(10):39—43.。王磊.大学创新学术团队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5):79.。付瑶瑶.从斯坦福大学看美国研究型大学中独立科研机构的发展[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3):16—22.137 ⑨博士学位论文DOCTORALDISSERl肖rION其中学校内部的科研拨款约r叶15%,来源丁校长办公室、教务长办公室的拨款;校外的捐赠与资助占85%,是其主要来源。其中,前斯坦福电机系教授JimClark捐出1.5亿元,另有一名匿名人士捐出6000万元,使Bio-X计划经费扩增到2亿美元以上。∞(3)以非常灵活的方式组织Bio-X团队成员。Bio-X团队成员组成采用了十分灵活的方式。所有参与Bio—X团队的斯坦福大学教师,其人事关系都隶属于原来的院系,由原单位进行人事管理。Bio-X团队成员以交叉学科的研究项目为纽带组织在一起,形成一种比较典型的科学研究组织——矩阵结构组织,十分有利于交叉学科之间的交流。Bio-X执行委员会选择进入中心人选的途径与步骤为:一是请工程学院、医学院等相关学院的所有系主任为中心建议研究课题和推荐成员;二是建立Bio-X网站,请研究人员通过网站进行申请,表明成为Bio-X团队成员以及搬进Clark中心的意愿;三是Bio-X执行委员会反复讨论,先确定将在中心内进行的研究课题,再根据研究课题决定进入中心人选的名单。Bio-X团队成员主要分为三部分:科学项目教师、Bio-X外聘教师和Clark中心教师。科学项目教师目前共有431人,是Bio-X团队确定的主要研究领域的学科教师,分布在8个学科领域。Bio-X外聘教师目前共有340人,他们使用临时研究空间,可参与到Bio-X的资助项目中,参与全校范围内与生物学相关的跨学科交叉研究,也有机会获得有关资助等。Clark中心教师目前共有38人,都是与斯坦福大学生物学交叉学科有关的顶级专家,他们完全来自不同的学科,其人事关系隶属于原来的院系,但他们将实验室完全搬到了Clark中心,在中心进行研究。∞(4)建设符合交叉学科科研特点的研究基地。建立研究基地是科学研究的必要条件,交叉学科尤其需要研究基地。Bio-X团队的研究基地就是现在的Clark中心,它坐落于斯坦福校园的中心。Clark中心的建筑是专为方便科学研究而设计的,其内部结构十分独特,十分有利于不同学科背景和研究兴趣的团队成员之间培育合作机会。在Clark中心工作的包括25个系的几百名团队成员,其中大楼的常驻成员不到40名。Clark中心的建成,为Bio—X团队成员提供了良好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平台。Clark中心不仅功能齐全,而且是开放性、邀请性的,团队成员无论吃饭、上课或使用公共仪器,都很容易走到一起交流研究心得。Clark中心的实验室设计也十分灵活,许多实验室混杂在一起,互相联系、互相影响,有利于催生新的研究课题。除了设有常驻团队成员的实验室外,Clark中心还为临时团队成员设计了一种临时空间(HotelSpace)。在Clark中心大楼里,有65个黄色的三英尺见方的工作台,为在大楼临时工作的团队成员提供工作、交流机会。作为Bio-X团队的流动人员,访问学者以及研究合作者都可以申请使用Clark中心的临时空间。临时空间为尚在萌芽阶段的研究设想提供验证机会,也为建立新。陈勇,邹晓东,陈艾华等.促进跨学科研究的有效组织模式研究——崔于斯坦福大学Bio-X跨学科研究计划的分析及启示[J].科学学研究,2010(3):346-350.此部分还参考了斯坦福大学Bio-X研究中心网站资料,进入路径:http://cmgnstanford.edu/biochem/biox/index.html。王磊.大学创新学术团队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5):80.138 ⑨博士学位论文DOC’roRALDISSEI::1:ATIoN的合作关系提供交流机会。∞(5)以团队为桥梁建立科研资源的共享机制。科研资源共享是提高科研资源利用率的必然要求。Bio-X计划中的许多科研资源都可以共享,如教师资源、信息资源、临时空间等,科研资源共享为Bio-X团队成员的合作研究提供了资源便利,也极大地提高了科研资源的利用率。此外,在Bio-X计划的资助经费中,还有一部分专门用于实验室,购置和更新设备,称为Bio-X核心共享设施。这些共享设施有的在其它相关院系,有的在Clark中心,但这些设施都是Bio—X团队成员的共享设施。Bio—X核心共享设旋是Bio-X计划和各院系协作的结果,这些核心共享设施既是Bio-X计划开放的标志,也是Bio-X团队的共享科研资源。其目的是在全校不同学科如生物科学、生物医学和生物工程学等学科之间建成斯坦福大学研究共同体,也正是这些核心共享设施对斯坦福大学研究共同体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三)国外案例分析所获得的启示根据以上两个国外科研团队建设的案例分析,至少可以获得以下三个方面的启示:1.决策者对科研团队建设给予高度重视无论人类基因组科研团队,还是斯坦福大学Bio-X团队,决策者对科研团队建设都给予了高度重视,在计划决策、组织实施和运行协调等方面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没有美国联邦政府和国会的高度重视与支持,不可能有人类基因组计划的产生,也就谈不上有人类基因组科研团队的组建。耗资30亿美元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得到了美国国会批准和美国联邦政府多个部门的支持与参与。该计划的分析论证时间之长,计划项目投资之大,都是空前罕见的。除了美国联邦政府和国会的高度重视与支持外,还得到了多个国家的政府合作和多个国家的科学家参与。同样,可以说,没有斯坦福大学决策者的高度重视与支持,不可能有斯坦福大学Bio—X计划的产生,也就谈不上有斯坦福大学Bio-X团队的组建。2.十分注重跨学科的科研团队集团建设人类基因组科研团队和斯坦福大学Bio-X团队,实际上都是一个跨学科性质的科研团队集团。如前所述,科研团队集团可以分为若干个中小型科研团队,形成一个有机的科研团队系统,以完成重大科研项目任务。这两个科研团队都符合科研团队集团的条件。科研团队集团一般都是跨学科的科研团队,而且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科研团队集团的跨组织、跨国界也十分常见。人类基因组科研团队就是一个跨学科、跨组织、跨国界的科研团队集团,是多个国家的高校、科研机构等合作组建的科研团队集团,其内部有很多中小型科研团队在运行。斯坦福大学Bio-X团队也是一个跨学科、跨院系的科研团队集团,其内部也有许多中小型科研团队在运行。值得注意的是,跨学科科研团队出现了科技与人文融合的趋势,人文社会科学在科学技术。王磊.大学创新学术团队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5):79—80.。王磊.大学创新学术团队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5):80. 科研团队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3.科研团队内部管理符合学术研究特点人类基因组科研团队和斯坦福大学Bio-X团队内部都设有团队组织机构,进行学术事务管理,为团队成员创造良好的学术研究环境。为了更好地实施人类基因组计划,一些国际性学术组织先后出现。包括“国际人类基因组组织(ImJGO)”和“UNESCO人类基因组委员会”等,其中“国际人类基因组组织(HUGO)”被誉为“人类基因组的联合国”。在斯坦福大学Bio—X团队,团队的各类事务由Bio-X执行委员会、Bio—x顾问委员会、Bio-X教育委员会、Bio—X核心设备委员会、Bio—X设计委员会、Bio-X交叉学科启动委员会等决定。这些符合学术研究特点的科研团队内部管理机构,使科研团队集团的内部管理充满学术活力。140 ⑨博士学位论文DOCToRALDISSERI肖noN第五章我国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的问题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火的发展过程,随着高校实验平台、研究中心、计划项目、科研课题的不断增加与发展,高校科研团队的数量在不断增加,质量在不断提高,已成为高校创新的主体,在培养创新型人才、培育创新型高校、取得创新型成果的过程中,为支撑创新型产业、建设创新型国家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然而,与发达国家高校科研团队相比,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相比,我国高校创新能力总体较低,高校科研团队建设还存在诸多问题,潜能还有待开发与提升,发展速度和质量还有待提高,发展政策和管理制度也还有待完善,问题仍然很多。为了分析这些问题,找出存在问题的原因,有必要先分析我国高校科研团队产生与发展的历程。一、我国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的历史进程我国高校科研团队是随着我国高校科研的产生与发展而产生与发展起来的。我国高校科研的产生与发展,与我国传统的高校科研体制及其理念密切相关。我国高校的科学研究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单打独斗到团队合作的发展过程。随着我国高校科研政策的不断完善,高校科研职能得以确立并不断扩大,高校科研工作不断发展,高校实验平台不断建设、研究中心不断组建、计划项目和科研课题不断增加,我国高校科研团队逐步产生与发展起来。概括起来,我国高校科研团队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一)孕育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到1977年以前,是我国高校科研团队的孕育阶段。高校科研团队的孕育与高校当时的科研体制紧密联系。从新中国成立到1977年以前,高校以教学为主,很少有科研工作。新中国建立初期,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改革旧的教育制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为国家建设培养急需的专门人才。当时,学习苏联的高等教育和科学体制模式,建立了一大批独立的科学技术研究机构,从高校抽调了许多优秀人才去支持中国科学院等科学技术研究机构建设及国防研究院所建设。当然,这一阶段高校也有少量的科研工作。1956年,我国开始制定和实施“科技教育十=年规划”,北京大学等高校参与了多肽合成、牛胰岛素合成等研究工作。1962年,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开始成为高校的重要任务,科研经费、科研人员编制和科研物资供应渠道逐步得到解决;这一年,经中央财经小组和科学小组批准,从1963年开始,中央财政给高校划拨一定额度的科学技术事业费。1963年,教育部批准在11所高校建立了18个研究机构,开展了一些学科前沿和国家发展急需的高技术研究与开发,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如清华大学成功研制了原子核试验堆。14l ⑨博士学位论丈DOCTORALDISSERIj蛆’ION但是,这一阶段国家科学技术体系的主体还是独立的科学技术研究机构。高校的研究:r作很少,而且在这种很少的科研工作中,多数是为教学服务的。高校的工作重点是进行教学、培养人才。如1954年10月5日,高等教育部发布了<关于重点高等学校和专家工作范围的决议》,确定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6所高校为全国重点高校,确定全国重点高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才,具体而言,决议确定全国重点高校有如下主要任务:一是培养质量较高的各种高级建设人才及科学研究人才:二是为高等学校培养师资,包括培养研究生、进修教师和举办必要的短期培训班等;三是在培养师资和教学:[作等方面给其他高校以经常性的帮助。决议没有明确规定全国重点高校有科研任务,只是要求这些重点高校培养科学研究人才。实际上,那时全国重点高校承担的少量科研任务也是为教学服务的。如20世纪60年代著名的《高教六十条》明确指出:高校必须以教学为主,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正确处理教学工作与生产劳动、科学研究、社会活动之间的关系。高等学校应该积极地开展科学研究工作,以促进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的提高。然而,随后不久的“文革”使高校少量科研活动也遭剑丫破坏。凶此,从新中国成立到1977年以前的这一阶段,高校少量的科研工作主要是为教学服务的,高校科研机构很少,处于初创科研机构阶段。与这一阶段的科研体制相适应,我国高校科研团队建设处于孕育阶段。可以说,我国高校在这一阶段虽然有少量的科研工作,也存在少量的高校科研群体在进行科研工作,但在这一阶段,我国高校还不存在真正意义的科研团队。确切地说,这一阶段我国高校科研团队处于孕育阶段,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理由是:第一,高校不具备建立高校科研团队的政策环境。新中国建国初期,我国政府仿照苏联的科研体制,建立了一大批独立的科研机构,高校的科研工作在整个国家科技体系中没有占到应有的位置,高校以教学为主。除了教育部批准在11所高校建立了18个研究机构外,高校科研基本上处于无科研平台、无研究中心、无计划项目、无研究课题的状态,不具备组织科研团队的政策环境。第二,高校教师几乎没有学术自由和科研自主权。这一时期的科技体制一直以计划经济体制为基础,国家对科研工作实施高度的集中管理和单一的计划调节,一切科研活动都纳入政府的行政计划管理,参与科研工作的高校科研人员没有自主权①,更谈不上有学术自由。第三,高校少量科研活动基本处于单兵作战状态。在这一阶段,高校教师的科研活动很少,即使有少量的科研活动,也常常处于单兵作战的状态,或处于松散的群体研究状态,没有形成真正意义的高校科研团队。第四,“文革”使高校少量科研活动也遭到了破坏。高校本来就在科研方面没有地位,加上“文革”的影响,高校少量科研活动也遭到了破坏,使高校科研团队的孕育处于不良状态,长时间没有产生真正意义的高校科研团队。第五,高校的内外环境使高校科研团队无法形成。如前所述,高校科研团队的构成要素包括高校科研团队目标、成员、文化、机制和资源五个基本要素。然而,根据当时高校的内外环境,从。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改革开放30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经验专题研究(1978-2008)[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684.142 ⑨博士学位论文DOCTORALDISSERTATION高校科研团队的五个基本要素来分析,根本无法形成真正意义的高校科研团队。(二)产生阶段从1977年到1984年,是我国高校科研团队的产生阶段。高校科研团队的产生与这一期间的高校科研体系初步形成紧密相连。在这一阶段的七年时间里,我国高校的科研工作逐步成为高校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高校的科学研究职能逐步建立起来,并初步形成了科研体系。1977年,邓小平指出:“高等院校,特别是重点高等院校,应当是科研的一个重要方面军。”邓小平明确提出了高校的科研职能,并且特别强调:“重点大学既是办教育的中心,又是办科研的中心。”强调了重点大学的科研职能。从此以后,国家开始重视高校的科研职能。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以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相继召开,高校科研经费拨款恢复,并于1982年在苏步青等103位教授的请求下,高校科研经费逐步增加。啊见,随着我国政府科研政策的改变,高校科研体制也逐步变革,高校逐步被赋予了科学研究职能,高校科研体系也初步形成。与这一阶段的科研体制相适应,我国高校科研团队建设处于产生阶段。从1977年到1984年,随着高校科研职能的确立和扩大,高校教师开始形成自主性合作研究,高校科研团队在孕育过程中逐步分娩出来,产生了真正意义的高校科研团队。根据高校科研团队的构成要素进行分析,随着改革开放的措施出台,高校内外环境不断改善,形成高校科研团队的各种条件逐步成熟,高校开始形成一定数量的科研群体,这些科研群体有比较明确的科研目标、相对稳定的科研人员、比较相似的学术文化、初步形成的科研机制和一定数量的科研资源,在改革开放不断推进的条件下,高校科研群体开始发展形成真正意义的高校科研团队。特别是在邓小平强调高校具有教育中心和科研中心的地位以后,国家开始重视高校的科研职能,高校的科研经费逐年增加,科研条件不断改善,高校科研工作的持续发展开始有了稳定的基础,高校科研团队的产生条件也随之成熟。在1982年lo月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国家对有重要发现的科研成果颁发了自然科学奖,其中高校获奖57项,占获奖总数的45%。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高校科研已经具备团队作战的能力。1983年,教育部牵头组织了42个规划组,参与国家《1982—2000年科技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编写了对15个重点行业和新兴技术领域规划的建议,提出了98个重大科学技术问题的专项建议报告。这是高校首次作为一个团队参与国家科技规划编制工作。也正是这次规划,提出了建立国家科学基金、改变科研与教育分离的建议等重大措旌,为高校科研团队的成长与快速发展打下了基础。@从此,我国高校科研从单打独斗逐步发展到团队作战,高校科研团队产生并有了初步发展。经过几年的初步发展后,高校科研团队从产生阶段开始步入成长阶段。。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改革开放30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经验专题研究(1978.2008)[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685—686.。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改革开放30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经验专题研究(1978.2008)[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685—687.143 ⑨博士学位论文DOC’r0RALDISSER脒noN(三)成长阶段从1985年到1999年,是我国高校科研团队的成长阶段。高校科研团队的成长与这一时期的高校科研体制改革息息相关。这一阶段是我国高校科研体制改革的重要时期,高校科研力量不断壮大,科研职能不断加强。1985年3月的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为我国高校科研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该决定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和中国科学院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担负着重要任务”,明确要求高校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担负重要任务,决定还明确指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应当同人才培养密切结合”,要求高校把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密切结合起来;同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发展科学技术文化的重大任务”,明确规定了发展科学技术文化成为高校的重大任务,同时指出“重点学科比较集中的学校,将自然形成既是教育的中心,又是科学研究的中心。”进一步明确落实了高校的科研职能。1986年,国家设立了自然科学基金,为高校科研提供了强有力的经费支撑,使高校科研有了可靠的经费保障。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进一步提出“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级专业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和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奠定了高校科研发展的基本方向,高校的科学研究职能进一步得到强化。1995年,国家正式启动“21l工程”建设。“211工程”是我国政府为了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在1995年正式启动的面向21世纪的重点大学建设工程。1995年lO月颁布的<“211工程”总体建设规划》明确提出:要集中中央和地方各方面力量,分期分批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校,重点建设800个左右的重点学科,建设一批现代化的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当时提出“211工程”的建设目标是:到2000年左右,高校在教育质量、科学研究、管理水平及办学效益等方面有较大提高,在高等教育改革方面有明显进展,力争在2l世纪初有一批高校和学科、专业接近或达到世界一流大学水平。“2ll工程”是新中国建立以来国家正式立项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的规模最大的重点建设工程,进一步明确了高校的科研职能,奠定了高校的科研地位,为形成高校科研体系创造了良好的政策条件。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高校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重点,继续深化科研体制改革;1996年,国务院出台‘关于“九五”期间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我国科学技术工作体系的构成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开发体系,以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为主的科学研究体系以及社会化的科技服务体系。”①明确了高校在国家科研体系中的主体地位。1997年,科技部组织实施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即“973计划”,又为高校加强原始性创新提供了新的创新平台。回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改革开放30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经验专题研究(1978.2008)[1I].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688-697.144 ⑨博士学位论文DOCTORALDISSER,盼TION总之,从1985年到1999年,是我国高校科研体制改革的重要时期,特别是启动“211工程”建设以后,高校科研工作得到了更快的发展,高校科研平台建设加快,高校科研项目不断增多,高校科研经费迅速增长,高校科研职能不断扩大,高校科研质量有所提高,逐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高校科研体系和高校科研体制。与这一阶段的科研体制相适应,我国高校科研团队建设进入成长阶段。从1985年到1999年,我国高校科研团队迅速成长与发展起来。1985年3月,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正式颁布,标志着中国科技体制改革进入一个新阶段;同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为高校科研团队成长提供了有利条件。1986年,国家实施了“863计划”、设立了自然科学基金,以项目计划、科研课题为基础组建的高校科研团队迅速成长与发展起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设立初期,高校获得的经费资助占整个资助经费的三分之一,到1990年超过二分之一,现在则维持三分之二左右。随后,建设重点学科与重点实验室、设置人才培养基金、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实施产学研联合工程、启动“211”上程建设、实施:fL程研究中心建设计划、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增设“杰出青年基金”、组织科技攻关和攀登项目、实施“985”工程等,为高校科研团队的迅速发展壮大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①从1985年开始,到启动“21l”工程建设,再到实施“985”工程建设,十几年来,随着我国高校科研平台逐步建立,科研项目不断增多,科研经费逐年增加,我国高校科研团队也不断成长壮大,特别是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与不断实旌,实施“985”工程建没,我国高校科研团队的发展逐步进入创新阶段,逐步转向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四)创新阶段从2000年开始,我国高校科研团队进入创新阶段。高校科研团队创新的背景可以追溯到1998年,但高校科研团队真正进入创新阶段是从2000年高校高素质科研团队——创新团队的产生开始的。从1998年开始,创新逐步成为高校科研的主题。世纪之交,世界开始进入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高科技和新经济时代,高科技发展迅猛,各国对高层次人才的争夺日趋激烈,科学技术水平成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跨世纪历史紧要关头,1998年5月4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高度,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明确指出:“大学应该成为科教兴国的强大生力军”,明确提出了高校在科教兴国过程中的强大生力军地位。在讲话中,江泽民还提出了“为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的战略构想,并明确指出“这样的大学,应该是增强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摇篮,应该是认识未知世界、探求客观真理、为人类解决面临的重大课题提供科学依据的前沿,应该是知识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改革开放30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经验专题研究(1978.2008)r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688—693.145 ⑨博士学位论文DOC’r0RALDISSERI.ATION廊该是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交流借箍的桥梁。”江泽民的这次讲话,成为我国高校科研发展的重要转折点,高校科研工作开始朝着科研创新的方向发展。为了贯彻江泽民的讲话精神,中央政府决定,为了促进世界一流大学的创建,从1998年起的中央本级财政教育经费占本级财政支出比例年增长的I%中,设专项资金重点支持若干所大学进入国际先进行列。依据教育部多年管理高等教育的经验,已逐步将专项建设资金分别拨付给30多所国内著名的重点大学。1998年12月,教育部颁布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开始以2+x模式实施“985_T程”,即重点支持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同时也重点支持部分其他高校,使之成为高水平的大学,强调高校科研工作要积极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提高高校知识创新能力等。按照“985工程”建设的总体思路,经过“985工程”一期建设,调整和优化了高校的学科结构和学科方向,一些水平较高的大学基础设施有了明显改善,科研实力不断增强,快速凝聚了一批国内外高层次人才,提升了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取得了一批达剑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的创新成果,为我国建设世界一流火学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为此,按照国务院2004年3月批转教育部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部署,“985工程”二期建设(2004—2007年)进一步巩固了一期建设成果,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进一步奠定基础。“985工程”的实施,为我国“985工程”高校创造了更好的科研创新条件,造就和引进了一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学术带头人,组建了一批高水平的高校科研团队,重点建设了一批国家科技创新平台和人文社科创新基地,促进了一批世界一流学科的形成,不断优化了我国重点大学的学科结构,为我国高校特别是重点高校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过程中发挥更重要的重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国务院颁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提出经过15年努力,到2020年,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总体目标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在本世纪中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基础。2007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了“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的任务。实施“985工程”以来,创新已经成为高校科研的主题,也促使高校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10年7月29日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进一步强调了高校的科研创新职能,规划纲要全文22次出现“科研”一词,63次出现“创新”一词,特别强调了高校科研在培养创新型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至此,高校创新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进一步明确,高校创新已经成为国家创新体系中“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应用研究的重要方面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生力军一。展望未来,高校创新将会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⑨博士学位论文DOC’r()RAl.DISSERTATION与这~阶段的科研体制相适应,我国高校科研团队建设进入创新阶段。进入这一阶段的高校科研团队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创新成为高校科研团队的主题。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背景下,创新已经成为高校的主题,高校科研团队是高校创新的主体。随着“985”工程和“211”工程不断实施,高校的科研实力不断增强,加上政府又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高校创新的政策,如2002年启动的“高等学校科技创新计划”、2004年实施的“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等。①二是产生了高素质的高校科研团队。这种高素质的高校科研团队主要代表是高校创新团队。高校创新团队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骨干力量,是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培养创新型人才、培育创新型高校、取得创新性成果的同时,为支撑创新型产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在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高校创新团队特别是国家层面的创新团队建设十分引人注目。国家层次的高校创新团队主要有两种:一种是2000开始实施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简称基金委创新团队,高校与科研院所等单位都可以申报。从2000年剑200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投入总经费16亿元,已资助创新研究群体225个,平均每年资助22.5个,其中高校已获得资助创新研究群体123个,平均每年资助12.3个,比例均为54.67%。另一种是教育部创新团队,即教育部实施‘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并制定了r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支持办法》,这种创新团队可以简称教育部创新团队,从2004年开始实施,只有高校可以申报。从2004年至2008年,已遴选资助317个高校创新团队,平均每年资助63.4个。高校创新团队政策的实施,为高校科研团队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舞台,为建立高素质的科研团队、提升高校科研团队质量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2010年7月29日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除了63次强调“创新”外,还2次出现“创新团队”一词,这是我国政府首次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创新团队”建设,促进跨学科、跨单位合作,在高校形成高水平教学和科研创新团队,也标志着我国高校科研团队建设和高校创新能力提升将进入一个创新的黄金时代。二、我国高校科研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也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概括起来,主要问题有四个方面:(一)总体规模偏小总体而言,我国高校科研团队规模相对偏小。这主要与我国政府的科研政策价值取向有关。。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改革开放30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经验专题研究(1978.2008)[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696—701.147 ⑥博士学位论文DOCTORALDISSER,f-ATION从新中国成立到1977年以前,高校以教学为主,很少有科研T作。新中国建立初期,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为国家建设培养急需的专门人才。当时,学习苏联的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建立了一大批独立的科学技术研究机构,高校长期没有赋予科学研究职能。改革开放以后,高校科研团队才真正产生和发展起来,导致高校科研团队起步比较晚,起点规模低,从而导致高校科研团队规模相对偏小,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高校科研团队总体规模与国外相比还比较小组建高校科研团队需要一定的依托条件,由于高校实验平台、研究中心、计划项目、科研课题相对比较少,起步比较晚,与美欧发达国家高校科研团队总体规模相比,我国高校科研团队规模还比较小。我国高校科研团队产生于1977年到1984年。在此期间,随着高校科研职能的确立和扩大,高校教师开始形成自主性合作研究,高校才产生了真正意义的高校科研团队。1983年,教育部牵头组织了42个规划组,参与国家(1982-2000年科技发展规划》编制:亡作,这是高校首次作为一个团队参与国家科技规划编制:L作。也正是这次规划,提山r建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大措施,为高校科研团队的成长与快速发展打下了基础。回1986年2月14日,国务院批准成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设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成立于1950年”,o比我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早36年,总体规模也比我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大得多,这可以从后面的经费比较中得出结论。同时,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起步更晚,起点更低。以国家社科基金为例,1993-1998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分年度统计表如下:表5-11993-1998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分年度统计表年度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委托项目一般项目青年项目合计199319337145501199423139941419951313526174199613504811951027199731ll40111055319981143983533合计473801121066583202说明:表中资料来源于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网站.本表数字不包括自筹经费项目,也不包括并列立项数和子课题数.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网站:http://wlnr.npopss-cn.gov.cn/institution/index.hta从上表可以看出,国家社科基金开始起步时的项目很少,而且这些项目高校还必须与社科。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改革开放30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经验专题研究(1978-2008)阻].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685—687.o董高峰.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创新性项目资助政策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08(5):29.148 ⑨博士学位论文DOCToRALDISSEli:ⅨrION院等单位竞争,可见,在1993-1998年,高校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组成的科研团队规模很小。2.高校高素质的科研团队规模偏小且增长缓慢高校高素质的科研团队规模往往以国家级实验平台、研究中心、计划项目、科研课题为依托,其中以国家层面资助的高校科研创新团队为杰出代表。目前,我国国家层面资助的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简称创新团队)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资助的基金委创新团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自2000年启动“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计划以来,首批仅资助15个基金委创新团队,以后每年资助的基金委创新团队只在20个左右,2007年以后虽然有所增长,但也只有29个,2008年、2009年还呈减少趋势,均只有28个。申报基金委创新团队,高校需要与科研院所等单位竞争,实际获得的数量非常有限。在2000-2009年的十年中,基金委创新团队总数为225个,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网站和教育部网站公布的名单统计,高校获得的基金委创新团队总数为123个,平均每年12.3个,而我国21l和985高校100多所,也就是说,每年人约IO所重点高校竞争1个基金委创新团队,众多的非21l和985高校几乎没有实力参与竞争。这种情况一方面说明了基金委创新团队很难竞争,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基金委创新团队规模确实太小。二是教育部实施<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发展计划》资助的教育部创新团队。这方面的创新团队数量也相当有限,而且增量也比较少。教育部从2004年开始实施《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发展计划》以来,至2008年,已遴选资助来自全国103所高校的317个团队,其中,2004年59个,2005年60个,2006年63个,2007年63个,2008年72个,年增长速度仅为1个、3个、0个、9个,具体见图5.1如下:图5-12000---2009年我国创新研究群体及教育部创新团队数量变化·可见,我国国家层面资助的高校创新团队无论是总体规模还是增长规模,都还显得相对缓慢。除了国家层次的创新团队外,地方层面和高校层面资助的高素质的高校科研团队(创新团队)规模也增长缓慢,有些地方层面和高校层面的资助政策规定就是维持固定规模,没有增长149 ⑨博士学位论文DOCTORALDISSERI-ATION规模,有些即使有增长规模,其增长也十分有限。除了高校创新团队这种高素质高校科研团队外,还有一些其他形式的高素质高校科研团队也是如此。以973计划项目为例,973计划项目是1997年启动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由科技部组织实施。以973计划项目为依托的高校科研团队,可以说是高校高素质科研团队。根据“中国大学教育地区竞争力排行榜”,2009年辽宁省排在第5名①,2010年辽宁省排在第3名@。根据这个排名,可以说,辽宁省高校在全国处于中上等或上等水平,具有一定代表性,以辽宁省高校为例,2005—2009年辽宁省高校承担973计划项目情况见表5—3如下:表5_22005-2009年辽宁省高校承担973计划项目情况统计表序号单位20052006200720082009小计1大连理工大学119ll218512东北大学l15293中国医科大学3l5llO4沈阳农业大学1235大连大学26沈阳药科大学l7大连海事大学l238辽宁师范大学l239沈阳工业大学210辽宁中医药大学l311大连工业大学l212沈阳航空航天大学l13辽宁工业火学1l2合计19142842792说明:表中资料来源予辽宁高校科技网的科技统计资料。辽宁高校科技网:http://m.1nein.gov.cn/kj/teb/index.asp从上表可以看出,2005.2009年辽宁有13所高校承担了973计划项目,项目总数为92个,平均每年18.6个,以13所高校计算,平均每所高校每年1.4个,如果以辽宁实际高校数量计算,则平均数很小。可见,辽宁高校以973计划项目为依托的高素质科研团队规模很小。(二)内部活性不足富有创新力的高校科研团队,团队内部应当充满活性。整体而言,与国际水平的科研团队。邱均平等.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2009-2010[M].科学出版社,龙门书局,2009:12.。邱均平等.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2010-2011[M].科学出版社,龙门书局,2010:15.150 ⑨博士学位论文DOCToRALDISSERIArION相比,我国高校科研团队内部活性不足,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1.高校科研团队内部缺乏管理活力除了个别高素质科研团队外,我国高校科研团队整体而言,缺乏高水平领军人才,团队负责入学术威望不高,管理素质欠缺,难以对团队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工作进行有效管理,导致内部协调不够,优势互补性比较差,整体效能难以发挥。这主要与高校科研团队学术带头人管理方式简单有关。高校科研团队应是由不同类型的研究者为实现特定的目标组成的正式群体,团队学术带头人负责内部管理工作,激励和聚合团队的力量。优秀的学术带头人是高校科研团队必备的要素,带头人处于沟通、协调团队内外的中心位置,是团队其他成员获得工作方向、具体任务、工作目标等信息的主要来源,是团队维持士气、活力、凝聚力的中心环节和纽带,团队带头人的学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团队的学术水平和团队内部的管理活力。一些学术带头人在学术研究方面有一定水平,但在管理团队方面缺乏相应能力,经验煅管理模式为高校科研团队带米的是人治,而非法治,使许多高校科研团队缺乏规范化的管理,团队成员对带头人依赖性太强,势必会导致管理瘫痪,人浮于事的状况,加上一些团队成员主观能动性较低,不善于协作,所以,在实际研究过程中,团队成员往往名义上是团队共同作战,实际上是各自孤军奋战或处于半合作状态。由于团队内部管理不规范,计划不周全,沟通不流畅等原因,导致高校科研团队内部缺乏管理活力。2.高校科研团队内部缺乏组织活力由于我国高校基层学术组织模式是单位所有制,高校内部从资源配置到专业设置都缺乏有效的联系和合作,高校内部的人员、资源和学科都处于分割状态,形成了严重的人力、资源和学科壁垒,限制了不同组织之间的人员流动、资源共享和学科交叉。高校科研团队在这种组织环境下,内部缺乏组织活力。高校学科分类形成的传统组织结构与科研团队综合研究任务及其对资源共享的要求存在矛盾。以学科或专业为基础设置的传统高校内部院系所等组织机构,在其成立之时就赋予了一种特殊的教学与科研等行政功能,实质是一种行政色彩浓厚的科层组织结构模式,而且这种高校学科组织还担负着其他一些过多的非学术性的任务和职能。长期以来,高校学科组织已经形成的论资排辈等习惯性势力与组织障碍,导致国家及政府部门实验室等过多的依赖单一学科设置,这种设置不利于学科作用的发挥,不利于学科交叉的跨学科团队的组建与发展。据统计,从1984年以来,我国已经建设了国家重点实验室103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8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57个等。对这些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研究机构,在高校一般是院系或独立研究机构进行单独管理,以这些研究机构为基地组建的高校科研团队实际上难以成为跨学科团队,这样导致了高校科研团队的研究领域偏窄、规模较小等问题。∞这种组织管理模式使高校科研团队学科覆盖率严重偏低,内部缺乏组织活力,据教育部科技委化学化工学部对。杜洋.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和管理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9(6):21.15l 部分重点大学的同家与省部级霞点实验室、二r程研究中心涵盖其本校重点学科的平均学科覆盖率统计表明:浙江大学为0.6,西安交通大学为0.9,上海交通大学为1.1,复旦大学为1.2,清华大学为1.2,北京大学为1.5,南京大学为1.7。∞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目前我国依托高校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大多数是建立在单一学科基础上的科研平台,其硬件资源设置一般在院系或设置在某些集行政和学术权力为一体的研究机构中,学科覆盖率严重偏低,从而导致科研资源相对分散,科研资源共享和科研平台发展都缺乏相应组织活力,不利于高校科研团队特别是跨学科科研团队的组建与发展。3.高校科研团队内部缺乏文化活力团队文化是高校科研团队的构成要素之一。在高校科研团队管理过程中,团队负责人往往只重视科研项目的完成,而不重视团队文化建设,致使团队内部难于形成和谐宽松、共同学习、合作互助、互相激励的工作氛围,团队凝聚力不强。一是高校科研团队成员合作理念薄弱。由于科研团队成员难以形成共同的目标、缺少知识共享的氛围、缺乏学习创新的动力,制约了科研团队发展,难以成为卓越团队。对于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团队很少组织公开讨论,不能发挥集体的智慧,没有认识到思想碰撞与交流的学术价值,封闭式的自我研究是多数团队成员的共同特点。即使有一些讨论与交流,团队成员之间自我防卫意识过强,阻碍了团队智慧的发挥,对团队中权威人士的观点不愿提出反对建议,采取默认顺从的态度,或对于他人的意见只作折中性结论。这些都说明了科研团队成员凝结力不强,关系比较松散,经常孤军奋战或处于半合作状态。有些科研团队刚刚组建时还有一些密切合作,但在后期,团队成员多数埋头从事自己的研究任务,相互交流不多,对其他成员的研究进展情况也知之甚少。二是高校科研团队成员内耗现象明显。这与团队成员合作理念薄弱相关,也与中国传统的文化有关,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实际上是一种小农经济文化,难以形成合作的文化氛围,加上团队成员的性格、年龄等个人因素,以及团队成员的身份、地位和权威等不同,导致高校科研团队内部缺乏文化活力,特别是缺乏学术自由的文化活力,圆这正是高校科研团队内部活性不足的文化表现和文化根源,也是高校科研团队难以取得重大创新成果的主要原因。(三)学术产出不高一所高校创新能力取决于该高校所有科研团队创新能力的总和。高校科研团队的创新能力决定了高校的创新能力,而国家创新能力又与高校创新能力密切相关。学术产出是衡量高校科研团队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可以从学术产出数量和学术产出质量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与西方发达国家的高校科研团队相比,我国高校科研团队的学术产出还不高。o席西民,郭菊娥,李怀祖.大学学科交叉与科研合作的矛盾及应对策略[J1.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科舨),2006(1):79—83.o池颖.我国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研究[D].吉林大学.2009(12):30-35.152 ⑨博士学位论文DOCTORALDISSERr嘣rION1.我国高校科研团队学术产出数冒不高我国高校科研团队学术产出数量不高可以从高校人均科研成果等统计数据反映出来。虽然我国高校科研产出高于国内科研机构,科研成果总量也比较多,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相比,还比较低,特别是高校科研成果人均产出数量还不高。首先,从国际比较来看,我国SCI论文总量虽然已经上升,但人均数量还是比较低。如2005年,我国的SCI论文总数排名为第五位,以6.5%的份额仅次于美国、英国、德国和日本,@但是,我国的人口基数和科研人员基数比较大,人均SCI论文数量和人均科研人员SCI论文数量还很小。同样,高校人均科研人员SCl论文数量也很很小。其次,从国内比较来看,高校科技和人文人均论文数量也是比较小的。以2008年人文社科产出为例,具体数据列表分析如下:表5{2008年各省市人文社科人均论文前10名统计分析表年份上海北京湖南湖北重庆江苏广东浙江甘肃广西人均发表论文(篇)1.241.121.0lO.930.9l0.840.75O.750.74人均研发经费(万元)2.783.511.141.691.631.241.6l2.270.60O.81人均社科项目(个)O.76O.600.470.430.46O.45O.80O.320.44说明:表中数据根据“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信息网”资料整理。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信息网:http'.//www.sinoss.net/从上表可以看出,2008年,我国高校人文社科人均论文数量并不多,以北京为例,北京高校的人文社科人均论文只有1.12篇,根据上表的数据计算,平均l篇论文花费3.13万元研发经费,平均1个项目只产出论文1.87篇。2.我国高校科研团队学术产出质量不高我国高校科研团队学术产出质量不高表现为高校高质量原创性成果比较少。高校科研团队是高校科研的主体,高校高质量原创性成果多少可以反映高校科研团队质量高低。其一,从国家层面的高校创新团队来分析,高校拥有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和教育部创新团队是高校科研的领头羊,应当不断取得原创性成果,但实际并非如此。如访谈研究表明,2007年某高校创新团队发表SCI论文26篇,数量可谓不少,但在本学科项尖杂志上发表论文仅2篇,显然相对偏少,高质量原创性的创新论文仅占SCI论文总数的7.7%。该创新团队结项时,验收专家组认为:该创新团队理论和实验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批创新性的研究成果。专家组一致同意该创新团队通过结题验收,成绩优秀。确实,与自身相比,这样的好成绩不容易,但是,与西方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该创新团队高质量原创性论文仅占论文总数大约6%。其二,论文是高校科研团队的主要成果。从热门论文排名来看,2008年中国热门论文排名与2007年相比没有变化,也说明我国论文的创新性没有明显提高,从另一侧面回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中国创新政策述评(I)[J].科学观察,2009(1):22—25. 反映了我国高校科研团队在高质鼍原创性论文方面的贡献力没有明显增强。①其三,从国际和国内大奖来分析。迄今为止,我国还没有获得代表世界科学最高水平的诺贝尔奖。据有关统计,诺贝尔获奖者大都是世界上一流的科学家,且绝大部分出自于世界一流大学。我国诺贝尔奖的零现象,也说明了我国高校科研团队原创性基础研究水平较为薄弱;国内科学大奖多年空缺的事实,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我国高校科研团队原创性基础研究水平现状。我国高校科研团队学术产出质量不高还表现为高校整体学术产出质量偏低。当今时代,世界发达国家都是世界一流大学比较多的国家,而世界一流大学都是科研一流大学,也是具有一流科研团队的大学。根据《世界一流大学与科研机构学科竞争力评价研究报告2009}分析,2009年世界一流大学国家分布情况是:美国、英国、德国、日本、法国这5个国家囊括了近3/4的排名前100的世界顶尖大学,65.5%的排名前200和64%的排名前300的世界高水平著名大学。而中国大陆仍然没有进入前100名的顶尖大学,前200名有3所,分别是北京大学(155)、清华人学(156)币J浙江大学(165),占总量的1.5%;前300名中国有7所,除了前200名的三所外,还有南京大学(266)、上海交通大学(267)、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68)和复旦大学(282),占总量的I.75%。位居前300名的中国高校少之又少,多数高校的排名都在600名之后甚至800 ⑨博士学位论文DOCTDRALDISSERI.ATl0N(四)引领作用不强高校科研团队应当在高校科研与教学工作中起到引领作用。然而,由于高素质科研团队缺乏、学术产出不高和内部活性不足等原因,我国高校科研团队在高校科研与教学T作中的引领作用不强。高校科研团队由于层次不同,其引领作用的强弱也有所不同,一般而言,越是高层次科研团队发挥的引领作用越强,越是低层次科研团队发挥的引领作用越弱。为了更能说明其引领作用问题,在此选择高层次科研团队来讨论,并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1.高校科研团队对我国高校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不强我国高校创新团队是高校高层次科研团队,基本上位于重点大学,而且多数在985高校。从高校创新团队与科技创新竞争力的关系来分析,发现这些高校创新团队对我国高校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还明显不够。根据2004-2008年度教育部创新团队统计数据哪和《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2009-2010》∞提供的科技创新竞争力数据,选择高校创新团队数量前15强作为计算基础,并列出相应高校的科技创新竞争力数据,通过计算得出高校创新团队数量与高校科技创新竞争力分值之间的相关系数为r=O.70,计算过程见表5-4,表明二者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不是高度相关关系,而在第三章,根据表3-I的数据计算出来的总体相关系数r=O.88,表明高校创新团队前15强的相关系数小于80所高校创新团队的相关系数,说明高校创新团队在提高高校科技创新竞争力方面发挥的引领作用不强。表5-4前15强高校教育部创新团队与高校科技创新竞争力的相关关系计算表序号XY肼r1fII1884.71524.63247174.09214loo1400196100003975.92683.28815763.84644958.03522.278l3367.48095858.92471.36643471.56646884.1l672.88647074.492l7855.1544l。2643041.5225877.58620.64646018.65649747.95335.65492299.202510755.5388.5493080.2511656.38338.28363178.7044o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科学技术司网站,教育部创新团队名单(2004-2008)[EB/oL].[2010—5—30].访问路径:http://)ww.dost.moe.edu.cn/outpart/module.jsp?type=5,2010-5-10.。邱均平等.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2009—2010[M].科学出版社,龙门书局,2009:39-44.155 ⑥博士学位论文DoeTORALDlSSERI舡ION12662.98377.88363966.480413647.45284.7362251.502514668.69412.14364718.316115647.8l286.86362285.796l合计126981.178760.24121667691.9067说明:表中x表示高校创新团队数量,Y表示高校科技创新竞争力得分;计算时,隐去高校名称,用序号替代。将表中数字代入计算公式,计算得r----0.70.相关系数的计算公式与前面相同(公式3-1).2.高校科研团队对世界一流人学建设的引领作用不强作为高校高素质科研团队,高校创新团队与高校创新能力密切相关,这在前面第三章的实证考查中已经得到证明。同时,根据‘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2009.2010)提供的创新竞争力得分和中国一流大学排行榜(前lO名)得分数据,计算中国一流大学排行榜分值与其创新竞争力分值之间的相关系数为r=0.92,计算过程见表5.5,表明二者呈现高度正相关关系。表5-52009年中国一流火学捧行榜与高校创新竞争力的相关关系计算表排序总分X创新竞争力YXYx2Y2l1009292001000084舛298807840960464003877l61777569504l3827259046724518457759454359293鹌l676644864577640%774644736547640%8726143925184372l97160426050413600lO71473337504l2209合计808670弱2S36I绷46292说明:上述总分x是高校在。2009年中国一流大学排行榜”中的得分总分,创新竞争力Y是科技创新竞争力和人文社科创新竞争力两项得分的平均数;为了方便,创新竞争力得分在计算时四舍五入,取整数:计算时,隐去高校名称,用序号替代。计算公式同上(公式3-1),将表中数字代入计算公式得r=0.92.从上表5-9可以看出,一所大学是否能够成为一流大学,与其创新竞争力密切相关。这说明中国大学在世界一流大学排名中虽然有所提高,但还不明显,也说明了我国高校创新竞争力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创新竞争力有很大差距,高校创新团队还没有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结合表5-8的计算可知,我国高校创新竞争力不强,与高校创新团队发挥的引领作用不够有一定关系。所156 ⑨博士学位论文DOCTORALDISSEI{『跆口lON以,从高校创新团队与高校创新竞争力来分析,我园高校科研团队对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引领作用还不强。三、我国高校科研团队建设问题的原因要解决存在的问题,必须对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针对以上我国高校科研团队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对这些问题追根溯源进行分析,发现主要原因有如下四个方面:(一)理念滞后理念是对事情的看法和观念。理念支配思想、形成认识:认识指导行为、影响政策;政策巩固体制、局限理念。理念、思想、认识、行为、政策、体制之间存在互相联系、互相影响。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理念是对高校科研团队建设工作的看法和观念。目前,我国高校科研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与我国传统的科研体制问题密切相关,而传统的科研体制形成又与新中国建立初期的科研理念紧密相连。由于受传统的科研理念和科研体制的影响,我国高校科研团队建设还存在诸多现实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又有待于克服传统的落后理念,需要进行理念创新。为了进行我国高校科研团队的理念创新,首先必须对我国传统的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的落后理念进行剖析,找出这种落后理念的问题根源。理念滞后主要包括发展理念滞后、管理理念滞后和创新理念滞后三个方面。1.发展理念滞后我国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的发展理念滞后主要表现为发展不足和发展失衡。发展不足包括发展速度不够快、发展质量不够好。发展不足的根源是传统的科研理念和科研体制。由于受前苏联科研体制的影响,我国高校从新中国成立到1977年以前,高校以教学为主,很少有科研工作。高校的科研机构、科研项目、科研经费和科研人员都很少。国家科学技术体系的主体是独立的科学技术研究机构。在这种科研理念支配下,高校的科研工作很少,而且这种很少的科研工作多数是为教学服务的。高校的工作重点是进行教学、培养人才。改革开放以后,高校的科学研究活动逐步发展起来。1977年,邓小平指出:“高等院校,特别是重点高等院校,应当是科研的一个重要方面军。”并且特别强调:“重点大学既是办教育的中心,又是办科研的中心。”从此以后,国家开始重视高校的科研职能,高校的科研机构、科研项目、科研经费和科研人员逐步增加,高校科研团队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特别是在“211”工程和“985”工程的推动下,高校科研和科研团队得到了比较快速的发展。然而,由于起步晚,起点低,按照常规发展速度,根本解决不了耽误的几十年时间。而且,我国高校科研团队不仅发展速度不够快,而且发展质量不够好,高校高素质科研团队比较少,创新能力比较弱。发展高校高素质科研团队,需要突破常规思维,进行理念创新。在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背景下,高校科研团队靠常规发展不可能满足高校发展的需要,更不可能满足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比较严重 ⑨博士学位论文DOCTORALDISSERIAnoN的发展不足情况下,如果不创新高校科研团队发展理念,高校科研团队很难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国际创新竞争力的需要。发展失衡包括学科发展失衡、高校发展失衡、地区发展失衡等。我国高校科研团队的学科发展失衡主要是我国长期存在重理轻文的落后思想造成的不良后果。随着国际科技竞争的不断加剧,我国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比较重视,高校科技科研团队也得到了比较大的发展,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以及高校自身都创造条件,培育了一批国家级、地方级和高校级三个层面的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相比较而言,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很少有高校创新团队产生。也就是说,在高校科研团队建设方面,重理轻文的落后思想依然存在,高校人文科研团队的发展严重落后于高校科技科研团队的发展。除此以外,高校的一些冷门学科在发展高校科研团队方面遇到了严重的困难。我国高校科研团队的高校发展失衡主要是我国在加快建设重点大学的同时,没有很好的兼顾非重点大学的发展,导致一些非重点大学高校科研团队数量很少,有些地方高校甚至没有一个高素质的高校科研团队,如根据高校科研统计数据,一些地方性高校连一个教育部项目都没有。我国高校科研团队的地区发展失衡主要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高校科研团队发展比较快。而且经济欠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高校科研团队发展比较慢。由于种种原因,这种地区发展失衡问题长期没有得到解决。我国高校科研团队的高校发展失衡、地区发展失衡的主要根源在于,在高校科研工作中,过于强调高校科研的功利性和竞争性,忽视了高校科研工作的公益性和公平性,没有正确处理好科研工作的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2.管理理念滞后我国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的管理理念滞后主要是管理不规范,即制度不健全、学术不规范。制度不健全、学术不规范既与传统的科研理念和科研体制密切相关,也与我国目前的科研立法和科研政策密切相关。高校科研管理要为高校科研团队创造宽松的学术自由环境,但是,宽松的学术自由环境不等于科研管理可以不讲行为规范,不等于科研人员可以不讲学术规范。目前,科研成果质量不高,学术造假时有发生,都与科研管理不规范有关。而这些又都与科研投入不足,科研评价不合理,过度关注科研成果数量、忽视科研成果质量等紧密相关,也与相关的科规范或随意性。以国家社科基金增长数量为例,明显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国家社会科学基合幸要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八五”以来历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增长情况如下:表5-6。八五”以来历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增长情况统计表年度199l19921993l∞4199519961997199819∞2∞0基金额(万元)1300140016002000225023502500265038004950比上年增长(%)7.714.325.012.54.46.46.043.430.3年度2∞l2∞22∞320舛2∞520嘶2∞72∞820∞2010基金额(万元)600010000lO00012500174002270023000306003840l59954158 博士学位论文DOCTORALDISSER置盯10Nl比I:年增长(%)l21.2l66.7lo.oI25.oI39.2I30.5I1.3l33.oI25.5I56.1l说明:表中资料根据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网站统计资料整理而得。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网站:http://ww.npopss—cn.gov.cn/institution/index.htm从上表可以看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从体而言,确实有明显的比较大的增长幅度,但增长速度有一定的随意性,如2003年没有增长,2007年仅增长1.3%。关于科研管理的立法也存在不少问题。规范管理首先要从法律上进行规范,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对加强科技管理提供法律依据,也确实起到了比较大的作用,但遗憾的是,该法不仅存在过多强调国家、可操作性不强和法律责任制度不健全等弊端,而且专门针对高校科研的规定很少,没有关于科研团队和产学研一体化的专门规定,对科研项目的规定也过于抽象。这些都是导致科研工作存在管理不规范的重要因素。3.创新理念滞后我国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的创新理念滞后主要是对创新的认识不足,即创新内容片面、团队发展片面。高校创新是多方面的,建设创新型国家也具有多方面的内容,科技创新只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传统的重理轻文思想影响,目前,高校的创新内容具有片面性,重视科技创新而轻视人文创新的现象依然存在,特别是对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和政策创新重视不够,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在谈到发展中国高新技术产业时,强调“制度重于技术”∞,要发展高新技术,必须先重视高新技术发展背后的机制建设,建立有利于高新技术发展的制度环境,建立公平的竞争秩序。只有制度创新了,建立了有利于科技创新的制度环境,科技创新才有保障。高等教育系统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系统圆,与此相适应,一个国家的高校科研团队建设也应当看成是一个系统,或者说是高等教育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因此,高校科研团队的科研创新应当具有全面性、系统性,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和政策创新等都与高校科研团队建设密切相关,全面系统地建设各种高校科研团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与创新内容片面性相对应的是,高校科研团队发展的片面性。这种片面性与高校科研团队的发展理念落后紧密相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重视科技创新,忽视人文创新。具体表现在政府重视高校科技科研团队建设而忽视了高校人文科研团队建设,如在高校科研团队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建立了基金委科技创新团队,教育部建立了科技创新团队;而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社科基金则没有建立人文社会科学创新团队。二是重视重点高校创新,忽视地方高校创新。政府只重视重点高校的科研团队建设而忽视了非重点院校特别是地方高校的科研团队建设,不利于高校创新生态环境建设,不符合高校创新的发展规律。高校科研团队生态金字塔结构表明:一个国家的高校科研团队系统也会形成金字塔式的高校创新生态环境,项尖素质的高层次科研团队需要大量的中层次科研团队作为支撑,而这些中层次科研团队需要更多的低层次科研团队作为支撑。国吴敬琏.制度重于技术呻].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卜192.。薛天祥.高等教育管理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f{{版社,2001;14-19.159 ⑨博士学位论文DOCTORALDISSERⅨrIoN只有发展数嚣众多的低层次科研团队,才能保证形成一定餐的中层次科研团队,从而发展形成少量的高层次科研团队,形成合理的金字塔式的高校创新生态环境。三是重视发达地区高校创新,忽视落后地区高校创新。发达地区由于存在经济优势,科研经费比较充足,引进人才比较容易,创新优势比较明显,而落后地区由于处于经济劣势,科研经费严重不足,引进人才比较困难,创新劣势十分明显。其实,创新也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地方高校和落后地区也在一定范围内具有创新能力,这种一定范围的领先水平创新能力是国内领先水平和国际领先水平创新能力的基础,是高校科研团队创新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二)体制羁绊关于体制的含义,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有学者认为,体制是指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等的组织制度;也有学者认为,体制是社会组织形式,包括机构设置、职责权限和活动方式的综合体系。∞各种词典对体制的解释也有差别,但土要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认为,体制是一定的规则、制度。@另一种解释认为,体制是有关机构设置、管理权限和:亡作部署的制度。固许多管理学和领导科学的教科书把体制两个字分开解释,认为体制的“体”是指机构设置,体制的“制”是指制度建设。@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体制是指组织机构设置、管理权限及其工作制度,其中:制度及其相关政策是体制的核心。具体而言,与高校科研团队管理有关的体制主要包括科研体制、教育体制和人才体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科研体制、教育体制和人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高校科研团队建设也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但是,由于我国传统的高校科研体制、教育体制和人才体制根深蒂固,这些体制改革也并非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随着高校科研团队的发展又面临许多新问题。目前,我国高校科研团队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几乎都与科研体制、教育体制和人才体制息息相关。体制问题已经成为我国高校科研团队的发展羁绊,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高校科研管理体制羁绊高校科研团队内部活性不足,除了高校科研团队管理理念滞后外,另一个主要原因是高校科研管理体制缺乏活力,已经成为高校科研团队的发展羁绊。(1)高校科研制度安排缺乏灵活性。许多高校特别是综合性大学,科研体制过于整齐划一,缺乏应有的灵活性。虽然高校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关系日趋密切,但二者毕竟不同,促进科学技术发展与人文社会科学繁荣的有效体制也有所不同,而目前有些高校对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管理是一个机构,一套制度,管理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同时,自然科学与技术科学的管理、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管理也应当有所不同,自然科学主要是求真,技术科学主要。殷朝晖.论国家科研体制建设与研究型大学发展[D].华中科技大学.2005(8):15.o龚学胜主编.当代汉语通用词典[H].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1041.国郭良夫主编.应用汉语大词典(大字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234.。朱立言,高鹏怀主编.领导科学与艺术[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36.160 ⑨博士学位论文DOCTORALDISSER胎(rION是求用,人文科学主要是求善,社会科学主要是求实。技术科学与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三者之间的管理差别很大。目前,政府和高校在技术管理方面,缺乏对技术进步机制的正确理解,技术政策仍有明显的计划经济色彩。在这种体制下,企业缺乏技术创新的动力,没有真正成为技术创新体系的主体;高校在市场利益的驱动下,难免造成高校科研团队的研究错位、越位和缺位等问题。结果是一方面,高校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上的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原创性成果数量比较少,科研创新成果质量偏低;另一方面,高校在技术开发与应用上乐此不疲,但由于缺乏企业主动合作和市场正确导向,许多技术成果要么束之高阁没有转化,要么半生不熟难以应用。哪对于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发展而言,有效的体制是制定和执行严格的学术规范。然而,我国科研管理体制中存在的行政化、官本位、等级制等问题,破坏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学术生态,助长了急功近利、弄虚作假、以学谋私、学术霸权等不良学风,致使科研资源配置低效。(2)高校科研运行机制缺乏有效性。高校科研运行机制仍然存在诸多不利于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的问题:一是高校科研组织结构陈旧。这主要表现在:科研资源的单位、部门所有制导致资源归属相分割、资源占有小而全、资源利用效率低;学科划分过细、门户观念过重导致力量分散、队伍整合困难。对此,应当优化矩阵型组织结构,强化横向整合与协调,活化用人机制,促进学科交叉,构筑大平台争取大项目。二是评价激励机制存在缺陷。由于现行科研管理侧重于量化考核;许多科研成果评价仍然摆脱不了功利性、官本位、人情网的侵扰,学风浮躁现象十分严重,而与此相关的是,基础研究、人文科学研究缺乏应有的支持,自由研究得不到应有的资助。高校科研功利化、市场化、官僚化、行政化、人情化现象比较严重,偏离了正常的科研评价激励轨道。三是创新成果转化困难重重。高技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是一个老大难问题,其中的原因很多,有重学轻术等理念问题,也有技术本身不成熟等研究问题,还有转化制度与政策等体制问题,如缺少中介机构和风险投资,对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支持不够等。@2.政府科研激励体制羁绊我国高校科研团队学术产出不高,与政府科研奖励制度、科研支持力度和科研优惠政策等激励体制不合理密切相关,这种不合理的科研激励体制已经成为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的羁绊,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科研奖励制度存在严重的缺陷。目前的中央和地方政府科研奖励偏向对个人成果的奖励,而对团队合作奖励重视不够,没有明确制定科研团队奖励制度。这些奖励制度违背了大科学时代科技创新更需要团队合作的客观规律。在各种科研评奖、职称晋升等具有奖励性质的制度中,明显存在重个人成果轻团队合作的现象,如职称晋升中,只承认署名第一作者的论文和排名前三名的科研项目参与者等。此外,对师生合作成果奖励不合理,目。顾建民,王爱国.我国高校科研体制改革30年一成就与经验、问题与展望[J].中国高教研究,2008(9):12—15.。顾建民。王爱国.我国高校科研体制改革30年一成就与经验、问题与展望[J].中国高教研究,2008(9):12-15.161 前的师乍合作成果与一般科研成果奖励区别不大。但是,一般而言,学生写一篇论文比教师困难,教师指导学生写一篇论文比自己写一篇论文困难。如果按照工作量计算,教师指导学生写出一篇论文,既具有科研价值,也具有教育价值,与一般单纯的科研成果不同,应当分别对教师和学生给予更多的奖励,而目前的奖励制度恰恰忽视了这一点。二是对高校科研团队支持力度不够。高校科研团队的组建与运行需要一定的科研平台和科研资源,由于传统的学科组织设置、资源的单位所有制等弊端,没有很好地把高校科研团队与高校基层组织、研究平台和研究项目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不利于跨学科高校科研团队的组建,不利于资源共享和提高资源利用率。同时,各种权力相对集中,使高校科研团队缺乏应有的学术管理权、财务支配权和人事管理权。三是针对科研团队的优惠政策缺乏。提高高校科研团队的学术产出需要一系列的配套优惠政策,包括对高校科研团队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财政税收优惠政策、政府采购优先政策和人才引进灵活政策等,而目前这些政策还十分缺乏或不够完善。如在人才引进灵活政策方面,由于政府政策原因,高校传统的人事体制和科埘f体制对高校科锣f团队限制比较多,高校科研团队在人事自主权、工资分配权,自主聘用权等方面受到很大限制,没有相对独立的人才引进权、工资分配权等权力,限制了高校科研团队的发展。3.高校人才培养体制羁绊高校人才培养体制特别是研究生培养体制,应当与高校科研体制密切联系起来。而目前恰恰相反,高校人才培养体制与高校科研体制明显脱节。高校科研团队应当兼具出成果与出人才的双重任务。高校科研团队出人才应当包括:高校教师通过科研提高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高校学生通过科研学到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目前,高校科研团队没有充分发挥其固有的特点和应有的作用,对人才培养重视不够,甚至对本科教学形成冲击,改变这一现状刻不容缓。@高校人才培养体制与高校科研体制明显脱节是我国创新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缺乏的主要原因,创新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缺乏又制约了高校科研团队的发展,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而出现这种状况又与我国缺乏创新教育密切相关。“创新教育是旨在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教育”。圆创新教育具有特异性、全面性、探究性、开放性、民主性、超越性等特点。“创新需要遵从科学研究规律。科学研究的一般规律是将事实概念化,概念原理化,原理科学化,科学系统化。”@创新教育在不同层次应采取不同的方法,在中小学和大学本专科学生中,要在课程教学中适当介绍一些创新知识;要在大学生、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研究生中开设专门的创新课程,传授创新思维、创新方法,提高创新能力。加强创新教育,必须彻底改革应试教育。我国的教育特别是初等教育在考试指挥棒的引导下,一直没有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回顾一下这种应试教育,不难发现,试卷里的选择题和判断题远远多于问答题,更有甚者,有的老师专门教学生。顾建民,王爱国.我国高校科研体制改革30年一成就与经验、问题与展望[J].中国高教研究,2008(9):12一15.。郭文安.试论创新教育及其特点[J].中国教育学刊,2000(I):9-12.o王松俊等著.研究生教育导论[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8:176.162 ⑨博士学位论文DOCTORALDISSERTATION如何在看不懂题目的情况下,仅凭对几个答案的分析,即可选出正确答案。①虑试教育培养的是考试人才而不是创新人才。在高等教育扩招的大背景下,高等教育质量明显下降,导致高学历人才越来越多,而创新人才却依然缺乏。近年来,我国的研究生教育甚至博+生教育也出现了质量下降现象。访谈研究也表明,我国研究生生源质最出现下降趋势,与我国高校的教学、科研体制两张皮有很大关系。高校的教学体制与科研体制联系不紧密,与体制改革不配套密切相关,经过多年的科技体制改革,目前我国高校科研项目主要采取的是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而研究生招生计划主要采取的是计划体制。这就使得研究生培养与科研之间存在体制性障碍,从而使保持和提高研究生质量缺乏基本的体制性条件,难以实现研究生的适度规模。@这种体制使具有科研项目的导师所招的研究生才有机会参与科研,而没有科研项目的导师所招的研究生则没有机会参与科研,往往只能混个研究生文凭了事。所以,高校培养的创新人才稀少就不足为奇。由于创新人才不多,领军人才的形成失去生态基础,加上领军人才队伍建设机制不健全、制度不完善,也难以培养领军人才。在应试教育背景_卜.,我国高校创新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必然缺乏,从而制约了我国高校科研团队的发展,导致我国高校科研团队的整体学术产出不高。(三)投入偏低我国高校科研团队总体规模偏低,主要是经费投入偏低造成的。由于我国高校科研起步晚,科研团队历史不长,经费投入起点低,因此,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与高校科研团队的发展要求相比,我国高校科研团队经费投入偏低。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高校科研团队获得的经费投入偏低这主要与我国总体科研经费投入偏低和高校获得的研发经费比例偏低有关。目前,我国R&D经费占GDP的比例远远低于发达国家,R&D投入按部门划分与按活动类型划分,结构还不尽合理,高校获得的R&D经费偏低。首先,看R&D经费占GDP的比例,如2006年,美国的R&D经费总额为3437亿美元,占GDP的比例为2.62%;2006年,日本的R&0经费总额为1485亿美元,占GDP的比例为3.39%;而2007年,中国的R&D经费总额为488亿美元,占6DP的比例为1.49%。@其次,看高校研发经费占研发总经费的比例,现将中国与西方7个主要发达国家研发经费按执行部门分布列在下表5-7中进行比较,固从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中国高校2006获得的研发经费占比为9.2%,远远低于西方7个主要发达国家。其三,从我国高校与我国科研机构比较来看,2006年,高校研发经费只有科研机构的49%,但是高校取得的科研成果。许骥.我们越来越懒于思考[J].特别关注,201l(2):21.o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中国科技发展研究报告2008——中国科技改革与开放30年[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217.露陈劲,张学文.创新型国家建设——理论读本与实践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5-6.@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中国科技发展研究报告2008——中国科技改革与开放30年[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211. ⑨博士学位论文DOCTORALDISSERTA=rIoN比科研机构多。如2006年,高校发明专利受理数为17312件,^国内职务发明专利受理数的21.2%,是科研机构的2.5倍;高校发明专利授权数为6198件,占国内职务发明专利受理数的33.7%,是科研机构的2.4倍;再如2004年,高校发表在中文科技期刊的科技论文为214710篇,占全国的68.9%,是研发机构的6.3倍。2005年,国际上三大检索工具共收录我国科技论文153374篇,其中125814篇来自高校,占总数的82%。①周家中国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英国口本意大利年份200620052004企业71.152.461.969.963.075.247.8科研机构18.911.08.817.313.6lO.36.517.9高校9.213.738.419.516.523.413.432.8其他O.84.2O.4O.33.31.91.5说明:美国的数据取自Science&EngineeringIndicators2008,p4-42。另外,美国科研机构包括联邦资助的研发中心(federallyfundedresearchanddevelopmentcenters,FFP∞S),这些研发中心分别由高校、企业和非营利机构管理。如果加上高校管理的这些研发中心,则2006年美国高校研发经费所占比例为1矾.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中国科技统计年喀2007.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可见,从研发经费来看,无论是绝对数还是相对数进行比较,我国高校获得的科研经费都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高校,也低于国内科研机构,但产出却高于国内科研机构。再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网站提供的统计报告数据资料圆,国务院子1986年2月14日批准成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198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投入的经费是8000万元,到2009年为70.54亿元(大约相当于10亿美元),虽然增长速度比较快,但由于起点很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总体规模还不够大。这些经费按高校获得三分之二的经费计算,不到7亿美元,不足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年度经费22亿美元@的三分之一。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于2009年5月14日在其网站上公布了2010年财政预算请求报告显示:NSF2009财年计划经费为64.90亿美元,2010年总预算达到70.45亿美元。固我国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起点更低,规模更小,根据上述表5-6的统计数字,1991年只有1300万元,直到2002年才达到l亿元,2010年也刚刚接近6亿元。泱泱大国,13亿多人口,1991年国家社科基金只有1300万元,分摊到全国每个人口,平均每人只有l毛钱12010年不到6亿元,分摊到全国每个人口,平均每人不到5毛钱!总体而言,我国高校研发经费总额不到美国高校研发经费的十分之一。如2006年我国高校研发经费276.8亿元人民币,大约相当于2006年美国高校研发经费477.6o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中国科技发展研究报告2008一中国科技改革与开放30年[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214.。资料来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网站:http://m.nsfc.gov.cn/PortalO/defaultl24.ht儿。吴晓波等.我国研究型大学的科研组织创新[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110—120.。资料来源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网站:http://www.nsf.gov/.164 ⑨博士学位论文DOCTORALDIsSE姐&rlON亿美元(按照当时汇率1:7.5计算,约为3582亿元人民币)的7.7%。∞2.高校高素质科研团队经费投入偏低高校高素质科研团队主要以国家级实验平台、研究中心、计划项目、科研课题为依托。以高校创新团队为例,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骨干力量,高校创新团队是高校高素质科研团队的杰出代表。伴随着国家财力的提高,国家加大了对自然科学基金的投入,但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投入占比小,而且高校要与科研院所等单位竞争,所以,高校基金委创新团队所占份额更小。从2000年到200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从1284百万元增长到7054百万元,10年间增长了5770百万元。虽然创新群体科学基金总体上呈增长趋势,从2000到2009年增长了66.2百万元,但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比重很小,而且呈负增长趋势,从2000年所占5.5%下降到2009年所占1.9%,下降了3.6个百分点,具体见表如下:表5-82000-2009年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统计分析表年份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创新研究群体科学桀金70.869.670.873.270.878107142138.5137国家自然科学幕金(百万元)1284141521842236270236154463500063007054前者占后者的比重(%)5.54.93.23.32.62.22.42.82.21.9说明:2006年资助创新研究群体22个,资助基金10700万元,另外,对80个在研项追加经费3596万元,对27个创新研究群体进行了延续资助,资助经费l1880万元,所以,2006年实际支付经费26176万元。表中的资料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网站统计资料整理而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网站:http'Jlwww.nsfc.gov.cn/PortalOldcfaultl24.htm再看教育部创新团队,2004年,教育部设置创新团队基金以来,经费投入的数目在增长,但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相比,创新团队基金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比重一直在下降,2004年为6.6%,2008年下降到3.4%,下降了3.2个百分点,具体见表如下:表5-92004—2008年度教育部创新团队基金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统计分析表年份20042005200620072008教育部创新团队基金(百万元)17718018618921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百万元)27023615446350006300前者占后者的比重(%)6.65.O4.23.83.4说明:表中资料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网站和教育部网站统计资料整理而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网站:http'Jlwww.nsfe.gov.en/PortalO/defaultl24.htm教育部网站:http:伽n^啊moe.edu.en/edoas/websitel8/searchinfo.jsp。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中国科技发展研究报告2008一中国科技改革与开放30年[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216.165 ⑨博士学位论文DOCTORALDISSERⅣ汀ION(四)评估偏颇高校科研团队评估应当遵循科研规律,充分考虑学术研究周期的长期性,学术研究价值的长远性,把科研投入产出与学术价值、经济价值和培养创新人才等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评估。∞然后,由于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高校科研团队评估急功近利等不合理现象严重,导致高校科研团队很难产出世界一流甚至国内一流的创新成果。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高校科研团队评估重个人轻整体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教师评价体系是一种针对个人的评价体系,无论是职前评价还是职后评价,其指标体系往往都非常强调个人负责的科研项目和经费,个人在发表论文、科研奖励中的排名等。这样的评价制度以及由此带来的利益分配制度强调的是个人的奋斗与贡献。在高校科研团队具体实施中,由于团队的所有创新成果一般都由骨干成员特别是带头人优先冠名,所以,评价指标体系往往只对团队带头人和骨干成员有利,而对于团队中的其他成员特别是青年学术骨干关注不够,这种评价机制不但损害了团队成员的利益,而且严重打击了他们在团队中从事创新研究的积极性,变相地导致高校科研人员不愿意成为团队中的一员,不想为团队的共同创新成果而努力进行研究。长此以往,高校科研团队合作创新的积极性和动力就会大打折扣,既无法在学术合作中造就高校高素质科研团队,也会为已有的团队维持旺盛的生命力带来严峻的挑战。留另外,前面所述的案例研究也表明,由于高校科研团队特别是创新团队人数的限制,一些在团队项目中从事研究的年青成员往往处于团队的边缘地位,有些甚至排除在项目名单之外,不利于调动更多年青成员参与项目的工作热情,不利于青年创新人才的成长与发展。2.高校科研团队评估重数量轻质量目前,我国高校科研团队的评估主要是针对团队成员个人进行考核评估,忽视了团队的整体考核评估,对个人的考核评估一般是以论文、著作的等级和数量多少为考核标准,或者以在科研活动中的排序作为考核标准,这种单纯量化和重视数量的考核评估,往往导致急功近利,追求数量,轻视质量,不利于高校科研团队的发展。科学合理、客观公正的科研评价制度,对高校科研团队取得创新成果有重要的激励作用。而目前的高校科研团队绩效评价体系过于简单,加上长期以来科研评估的个人导向,对科研团队整体绩效评价重视不够,对团队成员的绩效评价还以量化评估为主导,对个人的科研经费、论文数量、影响因子、专利、获奖等都作为考核量化指标,而定性评价体系目前还不成熟,从而导致团队成员缺乏一致认可的共同愿景,对团队共同目标认识比较模糊。团队成员为了完成量化指标,往往轻视科研质量。不可否认,对高校科研团队进行量化评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过于重数量轻质量,导致高校科研团队过于功利化,不利于原始创新成果的产生。@高校科研团队当前的绩效评价体系制约着团队的发展。国家。马哲伟等编著.高校科研评估[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133—139.o王磊.大学创新学术团队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5):155.。池颖.我国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研究[D].吉林大学.2009(12):45.166 ⑨博士学位论文DOCTORALDISSER『plTIoN每年投入的大景科研经费缺乏持续、统一、有效的问责方式。目前各高校对团队的考核主要是量化考核,要求团队在人才培养、论文、专利、鉴定和获奖等几方面都有一些成果。过度的量化科研评价体系有其功利化的成分,在某种程度上不符合科学发展规律,也没有充分考虑团队的可持续发展。啦3.高校科研团队评估重产出轻运行目前,对高校科研的评估往往主要是科研成果的评估,而没有注重科研过程的评估,科研运行绩效的评价几乎没有引起重视。从评价实践来看,对高校科研团队绩效的评价也存在重团队产出、轻团队运行的问题。访谈研究也发现,目前的绩效评价基本上都是对科研团队产出即学术创新成果的数量、质量等进行评价,而对团队科研过程和团队生命力则几乎完全没有涉及。实际上,高校科研团队是否有凝聚力、团队成员合作紧密程度如何、团队成员的个人目标与团队目标是否相容、成员与带头人之间、成员与成员之间的沟通是否顺畅等,对于团队是否能够达剑个人能力的放大以及是否能够保持持续发展的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在现行的评价制度中,无论是对团队的整体评价还是对团队成员的个人评价,都缺少团队整体运行和团队成员发展方面的内容。∞高校科研团队的运行管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也需要在对高校科研团队评价时设计必要的运行过程评价指标。4.高校科研团队评估重短期轻长期考虑到科研工作的特殊性固,高校科研团队一般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才能取得比较重大的创新成果,这就需要在评价高校科研团队时注意时间上的长期性。对高校科研团队评价存在重短期轻长期的现象,不利于高校科研团队整体以及团队成员的发展。目前,我国对高校科研团队的评估一般是一年考核一次,有些高校甚至每个学期考核一次,而且在高校科研团队任务完成时进行验收。特别一年考核一次,对一些基础性自然科学研究,由于研究周期比较长,评估期限过短,实际上是逼迫科研团队去取得科研成果,从而难以取得原创性成果。考虑到重大科研突破往往有一定的周期性,这种短期评价不符合科研规律,不利于科研团队及其成员潜心研究。另外,研究成果是否有创新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短期内很难显示出来,需要长期评价特别是长期的后续评价,才能真正给予正确合理的评价。对一些基础性研究项目,需要在项目结项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内进行跟踪评价。而这种评价在当前的评价体系中还是空白,更谈不上形成制度化的长期评价机制,这样的评价机制不利于高校科研团队的成长与发展。o池颖.我国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研究[D].吉林大学.2009(12):82—83.o王磊.大学创新学术团队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5):155—156.国李新荣.高等院校科研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190.167 第六章我国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的对策思考高校科研团队是高校创新的主力军,在培养创新型人才、培育创新型高校、取得创新型成果的同时,为支撑创新型产业、建设创新型国家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创新是国家创新体系的直接组成部分,是国家创新体系的三大主体之一。高校培养的创新人才是整个国家创新体系的人才支撑体系。加强高校科研团队建设,既是高校创新的需要,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解决高校科研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必须对症下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理念,改革体制,增加投入,完善评估,促进高校科研团队不断发展。一、创新理念理念支配思想、形成认识;认识指导行为、影响政策。解决理念滞后的对策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高校科研团队发展理念。理念创新既是解决高校科研团队理念滞后的方法,也是促进高校科研团队发展的前提。创新理念主要包括树立高校科研团队超前发展的理念、规范管理的理念、全面创新的理念。(一)超前发展的理念树立高校科研团队超前发展的理念,就是要把高校科研团队的发展提高到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高度,提高到培养创新人才的高度,提高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高度,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加快发展速度,提升发展质量。1.加快发展速度加快发展速度就是要优先保证高校科研团队的发展,以超过常规的发展速度去发展,从多方面超常规创造保障高校科研团队发展的条件,大幅度提高发展速度。目前的高校科研团队的发展是竞争性的发展,是一种市场机制。这种发展对开始比较弱小而又有发展潜力的高校科研团队不利。同时,也与高校招生的计划机制不适应。政府和高校应有超前思维,把高校招生的计划机制与科研项目的市场竞争机制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保持竞争性发展的同时,拨出一定专款作为科研均等化发展资金,让每一个高校教师都有一定的基本科研经费。这样更有利于形成高校科研团队生态系统。因为一个国家的高校科研团队系统是一个金字塔式的高校创新生态环境,顶尖素质的高层次科研团队需要大量的中层次科研团队作为支撑,而这些中层次科研团队需要更多的低层次科研团队作为支撑。只有发展数量众多的低层次高校科研团队,才能保证形成一定量的中层次高校科研团队,从而发展形成少量的高层次高校科研团队,形成合理的金字塔式高校创新生态环境。加快高校科研团队发展速度,必须突破传统的发展理念,确立超前发展的理念,打破发展常规,大幅度增加专门的高校科研团队发展资金,大幅度增加国家自然科 ⑥博士学住论文DOCTORALDISSEl:!I’ATl0N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社会科学基金等科研基金,使高校科研经费超常规快速增加。要尽快扭转我国高校研发经费占全社会研发经费的比例不断下滑的趋势,进而超常规快速不断提高该比例,使其从2006年的9.2%到2020年达到15%左右。@2.提升发展质量提升发展质量就是在加快发展速度的基础上,创造有利于发展的学术环境,保障学术自由,大幅度提升高校科研团队发展质量。在保障学术自由方面,我国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当今时代,学术自由不仅是西方发达国家大学认同的一种大学理念,而且已成为一种现代大学制度。西方发达国家为了确保大学的学术自由,纷纷颁布相关的法律、法规,实现了学术自由的法律化,很值得我们借鉴。从某种意义上讲,世界一流大学都在学术研究最为自由的国家,世界一流大学也往往是学术研究最为自由的大学。我国要发展高校科研团队,建设世界一流的大学,保障学术自由权利是一个基本的条件。否则,我们永远不可能有世界一流的高校科研团队,永远不可能建成世界一流大学,永远不可能有真止的学术繁荣、文化进步和科技创新。国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学术环境已经大大改善,学术自由有了基本保障,但是,由于评价机制不合理、科研管理不规范等因素的影响,高校科研团队内部交流实际上存在着一定困难。如果说改革开放以前没有学术自由使得科研人员“不敢说”,那么,现在是怕自己的创新思想在公开发表以前泄密使得科研人员“不愿说”。造成这种情况一方面是科研评价机制不合理,另一方面是科研管理还不够规范,使科研人员处于紧张焦虑的过度竞争学术环境中。宽松的学术自由环境既包括学术言论自由,又包括学术竞争自由,需要良好规范的竞争环境,这些都是促进高校科研团队创新的必要条件。提高科研团队的发展质量,必须有充分的学术交流和学术活力。高校科研团队不但要加强团队内部交流,还要加强团队外部交流。美国大学推崇自由的学术研究,将学术自由作为学术研究的基本准则。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学术自由理念集中体现在1915年美国大学教授协会(从UP)成立时的“原则宣言”中,已经形成了一种有利于科学研究的学术文化和学术制度。美国大学教授协会以及终身教职制度、集体谈判制度和黑名单制度,都值得我们借鉴。建设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需要世界一流的高校科研团队。发展不仅是数量的增长,更重要的是质量的提高。提升发展质量是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的内在要求。(二)规范管理的理念树立规范管理的理念就是要对高校科研团队及其相关事务进行规范管理,以保障高校科研团队健康发展。对高校科研团队进行规范管理要符合依法治国和依法行政的要求,在保障和服务学术自由的前提下进行规范管理。∞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中国科技发展研究报告2008_中国科技改革与开放30年[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217.圆张斌贤,李子江.论学术自由在美国的制度化历程[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5):6-10. ⑨博士学位论文DOCroRALDISSEl2:E盯loN1.切实完善仟理依据科学研究是宪法赋予的权利,依法管理是科研机构的基本职责。我国宪法第20条规定:“国家发展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事业,普及科学和技术知识,奖励科学研究成果和技术发明创造。一宪法第47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国家对于从事教育、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和其他文化事业的公民的有益于人民的创造性工作,给以鼓励和帮助。”科学研究是一项公益性事业,保障科学研究权利,国家必须加大科研投入。规范管理不仅仅是对科研团队进行规范管理,更重要的是对科研投入、科研管理机构进行规范管理,以确保科研团队工作的顺利进行。规范管理首先要从法律上进行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第2条规定:“国家坚持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行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学技术工作指导方针,构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国家。”该法对加强科技管理提供法律依据,但遗憾的是,该法专门针对高校科研的规定很少,没有关’。r高校科研团队和产学研一体化的专fJ规定,也没有高校科研与研究生教育一体化规定,对科研项目的规定也过于抽象。树立规范管理的理念,就是要加强管理,把科研团队管理纳入法制轨道。按照规范管理的要求,建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专门增加“高校科学研究”和“科研团队”章节,明确高校的重要地位和高校科研团队的重要作用。依法规定政府对高校科研投入、项目管理等方面的义务与责任,依法建立产学研一体化制度,高校科研、教学和学习一体化制度等,为高校科研团队建设和管理提供法律依据。2.积极实施规范管理在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后,教育部、科技部等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制定高校科研团队的有关政策和制度,完善科研项目的有关规定,积极实施高校科研团队规范管理,以保障高校科研团队的快速健康发展。积极实施高校科研团队规范管理,政府和高校科研管理机构首先要规范自身管理行为,依法保障科研经费投入,规范科研经费的使用和管理,杜绝投入和使用的随意性;在高校科研团队申报、评审、运行、结项等过程中,遵守科研规范,依法进行管理,搞好科研服务,保障公平竞争,维护竞争秩序。同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等法律法规,完善各项科研管理制度,包括高校科研项目的申报、评审、运行、结项制度;高校产学研一体化制度;高校科研、教学和学习一体化制度;高校创新教育制度;高校科研与研究生教育一体化制度;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制度;高校科研团队内部管理制度:高校学术不端及其调查处理制度等。管理机构积极实施高校科研团队规范管理,要把规范管理和优化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创造宽松的学术自由环境,又要加强团队管理研究,解决学术失范问题,遏制学术不端行为。(三)全面创新的理念树立全面创新的理念,就是要全面思考高校科研团队在提升高校创新能力过程中的作用, ⑨博士学位论文IX)CTORALDISSERIH兀ON系统谋划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用伞面创新的理念实现高校科研团队建设多元化,把高校科研团队看作一个系统来建设,以全面提升高校创新能力。1.实现高校科研团队建设多元化创新与高校创新都是多方面的,建设创新型国家也具有多方面的内容,科技创新只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此相对应,高校科研团队也不仅仅是科技方面的科研团队。树立多元创新的理念,就是要求政府和高校在重视高校科技科研团队建设的同时,重视高校人文科研团队建设;在重视科技创新的同时,重视人文创新,特别是要重视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和政策创新;在重视科研创新的同时,重视培养创新人才等,兼顾多方面的创新。因此,坚持全面创新的理念,一是要发展高校科技科研团队,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同时,加强高校人文科研团队建设,提升高校人文创新能力。在当前重理轻文的环境下,人文创新显得更为重要。人文创新包括人文理念创新、管理创新、政策创新、制度创新等。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在谈到发展中国高新技术产业时,强调“制度重于技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和各省有关社科基金中,应当出台人文创新团队政策,启动人文创新团队建设(目前个别省市已经启动人文创新团队),以利用社科基金培养出高素质人文创新人才,研究出高水平人文创新成果,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二是发挥高校多学科优势,建立跨学科科研团队,特别是文理综合创新团队。建议中央和地方政府拔出专款,授权教育部组建文理综合创新团队,对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中出现的诸如教育、医疗、住房、分配、环境等重大社会问题,发挥高校多学科优势,汇集科技创新人才和人文创新人才集体智慧,集中力量进行攻关,研究可行性、创新性方案,以解决这些重大社会问题。三是建立高校科研、教学和学习一体化科研团队,在产出科研成果的同时培养创新人才。改革现有的高校科研制度和教学制度,建立高校科研、教学和学习一体化制度,特别是要建立和完善科研与研究生培养一体化制度,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四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多层次发展高校科研团队,包括建立国家层次、地方政府层次、高校层次、院系层次的高校科研团队,遵循高校科研团队的生态发展规律,形成高校科研团队金字塔生态系统。五是科研经费的分配要兼顾公平与效率,加大青年项目的支持力度,加强职业技术学院和二本、三本高校的科研支持力度,加强对中西部落后地区高校的科研支持力度,避免经费过度集中在少数权威、重点高校手中。2.把高校科研团队看作一个系统高等教育系统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系统圆,这个系统与建设创新型国家密切相关,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科研团队系统是高等教育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树立全面创新的理念,就是要把高校科研团队当作一个系统来建设,运用系统科学的理论来思考高校科研团队建设。任何系统都不是孤立存在的,系统内外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和互相制约。国家创回吴敬琏.制度重于技术[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卜192.。薛天祥.高等教育管理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4—19.171 ⑨博士学位论文DOCToRALDISSER聃TlON新体系是社会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国家创新体系与卒十会系统的其它部分往往是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的。同时。国家创新体系又可以分为一些子系统,包括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创新体系等。随着国家创新体系的不断发展,高校作为一个子系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高校科研团队作为高校创新的主力军无疑也越来越重要。就高校创新而言,根据系统科学的观点,高等教育系统是整个国家创新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高校科研团队系统又是高等教育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创新体系、高等教育系统以及高校科研团队系统三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存在着大量的能量、信息交换。因此,高校科研团队建设不仅要紧密联系高等教育系统,而且要考虑它与整个国家创新体系的联系,把高校科研团队系统与其他相关创新系统结合起来研究。同时,由于高校科研团队本身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是一个金字塔式的高校创新生态系统。在发展高校科研团队时,要有全面系统意识,既要发展高校科技科研团队,又要发展高校人文科研团队;既要发展高层次的高校科研团队,又要发展中层次高校科研团队,还要培育低层次的高校科研团队;既要在科研经费上向重点大学、研究型人学倾斜,叉要给予各级各类高校一定的均等化科研支持;既要支持东部地区高校科研团队发展,也要支持中西部地区高校科研团队发展;既要规范高校科研团队的科研行为,又要规范相关管理部门的科研管理行为。把高校科研团队看作一个系统,需要教育行政部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牵头成立以专家为主体的高校创新战略推进委员会,全面系统地考虑高校科研团队建设问题,建立高校科研团队金字塔生态发展系统,推进高校科研团队系统的科学发展,不断提升高校创新能力。二、改革体制改革体制就是要克服现有体制中的弊端,建立适合于高校科研团队发展的各种制度与政策,以增强高校科研团队内部活力,提高高校科研团队学术产出,造就高校科研团队领军人才,使管理体制、激励体制和人才体制适应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的需要。(一)改革管理体制以增强内部活力高校科研制度安排缺乏灵活性,科研运行机制缺乏有效性,是高校科研团队内部活性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改革管理体制是增强高校科研团队内部活力的重要对策。1.增强高校科研团队内部管理活力改革传统的管理体制,实行高校科研团队目标管理,是增强高校科研团队内部管理活力的有效措施。实行目标管理不是政府和高校给科研团队确定目标,也不是科研团队给团队成员规定目标,而是要加强沟通与协商,增强目标的引导性、自主性。政府和高校要采取措施,培养高校科研团队负责人的管理能力,加强与科研团队沟通。∞团队负责人要把提高团队内部管理水平和完成科研目标结合起来,把科研团队围绕整体目标进行集体攻关和给予团队成员自由研究。李新荣.高等院校科研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31—33. ⑨博士学位论文DOC’I'ORALDISSERTATION有机结合起来,以增强团队目标管理活力和成员个性管理活力。(1)增强团队目标管理活力。增强团队目标管理活力不是鼓励高校科研团队随时改变科研目标,而且要围绕科研目标增强管理合力,更有效地实现科研目标。目标管理的概念是管理专家彼得·德鲁克(PeterDrucker)1954年在其名著《管理实践》中最先提出的∞。德鲁克认为,并不是有了工作才有目标,而是有了目标才能确定每个人的T作。目标管理提出以后,便在美国企业中迅速流传被广泛应用,并很快为日本、西欧国家的企业所仿效,在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等机构也被借鉴应用。目标管理的具体形式虽然多样,但其基本内容是一样的。目标管理是通过组织中的上下级一起协商,根据组织的使命和宗旨确定一定时期内的组织总目标,由上下级共同决定上下级的责任和分目标,并把这些目标作为组织经营与管理的依据,作为评估与奖励每个单位和个人贡献的标准。目标管理是以Y理论为指导思想,即认为在目标明确的条件下,组织成员能够对自己负责。在高校科研团队中引入目标管理,更有利于增强科研团队内部管理活力。高校科研团队目标管理与传统的管理方式相比有儿个鲜明特点:一是重视人的因素。高校科研团队目标管理是一种参与的、民主的、自我控制的管理,能够把政府和高校对科研团队的管理目标、团队组织目标与团队成员个人需求有效地结合起来。在这一制度下,科研管理者、团队带头人与团队成员的关系是平等、尊重、依赖、支持,团队成员在承诺科研目标后是一种学术自觉、学术自主的研究活动,科研团队的管理实际上是学术自治式的管理。二是建立目标体系。高校科研团队的目标管理是通过专门设计的过程,可以将高校的科研总目标分解为各科研团队的目标,将团队目标逐级分解,转化为团队小组或成员的分目标。科研目标的分解过程就是权、责、利的明确过程,且每个人的权、责、利相互对称。目标分解后,形成方向一致、环环相扣、相互配合、协调统一的科研目标体系。在团队内部,只有每个团队成员完成了自己的分目标,团队总体目标才有完成的希望。三是重视科研成果。高校科研团队目标管理以科研目标的确定为起点,以科研目标的完成为终结。科研成果作为评定科研目标完成程度的标准,既是评价科研管理工作绩效的重要标志,也是考核与评价科研团队及其成员的重要依据。实行高校科研团队目标管理,科研管理机构和团队负责人主要控制科研目标,对完成科研目标的具体过程、途径和方法并不过多干预,这完全符合学术自由的原则。因此,实行高校科研团队目标管理,科研监督的成分很少,但控制目标实现的能力却很强,能有效地把加强科研管理与尊重学术自由结合起来。高校科研团队目标管理的构成要素包括明确目标、参与决策、规定期限和评价绩效四个方面圆。一是明确目标。高校科研团队在组建时就有明确的科研目标,如何把团队总体目标分解为团队小组或成员目标,是明确目标的主要内容。目标明确对取得高水平的业绩有重要作用。美国马里兰大学的早期研究发现,目标明确要比只要求人们尽力去做有更高的业绩,高水平业绩。杨建云.目标管理在高校科研管理中的应用[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6):95-96.。娄成武,李坚.公共事业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85.173 往往与高水平目标相联系。在高校科研团队管理过程中,明确的科研团队总目标以及科研团队目标分解技能的改善,有利于提高科研生产率。二是参与决策。实行目标管理,确定高校科研团队目标不同于传统管理的目标设定,由上级单方面给下级规定目标,然后分解成子目标落实,而是用参与的、民主的方式确定团队总体目标,再分解落实到团队小组或成员。高校科研团队管理者、团队带头人与小组负责人或成员共同参与选择设定各对应层次的目标,即通过上下级共同协商,逐级制定高校科研整体目标、每个团队总体目标、团队小组目标以及团队成员目标。这种目标体系的形成和目标转化过程既是“自上而下”的,又是“自下而上”的。这种参与决策的方式确定的高校科研团队目标,有利于达到既加强高校科研团队管理又尊重学术自由的目的,有利于增强科研团队目标管理活力。三是规定时限。高校科研团队目标管理也强调时间性,制定的每一个目标都有明确的时间要求。在多数情况下,高校科研团队目标的制定可与科研经费的年度预算或主要项目的完成期限一致。但由于学术研究的特殊性,高校科研团队在规定时限方面也有一定的灵活性。有些科研目标应该安排在短期内完成,而有些则需要安排更长时期,特别是一些重大问题研究,需要比较长的期限。四是评价绩效。在高校科研团队目标管理过程中,应当不断地将团队整体目标的进展情况反馈给团队的每个成员,以便他们调整自己的行动。而且团队的每个成员有完成自己目标的责任,也有同团队负责人一起检查这些目标完成情况的责任。这样,每个成员对自己在团队的贡献就变得非常明确。更为重要的是,团队带头人用目标管理方式引导团队成员对照预先设立的目标来评价科研业绩,鼓励自我评价和自我发展,鼓励团队成员加强科研工作,有利于创造一种激励的团队管理环境。高校科研团队实行目标管理的优点至少有五个方面:一是形成激励。当高校科研团队的研究目标成为团队小组和每个成员自己未来时期内欲达到的一种结果,且实现的可能性相当大时,研究目标就成为团队成员们的内在激励。特别当这种结果实现,科研团队还有相应的物质奖励或报酬时,研究目标的激励效用就更大。从研究目标成为激励因素来看,这种研究目标最好是科研团队、团队小组及每个成员自己制订的目标。同时,高校科研团队成员对学术本身的追求,使他们在达到目标时有一种成就感、集体荣誉感,形成一种有效的精神激励。二是有效管理。目标管理方式的实施可以切切实实地提高科研团队管理的效率。目标管理方式比计划管理方式在推进团队工作进展,保证团队最终目标完成方面更胜一筹。因为目标管理是一种结果式管理,不仅仅是一种计划的活动式科研工作。这种管理迫使团队小组及每个成员首先考虑目标的实现,尽力完成目标,因为这些目标是团队总目标的分解,故当团队小组及每个成员的目标完成时,也就是团队总目标的实现。在目标管理方式中,一旦分解目标确定,且不规定各个团队小组及成员完成各自目标的方式、手段,反而给了大家在完成目标方面一个创新空间,有效地提高了团队管理效率。而且,科研团队目标管理还与高校学术自治、学术自由的基本原则具有内在的一致性,符合学术研究的内在规律,有利于提高学术研究效率。三是明确任务。科研团队目标管理的另一个优点就是使团队各小组及成员都明确了团队总目标、团队小组和成员分工与合作174 ⑨博士学位论文DOCTORALDISSER脒rloN及各自的任务。职责明确使得团队与小组带头人知道,为了完成目标必须给予成员相应的权力,而不是大权独揽,小权也不分散,从而不断增强科研团队的学术管理活力。四是自我管理。高校科研团队目标管理实际上也是一种学术自我管理的方式。在实施目标管理过程中,团队成员不再只是做工作,执行指示,等待指导和决策,团队成员此时已成为有明确目标的小组或个人。一方面团队成员已参与了目标的制订,并取得了组织的认可;另一方面,团队成员在努力工作实现自己的目标过程中,除目标确定外,如何实现目标则是他们自己的事,从这个意义上看,目标管理至少可以看成高校科研团队自我管理的方式,是以人为本的科研管理方式。五是控制有效。高校科研团队目标管理方式本身也是一种控制方式,即通过目标分解后的分目标实现,最终保证团队总目标实现,从而保障高校科研目标的实现,是一种结果控制方式。高校科研团队目标管理并不是目标分解下去便没有事了,事实上科研团队带头人在目标管理过程中要定期检查,对照目标,进行评比,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一个科研团队,如果有一套明确的可考核的目标体系,那么其本身就是进行监督控制的最好依据。(2)增强成员个性管理活力。高校科研团队成员在知识和能力上优势互补,是科研团队的一个重要特征,不同的团队成员,其知识和能力个性不同。增强高校科研团队内部管理活力,需要增强团队成员个性管理活力,即在高校科研团队目标管理过程中,以人为本,尊重成员个性,做到扬长避短、因人适用,用人所长、因才适用。回“扬长避短、因人适用”就是在高校科研团队目标管理过程中,充分地考虑具有不同智力倾向的个人特性,不是简单提倡个人去适应科研岗位,而是顾及到科研岗位特点,扬长避短、因人适用。在团队科研任务分工中充分考虑到团队成员的意愿和特点,尽可能使科研任务与该成员的特点、特长相一致,使其科研工作得心应手,以调动科研积极性。对科研团队的每个成员,使用时先要了解其特长,观察其个性,根据不同特长、不同性格考虑分配不同的任务,任务,这种研究主要是查资料、进行理论思考;任务,这种研究需要外出调查、取得实际资料。对性格内向的成员可分配理论性研究比较强的对性格外向的成员可分配实证性研究比较强的另外,如果科研团队内部分成若干小组,分组时,适当考虑到年龄上搭配、性格上互补,既可取得良好的合作效果,也有利于青年人才的成长。“用人所长、因才适用”就是在高校科研团队目标管理过程中,根据科研团队成员的能力和特长,用人所长,不求全责备,尊重人才的个性和特长。在高校科研团队中,有德有才的人,往往也是有思想、有个性、有特长的人。对于这类贤才,瞎指挥或命令式的管理方法是不能奏效的,墨子讲:“良弓难张,然可以及高入深;良马难乘,然可以任重致远;良才难令,然可以致君见尊。”孔子也提出“君子不器”的观点,认为人才有自己的人格与追求,不听任别人的任意摆布,因此,不能把他们当作器具来使用,而应以礼相待,尊重他们的人格,圆承认他们的学术自主权。在尊重团队成员个性的前提下去宽容、去沟通,就会缓释团队压力和矛盾。宽容不。吴国英.科研单位人力资源管理要尊重个性特点[J].中国核工业,2006(4):50.。董泽芳.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63~64.175 ⑨博士学位论文DOCTORALDlSSE删rIoN是放纵,而是冈人采用不同的1:作方式,最终达剑有效的管理目标。增强成员个性管理活力,基点要放在以人为本上,用现代的人才观念重新认识、重新审视团队成员个性与才能的关系,正视个性差异,宽容个性差异,理解个性差异,尊重个性差异,在此基础上尊重人才,认识人才,使用人才,确保完成科研团队目标任务。2.增强高校科研团队内部组织活力高校科研团队也是一种组织形式,这种组织形式与高校的学科组织以及科研、人事等职能部门密切相关。团队组织既有自己独特的组织个性,也有一般组织形式的特点。改革管理体制,增强高校科研团队内部组织活力,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增强团队内部学科组织活力。增强团队内部学科组织活力,需要针对学科划分过细、门户观念过重导致的力量分散等问题,优化学科组织结构,活化用人机制,促进学科交叉。对不同的高校科研团队,管理方法有所不同。高校科研团队有单学科科研团队与跨学科科研团队。对单学科科研幽队,其内部管理相对而言比较单纯,但也要打破专业界限,发挥专业优势,促进跨专业合作,以提高学科整体实力,发展高水平科研团队。对跨学科科研团队,要打破学科分割,整合优势资源,促进跨学科合作。要打破传统的学科组织结构,使之与科研团队综合研究任务及科研团队对资源共享的要求相适应;要按照学术组织的基本特点,赋予跨学科科研团队在学科建设、资源共享等方面特殊权力与职能,尽可能消除学科组织已经形成的组织障碍。鼓励组建跨学科科研团队,充分发挥跨学科科研团队的作用。对于比较大的跨学科高校科研团队,可借鉴美国高校独立研究机构的建设经验,组建类似Bio-X团队的跨学科研究中心,以非常灵活的方式组织跨学科科研团队成员,建立矩阵结构组织进行科研团队内部管理,以增强跨学科团队内部组织活力。(2)增强团队内部人事组织活力。增强团队内部人事组织活力与打破学科分割紧密相连,需要突破单位所有制,整合跨学科优势资源,促进跨学科、跨单位合作,鼓励跨学科、跨单位组建科研团队。高校要打破人事分割现状,提升科研团队内部组织协调能力,根据科研团队的组建情况,赋予科研团队负责人部分人事权,包括从校内外灵活选择科研团队成员,实行科研团队成员“能进能出”,使受聘的能进来,落聘的能出去,不断增强科研团队的环境适应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高校科研团队成员往往是一种高素质人才,在市场上的流动是一种自主程度比较高的流动,主要表现为高校科研人员相对稀缺、流动自主、流向明显和人才共享四个方面。一是相对稀缺。高校科研人员虽然总体数量多,但是由于高校学科专业以及专业方向繁多,这些人员分配到每个学科专业就显得比较少,分配到每个专业方向就更少了,相对表现为稀缺性。高校科研团队成员往往是高校科研骨干,属稀缺资源。这些成员一般要经过长时间的锻炼成长,有一个不断学习与实践的过程,往往需要更多的投入才脱颖而出,才能成为高校教学科研人员中的先锋,成为全社会人力资源中争夺最激烈的部分,导致流动性增大。二是流动自主。高校科研团队成员的流动,大多数是主动和自觉的流动,而不是被动和盲目的流动。人力资源价值176 ⑨博士学位论文DOCTORALDISSE裂IAnON的实现和增值,往往要通过人力资源的流动来实现。人才流动总是受经济利益、丰十会地位和生存环境等利益机制的驱动。人才向往着更好的发展机会、更好的工作环境和更好的物质待遇是人之常情,高校科研团队成员也不例外。高校科研人员依靠自身人力资本丰厚的储备,具有很大的优势和较强的竞争力,也就有较成熟的条件来追求更好的发展空间,满足自己的需求。如果遇到不公或不利于自身发展时,他们就会选择流动。高校科研团队成员在流动过程中,不但具有被选择性,更重要的是这种高流动性主要表现为具有更强的自主选择性。三是流动方向。流动方向即高校科研团队成员朝着什么方向流动。一般而言,高校科研团队成员的流动方向是从低收入高校流向高收入高校、从低层次高校流向高层次高校、从地方高校流向部属高校、从西部高校流向中东部高校、从中小城市高校流向大城市高校等。当然,也不排除中小城市高校、西部地区等高校出台优惠政策,导致反向流动的情况。四是人才共享。高校科研团队成员流动的本质也在于人才的可共享性,一个高校科研团队成员特别是高校教师的知识、技能、能力、体力可以被多家单位共有和重复使用,而且目前许多单位在吸引人才时,也都相应建立对高校人力资源“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新人才观。高校人力资源的共享方式越来越多样,使用方式越来越灵活,出现了特聘教授、兼职教授和讲座教授等多种运用方式。因此,增强团队内部人事组织活力既符合高校科研团队的发展要求,也是增强团队内部人事组织活力的需要。3.增强高校科研团队内部文化活力文化对体制具有无形的作用,重视高校科研团队文化特别是学术文化建设,促使高校科研团队形成和谐宽松、合作互助、共同学习、互相激励的文化氛围,促使团队成员形成学术交流、资源共享的习惯,可以不断增强高校科研团队的文化凝聚力,巩固管理体制改革成果。(1)增强团队内部学术文化活力。高校科研团队是以学术创新为目的的团队,团队内部学术文化应当是一种学术自由文化和学术创新文化。增强团队内部学术文化活力就是要增强团队内部学术自由文化活力和学术创新文化活力。高校科研团队文化是团队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由各种学术要素组成的复杂体系,各要素在结构上互相联结,在功能上互相依存,共同发挥着团队整合和团队导向的功能。每个团队都有与其相适应的团队文化,并表现出一定的文化活力。任何团队文化活力都是文化各个要素在相互作用中所发挥的有利于该团队发展的多种功能的有机综合,是团队文化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统一。高校科研团队文化生命力是高校科研团队作为一个文化有机生命体所表现出来的生命力。高校科研团队文化凝聚力是指团队内部各成员因共同学术利益和价值目标结为一个有机整体的某种聚合力。文化凝聚力是文化作为一个“吸引子”成为人们聚合的力量,这种力量源自于人们共同的学术文化认同。高校科研团队文化创造力,是指团队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是指通过本科研团队与其它团队文化的融汇贯通,从而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激发高校科研团队的学术文化活力,要建设科研团队核心价值体系,明确一定时期内的科研创新目标,同时又要兼容并包,允许不同思想的存在,坚持学术自由的原则;正确对待科研团队内部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注意吸 ⑧博士学位论文DOCTORALDISSER.D口ION收外部优秀文化,增强团队内部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充分发挥科研团队每个成员在团队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激发每个成员创造活力和创造热情,在完成科研团队任务的同时,不断提高团队成员创新素质,不断推进团队学术文化创新。(2)增强团队内部合作文化活力。高校科研团队内部合作文化活力是内部文化活力的另一个重要方面。高校科研团队具有学习与创新并轨的特点,需要加强合作才能增强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团队内部合作文化活力,一方面,要增强团队成员合作理念。高校科研团队成员加强合作是科研团队发展成为卓越团队的必要条件。对于研究中遇到的问题,科研团队要组织公开讨论,进行思想碰撞与学术交流。在团队内部要打破过强的自我防卫意识,充分发挥团队集体智慧,对团队中权威成员的观点,团队其它成员要敢于提出反对建议,同时,团队中权威成员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鼓励年轻成员提出不同于自己的学术观点。这是增强科研团队成员凝聚力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尽可能减少甚至消除团队内耗。只有在增强科研团队成员合作理念的基础上,在科研团队内部加强沟通与交流,增强成员之问的信任感,才能减少甚至消除团队内耗,增强团队的学术文化活力,提高团队的科研绩效。(二)改革激励体制以提高学术产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高校科研团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由于激励体制等原因,高校科研团队学术产出还是不高,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比较大的差距。∞因此,改革激励体制,不断激励高校科研团队勇于创新,是加强高校科研团队建设,提高其学术产出的必由之路。1.建立科研团队奖励制度建立科研团队奖励制度,是激励高校科研团队提高学术产出的重要措施。针对我国科研奖励制度存在严重的缺陷,建议中央和地方政府在一年一度的国家和地方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定期命名表彰一批国家级科研团队和地方科研团队,对学术产出特别高、取得重大创新成果的创新团队实行重奖。(1)中央政府建立科研团队奖励制度。在大科学时代,科技创新更需要团队合作,因此,中央政府要加大对科研团队的奖励力度,改变过去对个人奖励的做法,重视对科研团队进行表彰奖励,且今后的国家奖励要以奖励科研团队为主。建议在一年一度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定期命名表彰一批“国家科研团队最高奖”、“国家优秀科研团队奖”等,对学术产出特别高、取得重大创新成果的科研团队实行重奖。也可以对创新团队单独设立奖项,给予表彰奖励。同时,中央政府有关部门也可以建立科研团队奖励制度,教育部应当专门针对高校科研团队建立奖励制度,以表彰优秀的高校科研团队。。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改革开放30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经验专题研究(1978-2008)r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681—726.178 (2)地方政府建立科研团队奖励制度。与此同时,地方政府特别是省级政府要加大对科研团队的奖励力度,重视对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科研团队进行表彰奖励,且今后的地方奖励也要以奖励科研团队为主。在一年一度的各省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定期命名表彰一批“省级科研团队最高奖”、“省级优秀科研团队奖”等,对在本省市范围内学术产出特别高、取得重大创新成果的科研团队实行重奖。地方政府也可以对地方创新团队单独设立奖项,给予表彰奖励。同时,地方政府有关部门也可以建立科研团队奖励制度,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特别是省教育厅应当专门针对高校科研团队建立奖励制度,以表彰优秀的高校科研团队。2.给予科研团队优先支持为高校科研团队创造良好条件也是重要的激励措施。根据高校科研团队的依托资源不同,可以把高校科研团队分为依托基层组织的高校科研团队、依托研究平台的高校科研团队和依托研究项目的高校科研团队。给予高校科研团队优先支持,就是要对其依托资源给予优先支持。(1)在基层组织建设方面优先支持。依托基层组织的高校科研团队是指高校科研人员依托基层组织,如教研室、研究所等高校基层学术组织而组成的高校科研团队。政府和高校要把科研团队与重点学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科研团队的学术产出作为重点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条件。要对基层学术组织建设给予优先支持,一方面,政府在高校基层学术组织建设方面要给予政策支持,另一方面,为了支持这种高校科研团队的建设与发展,高校要加强自身基层组织建设,为高校科研团队提供良好的组织空间。同时给予教研室、研究所等高校基层学术组织一定的学术管理权、财务支配权和人事管理权,为基层学术组织创造良好的科研条件,为培育和发展高校科研团队创造基础条件。(2)在研究平台搭建方面优先支持。依托研究平台的高校科研团队是指高校科研人员依托研究平台,如研究中心、实验室等高校学术研究平台而组成的高校科研团队。在研究平台搭建方面优先支持,一方面,政府要把科研团队学术产出作为国家重点实验室评审、国家和省部级研究中心认定的重要条件,促使科研团队不断提高学术产出。同时,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有更多的高校研究平台建设计划,为高校研究平台建设提供资金保障。另一方面,高校要改善自身的研究平台建设条件,引进优秀人才,为研究平台提供人才支撑,依托平台组建与发展优秀科研团队,保障研究平台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过程中充分发挥作用。(3)在研究项目资助方面优先支持。依托研究项目的高校科研团队是指高校科研人员依托研究项目,如基金项目、委托项目等各类项目而组成的高校科研团队。项目计划与科研课题是高校科研团队的主要依托资源。政府和高校都应当出台政策,优先支持高校科研团队承担国家和省部级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优先给予项目计划与科研课题资助,优先推荐科研团队学术产出高的骨干人才参评国家科学技术奖、长江学者、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和劳动模范等。把科研团队的学术产出作为以后科研立项、项目评估的重要条件,促使科研团队不断提高学术产出。3.建立科研团队优惠政策 建立有利于高校科研团队提高学术产出的配套政策,包括知识产权保护政策、财政税收优惠政策、政府采购优先政策和人才引进灵活政策等锄,可以充分调动高校科研团队不断提高学术产出的积极性。(1)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高校科研团队的创新成果是知识产权的重要来源,政府要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营造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法治环境。政府和高校都要加强从事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工作的力量,改革高校知识产权保护体制,切实保障高校科研团队成员的知识产权权益。国家科技计划和各类创新基金等对高校科研团队所支持项目,在国外取得自主知识产权的相关费用应给予适当财政补贴。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高校应对高校科研团队的科技创新成果完成人和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做出突出贡献人员,依法给予相应报酬。政府有关部门组织应建立专门委员会,对涉及国家利益并具有重要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并购、技术出口等活动进行监督或调查,避免自主知识产权流失和危害国家安全。鼓励运用高校科研团队知识产权的企业除依法支付报酬外,给予科研团队一定的奖励、股权或期权等,充分调动科研团队不断提高学术产出的积极性。(2)调整财政税收优惠政策。高校科研团队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国家应当调整和完善财政税收优惠政策,给予高校科研团队政策支持。财政税收优惠政策对科研创新有着直接而关键的作用。具体而言,一方面通过各种措施加大政府对R&D活动的支持,如通过提高R&D经费水平促进国家整体科技实力,支持高校等机构加强科研团队建设,另一方面通过税收政策激励科技投入,即政府将应收的税款让渡给企业用于科技开发,调动企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为高校科研团队创新成果提供良好的转化渠道。对加强高校科研团队建设而言,财政税收优惠政策主要涉及大幅度增加高校科研团队投入,确保财政投入的稳定增长,切实保障重大专项的顺利实施,优化财政科技投入结构,创新财政科技投入管理机制;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投入的所得税前抵扣力度,允许企业加速研究开发仪器设备折1日,完善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支持企业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完善促进转制科研机构发展的税收政策,支持创业风险投资企业的发展,扶持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等,以此促使企业购买高校科研团队的创新成果,推动高校科研团队创新成果产业化。(3)健全政府采购优先政策。当高校科研团队的创新成果产业化时,需要政府采购优先政策给予支持。政府采购优先政策主要是指政府对创新产品给予采购优先的一系列政策,以保护本国的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优先政策主要包括:一是完善财政性资金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制度。完善自主创新产品认证制度、认定标准和评价体系等。二是改进政府采购评审方法,给予自主创新产品优先待遇。政府采购评审应当优先考虑自主创新因素。在满足采购需求的条件下,在以价格为主的招标项目评标中优先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当自主创新产品价格高于一般产品价。陈劲,张学文.创新型国家建设——理论读本与实践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157-173.180 ⑧博士学位论文DOCToRALDISSERrf’ATION格时,要根据科技含鼍和市场竞争程度等各种因素,给予自主创新产品一定幅度的价格扣除优惠。三是健全激励自主创新的政府首购和订购制度。如高校科研团队开发的试制品和首次投向市场的产品,符合先进技术发展方向和国民经济发展要求的,具有较大市场潜力需要重点扶持的,经有关部门认定,实行政府首购,由采购人直接购买或政府出资购买。四是健全本国货物认定制度和购买外国产品审核制度。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规定,采购人应优先购买本国产品。五是发挥国防采购扶持自主创新的作用。(4)完善人才引进灵活政策。对高校科研团队的人才引进,政府和高校要给予灵活政策,鼓励高校科研团队积极引进海内外优秀人才。完善吸引优秀留学人才和海外科技人才来华工作、回国服务优惠政策,结合国家自主创新战略、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创新项目等创新政策,应采取科研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带动等多种方式引进海外优秀人才。政府要放宽外籍杰出科技人才申请来华工作许可、在华永久居留的条件,鼓励其在高校工作,在其居留证件在有效期内可办理多次入境有效签证。制定保障具有永久居留资格的在华外籍高层次人才合法权益保障法规。妥善解决引进优秀人才的医疗保险、配偶就业、子女上学等问题。对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工作,可以不受高校用人单位编制、增人指标、工资总额和出国前户籍所在地限制。同时,要改革和完善人事制度,给予高校科研团队一定的人事自主权、工资分配权,自主聘用权,实行同定岗位与流动岗位相结合,人员使用与科研项目等相结合的制度。除涉密岗位外,可推行高校科研团队负责人和关键岗位面向国内外公开招聘制度,完善以岗位工资、绩效工资为主要内容的收人分配制度。(5)建立产学研一体化政策。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建立产学研一体化政策,用科研政策将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结合成一个有机整体,集科学研究与科技开发、人才培养及培训、技术推广及开发应用、生产与销售为一体,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推动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发展生产、发展科技的过程。除了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合作,政府相关政策配合外,与产学研直接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财政支持,是推动产学研一体化的关键。因此,政府建立产学研一体化政策,一是用法律法规保障产学研一体化。产学研一体化是产学研合作的高级阶段,也是产学研合作创新的优化配置。法律法规是保障产学研一体化的首要前提。为了给产学研合作提供坚实的制度基础,建议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在该法中明确规定产学研一体化制度,同时修改专利法等法律法规,对产学研合作创新作出详细的规定,为建立和完善产学研一体化制度提供详细的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如可以借鉴美国《贝耶一多尔法案》的经验,规定我国政府资助下产生的大学发明,所有权可以归大学,前提是大学要承担起专利申请和将专利许可给企业界的义务,以促进高校科研成果产业化,提高科研成果转化效率。二是用财政资金保障产学研一体化。借鉴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利用财政资金在高校建立一系列产学研合作中心,开展合作研究,同时,设立财政专项基金以补偿产学研合作风险。18l (三)改革人才体制以造就领军人才创新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是最宝贵的高校科研团队建设资源。领军人才是创新人才的杰出代表,是高校科研团队的领导者,对高校科研团队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改革人才体制,提升领军人才综合素质是充分发挥高校科研团队引领作用的必然要求。领军人才综合素质不高是我国高校科研团队目前面临的突出问题,“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一个高素质的领军人才往往能带动一项重大技术突破,一个学科的兴起,甚至是一个产业的出现。造就领军人才必须改革人才体制。人才体制包括人才引进体制、人才培训体制、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人才体制要立足当前,面向未来,把领军人才的引进、培训和培养有机结合起来。1.引进高校科研团队领军人才在当前我国高校领军人才十分缺乏的情况下,引进应成为一项重要的政策措施。引进高校领军人才包括从国内引进和从国外引进两个方面。首先,从国内引进。从国内引进即从高校外的国内政府机关、科研机构与企事业单位引进高校需要的领军人才。从国内引进主要包括两种情况:一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j1二程院院士、博士生导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二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获得博士学位人员、正高职称的学科带头人。引进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通过调动、录用、聘用的方式,引进到高校工作,成为高校正式工作人员;另一种是通过临时聘用、借用、兼职等柔性流动方式,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来高校科研团队奉献智慧和力量。为了保证优秀人才能够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高校要制定一定的引进政策,为领军人才提供优厚的政治待遇和福利待遇,妥善解决引进人才落户、医疗、保险、税收、配偶安置、子女入学等方面的问题。其次,从国外引进。从国外引进即主要从国外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事业单位引进高校需要的领军人才,包括引进外国科研人员和吸引优秀留学人员回国两个方面。在引进外国科研人员方面,我国高校可借鉴美国吸引世界科学精英和高端人才的成功经验,引进世界一流专家学者来华工作。建议中央政府拔出财政专款,设立“引进世界一流领军人才”基金,专门用于引进世界一流领军人才,并配套制定永久定居或移民等政策。高校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解决引进人才的福利待遇问题。在吸引优秀留学人员回国方面,要继续创造条件、完善配套政策,加大吸引留学人才的力度,特别是有潜力成为领军人才的海外名校杰出人才。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的经济社会和科技教育发展仍将处于追赶阶段,高校急需领军人才,吸引优秀留学人员归国是解决高校当前高层次紧缺人才不足的重要途径之一。∞2.培训高校科研团队领军人才由于领军人才的培养需要很长的时间,在目前高校普遍缺乏领军人才的情况下,对目前的。刘少雪.面向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科技领军人才成长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97. ⑨博士学位论文DOCTORALDISSERI:p汀ION高校“领军人才”加强培训也可以成为一项应急措施。培训高校领军人才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1)建立国内培训基地。在中国一流大学建立若干国家领军人才培训基地,为领军人才提供快速成长平台,聘请世界一流领军人才到基地讲学,为领军人才提供科技、人文等高级课程,提升领军人才综合素质。为了加快培训领军人才,在国家领军人才培训基地,实行特殊政策,采取特殊措施。一是实行特殊的学术自由政策。实行特殊的学术自由政策要像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办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一样,在国内领军人才培训基地,实行与其他高校不同的特殊的学术自由政策,彻底打破学术禁区,给国家领军人才培训基地充分的学术自由。这种特殊的学术自由政策,会在培训基地形成自由、民主的探究氛围,营造良好的学术特区环境,有利于吸引更多在国外留学、工作和生活的优秀华人、华裔科学家回国,到培训基地创业、工作,进而为我国科研更快更好地发展提供更加强大的领军人才支撑。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很多优秀华裔领军人才之所以选择居留美国等主要发达国家,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被那里自由民主的探究氛围吸引。同时,随着自由民主探究氛围的不断改善,我国也可以吸引更多外国的领军人才来中国交流、开展合作、甚至在中国工作和生活。这在加快提升我国科研能力和水平的同时,也必将有利于我国科研优势的不断增加与积累,进而跻身为领军人才培养的主要国家。@定期聘请不同领域的国际一流领军人才到培训基地讲学,为我国领军人才开设高级培训课程,尽快提高我国领军人才的综合素质。二是遵循领军人才的成长规律。人才成长是有规律的,领军人才也不例外。这些规律有很多,其中领军人才的成长规律主要有:一是名师传承规律。中国有句名言“名师出高徒”,一流的领军人才需要一流的名师指导。名师传承规律是指在领军人才培训过程中,领军人才的德识才学得到名师的指导、点化,从而使领军人才在继承与创造过程中与同行相比,少走弯路,成长更快,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尽快成长为领军人才。二是扬长避短规律。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这种差别是由人的天赋素质、后天实践和兴趣爱好所形成的。领军人才不可能是方方面面的全才,领军人才大多数也是扬其长而避其短的某方面或者某领域的拔尖人才。三是最佳年龄规律。领军人才具有一个最佳年龄区间。有学者对公元1500年至1960年全世界1249名杰出自然科学家和1928项重大科学成果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自然科学发明的最佳年龄区是25—45岁,峰值为37岁。四是马太效应规律。社会对已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做出的特殊科学贡献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那些还未出名的科学家则不肯承认他们的成绩。这种现象被称为“马太效应”。因此,应给那些具有发展前途的“潜领军人才”以大力支持。五是期望效应规律。人们从事某项工作,采取某种行动的动力,来自个人对行为结果和工作成效的预期判断。这是现代管理激励理论的一个重要发现。更高的期望目标也是激励领军人才取得更大成就的重要动力。。刘少雪.面向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科技领军人才成长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27—128. ⑨博士学位论文DOCTORALDISSERTATION六是共乍效府规律。人才的成长、涌现通常具有在某一地域、单位和群体相对集中的倾向。就是在一个较小的空间和时间内,人才不是单个出现,而是成团或成批出现。七是累积效应规律。人口资源、人力资源与人才资源是三个逐层收缩的金字塔,高层次人才居于塔尖,高层次人才的生成数量取决于整个人才队伍的基数。八是综合效应规律。人才的成功与发展,都离不开自身素质和社会环境两个条件。前者决定其创造能力之大小,后者决定其创造能力发挥到什么程度。∞九是合理流动规律。领军人才合理流动是领军人才尽快成长的重要途径。鼓励国家领军人才培训基地的领军人才合理流动。根据库克人才创造力周期理论,在某个岗位上,人的创造力高峰大约维持3—5年,若在创造力衰退之前适时地更换岗位,则能使其发挥最大的创造力。也就是说,领军人才合理流动能激发其二次创业。人才流动,特别是领军人才的流动是国际化与全球化的必然趋势。从国内外领军人才的职业迁移比较中可以看出,我国院士的职业迁移率比国际高引科学家要略低,其中还有一部分人终生同守着一个单位,不利于创造能力的多次激发。建议尊重人才流动与领军人才成长的规律,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和政策,鼓励领军人才在合理流动中快速成长,但也要限制不合理的炒作和恶意竞争。圆三是为领军人才建立学科特区。为领军人才建立学科特区,把培训基地创新与领军人才培训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南京大学为例,南京大学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尝试成团组引进国际上高水平的新兴、交叉学科优秀人才,目前已成团组引进十多个学术群体。2003年10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首席教授、中科院院士田刚担任“南大现代数学研究所”所长。至此,南大已有包括分子医学研究所、理论与计算化学研究所、模式动物研究所、国际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所在内的5个学科特区。完全可以考虑把这些学科特区建成领军人才培训的“学科特区”基地。搿学科特区”完全参照国外一流学术机构设置管理,按照国际惯例,采用所长全面负责制,在用人、经费管理等方面有充分的自主权。研究所的人员聘任十分灵活,不再是“有了人再去找课题”,而是“有了课题选择合适的人”。学科特区产生的“引入式”鲶鱼效应,不仅激活了南大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学科力量,也成为南大吸引、稳定海外人才的蓄水池。同时,“学术大师+创新团队”的组织模式是南京大学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催生的一朵奇葩。在长期实践中,学校逐渐认识到,要形成这种组织模式,首先必须对于有长期合作基础、工作状态良好的优秀学科梯队和中青年学术群体,给予政策上的倾斜和扶持。正如200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获奖团队主持人闵乃本院士所言,该获奖项目历经19年,“从提出基本概念、建立基本理论、证实基本效应一直做到最终研制成功全新的原型器件,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而是一个团队的研究成果,是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结晶。一截至目前,南京大学已拥有7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遴选的“优秀创新研究群体”、5个教育部“优秀创新团队”和一大批校级优秀创新团队。从2000年到2007年,各类优秀创新团队共获得1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2项“国家自然科母王通讯.人才成长的若干规律IN].人民日报。2004—02—06(08).圆刘少雪.面向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科技领军人才成长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97.184 ⑨博士学位论文DOCT()RAI,DISSERTATlON学奖”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和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大师领军、团队作战的方式让每一个人在收获丰硕科研成果的同时也成为自主创新的骨干力量。①这些自主创新的骨干力量在科研团队工作过程中得到了锻炼,如果再加上在学科特区进行有意识的培训,将会比较快地成为领军人才。(2)建立国外培训基地。由政府部门或国内一流大学牵头,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合作,在世界一流大学建立中国领军人才国外培训基地。与这些基地建立领军人才学术交流制度,定期选拔领军人才到国外培训基地进行学习培训和学术交流。之所以提出这一措施,是基于两方面考虑:一方面,主要发达国家成为培养领军人才的主要国家。美国、英国、德国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和我国院士获得研究生学位共同最集中的三个国家,所获学位数量分别大约占到总数的70.2%和58.6%。其中,以美国为最多,学位数量在总数中的比例分别达到了约44.1%和45.2%。这些数据表明,当前主要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培养领军人才的积聚优势。以我国院士为例,近八成院士的最高学位在国外获得。另一方面,世界一流大学成为培养领军人才的主要场所。诺贝尔奖获得者与我国院士取得研究生学位最集中的学校均包括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和加州理工学院。这些大学都是世界知名的一流大学,同时也是领军人才取得研究生学位最集中的大学。这足以说明,知名世界一流大学已经成为培养领军人才的主要场所。因此,在我国大学还不能大规模培养领军人才的情况下,在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立领军人才国外培训基地,把国内有一定基础的“领军人才”定期派到国外培训基地进行培训,是快速提高国内“领军人才”素质的一条捷径。3.培养高校科研团队领军人才随着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进程的不断深入,2020年前后我国的经济社会和科技教育发展应该进入超越阶段,我国在国际人才竞争中面临的形势将会越来越严峻,我国的领军人才不能也不可能长期依赖海外来培养,要尽快树立领军人才必须立足于国内培养的理念,坚持早期介入、分阶段发展、长期扶持的方针,在综合素质养成、专业能力形成、创新能力激发、领军能力完型等不同阶段为领军人才成长创造条件、营造氛围。圆领军人才作为高层次创新人才,其生成数量取决于整个创新人才队伍的基数。培养领军人才必须以培养大量的创新人才为基础。而要培养大量的创新人才,必须彻底改革应试教育,全面推行创新教育。在推行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上,制定领军人才培养政策,建立领军人才培养基地,设立领军人才培养基金。其一,制定领军人才培养政策。把培养领军人才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和战略措施,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步伐,以创新教育为基础,制定领军人才培养政策。创新教育是培养领军人才的基础。“创新教育是旨在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教育”。@培养领军人才需要建立创。刘少雪.面向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科技领军人才成长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75—176.。刘少雪.面向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科技领军人才成长研究呻].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97.o郭文安.试论创新教育及其特点[J].中国教育学刊,2000(1):9—12. ⑨博士学位论文DOCTORALDISSER懈兀oN新教育生态系统,以中小学创新教育为基础,同时建立以培养创新人才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政策,借鉴美国创新教育经验,以985和211大学为主要培养基地,完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培养制度和博士后人才培养制度,把创新政策与创新教育结合起来,建立和完善科研与研究生教育一体化制度,“形成相对独立自主的领军人才培养体系”∞。一是深化落实导师制,使学生在师生交往中获得成长。本科生导师制在我国高校学分制教学管理中尚处于尝试阶段,再加上大众化所带来的生师比的扩大,导师制的实旖存在很多问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为确保导师制的成效,我国研究型大学应深化改革教师考核和评价机制,将教学研究和辅导本科生参与研究作为科研成绩的一个方面,从而调动教师参与本科教学和本科生科研的积极性;同时加强本科生导师制质量监控体系建设,以实现导师制的规范化、制度化和自觉化,使学生在这种面对面地、频繁地师生交流中获得真正的成长。∞目前的硕士生、博士生和博士后导师制也存在一定问题,导师学术内外事务更多,所带研究生过多,面对面地交流指导过少,所以,要在培养制度中明确规定一个导jJJIj所带硕士生、博士生和博士后的最高人数,为硕士生、博士生和博士后创造良好的培养制度环境。二是完善博士后制度,进一步发挥其作用。博士后制度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通过支持有潜力的博士学位获得者继续从事相关研究,为他们成长为领军人才创造机会。近1/3的国际高引科学家有博士后的经历,其中近1/3以某种身份为博士后单位工作过,可见博十后经历对造就领军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的博士后制度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处于初级阶段。实施二十多年来,为国家培养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人员,但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复杂原因,政府对博士后站点设置和博士后名额分配有着严格的控制,既不利于充分发挥博士后制度的作用,也不利于充分利用高校的自身优势。我国要尽快完善博士后制度,给予高校充分的自主权,按照自身的资源和需要,设置博士后站点,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曰,为培养领军人才提供制度保障。建立人文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培养制度,加强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对建设创新型国家而言,他们与自然科学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同等重要固。其二,建立领军人才培养基地。在985和211大学建立领军人才培养基地,加强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后人才培养,为领军人才成长提供优质平台。一方面,国家可以明确在某些研究型大学的优势学科建立领军人才培养基地。已有的研究文献以及以诺贝尔奖获得者和中国两院院士为代表的领军人才本科教育阶段的实证研究表明,在领军人才的培养上,研究型大学具有优势累积效应,优质的本科教育是其成长的重要基础。为实现我国领军人才国内培养的目标,可以在某些研究型大学的优势学科建立领军人才培养基地,遵循领军人才的成长规律,发挥自己应有的效用,提供优质的本科教育,为这些潜在科技精英打好宽厚的基础。具体表现在:开展真正意义的通识教育和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使其形成网状的知识结。刘少雪.面向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科技领军人才成长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52.。刘少雪.面向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科技领军人才成长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10.o刘少零.面向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科技领军人才成长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98.@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中国科技发展研究报告2009[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76.186 ⑨博士学位论文DOCTORALDISSERl'AnON构;减轻学生每学期的课程负担,扩大选修课的比例和选择面,给学生更多的学习自由;建立本科生和研究生共选课程,让学有余力和对某一课题感兴趣的学生提前深入学习相关学科和课程。∞另一方面,在领军人才培养基地实行更加宽松的学术自由小环境。有着几千年封建历史的中国,虽然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人们思想中的“官本位”意识相对有所淡化,但是,在很多人的思想观念中仍然相当顽固。这反应在科学研究领域,就是对“学术权威”的“尊重”。这一现象在高校不同程度地存在,“学霸”、“学阀”们为了一己之利,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灌输遵从权威的思想,这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极为有害。营造宽松的学术自由与民主探究氛围,对于提升我国研究生教育、培养领军人才的能力尤为重要。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越来越多具有学术自由观念的领军人才,才能促进国人思想观念的改良,从根本上促进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等整体面貌的改善,才能促进我国成为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国家。@其三,设立领军人才培养基金。为了支持领军人才培养基地更好地培养领军人才,设立领军人才培养基金,加人领军人才培养力度,为未来领军人才提供一流的成长空问。除了加人高等教育总体投入外,可以考虑在领军人才培养基地设立领军人才培养基金,补充领军人才培养资金不足问题。领军人才培养基金主要用于两个方面:一是重视和落实本科教育的奠基作用,加大对本科教育的投入。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育是一项需要投入巨大资源的昂贵事业。领军人才在素质养成阶段具有不同于一般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兴趣特点,为提供符合领军人才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的优质本科教育,进行的各项改革和完善都需要投入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种教育资源。在注重科研和研究生教育的现实背景中,为实现领军人才国内培养的目标,我国政府和研究型大学应加大对本科教育的资源投入,为领军人才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后期的学术发展奠定厚实的基础。锄对具有领军人才潜力的重点大学本科生,实行领军人才培养基金补助政策,为领军人才获得更好的本科教育创造条件。二是加大对研究生教育和博士后研究的资助力度。建立健全多样、完善的资助体系,确保不让一个优秀研究生因为经济困难失去接受研究生教育的机会;不断改善研究生和博士后的生活待遇;采取多种形式把经济资助与能力锻炼结合起来,通过提供各类助学、助研、助教岗位,既可以改善研究生和博士后的经济状况,又能提升其能力水平,为未来领军人才从事科学研究、开展科研交流提供充足的经费支撑。回三、增加投入要扩大高校科研团队总体规模,必须加大高校科研团队经费投入。没有经费投入增长,扩大规模就是空谈。建议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高校在近五年内科研团队财政经费投入增长速度年均至少为20%。要确立超前发展战略,树立高校科研团队特别是创新团队的经费投入是建设。刘少雪.面向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科技领军人才成长研究[M].北京:国刘少雪.面向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科技领军人才成长研究[M].北京:。刘少雪.面向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科技领军人才成长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n版社,2009:109-110.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27-128.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09.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27. 创新型国家的一种战略投资理念,加大各级政府财政经费投入力度,确保各级政府创新团队财政经费投入的增长速度不低于同级财政科研经费的增长速度,各级政府财政科研经费投入的增长速度不低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速度,高校自身创新团队经费投入的增长速度不低于高校自身科研经费的增长速度;高校自身科研经费投入的增长速度不低于高校自身经常性收入的增长速度。完善以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为主、科研团队所在单位为辅、社会化多渠道的科研团队建设投入机制,对科研团队特别是创新团队承担的科研课题、重大项目和创新平台建设在经费安排上实行重点倾斜:中央财政应通过基金委、教育部等多种途径给予高校等研发单位在人才培养、引进、项目研发等方面连续稳定的资助;地方政府特别是省级政府也要加大财政科研经费投入力度,拓宽资金投入渠道,逐步形成在基础研究方面以政府投入为导向,在开发研究方面以市场投入为导向,在应用研究方面以混合投入为导向的科研团队建设经费投资回报机制,促进经费投入与创新回报步入良性循环。(一)增加国家层次的科研团队经费投入国家层次的科研团队是以国家级实验平台、研究中心、计划项目、科研课题为依托组成的科研团队,是我国高水平科研团队的代表,包括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金委)、国家社会科学基金、973计划等为依托组成的科研团队。中央政府要加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财产经费投入力度,以扩大国家层次的科研团队规模。除了竞争性科研投入外,中央财政还应拨出一定科研专款作为高校教师均等化科研资金,以便高校教师自由组成科研团队。首先,以基金委的经费投入为例。高校获得的基金委资助额大约占经费总额的三分之二。2009年基金委受理全国1674个依托单位提出各类申请10.2万余项,比上年增加1.8万余项,增长21.6%,是历年来增幅最大的一年。按照科学民主评审原则,组织专家进行遴选,共资助了全国1056个依托单位的各类项目20343项,金额70.54亿元,为支持创新研究和人才培养、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基金委长期资助及国家其他科技计划的共同推动下,我国基础研究优秀成果和创新人才不断涌现。基金委通过持续支持创新研究,为提升我国基础研究整体实力作出了重要贡献。在2009年度科技奖励中,国家自然科学奖授奖项目共28项,除l位获奖人为香港地区外,其余27项内地获奖者均不同程度得到过基金委的有力支持,平均每项成果完成人获得基金项目逾18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的所有授奖项目、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的大部分授奖项目主要完成人也都得到过基金委的长期资助。回扩大基金委科研团队总体规模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也是扩大高校科研团队建设规模的需要。加大基金委科研团队经费投入,一方面要加大基金委经费总额投入,另一方面,要增加基金委中创新团队基金投入。根据基金委年度报告的统计数据,整理2000-2009年基金委统计分析表如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09年度报告[髓/0L].[2010-10-18].http://m.nsfc.gov.cn/nsfc/con/ndbg/index.html.188 ⑨博士学位论文DOCTORALDISSEIi::【ⅪION表6-12000-200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统计分析表年份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百万元)1284141521842236270236154463500063007054比上年增加(百万元)13l769524669138485371300754比I:年增长(%)10.254.32.420.833.823.412.O26.O12.O说明:表中的资料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网站统计资料整理而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网站:htIpm椭眦n疵.gov.cn/Portal0/defaultl24.hun从上表的数字分析可知,基金委的经费投入不稳定,增长幅度最大为54.3%,最小为2.4%,而2000年至2009年的平均增长幅度为20.7%,虽然增长幅度不低,但是由于基数低,基金委经费总额还是偏低。因此,必须持续地加大基金委科研团队经费投入,建议从2010年开始,基金委经费每年以20%的增长速度增加,则到2020年,基金委的经费总额可以达到52412百万元(即524.12亿元,按现价汇率折算,大约相当于美国科学基金2010年预算水平)。同时,由于高校科研实力不断增强,如果保持三分之二的份额,则高校科研团队到2020能够获得349.41亿元,可以大大增加高校科研团队整体实力。在基金委科研团队中,要对基金委创新团队投入实行倾斜政策。基金委创新团队即基金委设立的“创新研究群体”,2000年是15个,2009年是28个,年均增加1.44个,年均增长速度为7.18%。同时,根据基金委年度报告提供的统计数据,整理2000--200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基金统计分析表6-2如下:表6_22000--2009年创新研究群体基金统计分析表年份2000200l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创新研究群体基金(百万元)70.869.670.873.270.878107142138.5137比上年增加(百万元)一1.21.22.4—2.47.22935—3.5一1.5比上年增长(%)一1.71.73.43.310.237.232.7—2.5一1.1说明:表中的资料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网站统计资料整理而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网站:httpJ/www.nsfc.gov.cn/Porml0/defaultl24.htm从上表的数字分析可知,基金委创新团队的经费投入不稳定,增长幅度最大为37.2%,最小为一2.5%,而2000年至2009年的平均增长幅度为7.6%,大大低于基金委经费总额平均增长幅度20.7%。而且,有3个年度呈现负增长。因此,必须持续地加大基金委创新团队经费投入,建议从2010年开始,基金委创新团队经费每年以20%的增长速度增加,则到2020年,基金委创新团队的经费总额可以达到1018百万元,那么,2020年,可以资助大约200基金委创新团队,按照目前高校获得的比例,2020年,高校基金委创新团队大约可以申报获得130个左右,将会大大增强高校创新团队整体实力。其次,以教育部的经费投入为例。教育部在支持高校努力获得基金委等国家科研项目的同 ⑨博士学位论文DOCTORALDISSERrATION时,要加大自身投入,努力扩大以教育部自身实验平台、研究中心、计划项目、科研课题为依托的高校科研团队总体规模。以教育部创新团队为例,教育部创新团队即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项目。这个计划从2004年开始实施,每年通过遴选,支持60个左右创新团队。教育部创新团队2004年是59个,2008年是72个,年均增加个数3.25个,年均增长速度为5.1%,低于基金委创新团队规模年均增长速度。同时,根据教育部网站提供的教育部创新团队经费统计数据,整理2004-2008年国家教育部创新团队基金统计分析表如下:表6-32004-2008年度教育部创新团队基金统计分析表年份20042005200620072008教育部创新团队基金(百万元)177180186189216比上年增加(百万元)36327比一卜年增长(%)1.73.31.614.3说明:表中的资料根据教育部科学技术ijJ网站统计资料整理i『|j得。教育部科学技术司网站:http://啊nr.dost.raoe.edu.cn/outpart/module.jsp?type=5从上表的数字分析可知,教育部创新团队的经费投入增长缓慢,增长幅度最大为14.3%,最小为1.6%,而2004年至2008年的平均增长幅度为5.1%,低于基金委创新团队经费总额平均增长幅度7.6%,大大低于基金委经费总额平均增长幅度20.7%。因此,建议教育部修改“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和<以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支持办法》等政策,持续地加大教育部创新团队经费投入,在一定时期内扩大教育部创新团队总体规模,建议在近五年内教育部创新团队经费投入增长速度年均至少为20%,为高校创新团队发展提供一定的规模效应。如果从2009年开始,教育部创新团队经费每年以20%增长速度增加,则到2020年,教育部创新团队的经费总额可以达到1926百万元,可以资助大约640个教育部创新团队。由于教育部创新团队只针对高校申报,因此,到那时可以大大增强高校创新团队整体实力。(二)增加地方层次的科研团队经费投入地方层次的高校科研团队也是高校科研团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地方高校很难申报国家层次的科研团队,因此,中央政府应当鼓励地方政府加大高校科研团队经费投入力度,对地方政府的科研投入实行奖励或处罚配套政策,为建立高校科研团队生态系统奠定基础。地方政府应当主动出台政策,加大科研团队经费投入,扩大地方层次的科研团队规模,并拔出一定数量的专款组建一定数量的地方创新团队。同时,地方财政还应拨出一定科研专款作为地方高校教师均等化科研资金,以便高校教师自由组成科研团队。综合运用财政、税收、金融等多种经济手段,加大对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的扶持力度,促进地方高校的发展,为区域创新培养创新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打下基础。 ⑨博士学位论文DO(珂DR札DISSERn^TIoN(三)增加高校层次的科研团队经费投入高校层次的高校科研团队是高校投入自有资金组建的科研团队。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应当出台政策,鼓励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自筹资金组建校级科研团队。高校应当拔出专款,组建一定数量的校级科研团队和校级创新团队,为申报省级和国家级科研团队和创新团队打下基础。科研实力比较弱的地方性高校,也应当积极筹备资金,组建一定数量的科研团队,并拔出专项资金最少组建一个校级创新团队,以便对全校科研工作起到示范作用。各级各类高校要在科研均等化方面作出一定努力,增加一定数量的科研均等化经费,把科研竞争机制和科研均等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制度,建立高校科研团队金字塔生态系统。四、完善评估完善评估是促进高校科研团队创新的重要手段。虽然对不同科研团队很难用统一的评估标准进行评估,但在建立长效的评估机制、设计合理的评估指标两个方面具有共同性。(一)建立长效的评估机制科学研究需要尊重科学研究规律,注重长期效益,适当延长评估时间,反对急功近利,因此,建立长效评估机制是建立科学合理的高校科研团队评估体系的必然要求和基本前提。首先,要尊重科学研究规律。建立科学的高校科研团队评估体系必须尊重科学研究规律。高校科研团队的主要使命就是进行科学知识的生产,并且科学知识的生产也是评估科研团队的绩效的基本依据。当代科学知识的生产呈现出许多新的特征,生产的过程与规律也在发展变化。对高校科研团队来说,要提高科研绩效,就必然要探索和遵循当代科学知识生产的规律和规则。当代科学知识社会学认为,科学知识是社会建构的,是研究者在一定的社会关系网相互商谈的结果。在这一网络中,同行研究者之间也结成了一种商谈关系。通过商谈后,他们往往会达成一致意见,采用某种强制性的方案与框架,排除各种背景干扰,最后写成论文发表,并以此来劝服他人相信他们说的是正确的、重要的,也是有事实依据的。论文发表是科学知识生产的主要表现形式。科学世界是一个凭论文说话的世界。在科学知识的生产过程中,研究者也会通过某种方式发生联系。一种最为常见也是最为主要的联系方式是论文的引证联系。一篇科学论文常常要引用大量的文献,论文的被引频次也是文献计量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指标,常用来证明一篇科学论文水平的高低,而一个机构所发表的科学论文的总被引次数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其科研实力与水平高低。研究者在撰写科学论文时,经常要通过引证,特别是对权威性文献的引证来层层布防,使论文变得坚不可摧。这样一来,引证已经变成了一项技术化的工作。通过引用工作,研究者寻找到一个支持者和盟友集团,并且通过相互引证,支持者与盟友集团还可能进一步的扩展,变得更加强大。研究者通过研究得出了某项成果,在经过确证并成为核心知识之前,必须通过交流与评价网络的漫长检验。对高校科研团队来说,只有掌握当代科学知识19l 运作的规则,遵循科学知识的生产规律,才有可能提高科学知识的生产效率,进而提高科研团队的上作绩效@。因此,对高校科研团队进行评估,必须尊重科学研究规律,建立长效评估机制。其次,要确定合理评估时间。科学研究规律表明,高校科研团队的创新成果,在经过确证并成为核心知识之前,必须通过交流与评价网络的漫长检验。所以,对高校科研团队进行评估也必须改变目前存在的重短期轻长期问题,适当延长评估时间。一是改变目前一年考核一次的方法,可以考虑两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考核周期,特别是对一些基础性自然科学研究和一些重大科研项目,更要延长评估时间,以便高校科研团队及其成员潜心研究。二是把事前评审和事后评估结合起来。目前,各级政府项目存在的另一个突出问题是重事前评审、轻事后评估,这是政府实施的科技或人才项目的一个共性问题,也是我国R&D经费投资效益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建议在高校科研团队项目实施中,把事前评审和事后评估结合起来,特别要加强对团队支持期满的绩效评估,这样既可以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也有助于评价科研团队运行发展与目标完成情况,为后期的跟踪管理奠定基础。对科研效益明显、创新成绩突出的科研团队,可以采取滚动投入的方式加以稳定支持,使他们能在宽松的环境下提高持续创新的能力;对团队效果不明显甚至根本没有进行实质性团队工作的,则进行淘汰或相应处理。管三是把期间评估和累计评估结合起来。所谓期间评估就是阶段性评估,所谓累计评估就是到目前为止对该团队(所有成员)取得的所有成果逐年累计,进行总体评估。如此评估可以不以某一阶段成果论成败,而是看科研团队累积的长期成果,有利于科研团队潜心进行长期研究,取得重大科研成果。(二)设计合理的评估指标设计合理的评估指标,就是依据科学的方法,综合考虑高校科研团队在科研过程中取得的所有成果,包括团队投入,团队产出,团队效益等评估指标,全面合理地评估团队绩效。印与科研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科研评价起步较晚,198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成立后,同行评议机制才被正式引入到国内。此后,国家社科基金会、科技部、教育部等部门在科研项目评审中均建立了同行评议机制。‘阳到目前为止,我国没有专门的科研团队评估指标体系。本研究认为,合理设计科研团队评估指标体系可以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建立科学合理的科研团队评估指标体系,推进个体科研评估和科研团队评估规范化和法制化。二是成立国家科研评估专题研究课题组,专门对个体科研评估与科研团队评估进行研究,设计出科学合理的个体科研评估指标体系与科研团队评估指标体系。三是加强科研评估立法,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对科研评估的立法经验,修改科技进步法,在其中设立专门章节,或者制订专门的科研评估法,详细规范科研评估行为。o李尚群.创新团队论[D].华中科技大学,2008(5):146-149.o王磊.大学创新学术团队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5):165-166.o马哲伟等.高校科研评估[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133—139.。周文泳。尤建新,郑海鳌.政府投入科技项目绩效评价理论与方法【M】.j匕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21.192 ⑨博士学位论文DOCTORALDISSEl{!州rION设计合理的评估指标,首先要正确处理全面评估与莺点评估的关系。全而评估是科学合理评估的前提,由于评估科研绩效具有复杂性、专业性等特点,过于简单的指标很难精确评估科研团队的创新成果,但指标过于复杂,评估成本又很高。因此,正确处理全面评估与重点评估的关系,就是要在尽可能简化评估指标体系的情况下,全面评估高校科研团队绩效。其一,评价内容要全面考虑。评估高校科研团队绩效,不仅要评估科研团队的研究水平和科研成果,而且要评估高校科研管理机构甚至政府科研管理机构的科研管理水平和管理效果。如1993年美国国会颁布了《政府绩效与结果法案》(GPRA),将支持基础研究的联邦政府机构也纳入绩效评估范围。∞其二,指标设计要抓住重点。全面考虑评价内容不等于胡子眉毛一把抓,在进行指标设计时要抓住重点内容,把团队投入,团队产出,团队效益等作为评估指标的主要内容。其三,指标体系要综合平衡。确定高校科研团队评估指标体系时,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重视整体评估、质量评估、运行评估、长期评估,把个体评估与整体评估、数量评估与质量评估、产出评估与运行评估、短期评估与K期评估结合起来。此外,还要把统一评估与分类评估结合起米。基于以上考虑,参考前面的研究,本研究对高校科技科研团队评估指标体系和高校人文科研团队评估指标体系进行分类设计,设计的高校科技科研团队评估指标体系如下表:表6-4高校科技科研团队评估指标体系一级二级三级指标团队获得的人才项目数量创新团队的两院院士,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杰出人才、教育部跨世纪人才、教育团人才部青年教师奖获奖者数量队团队高级职称占团队成员总数的比重,团队R&D(全时人员)人数的比重投R&D团队覆盖的国家级重点学科数、省级重点学科数,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数入基地团队覆盖的国家级重点、教育部重点、省级重点实验室(中心或基地)数量项目与团队获得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科技项目总数经费团队评估期间获得的科研经费总数,实际支出的科研经费总数团队专利申请数,专利授权数成果团队技术转让收入团数量团队SCI、EI、ISTP收录论文数;CSCD、CSTPC收录论文数队团队专著总数,论文总数产团队Science,Nature论文数:ESI顶尖论文数;各学科顶尖论文被引数出成果团队SCI被引论文次数;CSCD、CSTPC被引论文次数质量团队获得的国家最高科学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等数量团队的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标忐性精品成果数量,创新人才培养数量。周文泳,尤建新,郑海鳌.政府投入科技项目绩效评价理论与方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12. ⑨博士学位论文DOCTORALDISSERTATION团队l投入效益I产出率团队成员的人均产出率团队整体的万元产出率人文社会科学评估不同于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评估,本研究设计的高校人文科研团队评估指标体系如下表:表6-5高校人文科研团队评估指标体系一级二级三级指标创新团队的博士生导师、英才人数人才团队高级职称占总人数的比重,团队中R&D(全时人员)人数的比重团R&D团队覆盖的国家级重点学科数、省级重点学科数,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数队基地团队覆盖的国家级重点、教育部重点、省级重点人文社科基地数量投项目与团队获得的国家社科基金项E{数;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数;社科项目总数入经费团队评估期间获得的科研经费总数,实际支出的科研经费总数成果团队SSCI、A&HCI、ISSHP收录论文数;CSSCI收录论文数团数量团队提交有关部门的研究报告总数,人文社会科学专著总数,论文总数队团队人文社会科学顶尖论文数:各学科项尖论文被引数产成果团队SSCI,A&HCI被引论文次数;CSSCI被引论文次数出质量团队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奖,省级人文社会科学奖数量团队的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标志性精品成果数量,创新人才培养数量团队投入团队成员的人均产出率效益产出率团队整体的万元产出率以上高校科技科研团队评估指标体系和高校人文科研团队评估指标体系,可以根据评估对象的不同作出适当调整,如对国家重点高校的科研团队进行评价,可以将省级相关数据删除,以增强数据的可比性。 ⑨博士学位论文DoCTORALDISSERI.ATIoN结语随着科技的日益进步,科学研究已经从单打独斗发展剑团队合作。在科技发达的当今时代,科研团队已经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在创新逐渐成为世界发展主流的背景下,我国加快了建设创新型国家进程,高校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校科研团队已成为高校创新的主体。在创新背景下,加强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研究,分析高校科研团队与高校创新能力的关系以及高校科研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提升高校创新能力,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研究围绕创新背景下的高校科研团队建设主题,得出了五个方面的结论:一是理论探讨结论。围绕高校科研团队和高校创新能力两个核心概念展开探讨,在对核心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对所涉及的七对相关概念进行了辨析,构建了基本理论。木研究认为,高校科研团队是在知识和能力上互补的一定数量的科研人员,为了实现科研创新目标、承担共同责任而相互协调配合的以高校科研人员为主组成的正式科研群体。高校创新能力是高校作为一个整体,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充分运用已有资源,在进行创新活动中所展现出来的综合能力,包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实证考查结论。实证考查的理论基础研究认为,高校科研团队与高校创新能力之间、高校科技创新与高校人文创新之间存在互动关系和相互促进关系。通过数据进行考查与分析,发现高校科技科研团队数量与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得分之间为高度正相关关系;高校人文科研课题总数、投入人数、拨入经费以及支出经费与高校人文创新能力得分之间为显著或高度正相关关系;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与高校人文创新能力为高度或显著正相关关系。通过案例进行考查与分析,在收集两个创新团队访谈资料的基础上,总结了他们的成功经验。三是比较研究结论。对国外高校科研团队的组建方式、组织结构、管理模式、保障体系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国外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的一般经验:政府出台政策支持团队创新;高校搭建平台支撑团队创新;聘请学术精英领衔团队创新;优化学术环境促进团队创新;健全评估机制激励团队创新。在收集两个案例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了国外案例分析,得出了几点启示。四是问题分析结论。针对我国高校整体创新能力较低,主要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分析了高校科研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我国高校科研团队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总体规模偏小、内部活性不足、学术产出不高、引领作用不强,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理念滞后、体制羁绊、投入偏低、评估偏颇。五是对策思考结论。针对我国高校科研团队建设问题的原因,从主要原因出发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四个基本对策:创新理念,改革体制,增加投入,完善评估。本研究的可能创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提出了高校科研团队研究新方法。在继承传统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实现了研究方法的创新,创造性地移植了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即将统计学中的相关分析法用于分析高校科研团队与高校创新能力的关系。其次,开拓了高校科研195 团队研究新领域。在对高校科研团队、高校创新能力两个核心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一L,对科研团队与创新团队、科技科研团队与人文科研团队、科技创新团队与人文创新团队、科技创新能力与人文创新能力等相关概念进行了辨析,提出了科研团队集团(也称为集团科研团队)的概念,对高校科研团队与高校创新能力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实证考查。第三,得出了高校科研团队研究新结论。合理地界定了高校科研团队、高校创新能力两个核心概念;厘清了科研团队与创新团队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证明了高校科技科研团队数量与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得分之间为高度正相关关系,高校人文科研课题总数、投入人数、拨入经费以及支出经费与高校人文创新能力得分之间为显著或高度正相关关系,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与高校人文创新能力为高度或显著正相关关系;提出了高校科研团队金字塔生态系统构架;界定了科研团队集团的概念,提出了发展高校科研团队需要树立超前发展的理念、规范管理的理念、全面创新的理念。本研究的不足之处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由于高校科研团队与高校创新能力的数据资料有限并且有些资料很难收集,本研究的定量分析范围十分有限,没有对国外商校科研团队与高校创新能力进行定量分析。所以,要使某些方面的研究深入还有很多困难。其二,由于篇幅有限,对高校科研团队整体创新能力不强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主要是针对政府层面的问题和政策进行分析,针对高校层面与团队本身的问题和对策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其三,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资料有限的原因,本研究对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的一些内容还没有涉及,没有构建比较完备系统的高校科研团队理论体系,离构建“高校科研团队管理学”还有一定的差距。这些不足之处,正是今后高校科研团队研究者需要努力的方向。回顾我国高校科研团队的发展历程,我相信:随着我国高校科研团队的不断发展,关于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的研究一定会不断深入,--f-j崭新的学科一“高校科研团队管理学”在不久的将来也一定会产生。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一)主要参考著作:1.陈劲,张学文.创新型国家建设——理论读本与实践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2.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改革开放30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经验专题研究(1978—2008)[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3.王道俊,郭文安主编.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张厚吉,帅相志.高等学校科技创新的实践与发展取向[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5.万钢,李学勇,尚勇等.中国科技改革开放30年[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6.董泽芳.教育社会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7.董泽芳.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E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8.张应强.精英与大众——中国高等教育60年[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9.薛天祥.高等教育管理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毫:10.别敦荣.中美大学学术管理[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11.万文涛.大学科研团队的培育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12.郭良夫主编.应用汉语大词典(大字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3.龚学胜主编.当代汉语通用词典[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14.肖浩辉主编.决镱科学辞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1—42.15.周文泳,尤建新,郑海鳌.政府投入科技项目绩效评价理论与方法[M].北京:化学出版i社,2009.16.吕淑琴,陈洪,李雨民.诺贝尔奖的启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17.朱传义等编著.创造行为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18.李世海,高兆宏,张晓宜.创新教育新探[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9.刘惠琴.高校团队创新绩效评估:模型与实证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20.许国志.系统科学[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21.邱均平等.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2009—2010[M].科学出版社,龙门书局出版,2009.22.邱均平等.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2010—2011[M].科学出版社,龙门书局出版,2010.23.邱均平,杨瑞仙,丁敬达等.世界一流大学与科研机构学科竞争力评价研究报告2009[M].北京:科学出版社,龙门书局,2009.24.王松俊等.研究生教育导论[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8. ⑨博士学位论文DOCTORALDISSERn铒’ION25.刘念才,JanSadlak.世界一流大学:特征·排名·建设[M].卜海:k海交通大学}l{版社,2007.26.陈劲,王飞绒.创新政策:多国比较和发展框架EM].北京: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27.孙福全,陈宝明,王文岩.主要发达国家的产学研合作创新——基本经验及启示E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28.郑吉春.世界各国技术创新政策分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29.戴天宇.超越执行力——科学管理,从科学的制度设计开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30.陈俊明.科技与人文互动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31.欧阳康主编.科技与人文(第一辑)[G].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32.欧阳康主编.科技与人文(第二辑)iG].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33.欧阳康生编.科技与人文(第二辑)[G].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34.欧阳康主编.科技与人文(第四辑)[G].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35.潘懋元.高等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36.马陆亭.科学技术促进中的高等学校架构[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7.贾俊平等编著.统计学(第4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38.徐国祥主编.统计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39.吴敬琏.制度重于技术[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40.朱斌著.当代美国科技[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41.田学红主编.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指导[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42.吴晓波等.我国研究型大学的科研组织创新[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43.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中国科技发展研究报告2008一中国科技改革与开放30年E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44.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中国科技发展研究报告2009[M1.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45.刘少雪.面向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科技领军人才成长研究[蝴.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46.钱文藻.科研管理随笔E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47.马哲伟等编著.高校科研评估[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48.李新荣.高等院校科研管理研究E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49.娄成武,李坚.公共事业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50.金芳,黄烨菁.创新型国家建设[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51.张志英.高等教育专业评估理论及方法研究E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52.伊继东,张绍宗,铁发宪.中国高等教育评估理论与实践E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53.田虎伟.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的反思与重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54.钟惠英.高校教师柔性管理研究E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5.张维平等.高校教师教育法规专题[M].沈阳: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6.袁东.高等学校人力资源配置机制与优化[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57.朱立信等.领导科学与艺术[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58.苏保忠.领导科学与艺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59.李星云.教育与经济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60.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61.林樟杰.教师教育体制机制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62.徐延宇.高校教师发展——基于美国高等教育的经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63.陈金芳等.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科教兴国与教育创新研究[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2005.64.朱先奇.制度创新与中国高等教育[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65.崔玉平.高等教育制度创新的经济学分析[蝴.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6.雷晓云.中国高等教育制度变迁及其文化透视[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67.姚云.美国教育法治的制度与精神[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68.刘献君等.中国院校研究案例:第一辑[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69.刘献君等.中国高校教师聘任制研究一基于学术职业管理的视角[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70.刘念才,赵文华.面向创新型国家的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71.高世英.高校法律知识与典型案例分析E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72.叶芬梅.当代中国高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73.高占峰.最新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范本大全[M].北京:蓝天出版社,2005.74.周光礼.法律制度与高等教育[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75.陆学艺等.中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76.李子江.学术自由在美国的变迁与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77.杨光斌.制度的形式与国家的兴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78.潘懋元.高等教育:历史、现实、未来[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79.吴墓雯.向中国大学说不[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10.80.张斌贤.西方高等教育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81.顾建民.自由与责任一西方大学终身教职制度研究EM2.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⑨博士学位论文IX)CTORALDISSER脒rlON82.袁小平.从对峙到融通——教师管理范式的现代转向[M].艮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83.杨小明,张怡.中国科技十二讲[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84.吴文新.科技与人性[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85.叶茂林.科技评价理论与方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86.刘兵.新人文主义的桥梁[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87.庞元正.当代中国科学发展观[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88.洪晓楠.科学文化哲学的前沿探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89.刘道玉.创新教育新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90.夏国洪.人制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91.林尚立.制度创新与国家成长[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92.向洪,符晓蓉,贾其才.哈佛团队I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5.93.编委会.中外科技政策评论(第一卷)[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94.王玉仓.科学技术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95.张斌贤,刘冬青主编.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教育学名著19种[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96.张楚廷.高等教育哲学[M].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97.金林祥,张雪蓉编注.陶行知教育名著教师读本r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98.郭道胜著.让学生进入思考的世界[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99.黄福涛.外国高等教育史[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00.姚国华著.全球化的人文审思与文化战略(下):大学重建[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2.101.陶学忠编著.创新能力培育[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3.102.卢明森主编,何名申副主编.创新思维学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03.[美]约翰·S·布鲁贝克著.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出版社,2002.10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一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0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教育报告1991[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106.克里斯托弗·K·纳普尔,阿瑟·J·克罗普利著.高等教育与终身学习(第三版)[M].徐辉,陈晓菲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07.S·拉塞克,G·维迪努著.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M].马胜利,高毅,丛莉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08.[美]保罗·穆洛。马修·帕蒂拉著.谁在欺骗谁?——危机的链条[M].陈召强译,中信出版社,2009. ⑨博士学位论文DOCTORALDISSERn姐’10N109.[美]菲利普·库姆斯著,顾明远主编.世界教育危机[M].赵宝恒等译,人民教育Ul版社,2001.110.[美]内尔·诺丁斯著.学会关止l卜一教育的另一种模式[M].于天龙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11.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一财富蕴藏其中[M].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12.[美]默顿.科学社会学(上册)[M].鲁旭东,林聚任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13.[美]默顿.科学社会学(下册)[M].鲁旭东,林聚任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14.[美]汤普森.创建团队[M].方海萍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15.[美]马克斯韦尔.团队就是竞争力[M].杨钐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116.斯诺.两种文化[M].纪树立译.北京:三联j辂店出版社,1994.11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118.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19.杜威.自由与文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120.爱因斯坦.外在的自由与内心的自由[A].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C].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21.[美]哈里斯著.构建创新团队——培养与整合高绩效创新团队的战略及方法(第三辑)[M].陈兹勇译,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122.[美]伯顿·克拉克著.高等教育系统[M].王承绪等译,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123.[美]伯顿·克拉克.探究的场所——现代大学的科研和研究生教育[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24.[美]普赖斯.小科学·大科学[M].宋剑耕,峨振飞译.北京:世界科学出版社,1982.125.[美]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M].王承绪,徐辉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26.[英]卡尔·波普尔.猜想与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M].傅季重,纪树立,周昌忠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127.[英]尼克·海耶斯.协作制胜:成功的团队管理[M].李靖坤,路文勇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128.HutchinsR.M.TheConflictinEducationinaDemocraticSociety[M].NewYork:HarperandBrothers,1953.129.BoyerE.L.ScholarshipReconsidered:PrioritiesoftheProfessoriate[M].Princeton,NewJersey:CarnegieFoundationfortheAdvancementofTeaching,1990.130.1髓chmlR.Nelson.GovernmentandtechnicalProgress:ACroswindustry20l Analysis[M】.PergamPress,1982.131.LynnBollinger,KatherineHopeandJamesM.Utterbaek.AReviewofLiteratureandHypothesesonNewTechnology-BasedFirms[M].ResearchPolicy,1983.132.LouisJoughin.AcademicFreedomandTenure[M].TheUniversityofWisconsinPress,1967.133.RichardR.Nelson.NationalInnovationSystems:AComparativeAnalysis[M].OxfordUniversityPress,1993.134.Bent-AkeLundvall.NationalSystemofInnovation:TowardsaTheoryoflnnovationandInteractiveLearning[M].Pinter,1992.135.MarkDodgsonandJohnBessant.Effectivemnovationpolicy[M].InternationalThomsonBusinessPress,l996.136.C.Freeman.TheEconomicsofIndustrialInnovation[M].TheMITPress,1982.(二)主要参考论文:1.董泽芳.博士学位论文创新的十个切入点[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7).2.杨六栓.美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及启示[J].河南社会科学,2010(3).3.蔡鹏鸿.群体外向法[J].学术动态,1988(2).4.冯茜,陈强.中外自然科学家合作研究的比较[J].情报理论与实践,1999(5).5.马丽娜.国际科技合作文献计量学分析[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8(11).6.闫阿伟.大学科研团队建设的规律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8(3).7.孟太生.科研团队领导行为及其影响团队效能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8(12).8.王婕.我国高校创新团队建设研究综述[J].新财经·上半月,2010(II).9.陆根二佶,吴军华,张晓磊.创新能力评价研究述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6).10.廖文秋,石彪,吴强.高校创新能力研究述评[J].中国科技论坛,2009(6).11.王磊.大学创新学术团队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5).12.李碧虹.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发展取向的困惑及出路[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1).13.陈春花,杨映珊.科研组织管理的新模式——团队运作[J].科学管理研究,2002(1).14.刘惠琴,彭方雁.融合与创新:研究新大学科研团队运行模式剖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5).~15.孙艳华.简论科研团队与科研核心竞争力[J].中国成人教育,2007(2).16.李晨光,李子和,夏亮辉.浅议高校科研团队的组建[J].科技管理研究,2003(6).17.何青.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与评价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5).18.师英杰,焦石文.对创新能力的哲学思考[J].晋阳学刊,2009(3). ⑨博士学位论文DOCTORALDISSER,rArION19.孙海华.高校创新能力评价及提升方法研究[D].南京理!.r人学.2008(6).20.夏科.信息化水平对高校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3).21.孙义.群体与团队九大区别[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20).22.蒋满秀.我国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5(5).23.李醒民.科学是什么?[J].湖南社会科学,2007(1).24.时东陆.关于科学的定义[J].科学,2007(3).25.周春水.问题与创造[D].中共中央党校.2001(5).26.康旭东,王前,郭东明.科研团队建设的若干理论问题[J].科学学研究,2005(2).27.李尚群.创新团队论——大学科研主体问题的当代阐释[D].华中科技大学.2008(5).28.郝尚富,郭正红,张晓等.师生共建科研团队的探究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10(14).29.王怡然,陈士俊,张海燕等.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的内涵、特征及类型[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3).30.戴勇,范明.科研团队有效性与主要影响因素关系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9(10).31.刘春香.美国硅谷高科技产业集群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工业技术经济,2005(7).⋯32.张茂林,董泽芳.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基本特征[J].煤炭高等教育,2010(11).33.张茂林,孙勇.论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3(6).34.孙朝.研究生创新能力特性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5(8).35.池颖.我国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研究[D].吉林大学.2009(12).36.董高峰.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创新性项目资助政策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08,(5).”37.耿益群.美国研究型大学跨学科研究中心与大学创新力的发展——基于制度创新视角的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8(9).38.李其荣.美国哈佛大学的魅力与特色[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6).39.窦剑,陈莉.高校学术创新团队建设应注意的问题[J].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40.肖广岭.国家科技政策与一流大学建设——美国的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2).41.徐广军,张晓丰.从贝耶一多尔法案看知识产权立法对产学研一体化的影响[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2).42.杜洋.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和管理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9(6).43.郭文安.试论创新教育及其特点[J].中国教育学刊,2000(1).44.张斌贤,李子江.论学术自由在美国的制度化历程[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5).203 45.傅凰.美国大学终身教职制的历史演进、变革及述评[J].弓。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46.陈芳.美国大学教师学术自由权利保障的制度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8(3).47.李晓轩.德国科研机构的评价实践与启示[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4(4).48.曾呖.科研团队与高校创新[J].高教探索,2007(2).49.谢焕忠.高校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中国高教研究,2007(3).50.刘道玉.论重点大学科学研究的使命[J].高教探索,2006(2).51.杨叔子.时代的必然趋势: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交融[J].中国高教研究,2004,(8).52.唐玉红.人类基因组计划的价值伦理分析及对策[D].武汉理工大学.2006(4).53.韩萍,俞诗源.人类基因组计划研究进展[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5).54.任东.朱棣文——从诺贝尔奖得主到美国能源部长[J].海内与海外,2009(9)..55.张忐鸿.新世纪中推动生物科学发展的Bio—xEJ].生物物理学报,2001(1).56.吴镑编译.斯坦福大学生物学交叉学科研究计划Bio—XProgram[J].中国基础科学,2000(10).57.付瑶瑶.从斯坦福大学看美国研究型大学中独立科研机构的发展[J].清华大学教育研 ⑨博士学位论文DOCTORALDISSERIAFION70.朱学红.研究犁大学创新团队心理契约研究[D].中南大学,2008(12).71.王艳杰.战略性大学创新团队绩效评价研究FD'1.哈尔滨理工大学,2009(6).72.王琼.高校教师创新团队运行模式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6(5).73.周洪利.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组建和管理研究[D].天津大学,2007(6).74.黄雪嫂.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12).75.张阿李.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绩效评价研究[D].江苏大学,2009(6).76.杨晨,顾晓丹.创新团队内涵探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8(6).77.卜祥云,唐贵伍,蔡翔.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概念、特征及功能[J].科技管理研究,2008(10).78.洪银兴.重点建设“学科特区”,催生高水平创新团队rj].中国高等教育,2004(Z1).79.侯光明,晋琳琳.研究型大学创新团队领导问题探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10).80.张№,孙丽珍,彭颖红.试论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的人际沟通[J].科技管理研究,2007(4).81.黄凌翔.自主创新团队发展规律及建设策略[J].商业时代,2007(31).82.朱晓霞.基于协同动力学的高校科技创新团队自组织演化过程研究[J].软科学,2009(7).83.郝敬习.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组织激励机制研究[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9(5).84.周彬,顾新.高校创新团队的运行机制探索rj].科技管理研究,2009(9).85.甄珍.基于知识共享视角的创新团队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4).86.殷小平,周旭清.论中国高校创新能力建设[J].江西教育科,2006(4).87.王冬梅.提高高校创新能力促进研究型大学建设的几点思考[J].科研管理,2008(S1).88.李为.增强高校创新能力的对策研究Eli.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09(1).89.范世涛.技术创新的制度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01(5).90.张宗庆.技术创新的制度分析rD].中国人民大学,2001(5).’91.桑惊.欧洲联盟创新政策浅析F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5).92.张娟娟.政府支持技术创新的政策国际比较[D].南开大学,2009(4)..93.江龙学.技术创新政策研究rD].西南财经大学,2000(5).94.武海亮.美国技术创新政策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0(5).⋯一一⋯95.陈新立.关于产学研合作科技创新的制度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11).96.武欣.创新政策:概念、演进与分类研究综述[J].生产力研究,2010(7)。⋯97.董泽芳.知识经济与高等教育革新[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3).98.董泽芳,张茂林.金融危机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危机分析与化解[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1(3).99.张茂林,董泽芳.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数量与科技创新能力关系实证研究[J].科技进步与205 对策,2011(4).100.张茂林,董泽芳.教育的四个支柱对大学教学的启示[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1(4).101.张茂林.我国终身教育的制度缺失与制度安排[J].成人教育,2011(1).102.张茂林.本科教学评估中师资队伍指标分析与重构[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9(4).103.詹正茂,舒志彪.2006--2008年我国政府创新政策评述[J].宏观经济研究,2010(3).104.张丹,姜晓璐.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投入机制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9(7).105.潘懋元.新时期中国高等教育的质量战略[J】.中国大学教学,2004(1).106.胡凤雏,王凤仁.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制约因素及建议[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5).107.周光礼.学术自由的实现与现代大学制度的建构[J].高等教育研究,2003(1).108.BarrvBozeman,MichaelCrowandChrisTucker.FederalLaboratoriesandDefensePolicyintheU.S.NationalInnovationSystem[C].PaperpreparedfortheDanishResearchUnitonIndustrialDynamics,SummerConferenceonNationalInnovationSystems,Rebild,Denmark,June9~12,1999.109.RoyR0thwelhPublicPolicy:ToHaveortoHavenot7.[J】.R&DManagement,1986,16(1).110.MosheJustmanandMorrisTeubal.InnovationPolicyinanOpenEconomic:ANormativeFrameworkforStrategicandTacticallnnues[j].ResearchPolicy,1986(15).11.E.Mansfield.PatentsandInnovation:anEmpiricalStudy[J].ManagementScience,V01.321,No.2,1986.112.RobertDalpeandChrisDebressonandHuXiaoping.ThePublicSectorasFirstUserofInnovation[J].Researchpolicy,1992(21).113.RobertD.Atkinson.InnovationPolicyMakinginaFederalistSystem:I.麟onsfromStatesforU.S.FederalInnovationPolicyMaking[J].ResearchPolicy,1991(20).114.BarryBozemanandAlbertN.Link.TaxIncentiveforR&D:ACriticalEvaluation[J].ResearchPolicy,1984(13).115.JosephJ.Cordes.TaxIncentiveandR&DSpending:AReviewoftheEvidence[J].ResearchPolicy,1989(18).116.WestMA.Role.InnovationintheWorldofWork[J].BritishJournalofSocialPsychology,1989(8).(三)主要访问网站:1.中国知网网站,进入路径:http://m.cnki.net/ ⑨博士学位论文DOCTORALDISSERTATION2.教育部网站,进入路径:http://www.moe.edu.en/3.科技部网站,进入路径:http://www.most.gov.en/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网站,进入路径:http://www.nsfc.gov.cn/5.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网站,进入路径:http://www.npopss—cn.gov.cn/6.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信息网,进入路径:http://嗍.sinoss.net/7.万方数据库网站,进入路径:http://g.wanfangdata.c伽.cn/Default.aspx8.上海交通大学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中心网站,进入路径:http://唧.arwu.org/Chinese/index.jsp9.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网站,进入路径:http://rccse.whu.edu.cn/10.华中师范大学网站,进入路径:http://咖.ccnu.edu.cn/11.中国地质大学网站,进入路径:http://唧.cugb.edu.cn/12.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网站,访问路径:http://vnvw.wnlo.cn/13.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访问路径:http://m.sipo.gov.cn/sip02008/14.斯坦福大学Bio-X研究中心网站,进入路径:http://biox.stanford.edu/415.人类基因组计划信息网站,进入路径:http://www.ornl.gov/sci/techresources/Human_Genome/home.shtml16.辽宁高校科技网,进入路径:http://册.1nein.gov.cn/kj/web/index.asp17.中国人大网,进入路径:http://www.npc.gov.cn/18.中国政府网,进入路径:http://www.gov.cn/19.人民网,进入路径:http:/加孵.people.com.cn/20.新华网,进入路径:http://棚.xinhuanet.c锄/21.央视网,进入路径:http://www.cctv.eom/default.shtml22.凤凰网,进入路径:http://wvacifeng.com/23.光明网,进入路径:http://www.邸r.cn/24.湖北省教育厅网站,进入路径:http://唧.hbe.gov.en/25.中国教育信息网,进入路径:http://硼W.chinaedu.edu.cn/ ⑨博士学位论文DOCTORALDISSERⅣ(rloN附录一:附录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乃创新团队名单(2004—2008)序号带头人高校名称资助期限1刘忠范北京大学2005-2007年2欧阳颀北京大学2005-2007年3王宪北京大学2005-2007年4胡跃飞清华大学2005-2007年5罗毅清华大学2005—2007年6段雪北京化.1:人学2005-2007年7张济山北京科技大学2005-2007年8彭苏萍中国矿业大学2005-2007年9李小文北京师范大学2005-2007年10蟊洛明北京邮电大学2005—2007年11高德利中国石油大学2005-2007年12李保国中国农业大学2005-2007年13牛建昭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2007年14孙晓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5-2007年15黄风雷北京理工大学2005-2007年16詹启敏北京协和医学院一清华大学医学部2005—2007年17孙彦天津火学2005—2007年18张伟平南开大学2005—2007年19许京军南开大学2005-2007年20腾斌大连理工大学2005-2007年21柴天佑东北大学2005—2007年22杨柏吉林大学2005-2007年23刘宏哈尔滨工业大学2005—2007年24任南琪哈尔滨工业大学2005—2007年25资剑复旦大学2005—2007年26毛军发上海交通大学2005—2007年27张经华东师范大学2005—2007年208 ⑨博士学位论文DOCTORALDISSER球汀loN28陈赛娟上海交通火学2005-2007年29郭子建南京大学2005—2007年30刘建宁南京大学2005—2007年31洪伟东南大学2005-2007年32张天真南京农业大学2005—2007年33潘建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5—2007年34骆仲泱浙江大学2005—2007年35戴民汉厦门大学2005—2007年36彭实戈山东人学2005—2007年37吕应堂武汉人学2005—2007年38龚健雅武汉大学2005—2007年39徐明厚华中科技人学20052007年40邵新宇华中科技大学2005-2007年41高山中国地质大学2005-2007年。42周永明华中农业大学2005—2007年43杜勇中南大学2005-2007年44夏昆中南大学2005—2007年45张健湖南师范大学2005—2007年46杨学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5—2007年47屈良鹄中山大学2005—2007年48刘耀光华南农业大学2005—2007年49王琪四川入学2005—2007年50李幼平四川大学2005—2007年51张怀武电子科技大学2005—2007年52翟婉明西南交通大学2005—2007年53潘光堂四川农业大学2005—2007年54王智彪重庆医科大学2005-2007年55孙军西安交通大学2005—2007年56郭烈锦西安交通大学2005—2007年57成来飞西北T业大学2005—2007年58舒德干西北大学2005—2007年59杨安钢第四军医大学2005-2007年60尚永丰北京大学2006-2008年 ⑨博士学位论文DOCTORALDISSERTATION61果德安北京火学2006-2008年62佘振苏北京大学2006-2008年63俞大鹏北京大学2006-2008年64张兴北京大学2006-2008年65南策文清华大学2006-2008年66李蓬清华大学2006—2008年67雒建斌清华大学2006—2008年68乔利杰北京科技大学2006-2008年69方维海北京师范大学2006—2008年70张福锁中国农业人学2006-2008年71张涛北京航空航天火学2006-2008年72张久兴北京一I:业人学2006-2008年73王晓良北京协和医学院一清华大学医学部2006-2008年74李成榕华北电力大学2006-2008年75张天才山西大学2006—2008年76李文英太原理工大学2006—2008年77李宏男大连理工大学2006-2008年78刘宝东北师范大学2006-2008年79曹喜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2008年80段广仁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2008年81马兰复日-大学2006-2008年82余卓平同济大学2006—2008年83沈文忠上海交通大学·2006-2008年84廖世俊上海交通大学2006-2008年85卿风翎东华大学2006-2008年86曾和平华东师范大学2006-2008年87何成第二军医大学2006-2008年88陈延峰南京大学2006-2008年89吕建南京大学2006—2008年90王志功东南大学2006—2008年91徐岩江南大学2006—2008年92汪永进南京师范大学2006—2008年93郭万林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2008年210 ⑨博士学位论文DOCTORALDISSER,ⅨrION94冯明光浙江大学2006—2008年95杨肖娥浙江大学2006—2008年96刘世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2008年97陆夕云中国科学技术人学2006-2008年98郑永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2008年99阮榕生南昌大学2006-2008年100陶绪堂山东大学2006-2008年101麦康森中国海洋大学2006—2008年102庞代文武汉大学2006—2008年103赵兴中武汉大学’2006—2008年104金海华中科技人学2006—2008年105童金南中国地质人学(武汉)2006—2008年106赵修建武汉理工人学2006—2008年107邓秀新华中农业大学2006—2008年。108段吉安中南人学2006—2008年109庄钊文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6—2008年110朱敏华南理工大学2006—2008年11l孙润仓华南理工大学2006—2008年112石碧四川大学2006—2008年113刘濮鲲电子科技大学2006-2008年114陈代文四川农业火学2006—2008年115廖瑞金重庆大学2006—2008年116王铁军西安交通大学2006-2008年117康振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2008年118刘池阳西北大学2006—2008年119陈军第四军医大学2006—2008年120宛新华北京大学2007—2009年121朱彤北京大学2007—2009年122张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2009年123陈剑峰北京化工大学2007—2009年124高自友北京交通大学2007-2009年125王涌天北京理工大学2007—2009年126骆有庆北京林业大学2007—2009年2ll 127张大勇北京师范大学2007—2009年128纪越峰北京邮电人学2007-2009年129贾振元大连理工大学2007-2009年130罗立民东南大学2007-2009年131邵正中复日大学2007-2009年132金力复.口.人学2007—2009年133陈书明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7—2009年134赫晓东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2009年135李惠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2009年136储诚斌合肥-T业大学2007-2009年137张铁岗河南理工大学2007—2009年138肖炎湖南人学2007—2009年139王辅臣华东理工人学2007—2009年140谈胜利华东师范大学2007-2009年141马丁华中科技人学2007—2009年142骆清铭华中科技大学2007—2009年143王恩科华中师范大学2007—2009年144陈岗吉林大学2007—2009年145管欣吉林大学2007-2009年146熊幼翎江南大学2007-2009年147周又和兰州大学2007—2009年148范多旺兰州交通大学2007-2009年149程建春南京大学2007-2009年150沙家豪南京医科大学2007—2009年151李学良南开大学2007—2009年152李亚栋清华大学2007-2009年153梁曦东清华大学2007—2009年154郑成超山东农业大学2007—2009年155邓子新上海交通大学2007—2009年156臧敬五上海交通大学2007—2009年157陈彪首都医科大学2007—2009年158陈谦明四川大学2007—2009年159许唯临四川大学2007—2009年212 ⑨博士学位论文DOCTORALDIsSE磁隧rIoN160李永丹天津人学2007-2009年161陈义汉同济大学2007—2009年162易帆武汉人学2007-2009年163傅正义武汉理工大学2007—2009年164田捷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7—2009年165卢秉恒西安交通大学2007-2009年166管晓宏西安交通大学2007-2009年167陈超西北大学2007—2009年168林圣彩厦门大学2007-2009年169田永君燕山大学2007-2009年170杨德仁浙江大学2007—2009年17l庄越挺浙江人学2007-2009年172刘维屏浙江T业大学2007-2009年173陈文兴浙江理工大学2007—2009年n174田志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2009年175何满潮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07-2009年176康绍忠中国农业大学2007-2009年177郝芳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07-2009年178蒋建东北京协和医学院一清华大学医学部2007-2009年179田红旗中南大学2007-2009年180陈建二中南大学2007-2009年181陈小明中山大学2007-2009年182曾益新中山大学·2007-2009年183周专北京大学2008-2010年184黄晓军北京大学2008—2010年185刘忠军北京大学2008-2010年186张平文北京大学2008—2010年187张广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2010年188杨万泰北京化工大学2008-2010年189张宏科北京交通大学2008-2010年190朱鸿民北京科技大学2008-2010年191龙腾北京理工大学2008—2010年192罗跃嘉北京师范大学2008-2010年213 ⑨博士学位论文DOCTORALDISSERr隧rIoN193张淑芬大连理:r:大学2008-2010年194黄跃生第三军医人学2008-2010年195孙旭东东北大学2008-2010年196苏忠民东北师范大学2008-2010年197王炜东南大学2008-2010年198周亿复旦大学2008-2010年199余钟波河海大学2008-2010年200李光耀湖南大学2008-2010年201曾光明湖南大学2008-2010年202刘宗德华北电力人学2008—2010年203刘洪来华东理工大学2008—2010年204谢胜利华南理+J:人学2008~2010年205朱兴全华南农业人学2008-2010年206王建枝华中科技大学2008-2010年207冯丹华中科技人学2008-2010年208陈焕春华中农业大学2008-2010年209陈启军吉林大学2008-2010年210孙洪波吉林大学2008-2010年21l李风民兰州大学2008-2010年212江风益南昌大学2008-2010年213姜勇南方医科大学2008-2010年214陆小华南京工业大学2008-2010年215陈钱南京理:亡大学2008-2010年216严小军宁波大学2008-2010年217周坚清华大学2008-2010年218聂建国清华大学2008-2010年219胡盛寿北京协和医学院一清华大学医学部2008-2010年220姜健壮山东大学2008-2010年221任忠鸣上海大学2008-2010年222丁文江上海交通大学2008—2010年223孟光上海交通大学2008-2010年224罗懋康四川大学2008—2010年225付丽天津医科大学2008-2010年214 ⑨博士擘位论文DOCToRALDISSERⅨrIoN226蒋吕俊同济人学2008-2010年227吴建国武汉大学2008-2010年228邢子文西安交通大学2008-2010年229荣命哲西安交通大学2008-2010年230唐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2010年231邵明安西北农林科技人学2008-2010年232夏庆友西南大学2008-2010年233赵勇西南交通大学2008-2010年234吴玮厦门大学2008-2010年235郑树森浙江大学2008—2010年236许祝安浙江大学2008-2010年237成秋明中国地质人学2008-2010年238黄伟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2010年239刘志勇中国农业大学2008-2010年240王孝群中国人民大学2008-2010年241刘晨光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08-2010年242高兴华中国医科大学2008—2010年243陈晓红中南大学2008-2010年244李夕兵中南大学2008—2010年245王家序重庆大学2008—2010年246彭练矛北京大学2009-2011年247邵元华北京大学2009-2011年248赵明辉北京大学2009-2011年249敖英芳北京大学2009-2011年250王华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2011年251房建成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2011年252张立群北京化工大学2009-2011年253付梦印北京理工大学2009-2011年254杨志峰北京师范大学2009-2011年255田金洲北京中瞑药。大学2009—2011年256陈洵洪长安大学2009—2011年257许强成都理工大学2009-2011年258全燮大连理工大学2009-2011年215 ⑨博士学位论文DOCToRALD1SSERr胍rION259郭弧军第二一:军医大学2009—2011年260陈忐南第四军医大学2009—2011年261张义民东北大学2009—2011年262尤肖虎东南大学2009—2011年263李朝晖福州大学2009-2011年264封东来复El:人学2009—2011年265于振国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9—2011年266刘泽金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9—2011年267粱迎春哈尔滨工业火学2009—2011年268吴海龙湖南大学2009—2011年269罗安湖南人学2009—2011年270刘吕胜华东理:I:人学2009—2011年271张树义华东师范大学2009—2011年272瞿金平华南理工大学2009—2011年273吴硕贤华南理工大学2009—2011年274邢达华南师范大学2009—2011年275程时杰华中科技大学2009—2011年276赵tts红华中农业大学2009-2011年277蒋青吉林大学2009-2011年278李光鹏内蒙古大学2009-2011年279胡征南京大学2009—2011年280高翔南京大学2009—2011年281李建新南京大学2009—2011年282徐九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2011年283姜培学清华大学2009—2011年284谢道昕清华大学2009—2011年285陆建华清华大学2009—2011年286吴建平清华大学2009—2011年287贺克斌清华大学2009—2011年288蒋宇静山东科技大学2009—2011年289钱跃弦上海大学2009—2011年290汪小帆上海交通大学2009—2011年291冯小明四川大学2009—2011年216 ⑧博士学位论文DoCrORALDISSERⅨrION292李涛四川大学2009—2011年293程安春四川农业人学2009—2011年294樊赛军苏州大学2009—2011年295王成山天津大学2009—2011年296练继建天津大学2009—2011年297李建东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2011年298黄廷林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2011年299何雅玲西安交通大学2009—2011年300李树茁西安交通人学2009—2011年301邓军西安科技大学2009—2011年302介万奇两J匕:[业大学2009—2011年303高止红pq北.L业大学2009—2011年304罗凌飞西南大学2009—2011年305贾建民西南交通大学2009—2011年306夏宁邵厦门大学2009—2011年307杨华勇浙江大学2009—2011年308赵振锋郑州大学2009—2011年309姜在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2011年310卞正富中国矿业大学2009—2011年311沈建忠中国农业大学2009—2011年312鲍晓军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09—2011年313李萍中国药科大学2009—2011年314何建国中山大学2009—2011年315余学清中山大学2009—2011年316崔箭中央民族大学2009—2011年317任红重庆医科大学2009—2011年217 附录二:高校科研团队访谈提纲一、针对科研管理者的访谈提纲1.您认为高校科研团队主要有几种形式,您认为应当如何界定高校科研团队与高校创新团队?您的学校或学院目前有多少高校创新团队?主要取得了哪些创新成果?2.您认为高校创新团队与项目组织、一般科研团队有什么不同?3.您认为人文社会科学可以有创新团队吗?4.您认为哪些因素影响创新团队的创新能力发挥?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5.您认为应当采用哪些指标评价创新团队的创新成果?6.您认为政府和高校有哪些政策或制度与创新团队建设有关?有哪些直接关于创新团队建设的政策或制度?您对这些政策或者制度有何评价?7.您认为目前创新团队建设存在哪些问题?创新团队内部、学校层面和政府层面应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8.您认为国外有哪些关于创新团队的经验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您认为创新团队建设和大学建设以及建设创新型国家有什么关系?9.作为高校科研团队管理者,您认为应该在哪些方面给予创新团队指导和支持?二、针对科研团队领导的访谈提纲1.您认为应当如何界定高校科研团队与高校创新团队?高校创新团队与一般的高校科研团队有什么联系和区别?2.您认为哪些因素影响创新团队的创新能力发挥?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3.您认为应当采用哪些指标评价创新团队的创新成果?4.您认为政府和学校有哪些政策或制度与创新团队建设有关?有哪些直接关于创新团队建设的政策或者制度?您对这些政策或者制度有何评价?5.作为创新团队领导,您认为您的主要职责是什么?您认为创新团队成员具备哪些特点才有利于取得更大的创新成果?6.您的科研团队能够成为创新团队,您认为取决于哪些因素?主要因素是什么?7.您认为要成为创新团队,在申报前应当做好哪些准备?您对创新团队项目结项后有什么想法78.您认为目前高校创新团队建设存在哪些困难?创新团队内部、学校层面和国家层面应该如何解决这些困难?三、针对科研团队骨干成员的访谈提纲1.您认为高校创新团队如何界定?高校创新团队与一般的高校科研团队有什么联系和区218 ⑧博士学位论文DOCTORALDISSERI’ATIoN别?2.您认为哪些因素影响创新团队的创新能力发挥?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3.您认为应当采取哪些指标评价创新团队的创新成果?4.您认为政府和学校有哪些政策或者制度与创新团队建设有关?有哪些直接关于创新团队建设的政策或者制度?您对这些政策或者制度有何评价?5.您认为创新团队成员具备哪些特点才有利于取得更大的创新成果?6.您认为自己在创新团队中担任什么角色?发挥什么作用?7.您的科研团队能够成为创新团队,您认为主要取决于哪些因素?主要因素是什么?8.您认为目前创新团队建设存在哪些问题?创新团队内部、学校层面和国家层面应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219 附录三:博士研究生期间的科研成果在攻读博士研究生三年期间的科研成果,包括:主持和参与的课题五项;公开发表论文十七篇;独著或合著的著作两部,具体如下:一、课题部分I.主持完成湖北省教育厅项目<湖北省独立学院贫困生问题及其资助政策研究》。(结项)2.参与董泽芳教授负责的2010年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国未来与高校创新》战略研究系列品牌子课题“科研队伍建设与中国的未来”(教技委[201035号下达)。本人主要承担高校科研团队建设部分。(完成)3.参与导师董泽芳教授主持的华中师范大学项目《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本人主要承担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特征部分。(结项)4.参与万志全博士主持的湖北省科技厅科技攻关项目《促进生态科技发展的法律制度研究》。本人主要承担生态科技依法行政部分。(结项)5.参与赵作斌教授主持的湖北省社会科学院2007-2008省级社科重点研究项目《:中部崛起背景下提升湖北核心竞争力研究》。本人主要承担党政干部队伍建设部分。(结项)二、论文部分I.<教育的四个支柱对大学教学的启示》.第一作者.‘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1年第4期.2.‘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数量与科技创新能力关系实证研究》.第一作者.<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年第4期(csSCI和核心).3.‘金融危机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危机分析与化解》.第二作者(导师为第一作者).‘高教发展与评估》2011年第3期(CSSCI).4.‘我国终身教育的制度缺失与制度安排》.独著.‘成人教育》2011年第i期(核心).5.‘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模式研究》.第一作者.‘中国成人教育》2010年第21期(核心).6.‘当代学校德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第一作者.‘当代教育论坛》2011年第2期(人文核心).7.‘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基本特征》.第一作者.‘煤炭高等教育》2010年第12期.8.<教育生活理论与生活教育理论的比较及启示》.第一作者.‘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9.<高校专业教师的成功素质》.独著.‘中南论坛》2010年第3期.10.‘加入GPA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影响分析》.第一作者.‘黑龙江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人文核心) ⑨博士学位论文DO(、1'0R札DISSERⅣ盯lONII.《成功素质教育及其学习观对研究生学习的启示》.独著.《中南论坛》2009年第4期.12.《论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发展风险与政策控制》.第一作者.‘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第13期.(经济核心)13.《本科教学评估中师资队伍指标分析与重构》.独著.《高教发展与评估》2009年第4期.(CsSCI扩展版)14.《独立学院贫困生的受教育权法律保障研究》.第一作者.《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年第4期.15.<完善独立学院贫困生资助体系研究》.第一作者.《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9期.16.《论教育与生活的关系》.第二作者.<文学教育》2009年第ll期.17.《我国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第二作者.‘中国校外教育》2010年第12期.(教育核心)三、著作部分1.独著学术专著<公务员行政处分制度研究》(24.3万字).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年12月出版.2.参与博士导师董泽芳教授编著的《科研队伍建设与中国未来》一书第五章写作(5万字).221 后记博士论文是在我参与<中国朱来与高校创新》课题的基础上扩展而成。论文虽然完成了,但内心诚惶诚恐,总感觉不满意。三年前,当我拿到录取通知时,完全没有料到攻读博士的过程是如此艰辛!学习与生活的压力,跨学科的学习困难,竭尽全力的我,才勉强完成博士论文。从2001年进入华中师范大学攻读行政管理硕士时,我就想成为一名高校教师。兼职教师经历使我意识到,要想称职,不懂教育学不行。2004年硕士毕业后,我如愿成为一名高校教师,此时,攻读教育学博士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为了这一理想,我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也被许多人不理解。经过不懈努力,2008年,我终于迈进教育学博士的门槛。三年学习,要感谢的人很多。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董泽芳教授!开学伊始,董老师就严格要求,让我和硕士生一起补课,夯实学科基础。进入二年级,董老师就指导我博十论文。我清楚记得,有天下午在办公室淡选题,忘记_卜.班时问,师母多次来电话催董老师回家吃饭。我实在过意不去,就说明天再谈。董老师说边走边谈吧,谈到家门口时已夜色深沉。董老师忘我的工作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广博的知识视野,时刻激励我鞭策我,使我不敢有丝毫懈怠。董老师尽管工作繁忙,还是尽量挤时间指导我,从选题构思到联系调研,从标题措词到标点符号,都亲力亲为,谆谆教诲。董老师对我学业上的指导、生活上的关心,使我感激不尽!感谢郭文安教授!郭老师德高望重,年近八十仍孜孜不倦教二传育人,关爱学生。郭老师的课《教育学原理》,让我终生受益。感谢导师组的凌云教授、欧阳光华老师、杨杏芳老师和王掰老师。感谢涂艳国教授、范先佐教授、周洪宇教授等博导。感谢办公室雷红卫老师和马英老师。诸位老师博学严谨,为人师表,是我终身楷模!感谢提供第一手材料的所有访谈对象!你们的支持使我没齿难忘!感谢各位盲审专家和答辩专家的宝贵意见l三年学习,我有幸结识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学友。他们是同门学友杨海松、胡春光、王彦斌、张国强、张永庆、熊德明、陈秀玲、陈文娇、何青、陈新忠、周爱军、张继平、卢晓梅、刘军、黄燕、徐红、黄建雄、王卫东、郝朝辉、申晓辉、王晓辉:其他专业学友余娟、纪春梅、李述永、王伟清、郭勇等:其他学院学友贺夏蓉、赵目珍、管义伟等。同学情谊让我终生难忘!最后,感谢家人和亲友12010年11月23日,论文写作的关键时刻,妹妹不幸遭遇车祸去世,兄妹情深让我头脑一片空白,肇事者态度恶劣,使善后工作拖至2011年4月10日法院判决。很长一段时间,论文写作收效甚微。是亲人的关爱与安慰,使我重新进入写作状态。爱人徐春香、儿子张贤殊、外甥李书琴还帮我整理了部分数据和访谈录音。三年来,由于我教育学基础薄弱,几乎所有节假日,本该合家团聚,我却远离家人闭门苦读。在此,我对家中妻儿、父母、岳父母和所有亲友深表歉意!谨以此文献给我所有的师长、亲友们!我将不负众望,继续努力!张茂林2011年5月谨记于桂子山 创新背景下的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研究作者:张茂林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本文读者也读过(1条)1.王梅高校科研团队发展路径探究[学位论文]2011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Thesis_Y1900220.aspx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