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空气的“力量”》教案1

《第三节 空气的“力量”》教案1

ID:37389477

大小:155.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5-23

《第三节 空气的“力量”》教案1_第1页
《第三节 空气的“力量”》教案1_第2页
《第三节 空气的“力量”》教案1_第3页
资源描述:

《《第三节 空气的“力量”》教案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空气的力量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大气压强能说出几个证明大气压强存在例子。2、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并能简单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大气压强的现象。3、知道大气压强的值最早是由托里拆利实验而测定。教学重难点重点:大气压强的存在及产生的原因。难点:解释生活中大气压产生的现象。实验器材演示用:杯、硬纸片、试管、水槽、马德堡半球实验仪学生用:每人两个挂东西的小吸盘教学方法讨论法、分析法、讲授法、练习法、读书自学法等、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提问:1、固体压强计算公式?2、液体压强计算公式?做几个趣味大气压小实验,引发学生求知欲,以解释产生的原因为切口引入新课。二、

2、投放学案、展示疑点教师投放学案,学生依据学案看书自学,自学完成后请同学根据自己的理解补充完整学案第一部分空白内容从而明确本节课的知识点,并且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并出示下列问题引发学生思考:1、我们生活在大气层的最底部,为什么空气会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产生压强?并且空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2、能解释课本中所示的实验吗?试一试看。图13、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什么?你能计算出压在每个半球上的大气压力吗?4、请回答图1所提出的问题。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5、如果托拆利实验中,倒置在水银槽中的玻璃管倾斜,会出现什么情况?1标准大气压等于多少帕斯卡?如果托里拆利实验用

3、水来完成的话,玻璃管至少需要多长?三、合作探究、解决疑难(一)大气压强:1、请同学们阅读课本“马德堡半球实验”与同学讨论,从中能得到的哪些信息?(学生回答:证明大气压强是存在的大气压强很大)。2、讲授地的周围让厚的空气层包围着,包围着的地的空气层又叫大气层,我们就生活在大气海洋的底层。大气层的厚度大约有几百千米,由氮气、氧气等多种气体组成,其中,大部分气体分布在距离地球表面几十千米厚度的范围内。空气,也像液体那样能够流动,同样,空气内部向各个方向也都有压强。大气对当在它里的物体的压强叫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或气压。3、能够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有很多,如覆杯实验

4、:(1)先让硬纸平放在平口玻璃杯口,用手按住了硬纸片并倒置过来,注意观察,放手后看到什么现象?(学生回答:现象是硬纸片没有掉下来)(2)如图1所示的实验中,玻璃杯内装满水,排出杯内的空气,盖上硬纸片,把杯子倒置过来,你会发现什么现象?(学生回答:硬纸片没有掉下来杯中有水不会洒出)。那么请同学们思考是什么原因呢?(学生回答:硬纸片没有掉下是因为玻璃杯内装满水排出了空气杯内水对硬纸片的压强小于大气压强,由于大气压强的作用抵得住了硬纸片,所以硬纸片不会掉下来。)(二)大气压强的测量:马德堡半球实验人们对大气压的大小获得了深刻印象,但是大气压到底有多大呢?这个问题在

5、奥托·格里克做的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之前的11年,早已经由伽利略的学生托里拆利解决了,他用课本所示的实验装置测出了大气压的值,由于条件所限请同学们阅读一下此实验,然后总结所学知识。1、大气压强的大小①讲述:托里拆利实验,大气压可以维持760mm水银柱。②计算760mm水银柱产生的压强解:③大气压强值约为1、01×105Pa④学生讨论:大气压强能支持多高的水柱?计算:大气压强能支持约10、3m高的水柱。2、测定大气压演示气压计:汞气压计,托里拆利实验装置的改进(直玻璃管变成U型管)。空盒气压计,介绍构造及原理。四、知能应用、规律总结图2例题、小明想用如图2的方

6、法测量大气压强:将一个面积为1×10-3m2的吸盘按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挤出里面的空气,用最大刻度值为5N的弹簧测力计测量大气的压力,然后计算大气压强。若大气压强为1、01×105Pa,则吸盘受到大气压力为_________N。小明发现不能用这个测力计完成测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大气压的测定及与其它力学知识的联系。由于大气压值是变化的,与液体不同,所以不能用液体压强公式计算,只能用公式p=F/S来计算,再根据公式变形得出结果,由力的平衡知识得出受到向上向下的力不等从而得出本题结论。答案:101,所需测量的力

7、大于测力计的测量范围。点拨:这是一道实验探究题,此类题目多以根据图回答问题的形式出现,生活中,有许多物品就是根据初中物理知识设计,道理虽简单,使用效果却很好。多注意这类问题,有助于提高分析应用的能力。诊断评价、查漏补缺完成学案达标测试题。完成后展示答案,教师释疑并适当变形引起学生多方位思考。课堂小结、构建网络让学生讨论本节所学,并要学生学会以知识结构的形式写出本节所学内容。布置作业让学生完成探究37页“开放作业”1、2、3、(学生认真完成“开放作业”)。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