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1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课件5(人教版必修三)

3.7.1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课件5(人教版必修三)

ID:37385520

大小:905.50 KB

页数:21页

时间:2019-05-11

3.7.1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课件5(人教版必修三)_第1页
3.7.1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课件5(人教版必修三)_第2页
3.7.1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课件5(人教版必修三)_第3页
3.7.1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课件5(人教版必修三)_第4页
3.7.1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课件5(人教版必修三)_第5页
资源描述:

《3.7.1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课件5(人教版必修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在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一些人散布对抗日前途悲观的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为了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自尊心,鲁迅先生写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在这篇文章中鲁迅先生提到了“中国的脊梁”,他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对这一段中的“中国的脊梁”,应该怎样理解呢?探究一:有人说:“当中华民族遭受侵略和欺凌的时候,那些不甘屈服、奋起反抗的人们,是民族的脊梁。”有人说:“为保卫祖国的安全,无数远离自己的父母而守卫在祖国边陲的解放军战士,是民族的脊梁”有人说:“为了振兴祖国的教育

2、科学文化事业,呕心沥血、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是民族的脊梁”有人说:“坚守自己的岗位,奋力拼搏的千百万工人,千千万万日出而作、日没而息的父老乡亲们,是民族的脊梁”……你是怎样认识的?第七课 我们的民族精神7.1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看以下四个材料思考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材料1:土尔扈特——一个似乎很遥远,又似乎很雄壮的名字。照片上是东归英雄——渥巴锡zxxk公元1771年,土尔扈特人在渥巴锡汗的率领下,经过半年多艰苦征程,终于到达中国新疆,完成了东归大业。材料2:中国维和部队在海地照片上是中国驻海地维和警察部队警官太子港机场附近巡视应联合国要求,中国向海地派出了第一支赴

3、国外执行维和任务的防暴警察部队。他们加强与联合国各国维和部队的联络、为后续部队建营房,并随时准备投入打击犯罪、保卫重要设施和训练当地警察等任务中。材料3:孟泰精神他爱厂如家,艰苦创业,以高度的主人翁精神,高尚的自我牺牲品格,在恢复和发展鞍钢生产中做出了重大贡献。为了支援全国解放战争,中央要求鞍钢迅速恢复生产。当时配件奇缺,孟泰领着工人刨开厚厚的冰雪,把埋在地下和废铁堆里的各类器材一件件收集起来,几个月后收集了上千种、上万件。这就是后来闻名全国的“孟泰仓库”。1949年6月鞍钢炼出第一炉铁水,炼铁厂修复的3座高炉用的材料,没花国家一分钱。孟泰成为鞍钢人的旗帜,他的名

4、字传遍全国。他的爱厂如家的主人翁精神,被誉为“孟泰精神”。孟泰是新中国成立后,鞍钢第一代全国著名的劳动模范。材料4:宏志班的故事北京市崇文区广渠门中学宏志班,全班50多名学生,家庭人均月收入都在200元以下。从北京10多个区县的40所中学汇聚起来而组成。这些学生不仅家庭生活困难,更主要的还是因为他们拥有不屈的自强精神。他们中有全国“十佳”中学生,有全国奥赛的获奖者,有市级“三好学生”,98%以上都是共青团员。“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是这个宏志班学生奋斗经历的真实写照,更诠释了一个真理:个人命运的改变在于自强精神的培养,个人的自强又与一个自强不息的集体密切相关。相

5、互激发、相互鼓励与自我磨砺、自我奋斗完美地结合,使宏志班成了中国青少年自强教育的一面旗帜。毕业生说:“宏志班的三年学习生活,我觉得是我这一生中最宝贵的一笔财富。”学生说:“我在宏志班所学到的那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一直在鼓舞着我,影响着我,并且我相信,以后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仍然会对我产生很大的影响。”校长说:“我们从第一届开始,就在积攒宏志班教育的基点,基点在哪儿?基点我们首先要放在贫穷不是耻辱,贫穷是财富。那么这笔财富怎么用,你只有自强不息,一点一滴地通过三年的学习,让学生把贫穷最后变成财富。”教师说:“通过我们在座每个同学的事例,我们都应该清楚而且有切身的体会,

6、自强不息的精神在人的一生当中是多么的重要。”zx/xk听宏志班师生的话大家来发表意见土尔扈特东归中国维和部队在海地孟泰精神宏志班的故事通过以上材料,展示了什么精神?归纳出:团结统一 爱好和平勤劳勇敢 自强不息2.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江泽民十六大报告整体主义价值观要求维护共同体内部及共同体之间的和谐。同时,和谐本身也是中华民族的基本价值观之一。和谐不是无差别的完全同一,而是不同事物的有机结合

7、。《国语·郑语》载,西周末年史伯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在他看来,只有不同事物之间的统一才会产生新的事物,而相同事物的简单相加,既不能产生新事物,也不能发展。孔子也主张“和而不同”,他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论语·季氏》),他把“和”视为处理人际关系的一个准则,强调社会的和谐。孔子的学生有若说:“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明确把和谐视为全社会应当遵循的共同价值准则。团结统一、爱好和平早在先秦,思想家就提出了“亲仁善邻,国之宝也”的思想,反映了中华先民希望天下太平、同其他民族、

8、国家友好相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