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7362720
大小:73.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5-22
《4古诗两首教案_2012090104192828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京口区六年级语文《4.古诗两首》教学案4古诗两首主备学校:镇江市中山路小学课型:阅读课审核:集备主讲:姜艳玲使用学校:镇江市中山路小学使用教师:张玮执教时间:2012.9执教班级:六(6)班【教材分析】《古诗两首》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两首诗,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的两首诗歌。本单元以“爱国”为主线塑造了一个个个性鲜明的爱国者的形象,让学生体会作者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使学生与作者的内心情感产生共鸣,受到熏陶和感染。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前人称为杜甫“生平
2、第一快诗”。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正月,叛军首领史朝义兵败自杀,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相继投降,河南河北先后被官军收复,延续了七年多的“安史之乱”才彻底平息。当时诗人杜甫正携着妻子流落在四川梓州,听到这一胜利喜讯不禁大喜若狂,在极度兴奋中,一改过去沉郁顿挫、含蓄蕴藉的诗风,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律名作。《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诗中作者以遗嘱的口吻,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的无比愤慨;对收复失地、洗雪国耻、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
3、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爱国之情,这一点是相同的。但两首诗还应让学生明白不同的表达方式:《示儿》是通过“悲”(“但悲不见九州同”)盼望祖国统一表达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通过“喜”,听到祖国重归统一“喜欲狂”表达的。【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祭、巫、涕、洛。3.了解两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4、理解这两首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每首诗的意思。4.掌握古诗“抓重点词句体会诗人思想感情”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习重难点】重点:弄懂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和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通过重点词语的品析及反复吟诵来体会。9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京口区六年级语文《4.古诗两首》教学案难点:指导学生在叙述诗句意思时理顺句子时要增补诗句中省略的内容,把倒装句按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调换词语顺序。【课时安排】2课时【资料链接】1.杜甫(721-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他比李白
5、小十一岁,两人友谊深厚,创作成就各有千秋,难分伯仲,中国文坛上称“李杜”,一为“诗仙”,一为“诗圣”。杜甫一生写了很多诗,流传至今的有一千五百余首。他的诗宛如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现实生活,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洋溢着爱祖国、爱人民的崇高精神,被推崇为“诗史”。2.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一生创作诗歌很多,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他的诗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3.安史之乱:公元755年,安禄山趁唐朝政
6、治腐败,在范阳发动叛乱,叛军南下攻占洛阳、长安,唐朝大将郭子仪等率军平叛。后来,安禄山的部将史思明又起兵反唐。直到763年,唐朝才平定叛乱。【学习过程】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词“涕、洛”,理解诗句、了解内容。2.了解诗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喜欲狂”的心情及原因,体悟及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3.背诵默写这首诗。一、自主导学1.阅读资料链接中作家资料,完成下面填空,并记忆。杜甫,代著名诗人,文坛上把他与李白称为“”。他的诗不仅内容,而且洋溢着的崇高精神,被推崇为“诗史”。2.查字典,理解下列词
7、语。(1)涕泪:(2)喜欲狂:(3)妻子(写出读音):(4)青春:3.爱国诗句积累。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陆游《病起书怀》9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京口区六年级语文《4.古诗两首》教学案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曲》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请你再写两句:4.熟读古诗,尽量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二、课堂研讨1.解诗题、知诗人,了解
8、时代背景。(1)同学们,在我国诗坛上有一位诗人与李白齐名,被尊为“诗圣”,他的诗被人们称为“诗史”,他就是(杜甫),能背一首他的诗吗?(2)时代背景;请学生结合资料链接中的内容简要介绍“安史之乱”。(3)理解诗题,题目:《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释题:(教师板书题目)学生齐读,然后解题: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注意区分“闻”“河南河北”的古今词义变化。“闻:听说”,不同于现在的“用鼻子嗅”,这是古今词义上的变化,诗中还有。同学们在学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