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题诗歌鉴赏题的问题

2013年高考题诗歌鉴赏题的问题

ID:37357539

大小:37.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5-22

2013年高考题诗歌鉴赏题的问题_第1页
2013年高考题诗歌鉴赏题的问题_第2页
2013年高考题诗歌鉴赏题的问题_第3页
2013年高考题诗歌鉴赏题的问题_第4页
资源描述:

《2013年高考题诗歌鉴赏题的问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高中诗歌鉴赏题的知识上传:朱仁华    更新时间:2013-12-3018:33:36高考诗歌鉴赏题的备考已日趋周密,有的教师甚至暗自得意------今年高考诗歌鉴赏题总该大丰收了吧?然而,高考结束学生依然是一片叹息,阅卷结束得分依然是一片“狼藉”。问题究竟出在哪了?诚然,师生的教与学不可能了无瑕疵,但问题也不能一味归咎于教学。高考试题,评判的载体本身,的确也存在着不可忽视弊端甚至是错误,必须“引起疗救的注意”。本文对2013年各省市高考诗歌鉴赏题作了相关分析。一、文本选择深浅无当究竟选择多难的诗歌文本作为考题材料是一个永远没有标准的问题。尽管名义上有考试说明

2、、教学大纲作依据,但谁能说清诗歌的“浅易”程度到底是什么难度?说白了,选择的标准仅存在于命题专家的心里。而命题专家多为高校教师,有的还是古代文学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他们鉴赏评判的起点和视角与中学教学实际之间相差甚远。专家学者理解一首古代诗歌,有关于作者生平、时代特征、创作倾向、流派特点等多方面的信息作潜在铺垫,而这些铺垫在专家学者看来是理所应当知晓的背景信息。可事实上,这些恰恰是考生理解上的空白地段。在考生眼里,诗歌作品常常是独立体,即使他们懂得通过同时期作家、同时代特征、同流派风格等信息对诗歌文本作迁移解读,但这种迁移还得建立在对古代文学(甚至是古代历史)全

3、面整体了解的基础之上,考生的知识范畴和认知水平远没有广阔深刻到这一步,何况他们还处在考场紧张的气氛中呢?所以,高考诗歌鉴赏题的文本选择还需更趋理性、更贴近中学教学实际。以四川卷《九日和韩魏公》为例:九日和韩魏公①    苏洵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②。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③。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注]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韩魏公,时为丞相。②金罍,泛指酒盏。③曲台,指太常寺,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考生对苏洵的了解仅限于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二十七,始发愤”,《六国论》的作者,长于策论。对其

4、生平遭遇和宦海沉浮就不甚了解了。而解读这首诗有两个难点:一是苏洵为什么慨叹“最不才”“老曲台”?这是解读本诗的要害所在。苏洵虽治学起步晚,但也曾名噪京师,可最终还是名重而官微,“书虽成于百篇,爵不过于九品”(《老苏先生会葬致语》)。这是考生难以知晓的,题下也未注明。二是为什么苏洵赴韩丞相之宴后会“寒无睡”,且要“自把新诗百遍开”?这又与韩琦的原诗《乙已重阳》中流露的自己久居高位、宾朋满座的富贵气相关,这也是考生不知晓甚或即便知晓也难以领会的。理科试题若太难,答对者凤毛麟角,立时会成为众矢之的。而语文试题本身缺少鲜明的难易评判标准,加之教师“自尊”,深怕露拙遭人

5、耻笑,因而所选材料再难再晦涩也无人质疑。笔者认为,倘若所选诗歌文本太难,试题应该交代必要的作者生平、创作背景和相关的文化常识,让考生在一定的理解平台上去展示诗歌解读水平和解题能力,切忌盲人瞎马,一头雾水。这是对考生负责,也是对高考负责,对国家民族负责。一旦文本太难失去了信度,考查也就失去了意义。2013年类似考题还有湖南卷《钓船归》、全国卷Ⅱ《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辽宁卷《竹轩诗兴》等。当然,也有反向情况,如浙江卷《秦中吟?歌舞》,文本理解难度偏低。二、命题思维错乱庞杂高明的试题在命题思路上是十分讲究的,基本原则是遵循诗歌理解的一般顺序“写了什么内容”“

6、用了什么手法”“抒了什么情感”来命题,这样可以点面结合,前后瞻顾,全面准确检测考生的诗歌阅读能力。命题思维合乎理解规律,还有利于考生“以题解题”,即在原有理解基础上通过试题本身的引导加深对作品的理解,这就是人性化命题了。违背这一准则的考题也不鲜见,主要问题有:1.重复考查。一道题在内容、手法和主旨等重要考查点上只究一点,不及其余,造成考查的“资源浪费”现象。例如福建卷《送何遁山人归蜀》,原作略,所设两题为:(1)请简要分析首句中“绿”字的妙处。(2)三、四两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发情感的?请简要赏析。第一题是炼字题,答题重点在表现手法上及其表达效果上;第二题

7、答题重点不在“抒发情感”而在“怎样借助想象之景”上,即要说清作者想到了何遁山人归蜀后的哪些情景,而这些情景又与此时的何遁山人的情感有哪些关系,所以仍在表现手法上着意。两道题的思维聚焦点是重复的。2.不着边际。高考诗歌鉴赏题究竟想考查考生诗歌阅读哪些方面的能力?无非是读懂文本,审清题意,理性作答。在这个似乎不该成问题的问题上,有的试题命制实在令人难以恭维。如江西卷《水调歌头·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原作略,所设两题为:(1)概括“兰”“蕙”“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2)指出“听我楚狂声”和“富贵非吾事”典故的出处。词人借它们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思?第一题概括三

8、种意象的共同内涵,是从意象的一般意义上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