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工程施工测量标准

道路工程施工测量标准

ID:37336178

大小:471.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5-22

道路工程施工测量标准_第1页
道路工程施工测量标准_第2页
道路工程施工测量标准_第3页
道路工程施工测量标准_第4页
道路工程施工测量标准_第5页
资源描述:

《道路工程施工测量标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公路工程施工测量工艺标准(QB/SYGL—JS—LJ—1—2010)公路工程施工测量工艺标准QB/SYGL—JS—LJ—1—20101、适用范围本工艺标准适用于公路工程施工测量作业2、主要应用标准和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勘测规范》(JTGC10-200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F10-2006)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041-2000)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工程质量检

2、验评定标准》(土建工程)(JTGF80/1-2004)3、测量准备3.1技术准备3.1.1熟悉和分析施工现场的地理、地形资料、施工图纸,编制施工测量总体控制技术方案;向现场技术员、施工队伍进行书面的总体测量施工技术交底。3.1.2对测量施工过程的安全和环境因素进行识别和评价,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和紧急预案。3.2仪器设备准备3.2.1测量仪器设备:全站仪、水准仪、棱镜、三脚架、50米钢尺、塔尺、花杆、直尺、盒尺、测绳等具有相应出厂合格证书。3.2.2数据处理设备:台式计算机、打印机、小型计算器、道路施工测量计

3、算软件。3.2.3通讯设备:对讲机、充电器、信号旗。3.2.4其它工具:毛笔、记号笔、铁锤、木锯、太阳伞、文件柜。3.2.5交通设备:皮卡车或双排货车。3.3材料准备小铁钉、线绳、木桩、油漆、工具袋、记录本、打印纸。3.4人员准备测量工程师、技术员、测工等均需考核,持相应级别证件上岗。3.5作业条件3.5.1天气:避免在高温、大风、大雾等天气作业。3.5.2仪器:全站仪、水准仪、钢尺等必须经具有相应的计量标定合格证。3.5.3人员:测量人员必须经过培训考核合格,持相应证书上岗。4操作工艺4.1工艺流程4.1.

4、1控制测量图纸审核→设计交桩→水准点导线点复核→布置路线施工控制网→水准点导线点加密 原地面复测→向现场技术员和施工队进行书面的水准点导线点交底。雨季后、越冬后水准点导线点复核→交工验收测量→测量档案归档和移交。4.1.2施工放样测量计算放样资料→现场施工放样→复核点位→标记放样点并现场交桩。4.2操作方法4.2.1图纸审核根据设计图纸和设计交底对路基平纵断面逐桩高程、坐标、超高、加宽等进行复核,发 现错误及时上报监理工程师处理。4.2.2设计交桩工程开工前,在项目总工程师的带领下,测量组参加由驻地监理工程师

5、组织的交接桩工作,逐一接收平面、高程控制点桩、交点桩、断链桩、合同分段桩、重要结构的中心桩,并按监理工程师的要求,办理交接桩签认。接桩后,与桩址所在土地的业主办理桩址占地使用、桩志保护合同,清理桩址周围杂物,建立醒目桩位标志。4.2.3根据接桩资料和设计文件进行水准点、导线点等控制点复测及恢复定线。1)工作开始之前,应向监理提交复测开工报告,内容包括:测量人员和仪器设备配置,公路工程施工测量工艺标准(QB/SYGL—JS—LJ—1—2010)测量方案与计划安排。复测开工报告批准后,应在监理工程师旁站下进行复测

6、,在合同规定的期限内完成,根据复测结果对控制桩进行平差调整,复测成果上报监理工程师。复测范围应延伸到相邻标段内2个点。2)复测内容包括:平面、高程控制点,线路中线、转角点,合同分段桩,重要结构的中心桩。3)全面恢复中线并固定路线主要控制桩,如交点、转点、圆曲线和缓和曲线的起讫点等。对于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应采用坐标法恢复主要控制桩。恢复中线时应注意与结构物中心、相邻施工段的中线闭合,发现问题应及时查明原因,并报现场监理工程师或业主。如发现原设计中线长度丈量错误或需局部改线时,应作断链处理,相应调整纵坡,并在设计

7、图表的相应部位注明断链距离和桩号。’4)精度要求:导线起讫点应与设计单位测定结果比较,测量精度应满足设计要求,当设计无规定时,应满足规范要求。4.2.4布置路线施工控制网,一般采用平面二级三角控制网,四等水准控制网。1)在熟悉设计文件中的路线和结构工程的平面、纵横断面图的基础上,根据施工技术规范的要求和施工的需要,确定利用原设计控制网点加密或重新布设测量控制网点,建立施工控制测量网。2)测量方案应报监理工程师批准,测量精度和网点的选点、造标、埋石应符合有关规范的规定。控制网一般半年要复核一次,并应经常巡视检查

8、,如有丢失、移动,应及时补测、补设。3)水准点间距不宜大于1km,在人工结构物附近、高填深挖地段、工程量集中及地形复杂地段宜增设临时水准点。临时水准点必须符合精度要求,并与相邻路段水准点闭合。4)如发现个别水准点受施工影响时,应将其移出影响范围之外;其高程应与原水准点闭合。5)增设的水准点应设在便于观测的坚硬基岩上或永久性建筑物的牢固处,也可设在埋人 土中至少1m深的混凝土桩上。4.2.5原地面复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