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7313026
大小:105.0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9-05-21
《不为所役亦师古》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不為所役亦師古,不畔其規盡趨新——試述陸宗達先生之《說文解字》研究何立民[內容提要]:本文從成果、創見、特點及方法等角度,細致研讀《陸宗達語言學論文集》等著作,系統總結穎明先生有關《說文》研究的情況。認為,先生繼承章黃學術,謹慎著述,吸收眾家之長,推進《說文》研究,促進訓詁學復興與科學化;先生研討《說文》之論,語言通俗,思路明晰,舉例準確,論述精當,於《說文》引介、普及工作,貢獻卓著,堪稱翹楚;先生“刻苦為人,殷勤傳學”季剛先生1930年5月致陸先生書信曰:“此後當以‘刻苦為人、殷勤傳學’八字交相策勵,
2、細思舍此更無自靖自獻之方也。”轉引自《<黃季剛先生詩文鈔>序》,載《陸宗達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年,580頁,注重研習法之傳授,裨益後學,功在學術,利在傳承;先生桃李滿天下,王寧、許嘉璐、宋永培、李國英諸先生,均業有所成,學有專長,必將繼續推動《說文》學向更深、更高程度演進。[關鍵詞]:陸宗達《說文》研究成果創新陸宗達先生,字穎明,又字穎民,祖籍浙江慈溪,192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國文系。追隨蘄春黃季剛先生,登堂入室,研習“語言文字之學”,與太老師武進徐鳴謙先生、廣濟劉博平先生、衡陽馬
3、宗霍先生、蘄春黃耀先先生、青陽洪自明先生、郫縣殷石臞先生等,並爲章黃學派所謂“章黃學派”(或稱“章黃學術”,“章黃之學”),根據陸、王二先生的看法,即:章太炎、黃侃二先生,在純熟繼承乾嘉學者的高度成就(特別是“段王”之學)后,將傳統語言文字學、傳統文獻學——即“國學”——作了總結,集前人之大成,在傳統文化向新文化過渡的時代,起到承前啟后之功,此部分成果被後人稱之為“章黃之學”。其中,《說文》學研究,是章黃語言文字學的核心。語源學為章黃學術之精髓,《文始》、《小學答問》、《新方言》,等經典著作。此為概括陸
4、宗達《黃季剛先生日記》序、《章太炎、黃侃的<說文>學》二文而來,分見於《陸宗達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年,595-596頁)、《訓詁與訓詁學》(山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337-342頁)。之傳人,與歙縣吳檢齋等先生,過從甚密,亦師亦友,相得益彰。先後任北京師範大學教授、中國訓詁學研究會會長等職。先生研究方向,集於訓詁、《說文》、語源、音韻;代表作有《訓詁簡鯩》、《訓詁方法論》(與王寧先生合作)、《說文解字通論》、《現代漢語語法》(與俞敏先生合作)。先生深承季剛先生文字、音韻、訓詁之學
5、,且廣大之;深緒季剛先生謹慎著述之風,注重積累,以質取勝;先生上接章黃之學,爲傳統小學之現代化、訓詁學之復興,作出不朽之勛業。穎明先生曰:“《說文》之學是‘小學’一二中成果極豐極嘉的一個部門,我的老師黃季剛先生又特別精於此學,因此,我多年的研究都是把《說文》作為中心的。”陸宗達:《我的學、教與研究工作生涯》,《文獻》,1986年第3期。由此亦見,《說文解字》研究,堪稱先生研究之重心、論著之精粹。穎明先生之《說文》研究,先生受業弟子,如海寧王寧先生、淮安許嘉璐先生、雅安宋永培先生宋永培:《論陸宗達、王寧的
6、<說文>意義之學》,《四川大學學報》,1996年第3期。等,均有闡發。許嘉璐先生曰:“季剛先生門下各位先生均得老師之一體:劉賾:音韻;駱鴻凱:《選》學;穎師(即穎明陸先生):《說文》;殷孟倫:《雅》學;范文瀾:《文心雕龍》;洪誠:《禮》學。”許嘉璐:《<徐復語言文字學晚稿>序》,《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007年第3期。王寧先生亦指出“(穎明先生)在《說文》研究上獨樹一幟,他的《說文解字通論》是當代我國第一部《說文》研究的通論性著作,他的《說文》研究極有特色,是當之無愧的《說文》學大師”;“以《說文
7、》爲中心進行文字、訓詁研究,是傳統語言文字學入門與深化的正確途徑。”王寧:《<訓詁簡論>再版前言》,北京出版社2000年,9-11頁。張標先生《20世紀<說文>學流別考論》一書,其“後編”第一章名曰“述中有作的新傳統派”,即為總結、彰顯陸先生、王寧先生等《說文》學研究而來。張先生此著,自學術傳承、研究方法、理論貢獻、不足之處等四方面,系統分析陸王之學,與宋永培先生文,並為深入、全面研討之作。後來,穎明先生孫陸昕先生等,對此亦有闡發陸昕:《簡述陸宗達先生的學術成就》、《學問家的休閑人生——記我的祖父陸宗達
8、》、《逝者如斯——懷念我的祖父陸宗達》以及《陸宗達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文集》所收之文,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5年。,本文在仔細研讀《陸宗達語言學論文集》陸宗達:《陸宗達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年。此論文集由先生孫陸昕編纂校勘完成。但經過研讀,頗為失望,其中標點、文字、語辭之劣誤,不可勝數(據初步統計,校勘之誤,多達數十,詳見附件部分)。既見編纂者失於讎校、囿於識見、昧於學術,亦見文字音韻訓詁之學,曲高和寡、應者寡鮮也。、《說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