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7309197
大小:113.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5-21
《华应龙精彩课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本课使用《 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课前慎思】《圆的认识》一直是小学高年级数学的教学内容,几乎所有小学数学教学领域的名师大家都用过这节课来“吟诗作画”,各领风骚;后生新秀们更是频频用这节课来“小试牛刀”,异彩纷呈。我在欣赏品味之余,发现我们对于“圆的认识”这节课教学内容的处理,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第一,注重组织学生通过折叠、测量、比对等操作活动来发现圆的特征,不重视通过推理、想象、思辨等思维活动来概括出圆的特征;第二,注重让学生学会“用圆规画圆”,不重视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用圆规可以画出圆”;第三,注重数学史料的文化点缀
2、,不重视数学史料文化功能的挖掘。我思考——“圆的认识”这节课究竟要讲什么?我思考——“特征”是指“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别显著的征象、标志。”(《辞海》)那么,圆的特征究竟是什么?曲线围成、没有角、半径是直径的一半,是不是特征?“一中同长”的特征是不是需要下发空白研究报告,组织学生小组合作研究?这是不是为了“研究报告”而组织研究?这是不是教学上的形式主义?我思考——半径和直径是不是应该“浓墨重彩”去渲染?“圆”的概念都没有给出,是否需要咬文嚼字地概括出“半径”和“直径”的概念?揭示两者概念后,让学生从一个圆内各个不同的线段中挑出
3、“半径”和“直径”,有没有哪位老师见过学生有错?学生都不会有错的活动,要不要组织?这样的活动是不是教者自作多情、自娱自乐?我思考——半径和直径的关系是不是教学难点,要不要研究,是否“顾名思义”就可以理解?得出关系后的填表练习,究竟是练习的两者关系,还是练习的乘以2和除以2的口算?我们是不是总是好为人师,以为我们不讲学生就不会?是的,熟能生巧,但熟还能生厌,那熟是不是还能生笨呢?现在的学生在课堂上是不是很少“不懂”装“懂”,而更多的是不是精明地“懂”装“不懂”?我思考——量出半径都相等,就科学、深刻吗?在一个圆内,半径和直径真的画
4、不完吗?画不完就能说明“半径有无数条”吗?“半径都相等”和“直径都相等”要不要加上前提条件“在同一个圆中或等圆中”?我们说“正常人的两条腿是一样长的”,怎么不加上前提条件“在同一个人身上”?以后再说“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还要不要加上“在同一个正方形中”呢?数学上的严谨就是这样的吗?要加上前提条件“在同一个圆中或等圆中”,这是不是教学内容上的形式主义?我思考——圆的画法是应该教,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但应该一、二、三地教吗?是不是在学生容易疏忽的两个地方“手拿住哪里”、“两脚之间的距离是直径还是半径”点破就可以了?学生抑或老师画
5、出的不圆,是否就该随手擦掉?那些“不圆”的作品,是不是课堂中的生命体?是否应该珍惜?我思考——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是否应该不仅关注“是什么”和“怎样做”,还应该引导学生去探究“为什么”和“为什么这样做”?这样是不是才凸显出“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这一学科特色?是不是应该带领学生经历从现象到本质的探究过程,促使学生养成研究问题的良好意识?“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我们数学老师是否可以给学生一个问题模式,让学生“知道怎样思维”,让学生掌握作为一种“非言语程序性知识”的思维?我思考——“圆”的意蕴实在是丰富,借着这么“圆满”的素材,我们是否可以
6、在培养学生批判思维和突破常规的创新思维上做些文章,引导学生思考“一定这样吗”?柳暗花明、曲径通幽、殊途同归的心理体验,是否更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我思考……经过一段时间的慎思明辨,我认识到“圆”这一节课应该讲的有价值的东西实在是太多,有舍才有得,一课一得足矣!【教学目标】1.认识圆的特征,初步学会画圆,发展空间观念。2.在认识圆的过程中,感受研究的一般方法,享受思维的乐趣。【教学过程】一、 情景中创造“圆”1.课件创设问题情景。2.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3.展示学生的作品。二、追问中初识“圆”1.结合学生作品,追问:是什么?
7、为什么?2.课件动画演示。3.研讨圆的特征。学生说,古人说。4.质疑古人说法。“大方无隅”。三、 画圆中感受“圆”1.画一个直径为4厘米的圆,并标上半径、直径。2.从不圆中,感悟圆的画法。3.追问“为何这样做?”四、 球场上解释“圆”1.出示篮球场。2.播放篮球开赛录像。3.探讨大圆的画法。4.追问大圆的画法。五、 回归情景突破“圆”1.出示爱因斯坦的名言:“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2.追问中提升认识。六、 课后延伸研究“圆”1.依一天时间顺序,配乐出示各种各样的圆。2.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追问研究
8、。【试教后的反思】非常成功,非常享受!已经拖课了,学生还是不愿意下课。师父张兴华满意地对我们几个徒弟说:“应龙的这节课,我就七个字——浑然大气铸成圆!”认识决定行为。已有的会成为包袱。备课时,我就觉得半径、直径不要像原来那样教,一问学生“这是一个多大的圆”,学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