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上)《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高一语文(上)《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ID:37297759

大小:107.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5-21

高一语文(上)《再别康桥》教学设计_第1页
高一语文(上)《再别康桥》教学设计_第2页
高一语文(上)《再别康桥》教学设计_第3页
高一语文(上)《再别康桥》教学设计_第4页
高一语文(上)《再别康桥》教学设计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上)《再别康桥》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高考资源网(ks5u.com)您身边的高考专家www.ks5u.com《再别康桥》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⑴习诗人用评议的彩笔向读者展现了康桥秀丽的风光,创造空灵、飘逸意境的写法; ⑵会这首诗章法整齐、韵律优美、意境深远的艺术特点。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诵读感受诗歌三美,教师指导学生讨论诗歌意象及蕴含的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性情,接受美的熏陶。二、教学重点1、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大致了解该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2、学生通过对具体字句的感悟能够把握作者感情的变化。3、学生通过对文章情感的把

2、握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这篇诗歌。三、教学难点1、对于“绘画美”的感悟。2、对于文章情感的把握。四、教学工具多媒体五、教学方法对比鉴赏法、扩写法、美读法、分组讨论法六、教学时间    二课时七、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 、导入   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同学们在初中都学过哪些有关送别的诗?(学生答)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看看诗人笔下的赠别对象与我们以前学习的有何不同,诗人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二)、介绍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中学与郁达夫同班。191

3、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音,并于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往返于北平与

4、上海之间疲于奔命,然而仍旧难以满足早已移情别恋的陆小曼,只是碍于旧情与面子,不好再次离异。他已陷于深深的痛苦中。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他的不少诗作,神秘、膘胧、感伤、颓废的倾向明显,但也不乏语言清新、比喻贴切,具有轻柔明丽风格的佳作。选自《猛虎集》的《再别康桥》就以音节和谐、意境优美,备受读者们的青睐。 1931年11月19日,他搭“济南号”-6-www.ks5u.com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高考资源网(ks5u.com)您身边的高考专家飞机从南京到北京,在距济南50里的党家庄,忽 遇大雾,飞

5、机触山着火,不幸遇难。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再别康桥》中的诗句竟成了他的语。他真的化作一片“云彩”,时年仅36岁。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三)、老师朗读及学生自由读、齐读并识记字

6、词河畔(pàn)    青荇(xìng)    长篙(gāo)蒿()草    漫溯(sù)     载zǎi一年半载zài载歌载舞  装载  登载   斑斓(澜、阑)这首诗的音节读起来朗朗上口,首先表现在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其次是音节和谐,节奏感强。再次是回环复沓。首节和尾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四)、了解诗中内容大意。1、徐志摩的这首诗,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

7、新飘逸之感。(教师板书:离别的对象特别)继续启发:大家看过柳永《雨霖铃》这首词吗?“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种离别的气氛带给我们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沉重)就是词中所说的“多情自古伤离别”,自古以来,离别总是免不了一种沉重愁绪,或执手叮咛,或牵手顿足,其中总带点“伤离别”的味道。如柳宗元有《别舍弟宗一》:“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都是两眼泪汪汪的离情别绪,但徐志摩的这首诗呢?大家读了有没有这种沉重之感?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的”“悄悄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板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