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7296945
大小:108.67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5-21
《颐和园 教学实践反思》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浙江省2015年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实践反思模板实践收获对培训期间结合研修所学、应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的实践收获进行反思总结,要反映自己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观念和行为上的变化,信息技术应用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改善,教学创新、资源应用创新、交互过程和结果的思考,师生教与学的变化等。《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描绘了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美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作品。整篇文章按总述、分述、总结的顺序连段成篇,写作结构非常清晰,是学生学习游记的范文之一。在
2、多媒体计算机这样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平等地共有、共享学习资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方法、策略和发展目标。学生根据提纲预习课文,查阅资料,与同学们交流,学生利用网络收集资料的过程就是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扩展。信息技术使课堂教学声情并茂、化难为易,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认识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使学生在最佳的学习条件下充分调动其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行有效的学习,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最大发展,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达到优化组合,个别化和大面积施教的统一得到实现! 本文在教学思路上,本着为学生
3、习作考虑,教学时抓住每一处景物,看看它是怎样抓住特点写具体的。既要领略颐和园的美丽,又要学会抓住特点写景物的方法。一、课前布置搜集资料,让学生有初步的印象。 《颐和园》是一座历史悠久的皇家园林,文中介绍了好多景物,为了让学生感悟课文中介绍的颐和园的景点的形象美,我在课前布置了预习作业。让孩子们读通课文,在网上了解颐和园的相关资料,也可以选择性地打印一点,带到学校来。第二天早自修,同学们都非常兴奋,我趁他们热情高涨先交流了他们带来的资料。同学们带来的资料真是各种各样,有图片、文字介绍、视频,还有自己游览颐和园的照片。我们先在小组内进行了交流,然后又全班做了展示交流,通过简短的介绍,已
4、经让学生总体感受到了颐和园的美,为认真学习全文做了很好的铺垫。二、朗读入手,整体感知,体会文美。文章语句非常优美,我让学生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现颐和园独特的美。课件中图文结合,又配上古筝的音乐,很能激发学生朗读的热情。我们在课中通过指名读、分组读、引读、齐读等多种方式来感悟颐和园的大和美,并一边朗读一边背诵积累。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从而激发学生的爱美情趣。三、依托文本,展开想象。浙江省2015年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因为课前学生对颐和园的图片看得比较多,每一处景物的理解和再现应该不成问题。当然文中也有许多空白之处值得我们的同学进行想象。通
5、过学生丰富的想象,让颐和园在他们头脑中的意象更美。如学习长廊这一段时,我们写说说写出了长廊的哪些特点,是怎样体现出来的。学生马上说出长廊的特点很美、很长,分别从“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一眼望不到头”等地方看出长,从“每一间的横槛上……使人神清气爽”看出美。接着我请一个学生来朗读,其余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如果此时的你就行走在长廊上,你会有什么感受?学生睁开眼睛时都说得非常好,有的说:“我感受到了昆明湖吹来的阵阵清风,闻着馥郁的花香,感到神清气爽,”有的说:“我看到横槛上的图案各种各样,真让我眼花缭乱。”有的说:“我情不自禁地在长廊上跑了起来,哇,真的非常长,名副其实。”这样的想象让学
6、生仿佛身临其境,赞美之情油然而生。三、学法迁移,让学生共同板书。整篇文章因为结构非常清晰,所以在学的时候我采用有扶到放的方法。先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习写长廊的这一段,然后总结学法,让学生四人小组,选择昆明湖或万寿山来进行自学,接着小组汇报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有小组成员完成万寿山和昆明湖的部分板书。这样的学习,让学生掌握了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了景物的不同特点,还共同参与了课文的板书设计,让学生学得非常有意思。这节课,我以和学生轻松谈话的方式导入新课,学生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了课文的学习中。在学生带着问题读完课文之后,我组织学生学习词语,以同桌检测的方法,鼓励学生积极读词,学生展开评价,扎
7、扎实实地掌握了本课新词。接着引导学生熟读课文,疏通课文,课堂气氛热烈,效果不错。问题建议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实践中的主要问题、困惑与建议。任何一项技术手段的出现,都会对人类的发展进程产生重大的影响。“蒸汽机与‘电’”的出现,使人类的四肢,延长了许多;正是人类有了“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才使的怎么“韦编三绝”、“学富五车”成了历史、典故;随着“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上的“有效”利用,学生的“认知”过程,又一次得到“优化”。教学中应如何“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呢?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