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儿童服饰习俗的形式与内涵初探-许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19卷第6期苏州丝绸工学院学报Vol.19No.61999年12月JOURNALOFSUZHOUINSTTTUTEOFSLLKTEXTILETECHNOLOGYDeC1999X中国传统儿童服饰习俗的形式与内涵初探许星(苏州大学艺术学院苏州215021)摘要:中国民间传统的童装形式丰富多样,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和民俗文化内涵,是我国民间服饰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拟从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尤其是汉民族民间风俗、传统生活方式和观念入手,对儿童服饰习俗的影响、成因等方面进行探讨,挖掘其内涵及反映出的文化现象、分析摒弃旧俗中危害儿童健康成长的不良部分。对我们今天更好地吸收发扬传统
2、文化,为时代服务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关键词:儿童服饰;习俗;形式;内涵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文化传统,素有“礼仪之邦”的称誉,在社会的生活模式中,无论贵族士大夫还是平民百姓,对生活各方面的礼仪习俗都是极为关注的,逐渐形成一整套礼俗的规范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延续传承,渗入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有关儿童的生活礼俗,在各个时代各个地区都是人们关注的重要方面。是人类社会生存模式和社会文化中的一个折射点,反映出成人的思想观念和道德水准,同时又体现出不同时代地区丰富的文化形式和内涵。儿童服饰受到传统道德、文化艺术、思想观念、礼仪规范、时代地域等各方面的影响,形成了多姿多彩、错综复杂的
3、形式。不同的礼仪习俗,从各个时代、地区映射出具有深刻内涵和意义。本文拟从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尤其是汉民族民间风俗、传统生活方式和观念入手,对儿童服饰习俗的影响、成因等方面进行探讨,挖掘其内涵及反映出的文化现象、分析摒弃旧俗中危害儿童健康成长的不良部分。对我们今天更好地吸收发扬传统文化,为时代服务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传统的服饰文化与社会发展密不可分,它不是独立存在的。每一种服饰形式都是在特定的文化道德背景之下形成并发展。因此从某种服饰形式中我们可以看到其背后潜藏着的文化现象、思想内涵等。从大量服饰例据中清楚地反映出其特点以及社会在它身上烙下的痕迹。生儿育女在任何时代都是人们注
4、重的大事,它体现了人世间追求子孙繁衍、人丁兴旺的美好希望。因此从婴孩呱呱坠地开始,伴随他(或她)一系列相关的服饰礼俗也带着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和形式出现。虽然根据时代、地域各有特色,但都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民间文化意识,也反映出人们对民间儿童服饰所浸入的心血。集中反映在人们传统观念意识、落后的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导致的宗教迷信观念、民间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渴求等许多X收稿日期:1999-09-10作者简介:许星(1958-),女,副教授第19卷许星:中国传统儿童服饰习俗的形式与内涵初探17方面,通过儿童服饰中的衣装、饰物、装饰性的图案等具体内容表现出来。自从父系社会以后,社会逐渐形成
5、了对性别的偏重,重男轻女的观念在传统社会里根深蒂固,成为意识上的主流。即使在“不重生男重生女”的个别朝代里,人们仍以男丁诞生为家庭中荣耀的标志。《诗经·小雅·斯干》中曰:“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说的是男孩出生后要睡床,穿衣裳,并由家长送其表示尊贵的美玉。而女孩出生后则只能睡在地上,包上用方形布做成的褓衣(小包被),送给她瓦器纺锤以示卑顺。这虽然是对贵族的规定,但民间深受其影响,也特别注重家庭中是否生有男孩而后继有人,传宗接代,更指望其日后金榜提名,光宗耀祖。因此为了生育男孩,妇女们寻找各种方法和形式祈求得
6、子。生了孩子以后,也要以不同的形式向亲友邻居告示。《礼记·内则》曰:“子生,男子设弧于门左,女子设巾兑于门右。”如果生男孩,就在门的左边挂一张木弓,象征天之尊;如果是女孩,就在门的右边挂一条佩巾(巾兑,指佩巾),表示地之尊。虽然对于每个家庭来说男孩女孩都是家中之宝,但在传统观念支配下人们对男孩的重视普遍超过女孩。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简陋的生活条件、自然界的灾病等各方面的原因使得婴儿死亡率极高。人们为了使孩子能够平安长大,把希望寄托在虚幻的神灵身上,寄托在心灵的祈盼当中。并通过各种形式伴随着孩子的成长在他们的服装饰物及装饰中体现出来。这种民族习俗的形式非常丰富,非常淳朴,它
7、的内涵也是非常复杂的,包含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望,对理想的追求,对世间恶习的鄙薄,在劣境中求生存,当然有时也反映出一些迷茫无助的心理现象。在民间儿童服饰仪俗中,有许多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形式。如我国有许多地区都有“洗三”的习俗。婴儿出生三天为“三朝”,要举行“洗三”仪式。一般在给婴儿洗浴的浴盆中放入喜蛋及金银饰物,用蛋在婴儿的额角上擦一擦,认为可以免疮疥,金银饰物可以镇其惊;北方人以艾叶、花椒等用于汤洗婴儿,边洗边说祝福语,目的在于驱灾辟邪。清崇彝《道咸以来朝野杂记》就有:“三日洗儿,谓之洗三”之说,记载了这个民间习俗。洗过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