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7287867
大小:20.98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5-20
《暴雨后的反思》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暴雨后的反思近年来每当台风登录或者暴雨来袭时总会听到一个声音,城市内涝。从在武汉看海,到帝都被淹,各种各样的内涝发生在身边,城市内涝或许已经不能引起人们对灾难的恐惧,以至于北京暴雨是演唱会还在依旧,天津内涝时各种戏水,这到底是一种乐观的心态还是对灾难的麻木。在我们这一代,遇到了各种几十年不遇,百年不遇,甚至是千年不遇,雪灾,地震,洪水,干旱,甚至是一场暴雨都能致死八十多人......在天灾面前,什么样的托词都显得苍白无力。近些年来,小雨小淹,大雨大淹,一场暴雨就把一个城市打回了原形,这些年几乎成了中国许多城市的心腹之痛一场暴雨不仅仅引起了山体滑坡,还引
2、起了城市内涝,居然可以严重到车辆淹没,导致城区成为灾区。大自然面前,我们依然如此渺小,仅仅是一场暴雨就让我们这么措手不及。在北京暴雨过后,天津,河北,山东,东北等地先后下起暴雨。河北发生泥石流,天津内涝,山东铁路桥冲垮,东北山海关被淹,多列火车停运,造成重大的出行不便。难道在一场暴雨面前就真的只能眼睁睁看着一个城市被淹没吗?一场大雨就让一座城市瘫痪,委实令人沉思。龙应台有个妙喻,要分辨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最好来一场倾盆大雨。“如果一场大雨使你全身泥泞,汽车轮子陷在路坑里,积水盈尺,店家的茶壶、头梳漂到街心来,小孩在十字路口用锅子捞鱼”,那么这大概
3、就是个发展中国家。国家如此,城市亦然。一个城市发达不发达,不光看GDP,瞧高楼大厦,还要看人们看不到的地方,比如下水道。人们无形中被大灾降临时再次迸发的“北京精神”所感动,但更重要的是大灾背后深刻的反思,让悲剧不再重演,让人们世代安定、生养不息。民间有句土话,“年年防旱,夜夜防贼”。久旱必有一涝,因此,历史上把兴修水利、兴建防涝设施作为城市发展、百姓安居的例子枚不胜举。据7月22日中国经济网报道:但北京的这场暴雨中,人们却意外发现,身处暴雨中心的北海团城无一例积水报告。无论下多么大的雨,在这座城池上,都会雨过地皮湿,很快就渗流得一干二净,地面只略显潮湿
4、,而秘密就在地面铺设的青砖和地下的涵洞中。距今已近600年的一套明朝建成的古代集雨排水工程,目前仍在团城“服役”北京一直在改造城区,政府在努力将北京打造成一个现代化的都市。但是据报道北京的下水道,以及排水设施依然在使用清朝时代的产物。越是人们看不到的地方,越能检验城市管理者的水平;越是被人们忽略的细节,越能看出管理者的智慧;越是那些貌似不起眼的地方,越可能在紧要时刻考验管理者的应对能力。突降暴雨就让城市窘态百出,几成泽国,便不能不让人对这座城市的发达指数和相关部门的管理能力打个问号。然而北京城内的故宫在这场暴雨中并没有积水,六百年前的排水技术真的要比现
5、在还要先进,还是咱们的排水系统就没有一点改进。如何合理规划城市,特别是地下风貌?中国社科院学者袁晓勐直言不讳地称,“目市的规划体制、城市规划队伍、城市规划理念等还带有严重的计划经济色彩,普遍表现为重生产、轻生活,重收益、轻环境,重短期、轻长期,重地面、轻地下,遇到城市灾害也就束手无策。”这种严厉的抨击不是无的放矢,它的确勾勒出了不少城市积弊。避免悲剧重演,最后的方式就是吃一堑长一智,在以后的规划中,别再只注重面子忽略了里子。北京的这场暴雨确实来得快、势头猛,让人措手不及。但是再快再猛,也会有迹可循。北京的天气预警措施在哪里呢,虽然气象局在一直调整北京的
6、暴雨预警预报,可是又有多少人看得懂什么事橙色预警,什么是红色预警呢。关注这场暴雨的人真的太少了。以至于这天在北京的演唱会依然在暴雨中开办,外出放松心情的人依然不减。事后记者在采访时问道怎么不用短信通知市民有暴雨时,某些领导居然说,北京人太多,发短信发不完。用这样的理由来搪塞实在可笑。如果早提醒尽快布局,老百姓也能心中有数,妥善安排自己的出行。也不会出现这么大的伤亡了。北京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城市,每下一场雨对北京来说都应该是一件好事,而不应该成为一场灾难。纵然有北京的排水系统设计的标准还不够高的原因,可是大幅度的提高城市的排水系统标准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
7、相对于大规模的资金投入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而且宝贵的水资源随着排水系统白白的流走,对于北京这样一个严重缺水的城市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损失。除了适当提高排水系统的标准外,运用科技的手段提高地面渗水的能力,增加城市绿地面积等举措也是切实可行的。如何有效应对突发的城市大涝等瘫痪局面?城市一涝,百姓就会举步维艰;城市一瘫痪,更可怕。对此,城市管理者应该多思考一番,多着力应对,多未雨绸缪。对现有不合理的地下设计,可以调整的尽快调整,可以疏浚的尽早疏浚。提前应对,方可临危不慌。在我国,不少城市建设和规划都存在这样一个通病,重视大工程项目,轻视基础项目
8、;重视表面工程建设,轻视市民内在需要。部分的城市规划体制还带有严重的计划经济色彩,普遍表现为重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