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7281608
大小:95.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5-20
《第2课时 大河流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2课时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导学案主备人:莫金磊审核人:李枫娜复备人:翟波学习目标:1、知道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的地理位置和各自文明遗存。包括埃及、巴比伦、印度等文明古国的相关历史。2、理解人类早期文明——大河文明的产生与其地理环境的关系。3、理解应用亚非四大文明古国的历史与今天。提高学生认识历史事件本质特征的能力。4、理解文明成果是广大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学习重点难点:重点:是四大文明古国的文化遗存;难点:是为什么说金字塔、《汉谟拉比法典》、种姓制度等折射出上古时代的阶级关系。预习提纲
2、:引导学生看课文中埃及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初步领略亚非文明,导入新课。一、金字塔的国度:1、约公元前3000前,在非洲东北部流域一个统一的国家建立起来,这是人类最早的古文明之一。2、古埃及的统治者俗称法老,自称是神的化身,他们的陵墓是权力的象征。最大的一个陵墓是。金字塔是法老动用全国奴隶大兴土木而建,目的是延续生前的权威。因此,金字塔也折射出古埃及的奴隶制阶级关系。二、新月沃地孕育的古国:1、新月沃地指的是亚洲西部一个狭长肥沃地带,在沃地东部依两条河流形成农业区,叫,在世纪,王国的统治者统一了两河流域,
3、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制国家。2、汉谟拉比制定了一部法典,史称,有何影响?。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三、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1、亚洲南部,由于河的滋养,约年开始出现国家。后来雅利安人侵入古代印度,把当地居民变为奴隶,建立起奴隶制国家。种姓制度是维护奴隶主统治阶级的利益,特别是婆罗门阶层的特权地位,是古代印度社会的主要特征。2、雅利安人进入古印度后,逐渐产生不同等级,形成严格的制度,史称。其影响是,。合作探究:1、看课本第7页金字塔图文以及第8页“修建金字塔”图文,你能想到的描述金字塔的词语
4、有哪些?这两组图文对比,你对金字塔有何感想?2、阅读第9页楷体字及第10页俗语,想想,这部法典,是维护哪些人的利益的?达标检测:1、古代非洲被称为“尼罗河的馈赠”的是:()A、古中国B、古印度C、古埃及D、古巴比伦2、观察右图:这一文物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世界闻名的重要遗产。它记载的是:()A、伊利亚特的内容B、一千零一夜C、古兰经D、《汉谟拉比法典》3、乐山某校历史兴趣小组,要研究古代西亚奴隶社会的情况,你认为应该选取的素材是:()A、金字塔B、汉谟拉比法典C、种姓制度D、论语4、假如春秋时期楚国国王导
5、印度去旅游,他发现自己竟属于:()A、第一等级婆罗门B、第二等级刹帝利C、第三等级吠舍D、第四等级首陀罗5、今天的伊拉克仍然暴力不断。他所在的两河流域曾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出现在该流域的文明古国是:()A、古中国B、古印度C、古埃及D、古巴比伦课堂小结: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古埃及金字塔北非尼罗河流域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作用维护私有制和社会秩序地位世界上首部较备的成文法典西亚两河流域南亚印度河流域种姓制度四大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实质古印度社会等级制度古印度东亚黄河流域古中国分封制、四大发明
6、、长城堂清检测:1、下列国家中,推行过种姓制度的有:A、古中国B、古印度C、古埃及D、古巴比伦2、印度奴隶社会种姓制度所反映出的实质是:A、社会成员分工不同B、四个等级间权力义务的多少C、严格的等级关系D、等级间的种族差异3、古巴比伦王国奴隶制利益受到保护的见证是:A、推行等级制度B、修建规模宏大的金字塔C、汉谟拉比法典D、把佛教定为国教4、古代埃及法老权力的象征是:A、狮身人面像B、空中花园C、木乃伊D、金字塔5、在印度的种姓制度中被征服者属于A、婆罗门 B、刹帝利 C、首陀罗 D、吠舍6、古印度的"
7、种姓制度"将人分为四等:①吠舍②婆罗门③首陀罗④刹帝利。从高到低的顺序是A、①②③④B、②④①③C、①③②④D、④②③①图B7、识读下面的历史文物回答问题:图A①图A、B的名称各是什么?它们是哪一文明古国的名胜古迹?金字塔汉谟拉比法典石柱②图A的用途是什么?图B上的浮雕人物是谁?是古代埃及法老的陵墓,是权力的象征。是象征权力的太阳神和国王汉谟拉比。③图A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问题反映了古代埃及的阶级关系。④图B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怎样的地位?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教学反思:在学生自主学
8、习之前我首先提出这节课学习的内容及目标,让学生明确目标并在其指导下,积极地读书、思考,掌握记忆这节课的基础知识。之后运用表格的形式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并根据各组的情况用加星的形式进行评价。不足及欠缺之处:(一)部分学生回答问题不积极,问题的回答集中在比较好的学生身上。(二)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不够。(三)学生提出的问题比较表面化,缺少深度。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