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化生活》中的哲学意蕴

论《文化生活》中的哲学意蕴

ID:37270922

大小:41.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05-20

论《文化生活》中的哲学意蕴_第1页
论《文化生活》中的哲学意蕴_第2页
论《文化生活》中的哲学意蕴_第3页
论《文化生活》中的哲学意蕴_第4页
论《文化生活》中的哲学意蕴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文化生活》中的哲学意蕴》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论《文化生活》中的哲学意蕴宋景堂内容提要:文化与实践的关系,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文化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之间的关系,文化建设指导思想一元化与文化多样化发展之间的关系等问题,都蕴涵着丰富的哲学思想、观点和方法。结合这些问题,从哲学的角度解读《文化生活》,有利于更深刻、更全面地把握《文化生活》教材。关键词:实践,民族性与世界性,一元化与多样化哲学是普照一切的光,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本的方法论,同样也是指导我们学习好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文化生活》的基本方法论。《文化生活》中涉及许多文

2、化问题,如文化与实践的关系问题,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问题,经济基础、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问题,文化与物质生产的关系问题,文化继承与创新的问题,文化建设中指导思想的一元化与文化发展多样化的关系问题等,都贯穿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好《文化生活》教材,有必要体会其中所内在蕴涵的哲学道理、思想和方法。下面我结合自己的体会,就几个问题谈谈自己的感受和认识。生活的、实践的观点,是《文化生活》之首要的、基本的观点。一方面,文化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人类关于自然、社会和自身的一切知识都源

3、于自身的社会实践活动。离开了社会实践,就不可能有文化的产生、发展和创新。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人们是自己的观念、思想等等的生产者,但这里所说的人们是现实的、从事活动的人们,他们受自己的生产力和与之相适应的交往的一定发展――直到交往的最遥远的形态――所制约。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

4、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1995年6月第2版,第72页人具有的“意识并非一开始就是‘纯粹的’意识。‘精神’从一开始就很倒霉,受到物质的‘纠缠’……语言是一种实践的……语言也和意识一样,只是由于需要,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产生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1995年6月第2版,第81页列宁认为,有目的的实践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推理,是“行动的推理”。“人的实践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式固定下来。这些式正是(而且只是)由于亿万次的重复才有着先入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

5、性质。”《列宁全集》第55卷,第186页毛泽东认为:“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而且经过生产活动,也在各种不同程度上逐渐地认识了人和人的一定的相互关系。一切这些知识,离开生产活动是不能得到的。”《毛泽东选集》第1卷,1991年6月第2版,第283页“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排斥一切否认实践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结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1991年6月第2版,第284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

6、,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毛泽东选集》第1卷,1991年6月第2版,第286~287页另一方面,文化是一个基于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过程。恩格斯说:“人的思维的最本质的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仅仅是自然界本身;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1995年6月第2版,第329页人类的实践活动是一步一步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与之相应的文化,无论是自然方面还是社会方面的,也是一步一步由低级

7、向高级发展。社会实践中的发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是无穷的,文化的发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也是无穷的。任何一个社会形态的文化都有其产生、发展、繁荣、灭亡的历史。原始社会的文化、奴隶社会的文化、封建社会的文化、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文化相互更替的历史,是一个基于实践的相互更替的过程。从人类文化发展总体过程上看,迄今为止的文化发展历史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建立在“自然产生的生产工具”的基础上;第二阶段则是建立在“由文明创造的生产工具”的基础上。与此相关,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第一阶段人类依靠直接的自然富源,在第二阶段

8、人类依靠间接的自然资源。马克思说:“在文化初期,第一类自然富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较高的发展阶段,第二类自然富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560页任何形态的文化都有其自身相对的独立性,有其独特的运动、变化、发展规律,但从归根到底的意义上说,实践,只有实践才是文化运动变化发展的源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