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7269166
大小:112.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5-20
《高三历史模考卷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高三历史模考卷二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关于唐代是否存在夜市,下面有两种说法。材料一来自于《唐六典》:“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下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材料二来自唐代诗人王建《夜看扬州市》:“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对这两则材料解读最合理的是A.两则材料完全相互矛盾,不能判断唐代是否已有“夜市”B.材料一比材料二更具权威性,可以判断唐代根本没有出现过“夜市”C.两则材料反映的地区不同,这说明唐朝在不同地区实行不同的经济政策D.反映
2、了当时“市”的管理制度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的经济形势了2.据史书记载:武则天时期,绫锦坊中就有“巧儿”365人,内作使绫匠83人,掖庭绫匠150人。唐玄宗时期,宫中专门织锦刺绣的女工就达700多人。根据上述材料,可以得出的有效信息是A.坊市界限已被打破B.棉花种植已广泛推广C.官营纺织业已有相当大的规模D.已经出现了具有一定规模的自由劳动力3.安徽人杰地灵,历代人才辈出。下表据《安徽历史名人词典》统计,对其理解正确的是时期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人才数35534(隋3,唐19,五代12)1
3、86536A.隋唐五代人才少于秦汉魏晋南北朝说明经济重心未开始南移B.五代时期人才数量多于隋朝反映了乱世比盛世更易造就人才C.明清时期人才数量最多反映了封建社会仍处于高度发展阶段D.人才数量总体不断增长反映了安徽地区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4.南宋时期盛行一种叫“出门税”的银铤。如右图所示,银铤上有“□行十郎聚”、“真花银”、“出门税”等文字。据考证,铭文中“行”指“行商”,“门”指“城门”。据此可知当时A.开始实行重农抑商政策B.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C.政府重视管理并征收商税D.城市中的坊市界限依然
4、存在5.明朝中期以后,苏州的饮食、服饰和娱乐等方式在全国处于引领潮流的地位,时人称为“苏样”。苏州这一地位形成的基础是A.工商业发达B.是唯一的外贸港口C.是全国的政治中心D.资产阶级壮大6.某古籍记载:“扬郡以风帆数扇,俟风转车,风息则止,此车为救潦,欲去泽水,以便栽种。”此农具出现于A.曹魏B.唐代C.宋代D.明清7.下列有关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扼杀了商业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B.使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得不到正常的发育C.是强调发展农业、手工业,限制商业的发展政策D.
5、这一政策自战国开始出现后在有些朝代有过松动8.《盐铁论·水旱》说:“铁器,民之大用也。器用便利,则用力少而得作多,农夫乐事劝功。用不具,则田畴荒,谷不殖。”这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A.刀耕火种B.铁犁牛耕C.精耕细作D.男耕女织9.18世纪,以“纤细、轻盈和繁琐的装饰,爱好清淡柔和、精美雅致的色彩”为特征的洛可可艺术流行欧洲。欧洲学者认为,这种艺术风格深受物化形态的中国文化影响。此中国文化的主要载体应是A.宋明文人画B.程朱理学与心学C.瓷器与丝绸D.明清小说与京剧10.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
6、代谢》中说,在传统的中国,士以求义为志,商以求利为本。士与商不仅道不同不相谋,而且后者为前者所不齿。但从19世纪中叶起,这种人为的界线开始模糊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出现了一种新的风气――旧式士类渗入了工商业。下列不属于新风气出现原因的是A.传统价值观念的变化 B.经济与社会结构的变动6C.爱国主义情愫的推动 D.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11.1916年,陈独秀说:“共和立宪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与自动,皆伪共和也,伪立宪也,政治之装饰品也。”此时他A.反对民主共和制B.强调
7、思想启蒙C.主张开展国民革命D.高举社会主义大旗12.中国近代史上,各派人士在是否向西方学习和学习什么的问题上长期争论不休,斗争激烈,下列观点属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是A.“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B.“中国文明未进步,工商未发达,故社会革命易”C.“是以今日要政,统于三端:一曰鼓民力,二曰开民智,三曰新民德”D.“内篇务本,以正人心;外篇务通,以开风气”13.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新汉字之一“她”,来自于诗人刘半农(1891—1934)29岁时所写的一首诗《教我
8、如何不想她》:“……啊!燕子你说些什么话?教我如何不想她?枯树在冷风里摇,野火在暮色中烧。啊!西天还有些儿残霞,教我如何不想她?”下列各项中,与该诗的创作直接相关的是A.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B.辛亥革命后恋爱自由成为一种时尚C.胡适等人发起的文学革命影响很大 D.当时青年知识分子追求民主自由14.1867年英国宪政学家沃尔特·巴奇霍特在《英国宪政》:“英国政体有效运行的秘密在于行政权和立法权之间的密切结合,一种几乎完全的融合……它的优点恰在于二者之间的奇妙结合”。英国行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