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7268947
大小:36.00 KB
页数:2页
时间:2019-05-20
《马和陋复习复习目标张建华》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复习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句子的解释。2、掌握本文的写法和作者的感情。《马说》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译文:世上有了伯乐
2、,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经常有。所以即使有了名马,也只能在马夫的手里受屈辱,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把它称作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把它当做普通马来喂养。这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特长不能显现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驱使它,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马鸣叫,但不能懂它的意愿,拿着马鞭,走到千里马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一)字义: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3、)()2、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3、一食或尽粟一石()()()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5、才美不外见()()()6、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7、安求其能千里也?()8、策之不以其道,()()()9、食之不能尽其材,()()()10、鸣之而不能通其意()()(),11、执策而临之,()()()()12、其真无马邪?()()13、其真不知马也。()()(二)翻译:(1)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5)策之不以其道
4、,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6)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三)内容理解:1、用原文回答:《马说》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全文的主旨句:其真不知马也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只辱有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本文的“千里马”喻指:人才;“伯乐”指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食马者”愚妄无知,平庸浅薄封建的统治者。3、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对统治者有眼不识人才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
5、猛烈地抨击,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愤慨之情和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情。4、如果你是“千里马”,没有伯乐,你怎么办?示例一:我要毛遂自荐,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示例二:我要努力完美自己,做得更好。示例三:要做到心态平和,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1《陋室铭》复习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句子的解释。2、掌握本文的写法和作者的感情。原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译文: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著名了。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灵验了。
6、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美好(也就不感到简陋了)。苔藓痕迹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竹帘中。到这里谈笑的都是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耳鼓,也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一、译字有仙则名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谈笑有鸿儒可以调素琴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何陋之有无案牍之劳形二、翻译语句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5.孔子云:“何陋之有?”三、问题1.本
7、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来论述陋室不陋的? (1)从自然环境的清幽。 (2) 从交往人物的不俗。(3)从生活情趣的高雅。2.作者想借陋室表达他的什么愿望?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情趣?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3.文章运用 “托物言志”的写法。4.体会“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中“上、入”的好处“上”“入”两字生动传神,化静为动,不仅使景物人格化,而且活跃有生气,流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5、文中谈到“诸葛庐”“子云亭”其目的是什么?以“诸葛庐”“子云亭”作类比,反映了作者以古代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