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国古典诗词中秋的主题

读中国古典诗词中秋的主题

ID:37267671

大小:35.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5-20

读中国古典诗词中秋的主题_第1页
读中国古典诗词中秋的主题_第2页
读中国古典诗词中秋的主题_第3页
读中国古典诗词中秋的主题_第4页
资源描述:

《读中国古典诗词中秋的主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读中国古典诗词中秋的主题——兼谈作品分析中的同类比较方法孙绍振 欣赏经典诗歌最忌孤立地研读,作品的权威性,可能造成一种错觉,以为经典的就是惟一的。事实上,经典的文本,之所以成为经典,就是因为它有突出的创造性,创造性就是突破性,或者独特性。在一个历史时代,一个题材总有许多作者在写,大家都竭力追求独特,但是,往往却免不了局限在权威文本的想象境界中,难以突围;大多数作者往往只能达到经典文本的边缘。经典文本一方面让我们目光明亮,一方面又成为套路,遮住了我们的眼睛,扼杀了自己的个性。要真正读懂经典作品,最起码的就是要读出个性来,读出它的与众不同来。感觉不到经典文本的独特,就是没有真正读懂。但

2、是,孤立地考察任何事物的特点,因为没有参照系,是难以有直接感知的。对于独特性的感知,要建立在可比性上。一般情况下,不同类的作品之间,缺乏可比性,须要相当高的抽象力才能在更高的层次上找到可比性。这对一般读者来说,难度是很高的。但是,同类题材的作品却能提供现成的可比性。同类经典文本组合起来进行比较为研究提供了入门。    同样写秋天,你这样写,我也这样写,叫做落入套路;你这样写,我偏不这样写,这叫做别具一格。这个格,也许是人格,也许是作品的风格,不管是人格还是风格,都是突破,都是出格。同样是秋天,不同时代、不同作者的作品,感兴各不相同,才显出个性的多彩,心灵的丰富,语言的出奇制胜。  

3、  在语文教育界,有一种流行的观念,就是写文章的要义是“贴近生活”。不是一般地贴近生活,表面地贴近生活,因为生活的表面现象可能是不真实的,歪曲生活本质的,因而要深刻地贴近生活,因为生活是有一种“本质”的,越是贴近本质,越是真实。生活的本质是客观的,是不能以人的主观的个性为转移的。据此,不言而喻的是:同样贴近生活本质的作品,应该是一致的,至少是大同小异的。    第一,从温度和湿度以及物候学的变化来说,至少在我们国家的很大一部分地区,秋天的景象是相同的,至少可以说是相近的。    第二,从人的生理反应来说,天气逐渐寒冷,光照强度和时间减少,有时阴雨连绵,草木摇落、凋零,甚至枯萎、衰亡

4、,给人以某种生命消逝的联想,难免产生某种悲凉之感。    第三,在人的大脑底部,有一种叫做松果体的腺体,能分泌一种“褪黑激素”,诱人入睡,容易产生某种心情不开朗,抑郁不乐之感。特别是连绵阴雨之时,光照渐弱,松果体分泌的褪黑激素相对增多,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的分泌相对减少,人体细胞,每每因而“怠工”,人的情绪就可能比较郁抑,故秋风秋雨,往往有引人忧愁的倾向。    第四,正是因为这样,在我国古典文学中,秋的意象,大抵是倾向于悲的。早在宋玉那里,就有“悲哉,秋之为气也,草木摇落露为霜”的名句。在我国古典文学中,悲秋形成了一种传统的主题,产生了以欧阳修的《秋声赋》为代表的大量经典文本,肃杀

5、几乎就成了对于秋的习惯性联想。经典文本的权威性,形成了一种不言而喻的规范,似乎离开了这样的联想,就没有任何可能似的。然而,杜牧的《山行》却反其道而行之,“霜叶红于二月花”,偏偏把秋天写得相当的明艳。杜牧这首诗的可贵就在于:    1.打破了这些年来天经地义的想象机制。    秋天并不一定是肃杀的,色彩也不一定是暗淡的。在杜牧笔下,秋天的叶子,不是草木摇落的暗淡色调了,不但比一般春天的景色鲜明,而且比春天最为鲜艳的花朵还要鲜艳。这表现了一个诗人的精神的活跃,不为常规所拘的艺术想象的突破。    2.这首诗的灵魂,全在最后这一句,以一个比拟而使这首诗经受了千年时间的考验,保持其鲜活的艺

6、术生命力。这个比似的生命的奥秘在于,它是一种“远取譬”。朱自清在《新文学大系诗歌集•导言》中提出,比喻分为近取譬和远取譬。所谓远取譬,是从空间距离来说的,为了求新,不在人身近处,而是在人身的远处,在人的想象遥远的、为流行的传统的想象所忽略的空间展开。当然,严格说来远取和近取,并不是朱自清先生第一个提出的,而是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提出的。但是,许说的不是比喻,而是传说中文字的创造,近取诸身,远取诸大自然。当然不管是许慎还是朱先生都是从空间来看近取和远取,但是实际上,从文学,尤其从诗的角度来看,这不是一个空间概念,而是一个心理观念。有时从空间而言并不远,但是,从心理来说,却处于被遗

7、忘的地位。杜牧把秋天的叶子比作春天的花就是一例。从秋天想到春天,从时间的角度来说,是远取譬,而从叶子想到花却是近取。我们还是觉得它新异,这是因为从心理,从想象和联想的角度来说,这是被忽略了的,因而是出奇制胜的,是突破性的,个性特别突出的,是很有创造性的。    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不能不从根本来研究一下比喻的特殊规律:    比喻的矛盾是:    第一,它发生在两个东西(秋天的叶子和春天的花朵)之间。用修辞学的术语说,是本体(叶子)和喻体(花)。所以朱熹对比喻下过一个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