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句应如撞钟,清音有余

结句应如撞钟,清音有余

ID:37264831

大小:47.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5-20

结句应如撞钟,清音有余_第1页
结句应如撞钟,清音有余_第2页
结句应如撞钟,清音有余_第3页
结句应如撞钟,清音有余_第4页
结句应如撞钟,清音有余_第5页
资源描述:

《结句应如撞钟,清音有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结句应如撞钟,清音有余——浅谈小学数学课堂小结艺术句容市下蜀镇亭子小学姚祖国【内容提要】课堂小结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巧妙的课堂小结对整节课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然而当前课堂小结的形式单一,只重该环节的形式而忽视其实效性,造成课堂小结低效的现状。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准确抓住课堂小结的时机,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采用灵活、适当的小结方式,让课堂小结为教学有效服务,从而达到“课虽终,思未了,趣不尽,情更浓”的境界。【关键词】数学课堂小结现状时机方式每堂具有教学艺术魅力的数学课,犹如一支婉转悠扬动听的乐曲。导课宛如扣人心弦的“起

2、调”,过程犹如引人入胜的“主旋律”,结课更是余音绕梁的“终曲”。完美的教学艺术讲究善始善终,精彩的新课导入能产生“课伊始,趣已生”的效果,同样巧妙的结尾也可以达到“课虽尽,趣犹存”的意境。课堂小结虽然是课堂教学中一个微不足道的环节,但其却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巧妙的课堂小结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增添课堂活力,演绎课堂精彩,对整节课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一、直击课堂小结的现状然而在实际的数学课堂教学中,也许课堂中应该重视的内容太多,轮到课堂小结的时候,往往已是下课的铃声即将敲响或已经敲响了,只好草草收兵,不了了之。现象之一

3、:家常课中时有时无笔者曾在教研组的一次研讨中无意中作过一次小调查,调查问题:你平时上课常有没有课堂小结?调查结果:虽然有一小部分老师说:每堂课上完总要小结的;但不少老师说:有时间小结一下,没有时间就算了;还有一些老师说:课堂小结有什么用啊,这点时间还是做作业好。现象之二:公开课上流于形式笔者参加一次课堂教研7听课活动,一共听了十节数学课。稍稍统计了一下,除两位老师没有小结就下课外,其余八位都有课堂小结,其中更有六位老师的课堂小结不约而同地使用了同一句话:通过今天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这样的小结虽然改变了原来由老师的一手包办,体现了以学生为

4、主体的新课程理念。这样的小结只要教师引导得当,把时间恰当地留给学生进行归纳梳理,也是很好的课堂小结。然而事实情况如何呢?例如:在“比的意义”一课:生1:我知道了比。生2:我明白了比的读写法。生3:我还知道了比和分数、除法有关系的。师:大家说得都很好……;在“圆的认识”一课:生1:我认识了圆。生2:我知道了直径。生3:我认识了半径和圆心。生4:我学会了画圆。师问:有没有不懂的?生齐答:没有。师说: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下课!……这样的情形,相信大家已是司空见惯,在公开课中也经常能够看到。这样的课堂小结看似圆满,而实际的效果却往往不尽如人

5、意。虽然学生能说出各个知识点,却很少能把知识点展开,更别说高度的梳理和概括了,结果课堂小结就成了学生简单总结知识点的过场戏。这种“蜻蜓点水”、“放羊”式的所谓自主性小结既折射出教师只重该环节的形式而忽视其实效性,也反映了目前课堂小结的形式单一。透视以上现象,我认为造成目前课堂小结低效的主要原因有四个不。1、教学时间上不能保证。课堂小结一般是课堂教学的最后环节,这也使它必然成为了课堂教学各环节中的“弱势群体”。教学时间上的不稳定性,让课堂小结成为最容易被放弃或一带而过的环节。2、教师思想上不够重视。目前对课堂教学的评价和关注度往往侧重于引

6、入、新授和练习环节。这就造成部分教师对课堂小结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教学预设中,往往注重导入新课、优化教学过程、强化练习等环节的创新求变,却对结尾部分的小结很少讲究。3、效果上不能马上显现。课堂小结对培养学生梳理、提炼和概括数学知识的能力的这种潜在的长期的效应不是在一两节课内就能显现的。4、小结形式上不够丰富。目前课堂小结的形式多样化不足,针对性不强,主要集中于传统的教师小结型和学生自主归纳型。二、抓住课堂小结的时机如何摆脱目前课堂小结的低效,提高其有效性?笔者认为:首先应该适时抓住小结时机,让课堂小结不只是局限于课堂的结尾,小结在该小结

7、处,从而丰富小结内涵和思维含量。71、小结在教学内容转换之处一般每节数学可分为若干个环节组成,每一个环节有着不同的教学内容,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在这些教学内容的转换之际也可能是小结之时。这样的课堂小结可以适时承上启下,实现两个内容的自然衔接。如:我在教学《折线统计图》时,在新授环节巧妙引导学生在一幅条形统计图中,在直条上描上点,再连上线段的方法,然后擦去直条得到一幅折线统计图,并分析点和线段的作用,直观的演示了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此时,教师再利用多媒体出示如图条形和折线统计图的结合体,引导学生观察:如果你的眼睛不看到这些点和连线,你会

8、看到什么?如果擦去的是直条,你会看到什么?结合学生回答适时演示,再把两张图分开,让学生思考小结: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最后从学生回答中小结:条形统计图可以直观地表示数量的多少,而折线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