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7261060
大小:41.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5-20
《欣赏自然美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欣赏自然美景,学习表达方法———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人与自然》教学案例天门皂市小学王振明本组概述: 本单元的课文以不同的文体,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景物,向我们展示出了美丽、神奇的大自然。《古诗三首》选取的是三首唐诗,诗人用凝炼的语言给读者勾勒出了一幅幅耐人寻味的画面。《海上日出》是巴金老先生的作品,课文通过对海上日出不同景象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和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西风胡杨》的作者以深邃的目光和睿智的笔触描绘了被称为“沙漠神树”胡杨的宝贵品格。《大自然的语言》是儿童诗,它告诉孩子们大自然中的各种现象能告诉人们许多知识,只要仔细观察,刻苦钻研,就能读懂大自然
2、的语言。《我家门前的海》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语言平和,意境深远,作者用清新流畅的笔触,把自己对大海的印象写得十分吸引人。 五篇课文虽然是同一个主题,但是文章的表达方式却有所不同。《古诗三首》寥寥几笔,就生动地刻画出了景物形象,表达出了诗人的内心情感。作者丰富的想象,用词的考究令人惊叹。《海上日出》作为一篇散文,无论是文章结构的安排,还是对景物变化的细腻描写,都很精彩。《大自然的语言》语句通俗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形式活泼生动,很受孩子们的喜爱。《西风胡杨》是一篇感物吟志之作,作者以激昂流畅又充满哲理的语言,描述了胡杨的可贵品格,写得气势磅礴,真挚动人。《我家门前的
3、海》语言优美,意境新奇,写法独特。这些不同的表达方法,我们用心揣摩,一定会大有收获。设计理念:以“单元整合群文阅读”策略为指导,在教学本组教材时,注意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发挥其整合的优势,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时空、教学方法的全面开放,使学生的学习方法相互渗透,有机整合。在阅读补充课文时,调动学生课外自主阅读的积极性,发挥这些诗文对学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课堂上给学生搭设展示阅读收获的平台,重点引导学生交流课外阅读感受,探讨自主阅读过程中的困惑。教学内容:1.语文s版教材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二单元课文:《古诗三首》《海上日出》《大自然的语言》《西风胡杨》《我家门前的
4、海》。2.补充教材:《忆江南》《题西林壁》《火烧云》《迷人的张家界》《七月的天山》。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师:大自然是画家,为我们描绘了美丽的画卷;大自然是奇妙的,它让世界千变万化;大自然是伟大的,它时时带给人们震撼。让我们睁大眼睛欣赏大自然,伸出双手拥抱大自然,饱含激情赞颂大自然。今天我们继续走进“人与自然”这个主题。二、主题回顾:1.朗诵《古诗三首》,说说诗人描绘的景象。2.默读《海上日出》,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绘日出景象的,日出时的景象是怎样变化的,作者为什么说海上日出是“伟大的奇观”?3.讨论:怎样才能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呢?4.
5、回顾《西风胡杨》的内容,谈自己对胡杨的了解。5.“我家门前的海”是什么样子的,在“我”眼中为什么是这些样子的?三、阅读概览:1.在补充阅读教材中,也选编了五篇以“人与自然”为主题的文章,同学们认真地阅读,并填写《阅读浏览表》。2.请在小组内相互交流,看看你们的阅读体会是不是一样。可以读一读,再讨论讨论。附:《阅读浏览表》题目作者主要内容精彩片段提出的问题《忆江南》《题西林壁》《火烧云》《迷人的张家界》《七月的天山》3.你最难以忘怀的是哪篇文章?简要说说主要内容和自己的感受。4.相机总结主题。《忆江南》:忆──想像画面,领悟情感。《题西林壁》:不识──观察角度不同,
6、观察效果不同。《火烧云》:变化快──火烧云上来时颜色变化之多,形状变化之快的美丽景色《迷人的张家界》:迷人──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张家界的迷人景色?《七月的天山》:美──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七月的天山的?小结:大自然的美让我们震撼,作者的表达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四、片段分享与精彩赏析补充教材中的这五篇文章,作者又是怎样观察大自然的,采用了那些表达方法?哪些描写给你的印象最深?精彩赏析与重点问题的交流预设:《忆江南》问题:诗人忆的是江南的什么呢? (1)“日出江花红胜火” 说说自己的理解(你看到了什么)指导朗读(红艳、激烈、热情)[娇艳欲滴、热情似火、争奇
7、斗艳的江花] (2)“春来江水绿如蓝” 说说自己的理解(你看到了什么)指导朗读(朴素、典雅、温婉、平静)[水平如镜、波光鳞鳞、微波荡漾、水波涟涟的江水] (3)红与绿的映衬之美 春天百花盛开,太阳出来了,使鲜艳的江花更红得耀眼。春天的江水碧绿,而红艳艳的阳光洒满了江岸,更显得绿波粼粼。这红与绿相互映衬,于是红的更红,绿者更绿。 (4)赏析反问句“能不忆江南?”《题西林壁》问题:作者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因为他所站的位置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是站在远处看的,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则是身在庐山时看的。也就是人们
8、常说的“当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