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7260843
大小:307.50 KB
页数:46页
时间:2019-05-20
《岳阳市云溪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岳阳市云溪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岳阳市云溪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二五”(2011—2015)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民本岳阳”和谐崛起的加速时期,更是我区实现加快发展、跨越发展、科学发展的重要时期。根据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共云溪区委关于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性意见,编制本规划纲要。第一章发展背景第一节“十一五”奠定的坚实基础“十一五”期间,是建区以来发展最快、成效最明显、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时期
2、。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抓住发展第一要务,着力实施“工业立区、港口兴区、城乡统筹、和谐发展”战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计划主要任务,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面向未来,我们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1、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十一五”-46-岳阳市云溪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期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6%(预计数),2010年将突破6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5万元;
3、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46.2亿元,为规划目标的2.6倍,年均增长4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完成30.7亿元,超规划目标140%,年均增长14.6%;财政总收入(全口径)累计完成18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8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1.9%、20%,2010年(按财政新口径统计)将分别达到6.1亿元、1.87亿元。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比重由2005年9.13:57.67:33.2调整到2010年的8:60:32,形成了以工业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新格局。新型工业化快速推进,随着炼化一体化、催化剂云溪
4、新基地、城陵矶松阳湖新港等一批大项目的实施,驻区大厂步入扩张发展新阶段,云溪工业园成为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推进新型工业化产业园区”和全省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十大最具投资价值产业园区”并纳入全省推进新型工业化“四千工程”规划,临港产业新区作为长株潭“两型社会”-46-岳阳市云溪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建设滨湖示范区的核心区,开发建设上升到省级战略层面。全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5%,2010年达到26.3亿元,增长36%,对经济增长贡献度提高到54.2%。现代服务业异军突起,
5、港口物流方兴未艾。城郊特色农业初具规模,建设河蟹、畜禽、瓜果等农业产业基地32个,2010年农业总产值突破10亿元。3、城乡面貌大为改观。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兴建了一批城乡基础设施。武广铁路客运专线、荆岳长江大桥、随岳高速公路、铁桃公路、炼化路和22万伏变电站等一批重点工程相继启动和竣工,胜利西路、通港路、云溪广场、污水处理厂、双花水库供水改造、教育资源整合等一批城乡功能设施先后建成投用,农村公路、水库整险、安全饮水、土地整理、“一池三改”-46-岳阳市云溪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等一批利民
6、实事成效明显,实现了村村通硬化路。开展城乡“五创提质”和“清洁家园”,协调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启动了云溪广场、火车站广场、云中大道临街立面改造等提质改造工程,城镇规模扩大,城镇品位提升。城镇化率由2005年43%上升到2010年48.3%。4、改革开放纵深推进。以思路大解放推动改革开放、创新创业,经济社会发展活力明显增强。建立国有资产监管和运营体系,基本完成部门和乡镇集体企业改制;实施财政“三项改革”-46-岳阳市云溪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科学应对省以下财政体制调整,逐步理顺市、区、
7、乡财政体制;推进投资体制和要素市场改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日益增强;大力创新政府管理,法制政府和服务型、效能型政府建设得到切实加强;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完成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换发证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改革步伐,公共服务在均等化中不断拓展。坚持科教兴区、人才强区,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五年共取得科技成果19项,实施专利150项,发展高新技术企业14家,建立市级以上孵化器和研发中心3个。加强对外开放和区域合作,五年共引进招商项目206个,实际利用资金57亿元,其中引进亿
8、元以上项目7个,云溪成为全省重要的特色产业基地。5、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教育事业不断进步,“两基”成果得到巩固,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施,教育资源整合和中小学危房改造扎实推进,各类教育步入均衡发展快车道。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全面提升,推进了区、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实施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改革。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十一五”期间共新增就业6000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