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

2013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

ID:37232339

大小:17.97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5-20

2013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_第1页
2013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_第2页
2013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_第3页
2013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_第4页
2013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_第5页
资源描述:

《2013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三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规律一、实践是的基础1.实践和认识的主题、客体与中介实践就是实践主体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运用各种实践中介作用与实践课题,使世界日益从自在世界转变为人类世界的能动的过程实践和认识过程都是由主体、客体和中介构成。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具有实践和认识能力的人,是人类活动中唯一能动的要素。客体是指主体所要探索和改造的对象,它主要包括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2.实践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仅仅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而且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2、;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也是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同时客体也能对主体起到能动的发作用。实践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具体体现在:第一,实践主体在人类意识的指导下可以运用实践中介能动地改造实践客体,实现主管对象的主体客体化;第二,在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中,客体反过来制约影响主体,实现客体主体化。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主要包括一下环节:第一,确定实践的目标计划或方案;第二,运用现实的中介手段作用于客体;第三,对实践活动进行反馈和调节3.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实践性也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根本最显著的特征。首先,实

3、践是认识的来源。人类实践活动的问题归根结底只能依靠和通过实践来解决。人们通过实践获得的认识主要有两种: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直接经验是亲身实践获得,间接经验是通过他人或书本获得的知识和经验;任何间接经验都是来源与直接经验。其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主要表现在:第一,实践的需要推动着认识的发展,人们在实践活动中的需要、需求就会为认识的发展提出新的课题;第二,人们在实践中创造的设备、仪器又为认识的进行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第三,实践过程还进一步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这些都能成为认识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再次,实践也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最后,实

4、践是认识的目的。4.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二、认识的本质1.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反映论:是把人的认识看成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认为认识是一种从物到感觉思想的过程;先验论:认为人的认识可以先于实践认识产生,坚持从感觉思想到物的认识过程。在认识论上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反映论和先验论。一切唯物主义都坚持反映论;先验论是属于唯心主义的认识路线。反映论和先验论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哲学基本派别在认识领域中的反映。2.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与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轮的原则区别。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唯一能动的反映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次提出里科学的实践观形而上

5、学的唯物主义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的过程,有两个严重的缺陷:第一,离开时间考察认识问题,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第二,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否认了认识一种充满矛盾的辩证发展过程,因而是一种消极的直观的反映论。3.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注:能动的反映这是马哲的观点4.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的主要内容第一,把认识是一个反映过程,反映具有摹写性,并由此决定了反映的客观性。第二,把反映看成一个创造性的过程。认识的内容虽然是客观的,但认识的形式确是主观的。补充:传统哲学知行观及其现代意义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6、。1.认识过程的两大飞跃及其联系第一次从实践到认识,即从事件中产生感性认识,然后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第二次飞跃是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指导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改造客观世界。第一次是第二次的前提和准备,第二次是第一次飞跃的目的和归宿。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和特点第一次飞跃的两个阶段。感性认识:直接性、形象性。包括感觉、知觉、表象感觉是指人们对于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具体的生动的认识形式;知觉是指人们在感觉的基础上所获得的对事物整体形象具体的生动的认识表象是对感觉和知觉的联想记忆和再现的过程。理性认识是指人们运用抽象思维能力,对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规律的

7、认识,具有抽象性、间接性的特点。三种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概念是人们对同类事物共同本质的认识;判断则是句子;推理是句群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区别:属于不同的阶段,内容和形式都有区别。联系:第一,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到理性认识;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第四,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反对两种错误:第一,夸大感性的经验主义或者经验论的错误;第二,夸大理性的唯理论。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具备的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勇于实践,获得感性认识材料;第二,对获得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4.认识过

8、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以及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象直觉灵感。理性因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