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7219332
大小:40.06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5-19
《高考语文作文素材微时评之再说雾霾》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雾霾批判书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恩格斯 一、“雾霾恐惧症”在全社会漫延 癸巳的立春,北京,又被浓浓的雾霾严实覆盖。春,被挡在城外。这个春天,最不能算作春天,中国国土的许多版图,都被锁入雾霾。雾霾内,是大地上艰于呼吸的人。 被雾霾包裹的人,如被驱赶入疑似的夜,尽管雾霾在本质上不是夜,却比莫测的夜更凝重。 被迫入雾霾的人,还如囚入笼中之豹,这样的人能不被怜悯吗? 血红的太阳还未完全西沉,天安门上伟人像犀利的眼睛已看不到纪念堂里沉睡的
2、肃穆。夜来月亮隐约,街灯迷蒙。人们除感觉空气的异味,还感觉沉闷、压抑、烦躁,生出深重的恐惧。 早些时候,许多人是不明白雾霾就里的,还以为置身于仙山雾阁。 然而今日,无论雾霾来不来,民众都心有恐惧,国人有谁不是“雾霾恐惧场”中人?有谁不罹患“雾霾恐惧症”? 我们的社会,步入了“雾霾恐惧场”,生存伦理开始坍塌。 今天看见雾,你会窃想这是不是雾霾?雾成了一朝被蛇咬十年都怕见的草绳。见到雾霾,你会想象这是空中在浮无数纸钱。朦胧月色,被疑是雾霾来了。日前,我与北京朋友通电话,他说现在已不敢张大嘴呼吸,就别说深呼
3、吸了。真可谓厚德载雾、自强不吸了。 帕斯卡说,那无限空间的永久沉默,使我恐惧。你我恐惧,与不知道何处才是茫茫雾霾的边界有关。 在那农业社会,谁会有这样的恐惧呢? 无知者无畏,看来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我本科攻读的是农业气象学专业,气象学家算是“本家”,但我今天却深恨气象学家,何以要广告天下这雾霾凶残的真相呢? 今天,谁不晓得雾霾包括数百种大气污染颗粒物,谁不知道危害人体健康的主要是直径小于10微米的颗粒物。这些东西,黏附在呼吸道和肺叶,会诱发或加重气管炎、鼻炎、支气管炎、结膜炎等过敏性病症。
4、 雾霾诱发高血压和脑溢血,催生“非典型”肺炎。 雾霾笼罩天,气压偏低,空气含氧量下降,使人心肌缺血,心血管患者死亡率徒增。 “阴霾天气比吸烟更易致癌。”中国工程院院士、呼吸专家钟南山指出。 遮天的雾霾已留下数亿中国人空茫忧恐的目光。雾霾使中国的生态环境引起了世界的热切关注。 雾霾已然成为一个政治问题,不只是严重的生态问题。 二、雾霾是对美纯空气的反动 对雾霾事件的深入认识,上升到对生命生存负责的高度无疑是应该的,但我以为还有必要再引入自然科学审美视角。 在地球上,还没有哪一种自然物的规模之大、功
5、能之多、作用之神奇及结构之严密,可以和大气圈相提并论。大气占据除有形物以外的所有空间,苍苍茫茫。大气的质量主要集中在由空气组成的低层上,然而,在中国人眼里,空气却姓空,而且空与气,一直是中国哲学的两个重要命题,应该是空气纯净得令人视而不见吧,在祖国文学的长河里,竟鲜见专门写空气的文字。 但这不等于不见简接表现空气的文字。最擅长简接表现空气者乃诗人王维。瞧,山居王维诗笔携来的新雨秋暝静入空山的空气,明月清辉入松林的空气,清泉流石上的空气,既静美,还染佛性…… 空的字义是内无所有。空气,就真个空空吗?事实是,
6、惟有空得似无实有(纯净)的空气,才美纯本色,才适合人类呼吸。因而这空,又是“有”的储存。 在久远的农业社会,空气还没怎么被污染,还很纯净,由氮气、氧气及稀有气体组成,成分很恒定。 在法国语言学家罗兰?巴特眼里,空气的属性首先是轻盈,其次为散漫。我却认为,空气最首要的品质还是透明。不因为爱情,是因为纯洁,所以才透明,使人不知深浅,可透过空气欣赏四时之景,天上人间物事;好空气轻松,比陶令的桃花源更陶然轻松;好空气飘渺得神秘;好空气遮蔽、吸收、散射和反射阳光、月光;空气流动,就成风,欲起风波便得与波合谋;空气有
7、稀有薄,你当然感觉她好像无什么缝隙,但却到处都能让你进入。 在《包容一切的空气》里我写过:空气“很诗化,抽象得像光,飘渺得如雾,飘泊得似水。她深远、宽阔、无色、无味、透明、单纯、空灵。她的脚步,虚幻飘忽,无影无踪。你看不见她,尽管她有重量,更有形体,本非虚无。你用手抓她,先一握,再一拧,满以为抓住了,而你的手中,却依然虚空。” 虚空空气的缺点,莫过于太过包容,还良莠不分。 过于包容,无疑是空气伟大的根源,更是悲剧的开始。 湖水包容污物有沙泥过滤,空气容纳难容之物却无弥佗佛的消化法力,只有成为污物集中营
8、……污物浮悬半空,便成霾。 形成雾霾的“主角”是谁?答曰:人类排放的污染之物也。 形成雾霾需要怎样的天气条件? 首要条件是气压要较低,出现著名的“逆温现象”。比如,1930年11月1日,比利时于伊小城及附近马斯河谷地区,就产生了“逆温现象”。包裹我们的空气,气温的分布一般都是随海拔升高而下降,诚如苏轼预言的“高处不胜寒”。假如逆转过来,离大地越远处的气温反而越高,这便是“逆温现象”,所在的空气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