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7215047
大小:45.5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9-05-19
《安徽省蚌埠市第二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蚌埠二中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分值:150分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4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让城市美丽起来,不仅需要建筑师、规划者、开发者进一步提升美学境界,更需要反思以前建立在西方古典宇宙观基础上的城市美学误区,立足中国本土,发扬中华美学精神,在城市美学理论上有所研究、有所建树、有所运用。 西方古典宇宙观认为,事物由物质构成,物质由原子构成。受此影响,中国某些城市建筑仅仅是基本元素(点线面体)及其简单形式的运用,没有
2、考虑不同的地域文化因素。中国传统美学认为,不同地域有不同风气、不同民俗,进而当有不同建筑。气可感而不可实体化,不能把气仅仅作为一种原理或一种物质去把握,需要全身心去体悟。西方建筑学以标准化方式呈现形式美,而中国传统建筑学强调放眼天地的同时细察地域,服从地域特点,因地制宜。 西方方法论强调实体。在建筑上,一方面关注点线面体的形式法则,另一方面关注气温、雨量、温度等量化指标。后者虽然与地域特点有关,但基本不影响建筑的形式法则,人们倾向于通过暖气、空调等器具去平衡,无需在建筑外观上予以体现。而对中国人来说,阴阳五行不但与空间(东南中西
3、北)、时间(春夏秋冬)相关,还与色(青赤黄白黑)、声(宫商角微羽)、味(酸苦甘辛咸)等方面相联系。在中国传统建筑理论中,突出地域特点与突出宇宙观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个地域的建筑,往往通过其石木砖土材料的就地选取、居室空间的分割与组合、顶墙门窗的色彩运用,重点突出地域-族群-文化之特点。人们看见此地的建筑,就能直接获得与众不同的文化感知。 西方建筑设计更侧重和依赖建筑师的案头工作,容易把建筑与环境,特别是与周遭天地完全分离开来设计,往往忽略一栋或一组建筑与更远的环境乃至天地之间气化运行的关联。这些建筑更注重单体自身的完美,忽视建
4、筑与天地之间的关系。而中国古代建筑设计,先要看地理形势,如地脉、山水的方向等,对建筑做出自然整体和人文整体的把握,体现与社会和谐相连的文化规制,最后才考虑具体的形式美。就形式美而言,西方注重建筑实的方面,立面、柱式、墙体等;而中国注重虚的一面,在建筑中,门和窗因为虚,比墙面柱式更为重要,通过门窗,室内之气与天地之气相交流。“窗中列远岫,庭际俯乔林”“山翠万重当槛出,水光千里抱城来”……对于建筑来说,天地直接体现为地域之气和人文之气,天地中的建筑就体现为地域中的建筑。中国城市建设几十年来的成就令人瞩目,但在营造城市风貌、彰显城市特色
5、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认识到西方式建筑设计对地域-族群-文化特点的疏漏,吸收中国传统建筑理论,进而在中西互补和中西融汇基础上重构城市美学理论,将有助于我们改善城市面貌,建设美丽中国。 (摘编自张法《深研城市美学 助建美丽中国》)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让城市美丽起来需要相关建设者提升美学境界,加强美学理论研究,走出认识误区。B.西方建筑在外观上体现其关注点线面体的形式法则,并不突出建筑的地域特点。C.中国传统建筑讲究因地制宜,考虑地域文化因素,重视整体效果,忽略局部细节。 D.西方建筑更注
6、重建筑单体的美,而中国传统建筑更注重建筑与周边环境的谐调。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针对当下城市建筑美学的误区,分析指出融汇中西重构城市美学理论的必要性。B.文章从三个方面比较中西建筑美学的不同,闸述了中国传统建筑美学的独特价值。C.第四段从建筑设计的角度,侧重论述中国传统建筑与环境间普遍联系的特点。D.文章剖析西方建筑美学的错误观念,大力弘扬中国传统建筑美学理论,态度鲜明。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国城市美学理论未来发展方向是摆脱西方理论影响,回归中华民族美学精神。
7、B.要让我国城市建设更能体现地域历史文化风貌,就必须吸收中国传统建筑理论。C.为了让观者获得一种直接的文化感知,中国传统建筑特别突出其地域文化特点。 D.西方建筑理论基于西方的宇宙观、方法论而成,因此它不适宜于我国城市建设。(一)实用类文本阅读(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据《人民日报》11月12日报道,“双11”的消费盛况,反映的是大海般的内需潜力。无论是“买买买”引发的抢单,还是“停不下来”的快递小哥,都让“消费”这个词显得如此动人心魄。到今年,“双11”刚好走过10年,从一家电商的促销活动发展成为
8、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消费节日,也为观察中国的消费升级和经济发展打开了一扇窗口。与现在动辄千亿级的成交额相比,很少有人会想到,2009年“双11”的成交额只有5000多万元。10年来,“双11”成交额的高歌猛进,反映出消费拉动力在中国经济版图中的不断崛起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