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7206549
大小:173.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5-19
《公开课试教,能否叫停?》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公开课试教,能否叫停?核心提示公开课的试教,是指在公开课正式上课之前,先将为这节课设计的教学方案在另一个班试讲一下。上过公开课的教师都非常熟悉这一教学经历。然而,我们应该审视:这种做法合理吗?让我们听听著名特级教师贲友林怎么看——1课堂不是按照脚本演绎的教学剧公开课,被教师视作“面子工程”。试教,体现了教师对公开课的重视程度。试教的目的,一般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检验教学设计是否合适、是否“出彩”,对教学方案进行推敲、修正。其二,提前预约公开课上可能出现的各种突发情况,通过尝试处理,积累上公开课的经验。其三,获得领导、专家与同行的指导
2、。无疑,试教可以提升公开课的顺畅度,增加公开课的观赏性;也有助于提升教师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至今仍清晰地记得,当年我参加全国赛课时上的那节课足足试教了20多遍。不过,这还不算多的,有朋友告诉我,他参加全国赛课时上的那节课曾经试教了70多遍!一节课,反反复复试教这么多遍,真可以说是殚精竭虑、精益求精,在正式上课时再遇到突发事件的概率也由此降到了非常低的程度。如此之下,正式上课时所呈现的“生成”其实很多都是“预设”,而课堂活动则是按照脚本演绎的教学剧。曾有一位教师在课前呈交给我他即将上的课的“课堂实录”;在听课的过程中,我惊诧地发
3、现,他课上的教学活动与课前的“课堂实录”几乎一致。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相遇、相识,共同分享彼此的想法,共同学习成长。课堂,不是舞台。舞台上的话剧、戏曲可以反复表演,而课堂上的教学却无法重复。当一节课可以复制甚至“工业化生产”时,它一定是有问题的。每一次上课,都是教师与面前的学生共度的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这一次”。尽管同年龄段的学生有着一些相同的特征,但他们,相同中有着鲜活的不同。每一节课的学生不同,课堂教学也总在变化中,充满了丰富的可能性。在河南教师成长学院2016年暑期高端研修班上,贲友林老师反复强调要上真实的课,探讨真实的问题2与
4、自己“同课异构”其实,课堂多一些“预设之外”,多一些“意料不到”,倒是一件好事:对学生来说,是呈现了他们更本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表现;对教师来说,是自己的教更贴近了学生的学。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保持了适度的紧张——这是一种创造的状态,也是课堂的活力与魅力所在。当一节课都在预设之中时,不仅教师的教学被束缚,而且学生的发展也受拘囿。我在想:每一节家常课,试教吗?显然是不可能的。那为何公开课就要试教,而家常课却不试教呢?这表明,试教的背后,是教师依然固执于公开课上,学生配合着教师表演,学生的学服务于教师的教。也就是说,隐藏在教师内心的,还是公
5、开课是一场包装起来的表演盛宴的思维方式。这,已经偏离了课堂教学的本义。再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学生有“试学”吗?作为“试”,就有正式与非正式之分。当教师与学生真实经历教与学的过程时,无须“试”,不必“试”。试教,能否叫停?让课堂——无论是公开课还是家常课——都回归真实、自然、本来的状态。当你在进行原先作为试教的第一次、第二次教学时,不妨调整自己的想法:这是我的第一次教学,这是我的第二次教学……每一次教学,都要保持着试教的心态;每一次教学,都是教师的“第一次”;每一次教学,都是教师自己与自己“同课异构”。“同课异构”,指的是不同的教师就相同
6、的课题在同一个教学研讨活动中执教呈现,用课堂表达各自不同的设计与思考。而我认为,每一次备课、上课时,我们每一位教师更需要有与自己“同课异构”的自觉:由与他人“同课异构”转向与自己“同课异构”。“异构”的目的,对教师而言,是通过对同一个课题的教学方案的比较、再思,构建一种对话场域,促使课堂优化并走向深刻;对学生而言,是针对学情,设计适应不同个体需求、促进不同个体发展的教学。成功的课堂教学,是个性化的,可以借鉴,却不可照搬。贲友林老师在上示范课3完美是一种包袱课堂,可以不完美,但一定要真实。课堂,可以有遗憾,但不能没追求。完美是一种包袱。
7、有点瑕疵,有点缺憾,会让自己进退更自由,更让追求有了空间、有了动力、有了方向。课堂,和生活一样,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们应该追求的,是把公开课上成家常课,把家常课上成公开课。1963年6月,江苏广播师范学院为斯霞老师录制教学实况。在录制过程中,工作人员深深体会到,和斯霞老师合作特别省劲:一不用协助备课,二不必试教,三没有返工,一次就OK!录制如此顺利,很重要的一点,是得益于斯霞老师所带班级的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训练有素,语文水平高,理解能力强,上课的效果特别好。而这些,正源自斯霞老师平时每一节课的日积月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一
8、日之功。”斯霞老师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教学经验的积累,教学能力的提升,源自每节家常课的实践、反思与努力。比把公开课作为“面子工程”更重要的,是把每一节家常课作为“根基工程”;比让别人欣赏你完美的“面子工程”更有价值的,是你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