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7184797
大小:26.50 KB
页数:2页
时间:2019-05-21
《《如何统筹城乡发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如何统筹城乡发展站在全局看“三农” 背景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大背景下提出来的,“三农”问题已经成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文件提出 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力度扶持“三农”的能力和条件。“十一五”时期,必须抓住机遇,加快改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解读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能就农村论农村,不能认为是农业、农村、农民的事,而应该站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把农业发展放到整个国民经济大格局中,统筹谋划和建设,加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力度,加大国家对农业
2、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大全社会对“三农”的扶持力度。 首先,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提高国家财政支出、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入用于农村的比重。长期以来,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在投资制度上表现为“重工轻农”。现阶段,大多数农村经济薄弱,许多地方财政入不敷出,基层政府无力向农村提供最基本的公共服务,农民收入水平偏低,自我筹集资金能力差。因此,必须进一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加大对“三农”的支持保护力度;调整国家基础设施投资结构,把建设重点由城市转向农村;完善和强化农村金融体系,提高农村金融支农能力。 其次,要努力消除妨碍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要下大力
3、气破除城乡二元分割的体制和政策限制,赋予农民平等的公民待遇、完整的财产权利和公平的发展机会,加快建立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城乡居民地位平等的经济社会体制。第一,改革现行户籍制度,逐步建立全国统一的、以身份证管理为主的一元户籍制度,赋予全国公民平等择业和选择居住地的权利。第二,着力培育城乡统一要素市场。第三,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拓宽农村社会保障覆盖范围,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途径和模式,逐步在养老、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等方面实现城乡统筹。 此外,要加大城市人才、智力资源对农村发展的支持,加大城市科技、教育、医疗等方面对农民群众的服务。发挥城市经济辐射带动力强的优势
4、,引导城市要素资源“下乡”,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带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 关键要有投入保障 背景 当前农业基础比较脆弱,农民收入水平较低,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差距仍在扩大。 文件提出 要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2006年,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总量要高于上年。 解读 这几年,中央和地方都增加了对农业农村的投入,但与农业农村发展的要求相比,与国家财政每年增收的规模相比,农业农村投入还是偏低的。而且,在农业基本建设支出中,包括大江大河治
5、理和重大生态建设等关系全局、并非农业单独受益的投入。即使考虑到用于农村教育、卫生、道路等方面的支出,国家财政专用于农村的支出比重与农村人口比重相比也很不相称,农民享有的公共服务与城镇居民相比差距仍在持续扩大。如不果断采取重大措施,在增加投入上来点大的动作,将难以完成建设新农村的历史任务。 财政性建设资金的增量部分要向农村重点倾斜。“多予少取放活”,重点在“多予”上下功夫,关键是要下决心调整国家建设资金的投向,由以城市建设为主向更多地重视农村建设转变。 金融机构要切实履行支持“三农”的职责。只要在县和县以下有吸收储蓄的,都应当将一定比例的资金以贷款等方式用于农村。以
6、市场化等方式引导邮政储蓄资金有效返回农村。实行差别税率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扩大经营。充分发挥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的作用。通过财政贴息、支持保险等方式,引导社会资金特别是金融资金增加对农村的投入。国家政策性银行要开办中长期农村建设专项贷款。大力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要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下决心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特别是调整国家建设资金的投向和结构,大幅度增加对“三农”投入,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同时,加大支农资金协调整合的力度,突出支出重点,提高使用效率,集
7、中力量办大事。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支持农田水利、耕地质量和生态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按照“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组织实施”的原则要求,从2006年起将在农村逐步建立责任明确、保障有力的义务教育长效机制,今后两年时间内,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完善和加强对农民的补贴政策,粮食主产省(区)要将粮食直补资金规模提高到粮食风险基金的50%以上,积极探索建立对农民种粮收益综合补贴制度,着力解决种粮农民比较收益低的问题;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试点,到2008年在全国农村基本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