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东北地区井斜因素与防斜打快技术方案

川东北地区井斜因素与防斜打快技术方案

ID:37180480

大小:201.62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5-21

川东北地区井斜因素与防斜打快技术方案_第1页
川东北地区井斜因素与防斜打快技术方案_第2页
川东北地区井斜因素与防斜打快技术方案_第3页
资源描述:

《川东北地区井斜因素与防斜打快技术方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维普资讯http://www.cqvip.com钻采工艺2007年3月·132·DRIU_uING&PRODUCTIONTECHNOLOGYMarch2007川东北地区井斜因素与防斜打快技术方案王敏生,_,李祖奎(1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华东2胜利石油管理局钻井_T-艺研究院)王敏生等.川东北地区井斜因素与防斜打快技术方案.钻采工艺,2007,30(2):132—134摘要:直井钻探井眼易斜是制约我国川东北地区钻井速度的主要技术难题之一。分析认为地层倾角大、岩性变化大、岩石可钻性级值高以及钻井方式单一、技术措施不合理是易发生井斜

2、的主要因素。推荐利用79.4大尺寸钻铤塔式钻具组合、“PDC+单弯马达+MWD”复合钻进、利用地层自然造斜规律以及采用自动垂直钻井技术等技术方案进行现场应用,试验效果较好。建议充分利用地层自然造斜规律,通过改变井口位置,将直井改变为定向井钻探,有效减小施工中井斜问题的困扰,提高钻探效率。关键词:川东北地区;井斜;防斜;技术方案中图分类号:TE2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768X(2007)02—0132—03川东北地区富含油气资源,是我国油气勘探潜力区块之均在310。一340。之间。一。多年来,地层倾角大、岩性变化频繁引

3、发的直井易斜问由于地层倾角较大,开钻后极易发生井斜,又由于地层题,是制约该地区钻井速度的技术瓶颈。2000年该地区产状相对稳定,造成全井的井斜控制相当困难。毛坝1井受先后钻探了云参1井、乌龙1井和秧1井。秧1井表层钻至地层自然造斜的规律影响,二开后井斜增加趋势非常明显,井深202m时井斜已达4.5。,后吊打纠斜降至1.5。;二开尽管采取了多种防斜技术措施,二开最大井斜仍达5。,实钻913.03m时井斜1.6。,钻至1017m时增至5。,增斜率达方位角在147.71。一171.94。之间,基本与地层下倾方向相差3.4。/100m,轻压

4、吊打也无法降低井斜。乌龙1井三开后井180。。此现象验证了在地层倾角小于45。的情况下,钻头垂斜已达4.5。,为避免井身质量超标,自3700m一直采用30直于地层界面、沿地层上倾方向偏斜这一规律。—50kN钻压吊打,平均日进尺仅5m左右。2001年在川东2.泥岩与砂岩、白云岩与碳酸岩交互。岩性变化大北地区钻探了河坝1井、普光1井和毛坝1井,应用多种防岩性变化频繁是造成钻井易斜的另一地层因素。通过斜打快技术均不能从根本上有效控制井斜,直接影响了该地对川巴88井、川付85井、毛坝1井的岩性录井资料进行统区的勘探开发效果。计分析(见表1)

5、可以看出:该地区自须家河组底为界,地层岩性差别较大,上部地层以交互的砂泥岩为主,雷口坡组及一JIl东北地区地层易斜的因素分析其以下地层以碳酸盐岩为主。从毛坝1井地层的岩性统计引发井眼偏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文献认为地层倾数据(见表2)可以看出,本井须家河组以上地层夹层多、单角、层状结构、岩性软硬交错等以及下部钻柱弯曲是造成井一岩性的最大厚度一般不超过50Il。岩性变化频繁,极易斜发生的主要原因。统计资料和钻探实践表明,川东北探区发生井斜。由于受多期地质构造运动和沉积条件的影响,大部分地层为3.地层坚硬,岩石可钻性级值高复杂小褶皱高陡构

6、造、大倾角地层,岩性变化大,自然造斜能通过对川东北地区地层岩石可钻性测定资料进行统计力较强,井斜问题十分突出。分析可知:该地区的地层岩石可钻性级别普遍较高,牙轮钻1.地层倾角大。产状基本稳定。易发生地层自然造斜头地层可钻性级值在5级以上的地层约占80%以上;PDC依据对该地区代表性地层剖面实地勘察获取的资料和钻头地层可钻性级值在4级以上的约占80%以上。地层对毛坝1井测井资料分析获取的数据发现,该地区地层倾角硬、岩石可钻性差是造成该地区钻井易斜的又一主要因素。大且产状基本稳定,容易发生地层自然造斜。以毛坝1井为4.钻井方式单一、技术

7、措施不得力例:嘉陵江组四段以上地层的倾角在23。一55。之间,嘉陵江在岩性变化大、高陡构造大倾角地层中钻井,井斜对钻组四段以下地层的倾角5。,上下地层的地层倾角相差悬殊。压比较敏感。该地区一般采取大钻压、高转盘转速的传统钻地层倾向除雷口坡组二段至嘉陵江组四段稍有差异外,其余进方式进行钻井,力求提高机械钻速,发现井斜超标时,再采收稿日期:2006-05—11;修回日期:2006—12—19基金项目:国家“十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2003BA613A11)。作者简介:王敏生(1973一),高级工程师,1995年毕业于江汉石油学院钻井工程

8、专业;2004年毕业于石油大学(华东)油气井工程专业获硕士学位。现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在读博士生、胜利石油管理局钻井工艺研究院科研计划部主任。地址:(257017)山东东营北一路236号钻井工艺研究院,电话:(0546)855687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