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doc】走进“摩耶精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走进“摩耶精舍”走进摩聊糟啥河南沉吟摩耶精舍——这座位于台北有林泉之胜的庭院,是画坛一代宗师张大干晚年的栖身之所.就是在这里,张大干曾濡墨泼彩,"泼"出一幅幅墨飞色舞的惊世骇俗之作.而今,一位来自河南开封的画家,正轻轻地叩响它的大门.这位被称作张大千再传弟子,披着一头花白长发的画家,就是以画狮,虎,豹,猿见长的张近生先生.2005年1月,他随"开封市艺术家访问团"赴台,除应"台湾河南同乡会"之邀进行文化交流,举办画展外,另一个心愿,就是在张大干灵前祭祖.众所周知,张大干是我国的山水画家,而张近生是以画动物见长
2、.他们的绘画题材不同,又相隔万里之遥,如何一脉相承?张近生到底继承了张大千什么?这大概还得从张近生的老师——宝铎老人谈起.宝铎老人,姓李,字觉民,祖籍河北沧县,后移居开封.他自幼喜爱绘画,1931年入河南艺术师范学习绘画,1934年考入刘海粟主办的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因喜画虎和山水,他于1936年经刘海粟,谢炳文介绍,赴苏州网师园拜张善子,张大干昆仲为师,学画虎与山水.据老人言,张大干初学画于张善子,故拜张大干为师者必先拜张善子;拜张善子者亦同拜张大干.张氏昆仲一而二,二而一,凡从学者皆为大风堂弟子.在大风堂学
3、画期问,宝铎老人孜孜以求,勤勉有加.再加两位老师精心指授,故获益良多,艺乃大进.如是者有年;后因故而别.临别时,两位老师亦有眷眷之意,遂赠时照,以期来年.后虽经战乱,随身携带之物尽失,而照片仍保留至今.20世纪60年代末,"文革"兴起.宝铎老人蛰居开封,衣食无着,穷愁潦倒.时张近生正翩翩少年,着迷于画虎.在一个偶然机会,得闻宝铎老人大名,乃深夜探访.画家谢冰毅先生在为张近生画集作的序《猛虎行》中,对此有这样的描述"……拜大风堂弟子李宝铎于陋室.值铎师沉冤未白,忍辱含垢之时也.'文革'方兴,斯文扫地,传统精华付
4、之一炬.花鸟走兽,中国绘画,视为畏途,无人敢于问津.张近生在台北张大千灵厝前近生常侍铎师左右,躬候起居,关怀备至,嘘寒问暖,恭而敬之.师感其诚,喜其慧,乃耳提面命,倾其所得.不惟纵论古今,历代画论,更秘传其数十年画虎心得,大风堂从稿,悉心讲解,笔墨宣纸,亲为演示.近生揣其要旨,心摹手追,如此数年,近生之虎画大进,得大风堂真传,皆先生之功也."因此可知,张近生画虎得力于张善子,补景则取张大千.善子先生画虎常常以虎喻人,如他作的《十二金钗》等画即是.近生承其法乳,也喜以虎喻人.他的《悄悄话》,《冷眼静观群犬争》,
5、《天伦之乐》等作品,就是以虎为媒介,来表达画2005年第4期(总第118期)叠0鼍一羔暑.誊_萎i藿譬囊羹舞簪銎蓦jj《薯,.一*0叠囊一麓i'_≯筝?簟譬蠹≯一i一一一~j;蔓一囊一j》辩鑫j—一".√o"≤---釜慧鬟鬻鬻誊曩_ii喜荨《家对事物的看法和感受的.在这一点上,可谓与张善子一脉相承.伯逸先生在《题近生画虎歌》中说:"画人画虎两相殊,于今融汇冶一炉.人耶虎耶孰能辨,世情百态入画图."正是对近生画作中象征手法的写照.近生画虎虽宗善子先生,但师其心不师其迹.他早年的画作毕肖张善子,属小写意一类画
6、法;后受张大干泼墨山水启发,遂创阔笔泼墨画法,补景亦用泼墨,仅用淡彩稍点染而已.这使得画面一洗铅华,给人以隽雅,雄健,奔放之感.1983年4月,张大干在台湾去世.消息传来,宝铎老人十分悲痛.张近生在《祭师祖张大干文》中记述了这感人的一幕:"癸亥仲夏,吾师李宝铎先生置酒相招.既至,先生泣告日:'汝师祖张大干先生已逝于台湾.因归忆往事及思念之情,既而则大恸,而不能终其述.……昔日之情之景,历历在目,恍然如昨.善子先生早逝,本欲在有生之年能晤大干师,侍其左右,以叙相别之情,不啻亦作永诀矣!'是夕,先生与余同拜于大干
7、师祖像前,以酒遥祭.临别时,先生执吾手泣日:'吾老矣,台湾远在天涯,恐不能至.汝年少,他日若有缘赴台,必祭于汝师祖墓前,以告慰先生之灵,吾愿足矣!'''此次台湾之行,对张近生来说,真可谓天赐良机.他带去的数十幅近作在台北议会大厅展出后,受到各方面的好评.大展次日,台湾的《中国时报》对他作专门报道.在台湾的同门,画家陆鹭先生于赠他的镶字联中评道:"近代国画虎高手,生气蓬勃跃九州."在大展之前,张近生向台湾有关方面提出了祭师祖的请求.由于张大千故居已辟为"张大干先生纪念馆",隶属于台北"故官博物院",而且目前尚不
8、对外开放,故须经院方召开"院长办公会"批准方可.几经交涉,2005年1月5日,张近生被获准"祭祖".是日,天朗气清.摩耶精舍内花木扶疏,泉石清幽,曲径蜿蜒,茅亭静立.张近生在有关人士的陪同下,缓步来到张大千先生的长眠之地——"梅丘"之前,将一束鲜花轻轻地放在大千先生的灵厝上.这时,他潸然泪下:一水之隔,相见何难啊!他哽咽地读着祭文,当读到"师祖,吾来相祭,汝知否?"时,全场为之动容.(如图)两代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