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7161535
大小:785.82 KB
页数:44页
时间:2019-05-11
《2015高考语文(全国通用)总复习课件:《鉴赏诗歌的语言》(共44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古代诗歌鉴赏——鉴赏诗歌的语言一.结合全诗,看精练词语在诗歌中所起的作用二.结合全诗,看诗句在诗歌中所起的作用三.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诗歌语言题一般出题方式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抒情性、含蓄性、凝练性、跳跃性。中国诗歌多半是短小的抒情诗,一首诗里面的词语数量并不多,蕴含的意象却非常丰富。要借助非常俭省的语言外壳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还要符合音韵的需要,诗歌非对语言作出变形不可。进行诗歌鉴赏,要了解诗歌语言的特征,即要懂得“诗家语”,懂得诗歌对语言的变形。这是诗词鉴赏的基础。同时,也是高考诗歌鉴赏
2、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等,主要目的是建立格律以造成音乐美,给读者留下艺术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而这些地方,往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了解诗歌语言组织的规律,就能迅速进入诗歌的语境。)1、把握词性的改变例1、《过香积寺》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诗眼分别是“咽”“冷”。泉水流经岩石,如人呜咽。青松幽暗,使日光阴冷。这两字运用拟人与通感的手法描绘山中幽暗冷寂的景象,暗
3、示诗人抛弃世俗热闹的隐逸情怀。例2、王安石有“春风又绿江南岸”的中一个“绿”字。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要详加分辨。2、还原颠倒的语序,把握诗人的真实意图与情感侧重点。1.主语后置。崔颢《黄鹤楼》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意即“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汉阳树”和“鹦鹉洲”置于“历历”、“萋萋”之后,看起来好象是宾语,实际上却是被陈述的对象。2.宾语前置。杜甫《月夜》
4、诗:“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实即“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诗人想象他远在鄜州的妻子也正好在闺中望月,那散发着幽香的蒙蒙雾气仿佛沾湿了她的头发,清朗的月光也使得她洁白的双臂感到寒意。这里的“湿”和“寒”都是所谓使动用法,“云鬟”“玉臂”本是它们所支配的对象,结果被放在前面,似乎成了主语。辛弃疾《贺新郎》词:“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按句意实为“看风流酷似渊明、卧龙诸葛”。宾语“渊明”跑到了主语的位置上。3.主、宾换位。叶梦得《贺新郎》词:“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显然是“黄花报霜信”的
5、意思。这种主宾换位的词序表面上仍是“主——动——宾”的格式,但在意义上必须将它倒过来理解。白居易《长恨歌》“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门户生光彩)卢纶《塞下曲》诗“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等。(林暗风惊草)4、定语的位置在偏正词组中,定语在前,中心语在后,这是古今汉语的一般情况。诗词曲定语的位置却相当灵活,往往可以离开它所修饰的中心语而挪前挪后。a.定语挪前。王昌龄《从军行》诗:“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下句的“孤城”即指玉门关,为“玉门关”的同位性定语,现却被挪在动词“遥望”之前,很容易使
6、人误解为站在另一座孤城上遥望玉门。刘叉《从军行》诗:“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闻横笛声)都是同类的例子。陆游《昼卧》诗:“香生帐里雾,书积枕边山。”(帐里生香雾,枕边积书山。)b.定语挪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意即“一月夜飞渡镜湖”。“月夜”这个偏正词组本为句首的时间状语,现被分拆为二,定语“月”远离中心语而居于句末,仿佛成了宾语的中心部分,但作者“飞渡”的显然只能是“镜湖”,而不可能是“月”。又《春夜喜雨》诗:“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锦官城花重)5
7、.以宾语面貌出现的状语。“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笑春风”表面上是动宾词组,实际上“春风”不受“笑”的支配,而是表示“在春风中笑”的意思。杜甫《秋兴》八首之二:“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朝晖中千家山郭静,日日于江楼翠微中坐。)6、其他:例1.苏轼《念奴娇》:“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应“笑我多情”。例2.毛泽东《沁园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应为“寒秋,(我)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湘江北去”。例3.王之涣《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欲目穷千里”。
8、第一、是声律的要求。初盛唐成熟的“近体诗”和后来的词曲,除押韵和字数限制外,还要讲究平仄的调配和对仗的工稳。为了符合声律的要求,诗人便不得不在词序安排上作些变通。语序颠倒的原因第二、出于修辞上的特殊需要。王维《山居秋暝》诗“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一联时说:“按客观环境中的动作顺序,原是‘浣女’之归造成‘竹喧’;渔舟之下导致‘莲动’。但如果就这样呆板地铺叙直陈为‘浣女归喧竹,渔舟下动莲’,那么画面中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