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的动力来自哪里

学习的动力来自哪里

ID:37159852

大小:1.50 MB

页数:25页

时间:2019-05-11

学习的动力来自哪里_第1页
学习的动力来自哪里_第2页
学习的动力来自哪里_第3页
学习的动力来自哪里_第4页
学习的动力来自哪里_第5页
资源描述:

《学习的动力来自哪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六讲维护心理健康的源头活水(罪魁祸首)——学习主要内容狭义的学习广义的学习动力与策略讲座1:学习的动力来自哪里?讲座2:教与学的部分策略讲座1:学习的动力来自哪里?案例:“考过了,我再也不用学了吧?”这样的案例常见:有位厌学生,学习无兴趣,上课注意不集中,作业拖拉或不做,老师或家长盯着才勉强动笔。老师越生气,他越对立。父母忙于工作,不管,出了问题打骂(不好好学习,考不上好中学、大学,将来找不到好工作,会下岗等)---笨得像头猪;祖父母溺爱,懒散(行为习惯塑造,代币制,契约法);老师吓唬;学不好要留级,结果一直

2、没留级,自己也就对老师的话不当回事。没有引导学生体验学习内在的兴趣讲座1:学习的动力来自哪里?“老师,求求您,教我们吧!”(王能智,初一学生。探索性课题:今年春又去哪里?学生自由分组,进行研究提出方案,学生投票选举,票数多的人选。语文老师教说服人的技巧,生物教师教标本制作,数学方法分析个景点的客流量,电脑制作,历史知识等等,学生求着老师教《中国新教育风暴》,基础教育,05、6)文凭综合征DiplomaDisease很少对学习内容感兴趣,很少关注个人成长,而依赖外在因素(考试通过、外界监督、外在奖励等)维持学习动

3、机,失去追寻新事物和创见的动力,不愿解决“难题”,处事倾向保守。(幼儿等级考试,六岁小孩,不快乐“考过了,就不用学了吧“)德西效应学校教育过多的强制、外在标准、成绩的要求、竞争的氛围与压力(退一步海阔天空)讲座1:学习的动力来自哪里?学习动机(为什么学)结构分析案例文凭综合症动力推力拉力压力学习需要与内驱力学习期待与诱因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附属内驱力利用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学习效果好考试成功教师/家长同学评价高自我效能感增强学习需要强/学习期待高学习积极性高学习意志力坚强学习注意力集中学习情绪体

4、验积极学习动机从压力到吸力强化、反馈(附属)——效能感归因(控制点)成就动机与目标期望学习动机将学习的恶性循环转变为良性循环的关键从压力(外部强制)到吸力(趣味吸引:李吉林的情境;王能智的问题,刘京海的成功教育,把学生的好奇心,智慧充分调动起来;改善学生的知识技能掌握情况,弥补学习上的欠缺)实际教学应当注意(?)注意个别差异,使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考试难度、课题难度适中,经历努力,都能完成课题由易到难呈现,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感某一课题一旦失败,给学生提供下次获得成功感的机会。学习动机建瓯一中吴传松,氧气部分学完

5、的复习课(学生自己查资料)“您了解我吗”演讲(内容有趣):我是无色无味气体,生物离不开我。我具有“变形金刚”的本事,当温度约-183,我能变成淡蓝色的液体,如果温度降到-218度,我能变成淡蓝色的液体(周围)。如今,我已多次减肥失败,肥胖的体形和沉重的身躯02我只能在低处行走,很难爬上高山。人们用了些深奥的语句来解释我—密度大于空气,不易溶于水。由于这些性质,给上高山,入太空,下大海的人们带来了诸多不便,请你们多多谅解(潘小民)。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直接途径,应考虑的是如何使学生原有的学习需要得到满足

6、。即通过满足学生已有的认知需要培养新的学习需要。间接转化途径,主要指应通过各种活动,提供各种机会,满足学生其他方面的要求和爱好,进而培养其新的学习需要。航模、画面等强化、反馈——效能感能改变学生的成败体验,还能使其使其获得学习上的成就感,(连某某都会,说明这题太简单了,就不用讲了)其实许多学生都有受某科教师表扬后而喜欢该学科的经验。30秒心理咨询读小学二年级的女儿,拿着数学作业来找妈妈:“妈妈,第5题我不懂,你给我讲讲好吗?”这题目确实有些难,妈妈讲了三遍,女儿还是不会做。(你怎么这么笨)妈妈有些着急,她站起来

7、,在房间里来回走了走,对女儿说:“啊!想起来了,记得我上小学二年级时,这题目老师教了八次,我才会做。”妈妈又给女儿讲了两遍,女儿终于会做了。妈妈很高兴,她说:“太好了,你第五次就会了,妈妈第八次才会,你比妈妈聪明三次。”“真的吗?”女儿眉飞色舞,非常高兴。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罗斯(D.Ross)等人把一个班的学生分成三组,每天在学习后进行测验。对第一组每天告知其学习结果;对第二组每周告知其学习结果;对第三组从不告知其学习结果。从第八周开始,除第二组仍旧每周告知结果外,第一组与第三组的情况对调,即主试对

8、第一组不再报告其学习结果、而对第三组每天告知其学习成绩。如此再进行8周的学习和测验。比较三个组在16周的学习成绩表明:在第八周后,除第二组显示出稳步的前进以外,第一组与第三组的情况变化很大,即第一组成绩逐步下降,而第三组成绩讯速上升。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美国心理学家佩奇(E.B.Paqe)曾对74个班的中学生,共2000多人进行实验。他把每个班学生都分成两组,给以不同的评价。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