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视野下的当代中国文化建设

中华文化视野下的当代中国文化建设

ID:37144477

大小:59.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5-19

中华文化视野下的当代中国文化建设_第1页
中华文化视野下的当代中国文化建设_第2页
中华文化视野下的当代中国文化建设_第3页
中华文化视野下的当代中国文化建设_第4页
中华文化视野下的当代中国文化建设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华文化视野下的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华文化视野下的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云南师范大学杨纪武提要: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和思想源泉,积淀着一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数千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维系着中华民族种族的延续和国家的统一与强盛。当今,中国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必须是在既有文化传统基础上进行的传承与创新,中国文化建设需要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并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之中。同时,基于传统和现实,中国的文化建设应当奉行中华文化为主体并尊重多样文化的政策,而不是实行多元文化政策。关键词:中华文化文化建设一元多样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

2、精神家园。关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研究有诸多成果。但是,以下问题尚有必要作深入地思考和分析,其一,什么样的文化才能最终植根于有数千年民族文化传承的中国人的内心;其二,中华传统文化对于当今中国文化建设的价值与意义;其三,中国的文化建设应当奉行一元化的文化政策还是多元化的文化政策。一一个国家要成为世界性的强国,不仅要拥有雄厚的经济力、科技力和强大的国防力等现实性条件,还必须具备一个基础性的条件,即拥有民族国家自身造就的或继承完善的,并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及其在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核心价值。在近现代,西方文化的崛起,文化

3、全球影响力的扩展,伴随着各个西方国家先后崛起的整个进程。近代西方文化兴起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集大成于英国。英国以自身的制度、经济和文化优势长期占据世界性强国的位置。20世纪美国的崛起,在文化层面上同样依靠继承和发展西方文化,并以西方文化的代表自居。美国之所以大力制作和推销好莱坞大片,也是旨在推销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保持对世界的文化影响力,维系其超级大国的地位。在古代,日本主要学习中国的制度和文化,是因为当时中国文化是先进的。近代以后,日本学习西方,为适应近代化的要求而改造自己的制度,促进了近代日本

4、的崛起。但是,日本并没有属于自己的源远流长并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文化,这是日本曾经一度崛起,但终究未能成为一个世界性强国的重要原因。历史上,中国的强大从文化层面上看,就体现为中华文化强大的辐射力和影响力。秦始皇“书同文,度同制,车同轨,行同伦”,建立起中央集权国家。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立起统一的国家意识形态,奠定了国家强盛的基础。而后所谓“汉唐盛世”,也是中华文化之盛世。数千年来,中华民族虽历经沧桑,共同的民族和文化认同使中国在大多数历史时期里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实现了民族文化和种族的传承。德国学者马克

5、斯·韦伯曾经说过:“一个伟大的民族并不会因为数千年光辉历史的重负就变得苍老!只要她有能力有勇气保持对自己的信心,保持自己历来具有的伟大本能,这个民族就能永远年轻”[1]。中华民族的这种“伟大本能”就是强固不变的民族凝聚力,而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则源于中国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尊崇和传承。炎黄子孙无论生活在本土,还是海外,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始终不渝,基于文化的认同而产生的精神动力生生不息。正如梁簌溟先生所言“历史上与中国文化若先若后的古代文化,如埃及、巴比伦、印度、波斯、希腊等,或已夭折,或已转易,或失去其独立自主

6、之民族生命。只有中国能以其自创文化绵其独立生命,至今岿然独存”[2]。中华民族之复兴,当以中华文化之复兴为先。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和思想源泉,积淀着一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延续和发展,都是在既有文化传统基础上进行的文化传承、发展与创新。如果离开文化传统,割断血脉,就会迷失自我,丧失根本。二自古以来,古今中外无数的史实都已证明,一个民族其文化的衰落,国人精神的缺失和道德的沦丧则将致亡族。三十余年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物质财富的快速积累,并未随之带来文化的复兴,对中

7、华传统文化整体性认同的缺失..,传统与现代的脱节,简单复古与盲目崇洋的交错,加之外来文化和宗教势力强力渗透,使我国的文化呈现出多元化态势。多元导致一元的消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正受到强烈冲击。历史表明,由于价值观的差异和文化认同缺失造成的社会裂痕,比仅仅由于收入差距造成的社会裂痕,影响将更持久,更具有破坏性。谈及中国的社会风气,有一些年岁的人不免会回忆起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认为那时的社会风气很好。同时,对今天的道德状况则倍感失望,并将造成此现状的原因归咎于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实际的情况是,上世纪五、六

8、十年代良好的道德状况的重要基础是政治信念,是人们对执政党的信任、拥护及其对新生政权的热爱,而非文化和道德的自觉。但是,政治教育毕竟不能等同于道德教育,也不可能替代道德教育。如果一个社会只有政治教育而无基于中华文化之上的道德教育,那么,当现实社会出现的诸如奢靡之风盛行等若干严重问题时,政治教育将显得苍白无力。而在人们的政治信念发生动摇时,基于政治信念的“道德”也将随之崩溃。这也就是今天人们常言的所谓中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