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常态下全要素生产率问题的若干看法

关于新常态下全要素生产率问题的若干看法

ID:37136069

大小:38.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05-18

关于新常态下全要素生产率问题的若干看法_第1页
关于新常态下全要素生产率问题的若干看法_第2页
关于新常态下全要素生产率问题的若干看法_第3页
关于新常态下全要素生产率问题的若干看法_第4页
关于新常态下全要素生产率问题的若干看法_第5页
资源描述:

《关于新常态下全要素生产率问题的若干看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关于新常态下全要素生产率问题的若干看法陈玉荣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格局开始进行深度调整,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但也面临发展速度减缓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做出“新常态”的分析判断。2015年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把“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作为平衡稳增长与调结构的重要举措提出来。其实,全要素生产率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M·索洛提出的,即总产量与全部要素投入量之比。它反映的是生产活动在一定时间内的效率。全要素生产率并非所有要素的生产率,

2、“全”的意思是经济增长中不能分别归因于有形生产要素(如资本、劳动、土地)增长的那部分,能够综合各投入要素的效率,反映生产中除投入以外的其他技术因素以及制度因素对于产出的影响。对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也就成为目前我国经济研究的重要领域。为此,中国绿色经济陈玉荣博士拟对此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如有不周之处,敬请朋友们提出批评和指正建议。一、相关文献的梳理。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地区)的基本经济目标之一。当代西方经济学界一般认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因素可以分解为三项,即劳动力数量的增长、固定资本存量的增长以及全要素生产率(

3、TFP)的增长。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由劳动力和固定资本要素投入增加对经济增长起主导作用的情况,称之为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由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对经济增长其主导作用的情况,称之为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从长期来看,由于各种生产要素投入都受到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制约,而全要素生产率却具有边际收益递增的特点,所以,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是支持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唯一源泉。全要素生产率(TFP)是指“生产活动在一定时间内的效率”,即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的开发利用效率。它反映产出增长中不能为生产要素的投入所解释的部分,包括来

4、自微观技术效率改进和来自资源配置效率改进两个组成部分。在计算上,全要素生产率是除去劳动、资本等要素投入之后的“余值”,由于“余值”还包括没有识别带来增长的因素和概念上的差异以及度量上的误差,只能相对衡量效益改善和技术进步的程度。比如,一个企业也好,一个国家也好,如果资本、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投入的增长率分别都是5%,如果没有生产率的进步,正常情况下产出或GDP增长也应该是5%。如果显示出的产出或GDP增长大于5%,譬如说是8%,这多出来的3个百分点,在统计学意义上表现为一个“残差”,在经济学意义上就是全

5、要素生产率对产出或经济增长的贡献。全要素生产率已逐渐成为分析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工具,也是政府制定长期可持续增长政策的重要依据,估算全要素生产率有助于进行经济增长源泉分析,即分析各种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确定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全要素生产率作为衡量经济增长效率的体现,已被大多数学者所认同,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已经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有:有些学者从定性的角度对中国经济增长和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论研究。经济学家胡鞍钢分析指出1978年以来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决定性作

6、用,以及目前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的迫切性,得出未来经济增长的关键是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这一重要结论。张军等测算中国1952—1998年的TFP增长率大约在1.07%,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3.9%。吴三忙对1953—2003年问各要素投入的增长速度进行了测算,研究表明,资本贡献的年均增长速度为4.09%,劳动产出则为4.7%,全要素生产率仅为0.6%,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仅为12.87%,经济增长方式仍然属于资本驱动型。石磊等通过对1978—2003年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以及资本、劳动对经

7、济增长贡献的测算发现,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从1992年开始有明显下降,1994年以后,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直在O以下,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则居高不下,整个经济对资本的依赖度越来越大。郭庆旺阿测算了中国1979—2004年的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增长率为0.891%,对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仅为9.46%,指出中国经济增长主要是要素驱动的投入型增长方式。吴延瑞t"tl对中国1992—2004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提出了最新的估计,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平均解释了中国经济增长的27%,远小于同期的日本和德国的

8、类似估计值。因此,中国的经济增长仍然是靠大量的要素投入,尤其是资本形成所推动。现有的关于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方式的研究结果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究其原因主要是对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度量标准不一致。目前,关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方法主要有:统计指数法(如张军)、非参数Malmquist指数法和索洛余值法。对于索洛余值法,其主要思想是以回归模型的余值作为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但这样往往会产生较大的测算误差,从而影响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同时,这种余项或残差本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