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黄土高原人工刺槐林土壤呼吸及其与土壤因子的关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生态环境学报2009,18(1):280-285http://www.jeesci.comEcologyandEnvironmentalSciencesE-mail:editor@jeesci.com黄土高原人工刺槐林土壤呼吸及其与土壤因子的关系1,2*2周正朝,上官周平1.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陕西西安710062;2.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陕西杨陵712100摘要:利用Li-cor6400-09测定了黄土高原地区人工刺槐林(RobiniapseudoacaciaL)的土壤呼
2、吸速率;同时,对土壤呼吸测定点的土壤温度(土层深度0、5、10和15cm)、土壤含水量、土壤空隙度和土壤C和N等土壤因子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黄土高原人工刺槐林地土壤呼吸速率有显著的空间变异性;土壤温度、土壤水分、土壤空隙度和土壤有机C显著的影响着土壤呼吸速率变化,分别可以单独解释土壤呼吸速率变化的86、82、89和85%。偏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表明,土壤水分和土壤温度之间有较为密切的相关关系(偏相关系数为0.321),土壤水分与土壤呼吸间的正相关关系是由于温度变化所引起;土壤空隙度和有机C具有密切的相关关系(偏相关系数为0.99),空隙
3、度和有机C对土壤呼吸速率变化具有最大的决定力(通径系数最大>30)。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包含土壤水热因子和土壤空隙度及有机C的回归模型能较好的解释土壤呼吸速率变2化(R=0.938,P<0.001)。关键词:土壤呼吸;土壤因子;人工刺槐林;黄土高原中图分类号:S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906(2009)01-0280-06土壤呼吸作用是全球碳循环中一个重要组成原人工刺槐林(RobiniapseudoacaciaL)土壤碳排-1部分。全球土壤呼吸总的碳排放量约为C75Pga,放规律及土壤碳排放与主要土壤物理和化学因子约是输入
4、土壤表层新鲜岩屑数量的2.3~3.3倍,仅(温度、水分、空隙度和土壤C、N)的相互关系,并次于全球陆地总初级生产力(GPP)的估算值C建立数学模型,预测土壤因子变化对碳排放的影响,-1100~120Pga,而高于净初级生产力(NPP)的量值C为研究黄土高原地区生态重建后的C循环提供科学-1[1-2]50~60Pga。土壤呼吸微小的变化不但会引起参考。大气中CO2浓度和全球C循环的明显改变,更会影1材料与方法[2-3]响森林贮存C能力。1.1样地概况土壤呼吸作用主要是指未受扰动的土壤中由实验选择位于黄土高原永寿(YS,34°49′N,于土
5、壤有机体、根和菌根的呼吸排放CO2的所有代108°02′E)、子午岭(ZWL,36°05′N,109°09′E)、[4]谢作用,包括3个主要的组成部分:根呼吸、地表凋安塞(AS,36°59′N,110°09′E)和米脂(MZ,37°51′N,[5]落物呼吸和土壤有机质(包括根碎屑)呼吸。众多110°10′E)种植了15~20a的人工刺槐林为测定点。的土壤和环境因子,比如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海拔高度分别为1457、1381、1421和1104m,各土壤空隙度、土壤有机质、土壤微生物和其他的土试验点地势较为平坦,土壤类型为黄绵土,年平均[
6、6-9]壤物理和化学因子,都对土壤呼吸产生影响,其温度在8.5~12.2℃之间,最热(冷)月平均温度和中关于土壤温度对土壤呼吸的影响开展了大量的年平均降水量见表1。[9-13]研究,并建立基本相似的数学模型。但是,关于土壤水分、土壤空隙度和土壤C或N对土壤呼吸的表1研究区自然概况[7,9,14-15]Table1Naturalcharactersofthestudysites影响还缺乏较为统一的认识。降水量年均温最热月最冷月黄绵土Claysiltloam黄土高原是我国生态系统极为脆弱的地区,近样点/mm度/℃/℃/℃Sand/%Silt
7、/%Clay/%年来开展的生态建设和退耕还林生态工程极大的永寿585.212.226.0-2.5116722改善了该区的生态环境,使得该区的水分、养分和子午岭550.58.522.5-6.5116425C循环都产生了一些变化。但是,相对于北方森林安塞505.38.821.6-7.6126325和南方热带、亚热带森林,关于黄土高原地区土壤米脂450.78.724.1-10.2146224呼吸的研究还鲜有报道[10,13,16-17]。本文研究黄土高基金项目: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点学科新教师基金(SRFDP200807181008);国家重点
8、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07CB407203);陕西师范大学优秀科技预研项目(200802002)*作者简介(通讯作者):周正朝(1980年生),男,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植物-土壤生态。E-mail: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