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7117860
大小:219.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5-18
《★初中科学课程实验教学优化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初中科学课程实验教学优化研究温州市第二中学廖继聪二〇〇六年十一月十二日星期日8初中科学课程实验教学优化研究廖继聪(温州市第二中学,浙江省温州325000)内容摘要:在《初中科学课程标准》实施前后的科学实验课出现了以教师主控和学生自主的二重天教学情景转变,认真剖析其产生原因,我觉得应该改变控制局面方式,创设师和生、生和生自主互动情景。改变权力控制局面,创设自主互动情景;随着生成问题而变,建立新型课堂秩序;强化实验小组合作,明确分工加强职责;挖掘实验教学内涵,引导学生积极探究。从而形成了“活而不乱”、“动而不闹”的教学情景的成效。《初中科学课
2、程标准》的思想要求我们,对科学实验课教师要从以前的权力性控制教学转变到发展性调控教学。关键词:教师主控学生自主师生互动活而不乱动而不闹权力性控制发展性调控一.问题的提出在实施《初中科学课程标准》之前的实验课,在教师权力性控制之下,在实验过程中没有学生讲话的余地,都是按照教师要求一步接一步的操作,在撰写实验报告时没有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教师有效地控制了实验步骤中不安全或者意外的因素,使得整个教学秩序“井井有条”,朝着教师预设的目标进行,犹如龚自珍《已亥杂诗》所叙述的“万马齐喑”的情景。但是在实施《初中科学课程标准》之后,我们经常会上一些或者
3、看到一些实验教学课,教师为了鼓励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探究实验结论,生成开放性的问题,8使实验课由教师主控的情景突变为学生自主的情景。甚至不讲实验步骤和实验注意事项,只说实验目的和实验要求就宣布实验的开始,同组同学“涮”地一起投身实验,整个实验室一片“瓮嗡”声,学生积极进行实验。可我们总会看到有些同学无所事事、无从下手,游离于实验小组之外。当实验内容富有吸引力,大家由于兴奋,人人争着实验,对实验结论会争论不休。实验时间会变长使时间不够,最后教师只能“忍痛割爱”急忙命令结束讨论,让学生“意犹末尽”,因此,整节课看起来热热闹闹,似乎“活”起来了,
4、但仔细观察便发现不少学生操作中的不规范,有的甚至会造成危险。教学目标并没有落实,学生收获不多。如教师在实验进行时才讲指示剂溶液只要少许,而学生已经加了许多;PH试纸应该保证其干燥的,但有的学生在实验之前已经把它弄湿了;有学生直接凑近试剂瓶口去闻盐酸的气味;教师事先没有稀释浓硫酸,有学生搞得手上焦黄;有学生将试管中的反应后剩余的盐酸直接倒在洗手槽中,而没按要求倒入废液缸。所以我们在听课和评课中,总有一些教师或执教教师觉得失去教师主控后的苦闷,还不如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纵观实施《初中科学课程标准》前后的实验课,让我认真思考了一个问题:,该怎么来
5、上好一节科学课程的实验课呢?通过以上的教学的对比分析,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我们确实需要寻求探索初中科学课程实验教学“活而不乱”、“动而不闹”的师生互动的教学情景的教学策略,以优化初中科学课程实验教学。二.问题的剖析1.教师主控教学情景的剖析⑴.教师的传统教育观念笔者曾听过一节初三《测小灯泡电功率》的实验公开课。看得出来,课前执教老师作了充分的准备:首先,学生已经在实验记录一栏中画好了统一的记录表格,并填好了要测定的电压值为2V、2.5V、3V。其次,在纪律方面,教师事先也教育过,学生坐姿端正,回答响亮。第三,做分组实验前,教师边讲解边演示
6、,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学生默默地观看,按照实验台上的实验用品和教师演示的实验步骤“照方抓药”式地实验操作。偶尔有学生趴在桌上看或站起来连接导线,不用教师提醒,就有旁边同学制止。第四,回答思考题时,教师通过所谓的启发式提问,提出一个个的问题,再一步步地引导学生向预设好的标准答案逼近,直到把这个结果问出来,学生基本上是异口同声地集体回答。中间出现了一个小插曲,一个学生举手说:“为什么我们小组测得的电压最大只有2.5V,还不到3V?”(原因是干电池用久了)。这原本是一个很好的探究话题,但该教师对这个问题避而不谈,轻轻带过。8⑵.学生的被动学习状
7、态上述这节实验课,是典型的“去问题教育”,课堂上没有问题,没有疑惑,师生对答如流,课堂秩序井井有条,故教室里呈“万马齐喑”状态。少数倍受老师关注的优秀生他只会模仿教师的行为,会做一些简单的实验,只会死记硬背一些科学知识,而除此以外的其他方面,比如利用这些科学知识解决一些生活当中的实际问题,就束手无策了;教师往往放弃一些需要关注的另一部分学生,忽视了学生的感受与需求。使这一部分学生在学习中长期处于被动地位,慢慢形成一种自卑心理,对学习逐渐失去兴趣。最后出现厌学、逃学现象。⑶.教师主控教学情景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教师课堂教学的权力性控制教师主控教
8、学情景产生的主要原因剖析如下:长期以来,社会期待教师在处理师生关系时,把家庭中的父子关系作为参照框架(所谓“师徒如父子”)。要求教师对学生严加管束,而学生必须对教师绝对服从。整个教学过程中,主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