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参会人员简介

主要参会人员简介

ID:37099042

大小:23.85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5-17

主要参会人员简介_第1页
主要参会人员简介_第2页
主要参会人员简介_第3页
主要参会人员简介_第4页
主要参会人员简介_第5页
资源描述:

《主要参会人员简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主要参会人员简介陈熙,南京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4年和2009年本科、博士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主要从事蛋白组学与功能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等项目,发表SCI论文10余篇。陈香碧,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副研究员。2007.09-2012.06年就读于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生态学专业,获得理学博士学位。近年来主要研究亚热带地区(喀斯特及红壤丘陵区)农田土壤有机质的周转过程与养分的耦合机制,土壤有机质及其主要高分子组分(木质素

2、与纤维素等)和低分子组分(DOC、有机酸类等)的周转过程与微生物机制。近三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博士项目和横向科研项目各一项,并作为项目骨干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重点项目、科技支撑等项目;发表科研论文30多篇,其中第一作者SCI论文4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5篇;第一申请人授权发明专利1项,申请发明专利1项。程谊,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从事土壤氮素循环及其农业与生态环境效应研究,主要运用15N稀释技术、示踪技术研究土壤氮素转化速率以及氮素去向。围绕土壤氮素

3、迁移转化,已经发表第一作者SCI论文15篇,其中1区10篇。付智勇,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副研究员。2012年6月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获土壤学博士学位,随后应聘到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2015年12月聘为副研究员。具有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生态水文、山坡水文等学科基础,参加工作后扎根于广西环江,依托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致力于西南喀斯特地区关键带水土过程与机理方面的研究。在喀斯特坡地降雨入渗产流机制、喀斯特关键带三维水土过程原位监测和试验方法、地表侵蚀与产流机制间的相互关系、喀斯特地上地

4、下三维水文过程概念模型等方面取得了有参考价值的成果。首次通过野外原位模拟降雨的方法,提出了典型喀斯特坡面地上地7下三维水文过程概念模型。创造发明了在喀斯特地区开展原位水土过程模拟和监测的系列设备或方法。目前已培养硕士研究生2名,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2篇,其中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SCI收录论文5篇,第一授权发明专利3项,申请发明专利1项。葛体达,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入选“湖湘青年创新创业平台”培养对象。主要从事农田生态系统碳氮循

5、环过程的微生物机理及调控技术的研究。先后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面上项目、教育部留学归国启动基金等10余项。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30余篇,SCI论文总被用200余次。曾获第三届中国土壤学会优秀青年学者奖、中科院卢嘉锡青年人才奖等多项荣誉奖励。胡君利,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副研究员(“海外优秀青年人才”入选者)、硕士生导师,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生物与生物化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中国土壤学会优秀青年学者奖获得者。主要从事土壤微生物学研究,侧重丛枝菌根

6、生理生态过程与调控途径领域,目前在提高养分利用效率与植物修复水平及控制土传病害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与科技部“973”项目子课题等,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20余篇,参编专著4部、制订国家标准1项,授权专利3件,获青岛市自然科学奖1项,担任ScientificReports编委及10余份中英文杂志审稿人,曾赴巴西、印度、韩国和美国参加国际学术交流。胡亚军,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助理研究员。2012-2014年就读于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生态学专业,获得理学博士学位。近年来

7、主要从事丛枝菌根真菌生态学和土壤碳磷功能基因多样性研究。发表SCI科研论文20多篇,其中第一作者SCI论文4篇。蒋瑀霁,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近五年来主持了973项目专题任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等项目。共发表SCI论文11篇(1区4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8篇,2014年荣获中科院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十佳青年优秀学术论文。核心学术思路:土壤培肥过程中,线虫对微生物的捕食作用对7土壤碳氮代谢可能存在正(氮代谢促进EnvironMicrobiol,2014)、负(碳代谢抑制SoilBiolBio

8、chem,2013)两种反馈机制,构建生态网络揭示了团聚体中线虫—氨氧化微生物的食物网结构存在共有微生物,这些关键微生物调控了土壤氮素转化的功能(SoilBiolBiochem,2015)。首次在红壤团聚体尺度上,阐明了土壤线虫与微生物的协同分布特征及其对土壤碳氮代谢的影响,为建立提升红壤有机质的生物培肥措施提供可靠依据。李希,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助理研究员。2013年博士毕业于中科院生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