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及其教育变革

中国传统文化及其教育变革

ID:37083985

大小:426.60 KB

页数:43页

时间:2019-05-11

中国传统文化及其教育变革_第1页
中国传统文化及其教育变革_第2页
中国传统文化及其教育变革_第3页
中国传统文化及其教育变革_第4页
中国传统文化及其教育变革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文化及其教育变革》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国传统文化及其教育变革一、远古神话的特征:道德化价值取向盘古——开天辟地、变生万物;女娲——补天治水、安居人民;后羿——射日逐兽、为民除害;伏羲——结网而渔、制作八卦;炎帝——教民耕植、试药疗疾。古希腊神话中国远古神话特征人性本位——以神力和人性为其基本精神,所歌颂的诸神往往力大无穷,且有着人的种种自然本能,任性好强,争权夺利,耽于享乐,有着很强的虚荣心、嫉妒心和复仇心,甚至血亲之间也会残杀或滥交。基督教每个人只受制于上帝及其代言人(神父),别人无权干预当上帝“死”去,人就获得了解放。德性本位——着重于人的社会行为规范,把对他人的关爱与帮助作为创作主题,竭力歌颂各位神祗以群体利益为

2、重、勇于奋斗、奉献牺牲的道德精神。儒家思想……传承二、儒家哲学——以“二人”为“仁”的“心学”1.“仁”是心理状态“仁”是儒学基本的、根本的概念,是人性结构的理想。他由仁而开始塑造文化心理结构体。在儒家的思想体系中,“仁”首先是一种心理形态。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巧言令色,鲜矣仁。成己,仁也;成物,知也。(《中庸》)仁者,人也。(《中庸》)仁者,人心也。(《孟子》)2.“仁”是一种至德的境界孔子一生所倡导的无非孝、礼、忠、信、义、智等富有道德内涵的品性,而“仁”比起这些品德更具本体地位,它在儒学中既是政治理想,更是至高的道德境界。孔子对“仁”的

3、阐释无不充盈道德内涵。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恭、宽、信、敏、惠。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苟志于仁矣,无恶也。3.“仁”是一种关系的存在儒学之所以不是抽象的理论,要点之一就在于它把思想直接诉诸情感,把“仁”的根本建立在日常生活及家庭成员的情感关系上。上述无论是“爱人”,还是“立人”、“达人”,或者“孝悌”,以及对“恭宽信敏惠”的解释,都说明了这一点。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

4、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子贡问为仁。子曰:……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仁=人=人心=至德境界=关系的存在把道德属性作为人的根本属性把关系的存在作为人的惟一存在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评价之一:儒家思想重实用理性,

5、将社会性公德与宗教性私德融于一体。孔子不重思辨体系和逻辑构造,讲“仁”讲“礼”讲“孝”等都非常具体,很少有“是什么”的问题,所问所答多是“如何做”。但这些非常实用的讲述仍然是深沉的理性思索,既充满哲学的品格,也充满生活的渊源和情感的关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过犹不及。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重生活体验而轻逻辑推演。重直观与想象而轻“学术规范”。重形成性、实用性而轻实体性。重形下而轻形上。——儒学实则是“半哲学”。尽管中

6、国历史上有过儒、释、道三教的激烈争辩,但大多时候还是“三教合一”、和平共处的。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宗教战争,便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迹。这与儒学的包容性有很大关系,它不露声色地渗入其它宗教,化为它们的重要内容。儒学之所以能如此,在于它本身不仅是生活常识、处世格言那么简单,而是具有“终极关怀”的宗教品格,执著地追求人生意义,可以成为人们安身立命、精神皈依的宗旨。——儒学又是“半宗教”。在中国早期各派哲学思想中,“老子主无名无为,不利于干涉;墨家创兼爱,重平等,尚贤任能,尤不便于专制。惟独孔学,来等差,贵秩序,与人民言服从,与君主言仁政,以宗法为维系社会之手段,而达巩固君权之目的,此对当时社会

7、最为合拍;帝王驭民之策,殆莫善于此,狡猾者遂窃取而利用之,以宰制天下。”(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正因儒家哲学具有这种特性,自汉代“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直至清末,两千年的专制王朝都将儒家学说当作统治思想代代相袭,都把它作为做官求仕的必修内容,成了帝王和士大夫言行思想的根本基础;而且各个层次的知识分子又通过编撰立说和以各种“家规”、“族训”、“乡约”、“里范”等法规条例,使儒家思想在不同层次的理解和解释下,成了整个社会言行、公私生活、思想意识的规范,长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