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7078817
大小:4.87 MB
页数:23页
时间:2019-05-11
《告别SCI崇拜:重塑文化自信和变革评价制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南京中医药大学殷忠勇“SCI论文与医疗、教学”全国学术研讨会告别SCI崇拜:重塑文化自信和变革评价制度报告提纲1.1SCI崇拜的表现1.2辩证看待SCI的功用2.1历史原因:文化失落2.2现实原因:政府评价2.3直接原因:人才评价3.1重塑文化自信3.2变革评价制度SCI崇拜形成的原因告别SCI崇拜的策略SCI崇拜的形成与辨析123如果从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这一角度看,SCI崇拜自然有其形成的复杂原因和现实背景,厘清这些,有助于我们客观、公正地认识SCI,更有益于中国学术界从SCI的崇拜中解脱出来。1、SCI崇拜
2、的形成与辨析1.1SCI崇拜的表现SCI崇拜的情绪已经发生了蔓延和传导。一是蔓延和传导到了SCI源杂志本身。同一篇SCI论文会有共同第一作者或者共同通讯作者,更极端的情形是,多个共同第一作者、共同通讯作者甚至同时出现在同一篇SCI论文中。二是蔓延和传导到了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政府、评价机构、学术共同体现在又将目光瞄准了SSCI、AHCI。但人文和社会科学的发展与一个国家特有的传统文化背景、民族社会心理、政治组织形态等是密切相连的。1、SCI崇拜的形成与辨析SCI崇拜的危害将一个复杂的、多元的学术评价问题简单化为一
3、个对一种评价工具的无限膜拜,从而将中国的科学事业置于一个非常危险的境地,这是中国学术界的尴尬和痛楚所在。自然科学领域:无益于原始创新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难免获得偏见和歧视。“辽宁日报致高校老师公开信:勿随意抹黑中国”“看病找副主任医师的现象”1、SCI崇拜的形成与辨析1.2辩证看待SCI的功用本质上是一种研究工具,异化为一种评价工具SCI自身的局限性,西方学界也在不断反思和改进,甚至他们也注意到了中国学术界在使用SCI过程中的某些现象和弊病。刀能杀人,能怪刀吗?SCI的“罪恶”本不在于SCI本身,近乎疯狂的追求
4、,其背后的推手也不是SCI本身,而是评价制度和评价文化出现了问题。1、SCI崇拜的形成与辨析1.2辩证看待SCI的功用2002年,国家科技部、教育部发布《关于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作用的若干意见》2003年,国家科技部、教育部又联合下发了《关于改进科学技术评价工作的决定》2013年11月,教育部发布《关于深化高等学校科技评价改革的意见》2014年5月,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还发布了《追求卓越科学》宣言1、SCI崇拜的形成与辨析1、SCI崇拜的形成与辨析但是,对SCI的竭力声讨、对学术人员的口诛笔伐,倒不如转化为
5、我们对SCI崇拜形成的可能原因进行深层次地探讨,最终实现对现行评价制度的反思和重构。SCI崇拜形成的根源表面上看,这里面有着资本的引导、利益的诱惑甚至伦理的混乱,根源上看,是一种文化的失落。这种失落乃至自卑使得西方文化思想占据了中国学术界的主流,并且获得了制度化的表达,在社会建制活动中顽强地支配着中国人具体的事实行为,并使得我们的反思一时难以进入制度层面获得表达。直白一点而言,就是我们大家都觉得SCI崇拜无益,但还是会陷入SCI崇拜的漩涡。2、SCI崇拜形成的原因2.1历史原因:文化失落19世纪两次鸦片战争以后
6、,部分图强的中国人意识到,技术的落后是造成中国被动挨打的重要原因,后来还逐渐意识到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的落后更是深层次的根源。进入到20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再一次意识到自身的落后并急于改变这一现状,在政治、经济、社会、科学、文化等方面全面展开了对西方的学习、模仿、吸纳、利用。2、SCI崇拜形成的原因2.1历史原因:文化失落中国传统医学:科学主义危机当代中国学术:SCI崇拜受到的伤害是一样的,其根源、路径甚至表现都是一致的。2、SCI崇拜形成的原因2.2现实原因:政府评价如果说缺乏文化自信,没有独立思考的
7、意识和自由批评的精神是中国学术界自身一直存在的问题,那么政府和学术共同体的评价制度对SCI崇拜则绝对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2、SCI崇拜形成的原因2.2现实原因:政府评价就高校而言,这种制度安排典型地表现在以学科评估为代表的中央政府评价和以优势特色重点学科建设工程等为代表的地方政府评价,这种政府评价对高校有着绝对的控制力和影响力。SCI崇拜意味着对西方学术范式和制度的绝对服从和顺应,而这种服从和顺应如果还在制度层面获得了承认、安排和保障,则更加剧了SCI对中国学术界的影响和控制。2、SCI崇拜形成的原因2、SC
8、I崇拜形成的原因一级指标二级指标(末级指标)指标说明A师资队伍与资源A1.专家团队①两院院士、千人计划、长江学者、国家杰青、973首席科学家,国家级教学名师等;②国家自然基金委创新群体、教育部创新团队。A2.生师比主要强调导向,比例在一定区间内均为满分(学生为全日制)A3.专职教师总数人事关系在本单位的本学科专职教师和研究人员总数(设置上限)A4.重点学科数①国家重点学科、中科院重点学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