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7029966
大小:5.38 MB
页数:87页
时间:2019-05-17
《城市儿童公园自然互动主题营造的探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学校代码:10564学号:LM20140003分类号:TU986.5密级:硕士学位论文城市儿童公园自然互动主题营造的探讨戴智玮第一指导教师:翁殊斐副教授第二指导教师:杜红高级工程师学院名称: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专业学位类别:风景园林硕士领域:无答辩委员会主席:苏志尧教授中国·广州2018年6月华南农业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
2、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作者签名:日期: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研究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华南农业大学。学校有权保存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学位论文被查阅或在校园网上发布并供校内师生和与学校有共享协议的单位浏览(除在保密期内的涉密论文外);学校可以公布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允许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作者签名:日期:导师签名:日期:学位论文提交同意书本学位论文符合国家和华南农业大学关于研究生学位论文
3、的相关规定,达到学位授予要求,同意提交。导师签名:日期:学科带头人签名:日期:摘要科技的日益发展为儿童带来更多新鲜的感官刺激,但也同时不断地减少着儿童与大自然接触的机会。为此,国内多个城市大力投入建设儿童公园,希望重新唤起儿童活力,增加他们与大自然接触的频率。本论文拟借此契机,以大量文献资料为基础,结合园林设计、儿童心理学、环境行为学等多学科知识,选用使用后评价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广州市儿童公园、厦门儿童公园以及澳大利亚吉朗巴望谷乐园三个城市儿童公园主题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展望文章能够对未来城市儿童公园新建、改造、扩建、升级等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性意义。文章主要研究
4、结果如下:(1)通过使用后评价的方法,了解广州市儿童公园使用者的行为习惯特征、喜好倾向、使用满意程度等方面,将上述数据与实地调研相结合,分析了公园的主题设置现状及特色,归纳了情怀文化与场地遗存相结合的主题内容,探讨了“自然主义”手法的应用内容,提出儿童公园应做好儿童教育衔接的平台,同时也对园内保障性措施、植物的选择与应用、铺装材料的应用与功能发挥等方面进行了详细探讨。(2)以实地调研的方法分析厦门儿童公园主题现状。对公园内六个主题区域主题营造特色分析,归纳了以人类五种感知为内容的主题方向与应用,提出创新互动游乐设计手法、新型空间表达形式、建筑材料与游乐互动的构建等创新理念
5、,同时也强调了主题营造过程中必须尊重儿童的条件特殊性与尺度特殊性。(3)对澳大利亚吉朗巴望谷乐园的主题现状特色进行分析,介绍其有别于国内城市儿童公园的差异之处,归纳出公园主题营造以儿童发展心理及行为特征为内容,注重公园其他使用者的感受,公园对于儿童游戏导向性与游戏的内容较为着重,同时其设计追求自然理念,使儿童更容易与自然产生互动。此外,还对国内外差别之处以及设计应用可行性进行探讨。(4)根据以上三个国内外优秀城市儿童公园案例,对城市儿童公园自然互动主题的营造方法进行了汇总探讨。城市儿童公园自然互动主题类型包括主题内容和儿童发展心理及行为特征两个方面,其中主题内容包括了感官
6、体验、探索冒险、学习实践、文化体验、目的定制、创新理念等,儿童发展心理及行为特征则考虑了年龄、性别和身体条件三大因素;而营造的原则可总结为特殊性、安全性、教育性、丰富性、特色性、便于管理等六大原则;空间表达形式除了开敞式、半开敞式、封闭式等三种常见形式外,还引入了垂直空间形式的应用;主题的载体则围绕着植物、水体、建筑、铺装、地形等五个方面展开,其形态特征包括了色彩、材料和尺度。I文章还对国内外设计背景差异性、文章的调研局限性、主题独立性和理念创新性进行了探讨,期望通过文章的研究分析,为城市儿童公园设计提供更多方向。在不久的将来,国内能涌现更多真正满足儿童内心需求、符合儿童
7、成长的优秀城市儿童公园。关键词:儿童;城市儿童公园;自然;互动;主题IIDiscussionOnTheCreationOfTheThemeOfNaturalInteractionInCityChildren'sParksDaiZhiWei(CollogeofForestryandLandscapeArchitecture,SouthChinaAgriculturalUniversity,Guangzhou510642,China)Abstract:Theincreasingdevelopmentofscienceandtech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