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7019596
大小:29.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5-17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导学案全套26个必修2(2、3课)》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二、故都的秋三维目标: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2、学习文章“景”和“情”和谐统一的写作方法,进一步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3、运用“景”和“情”和谐统一的写作方法,选择几处景物,写几个片段。4、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教学重点:1、文章“景”和“情”和谐统一。2、文中描写秋景的五幅画面。教学难点:1、作者借秋景抒发思想感情。2、散文“形”与“神”的关系。教学方法:朗读法、鉴赏法、讨论法教具准备: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课时时数:二课时教学内容及步骤:第一课时导入课题:(以事例导入,点明学习重点)今天,我们要
2、学习郁达夫《故都的秋》,下面我们先来分析一个事例,假如你今天心情很好,一出门就遇见阔别多年的老朋友,那么,当你现在坐在公园的长凳上听着耳边的鸟鸣时,你就会觉得鸟的叫声非常的悦耳。换一种心境,假如你今天比较倒霉,在马路上不小心摔了一跤,这时你听到鸟的叫声就会觉得心烦。对相同的景,不同心情的人对景的感受就会不一样,那么写出来的景当然就会不同了,这就叫做“景随情异”(板书)。可见,情与景的关系非常密切,弄清情与景的关系,也是我们今天学习《故都的秋》的一个重点。板题:故都的秋分析:通过比较阅读,体会故都秋的特点。下面我们先来看几首同
3、样也是以秋为描写内容的诗歌:材料一:孟郊《秋怀》秋月颜色冰,老客志气单。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席上印病文,肠中转愁盘。疑怀无所凭,虚听多无端。梧桐枯峥嵘,声响如哀弹。材料二:刘禹锡《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1、分析孟郊《秋怀》一问:这是一首写秋天的诗,那么诗中都写到了哪些秋天的景呢?明确:诗中写到了月、露、风和梧桐。二问:这些景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明确:月——冰,露——冷,风——寒(峭),梧桐——枯,梧桐甚至是“声响
4、如哀弹”。意思是秋天梧桐脱落,风吹枯叶,瑟瑟作响,听去好像谁在弹奏悲哀的曲调。三问:那么,这样的秋天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明确:悲凉。2、分析刘禹锡《秋词》(两首)一问:在这两首诗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作者对秋天的感受?明确:如“胜春朝”、“引诗情”、“山明水净”、“清如骨”等。二问:那么,这样的秋天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明确:这里的秋天给人以清新的感觉,能激发人的诗情,甚至胜过春天。3、小结:一问:同样是写秋天,前者悲凉,后者清新,这是什么原因?明确:这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所决定的,也就是“情”决定了“景”的特点,即我们前面已提到的“
5、景随情异”。二问:本文《故都的秋》也是写秋天,那么,这里的秋天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是悲凉,还是清新?(要求学生对照上面两组诗,参考课文第一段的内容来回答这个问题。)明确:清、静、悲凉。比较接近于第一首诗。三、通过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感情底蕴。1、作者简介: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浙江富阳人。1913年留学日本,曾经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
6、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2、写作背景:从1921年到1933年4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得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
7、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过程中,写了 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3、小结:通过以上的介绍,大家不难看出作者感情的底蕴,特别是“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得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一句,明确指出了作者写这一篇文章的感情特
8、点。了解了作者感情的特点,将有助于下面我们对本文景物特点的分析,从而能更好地把握情与景的关系。第二课时由景入情,把握情与景的关系。一问:前面我们已经提到作者笔下故都的秋具有“清、静、悲凉”的特点,那么文中集中描写故都秋景这一特点的是在哪些段落?明确:从三到十一自然段。二问:这些段落中写了哪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